《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家庭、父母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和友谊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生态发展观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地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人的发展的动态性,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
2、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人格和
3、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
4、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 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宏系统:社会、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外层系统:父母的职业条件,中间系统,学校,家庭,社会性是遗传的吗?,一、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和生物基础,1、社会生物学提出,个体发展的差异受生物因素影响,它制约个体适应能力发展的程度和性质。人生而具有
5、不同的生物基础,个体的可塑性并不是无限的的。2、进化科学认为,生物机体的发育有其特定的基因基础和与之对应的外部性状表现。,(一)理论研究,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和廷伯(N.Tingbergen)。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性质进行考察。每一物种都有自己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行为模式,生物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模式。,3、习性学,所谓“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鸟类
6、动物所具有的“印刻”现象这些动物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习性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触,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生存下去。,固定行为模式,习性学家还特别强调学习发生的时间,即“关键期”或“敏感期”问题。早期的习性学家认为,诸如鹅追随某一活动客体之类的学习,只能够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错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这类反应据不会形成,因此,他们把这以时期称为“关键期”。,“关键期”,70年代以后从习性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学科分支。主张从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面研究行为发展的问题,强调既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同时也要研究生物过程
7、。由于该学说强调必须把机体及其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整体性理论”,4、发展心理生物学,1、适应性的进化:人类今天的社会性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结果,即进化使人类更加适应社会、适于生存,因此称“适应性的进化”。例1:人脑的进化:脑体积增大;大脑两半球的分化例2:亲代养护例3:父母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养育子女的行为模式例4:重男轻女现象的科学依据例5:羞涩的性别角色分化,(二)基本内容,人的社会性行为是生理机制、尤其是脑与腺体的活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新性善论:社会性心理结构的遗传如婴儿的依恋行为攻击性行为下丘脑和腺体的活动构成社会性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适应
8、性行为的生理机制,罗西提出了四个判断标准:(1)与某些荷尔蒙分泌有关;(2)该行为在婴幼儿身上就已经存在,而婴幼儿受到的社会影响很小;(3)该行为模式具有跨物种的一致性(多种动物身上存在该行为,如依恋);(4)具有跨物种的相似性(人和黑猩猩都有依恋行为)。只要两条符合,该行为就可能存在生物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哪些社会性行为是有其生物基础的,或者说是有遗传性的?,新生儿的许多行为是有其基因基础或被预先编程的。但行为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却深受环境影响。基因决定行为发展的基本倾向及行为表现的基本模式,而环境对行为起一种异化作用,促使行为发生某种变异以达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机体能动的有效的调
9、整自身行为。,2、生物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1)社会启动者指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的特定物种刺激。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适应性现象。借此儿童能发展起与周围成人的情感联系,并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依恋。长相,激起成人的爱心和关注;微笑,激起父母的养护反应;人脸,能启动婴儿的微笑,2)怯生和依恋 3)表情 4)亲社会行为 5)攻击行为 6)其他早起的社会性行为,(1)有利于婴儿的生存。(2)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此,表情有其特定的生物基础和进化历史,也进入了基因程序。,为什么表情是适应性行为?,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和环境机制机体生物成熟过程基本上是基因程序的逐步展开,它决定性状发展的范
10、围。同时,又使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点的反应规范。由此进而表现出个体发展的差异。人类性状的发展主要是基因程序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生物环境,是影响未出生婴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怀孕期与产期前后,母亲疾病、药物、母亲情感压力、早产等,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生重大影响,并导致多种行为问题。,4、生物环境对社会性性状的影响,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母亲的子宫是一个安全的天堂,它能保护胎儿避免外界污染、疾病等伤害;婴儿出生以后,环境才开始对他产生影响;在医院生产时,医生的照料会使生产过程更加顺利,出生并发症也更少;人类的新生儿缺少社会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人类个体从出生
11、到2岁这一阶段发育最为迅速。,如何看待人格性状的基因效应和环境效应?,思考讨论:,(一)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家庭系统:整合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稳定性和变化性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二、家庭、父母与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亲子关系。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婴儿期的主导活动。,(二)亲子交往,1、亲子交往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2、亲子交往锻炼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3、亲子交往模式是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出发点4、亲子交往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亲子交往的作用,亲子交往的途径,1、父母示范2、行为
12、强化3、直接指导,(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权威型(民主型)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2、专制型(专断型)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父母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
13、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3、放纵型(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4、忽视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
14、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四)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3、儿童自身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影响,(五)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5、1、父子交往的独特性: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2、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早年失父,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他人良好关系。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为女孩提供了对照物,防止异性交往困难。,青岛第一位男幼师:马炳荃,三、同伴关系、友谊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及
16、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社会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平等、互惠和自由。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探索,从而更有利于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的发展。,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亲子交往儿童处在被关心的地位,同伴交往处于平等地位。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3、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
17、力的发展 一起操作玩具,交流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像一面镜子,同伴交往的功能,(二)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1、婴儿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这时的同伴交往不具备社会性质。,6个月以后,儿童间的同伴交往开始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但不是儿童本身。随着儿童的发展,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1、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2、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3、经常以相同的
18、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质量提高。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和集体游戏),2、学前期,同伴交往机会明显增加,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交往质量的提升: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去自我中心同伴的选择性4、青少年期异性交往作为参照群体的同伴作用,3、童年期,(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帕顿的研究1、研究方法:游戏观察法2、类型: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庞丽娟的研究1、研究方法:同伴现场提名法2、类型:(1)受欢迎型 13.33%女孩儿多(2)被拒绝型 14.31%男孩儿多(3)被忽视型
19、19.41%(4)一般型 52.94%,(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特征。待人友好,长相好、名字好听、活泼的受欢迎。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玩具。幼儿交往围绕玩具发生。跳绳、玩游戏玩具少、小:争抢、攻击玩具多、大:分享、合作4、教师的影响,根据哈杜普的研究,父母在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性质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中至少起到三个作用.第一,亲子交往是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第二,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安全网络,使得儿童可以自由地研究社会宇宙,从而提高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第三,正是在亲子关系中,儿童开始发展与他人主动和建立关系的预期和推断.,亲子交
20、往的影响,父母的鼓励其一:为孩子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安排一些同龄孩子的娱乐活动.其二: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父母如果对孩子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且礼貌的(请,能不能.之类的语言,而不是不要,不,你不能.),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其三: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游戏的身体接触的亲密程度对儿童早期的同龄关系有着密切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21、儿童自身的特点:,(一)行为特征,受欢迎儿,被拒斥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认知能力,受欢迎的儿童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的社会问题的处理者,有效的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被拒斥的儿童对同伴表现了更多的敌意,批评,更容易活动过度和过分离群,而且报告有强烈的孤独感;被忽视的儿童更多地参加一些认知不成熟的游戏和进行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行为。这些儿童在遇到具体的社交情境时,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受欢迎的儿童会很自信地提出欲参加活动的要求,主动开始与群体中其他人交流,体现了良好的社交能力;被拒斥儿童则在群体附近徘徊,或者以一种破坏性的手段比如硬抢某东西强行加入进去;而被忽视的儿童则干脆呆呆地站在一边观望
22、。,大型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品质,(五)儿童的友谊关系,友谊是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和依恋关系: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较为持久的稳定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为支持的情感关系。,提供情感支持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提供参照榜样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提高儿童的自尊,友谊关系的功能,在同伴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同伴群体。在这些群体中通常存在着具有一定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每个成员在群体中处于不同的角色和地位。同伴群体的结构:群体内的支配者和追随者群体结构中的性别差异,(六)同伴群体,提供的互相模仿的对象,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是儿童言行的参照群体,同伴群体的影响,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社会情境游戏规则和年龄,同伴合作与竞争,到幼儿园观察幼儿同伴交往,客观描述幼儿同伴交往活动及其表象,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并提出增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建议。自制观察表:观察对象个人信息(性别,年龄)现象描述分析判断对策建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