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721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培训,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4-06-07卫医发2004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重视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问题,切实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

2、业暴露的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二、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承担艾滋病病人诊疗工作的机构,必须认真贯彻和组织医务人员、其他职工学习本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和其他职工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库,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时间和可及的距离内提供使用。二四年四月六日,关于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

3、告(卫通2009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03-0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 通告 卫通20094号现发布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T 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本标准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特此通告。二九年三月二日,本次培训主要内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标准预防与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锐器伤危险因素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 患者约78万人。2011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社会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逐年

4、增 加,因职业直接接触HIV感染者及 其体液的医务人员数量呈逐年 上升趋势。,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据美国CDC估计:美国每年至少发生38.5万次意外针刺伤。我国卫生部2011年调查显示:平均锐器 伤发生率为145.7例(百床.年)。远高于美国2003年报告的 30例(百床.年)。,HBV、HCV和HIV感染后可以多年为无症状携带状态,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10-15%AIDS明确诊断85-90%HIV感染者未被诊断(表现轻微甚至症状全无,但已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病毒)。,标准预防(Standard P

5、recautions),由于“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不能预防经飞沫传播性疾病,而且“普遍预防”也不能防止非血源性传播疾病。1996年1月,美国医院感染控制行动指导委员会推出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着重强调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职业防护。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SHE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协会),所有患者的血液与可能含有血液的体液成分(如脑脊液、腹水、羊水、胸水、关节腔滑液、心包积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其他血液污染的体液成分)均应被视为血源性病原体潜在的传染源;所有医务工作者均应遵守标准预防的规范;强调采用合理的感

6、染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暴露于血液等标本的几率;尽可能避免医患之间的血液传递。,SHEA建议,医疗机构应确保医学生以及接受培训人员充分了解临床处置患者相关血源性感染的风险,(A-III)。除非存在相关禁忌症,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标本的卫生工作者都应接受乙肝疫苗接种(A-I)。所有卫生工作者都应明确其HBV感染情况;完成HBV疫苗接种后16个月应检测抗HBs抗体情况(A-III)。自1982年疫苗问世,USA的乙肝职业暴露降低了95%!,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预防。(也包括患者破损的皮肤、黏膜)防护:强调防止疾病从

7、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切断传播途径),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均应立即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黏膜和皮肤前均应戴手套。有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及穿隔离衣或防护衣。污染的物品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其它物品。小心处置锐器和针头,避免针刺伤。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

8、在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之手卫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两前三后,标准预防之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

9、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标准预防之手卫生,“先洗手,后卫生手消毒”的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标准预防之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帽 防护服 口罩/N-95口罩 手套 护目镜/面罩 鞋套/防水鞋,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口罩,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

10、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医用防护口罩6 8小时更换,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如何正确选择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 5m 5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能过滤95%0.3m颗粒,对病毒有阻隔作用。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能阻隔90%的5m颗粒。(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有过滤层,可阻隔90%的m的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用于吸湿)。棉纱口罩: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

11、伤寒的防护用品。防病毒过滤效果只有20-30%。,一次性外科口罩佩戴方法,每次使用口罩时,需做密 合度检查。,将口罩放在掌心,鼻片部份朝向指尖,使固定带自然下垂。,将口罩贴紧于口鼻上方。,将上方固定带越过头顶,使其固定于头部上方。,将下方固定带越过头顶,固定于两耳下之颈后位置。,使用双手压紧鼻片两侧,使与鼻部契合。如仅以单手压紧鼻 片,可能使口罩过滤之效能降低。,1,2,3,4,5,6,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

12、时,应戴无菌手套。正确戴脱无菌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PPE护目镜/面罩,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眼部/面部的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防护服,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

13、B-19082 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帽子,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1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有传染性的患者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菌感染的预防,需要高于标准防护来阻断其传播。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可以联合为有多重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隔离,传播途径 传染病例 飞沫 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 空气 肺结核、麻疹、水痘 接触 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门诊,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

15、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3、应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空气传播隔离病室的标识:黄色,空气隔离,间接传染飞沫核(droplet

16、 nuclei)直径15 m 飞沫核能长时间悬浮并传播至远处麻疹、SARS、水痘与肺结核等 措施:负压病房 通风 N95口罩,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闹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1、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使,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3、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17、。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飞沫传播隔离病室的标识:粉色,飞沫隔离,直接接触传染感染性飞沫(droplet,直径 5 m)离飞沫产生者1m以内的人可能会暴露到感染性飞沫 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 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措施:咳嗽卫生(cough hyg

18、iene)外科口罩 社交距离。,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传播隔离病室的标识:蓝色,接触隔离,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

19、传播的微生物。措施: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病种住一间;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接触时穿隔离衣、接触前后或离开病房时洗手;限制病人户外活动;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适用于: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之锐器损伤,职业暴露的类型,医疗锐器伤: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套管针、缝合针、血糖针、手术刀粘膜暴露:眼睛、伤口、粘膜,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锐器伤,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针刺伤刀割伤其它锐器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

20、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切割: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直接接触),职业暴露后致病危险性相关因素,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几率大于浅度刺伤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数小时后锐器,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健康状态 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接触后造成感染的几率接触的频率 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几率大安全措施 采用安全措施和正确方式自我保护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

21、病的特点,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3、发生暴露后感染的几率:HBV 6-30%,HCV 3-10%,HIV 0.2-0.5%4、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5、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锐器伤案例,美国锐器伤发生率:每年384,000手术室:128,000(占全部的1/3)缝合针伤占51%手术刀片伤占14%WHO估计,全球每年12亿次注射量,其中10%为免疫接种,90%为治疗性注射我国数据,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

22、,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锐器伤案例,某院一位年轻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不幸被手术刀片划伤食指,几年后体检发现“大三阳”;某院医生给一丙肝患者进行血气分析,不慎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第三个月出现肝炎症状,感染了丙肝病毒;某院妇产科主任因全身发黄、乏力等去查体,结果是大三阳且转氨酶高达1300多,诊断暴发性肝炎。事后回忆,发病前曾为一大三阳病妇手术时,被针刺伤过,当时未在意,没做任何处理!,锐器伤发生后经济成本核算,按国际标准计算模式,费用包括:检验费用(暴露源、暴露者)预防治疗费用 免疫接种费用 误工减产费用 心理咨询费用 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本 感染后的治疗生活成本 诉讼费用中国每发

23、生一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医院的成本将是4-8万元不等!如果发生艾滋病感染,其治疗成本及诉讼成本将无法估量!在美国治疗成本是8-37万美元不等!,与锐器伤、针刺伤相关的操作,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将针套套回针头时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时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注射器后未及时处理针头,锐器伤、针刺伤发生的时间,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丢弃前丢弃中不合适的废物处置,使用前损伤,非感染危险 例如:抽完药物重新盖帽的针尖 预防单手重新盖帽技术应用重新盖帽装置,使用中损伤原因,构成感染的危险抽血或注射后,拔除针头静脉注射后,拔除带翼针头穿刺中,拔除导管芯转移血样到试管断开与

24、针尖连接的静脉管路手术中传递刀片缝合中,使用后、丢弃前损伤,构成感染的危险使用后重新盖帽抽血或注射后从注射器上移去未盖帽的针头运输使用过的静脉输液器和未盖帽的注射器放置在床边的桌子、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拆卸一次性注射器再利用使用后将针头弄弯或用剪断,丢弃过程中损伤,构成感染的危险针头从装满利器的收集箱中突出针头丢弃在塑料袋中针头丢弃在满出来的锐利物收集器中针头丢弃在生活垃圾箱中,锐器伤与针刺伤的预防原则,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鋭器刺

25、伤或者划伤。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保证锐器或针具在传递过程中能经过一个“过渡区域”安全传递,避免经手手传递锐器。(过渡区域可以是一个弯盘或手术区的指定区域)使用后的鋭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鋭器,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收集医疗废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标准实施分类收集,不得徒手收集锐器,应用弯盘盛装、转移锐器。锐器盒盛装3/4满时,应及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并保证锐器盒一旦被封口,则无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被再次打开。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被再次打开 育龄期及哺乳期医

26、务人员进行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操作时尤其应加强个人的防护,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第二章预 防 第四条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第五条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

27、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2009年,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HIV)等。标准预防: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接触后预防: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取的

28、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体液是指精液、脑脊液、阴道分泌物、滑囊液、胎盘液、胸腔液、心包液、腹腔液、羊水、口腔科操作时的唾液、其他被污染的体液或不能与体液区分的液体等),职业暴露预防,去除伤害减少不必要的注射;使用无针系统工艺控制锐器使用后,保护装置启动(安全器具)工作实践控制防止重复盖帽,正确使用锐器收集器个人防护设备(PPE)、疫苗接种眼罩、口罩、手套等,56,安全器具可以将针刺伤减少一半!,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Does No Harm to the Recipient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产生任何危险

29、Does Not Expose the Health Worker to Avoidable Risk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Does Not Result in Waste that puts Other People at Risk,将输液导管与无针系统连接,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洗手、带手套,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锐器盒,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

30、针头,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冲洗: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发生黏膜职业暴露时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挤血: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碘伏原液或75%的酒精消毒,作用时间3min5min,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锐器伤后要保持冷静,特别是整理物品或器械暴露源不明确时,应尽可能找到被刺伤的锐器,以明确源患者),职业暴露后报告及处理程序,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发生不明原因肺炎、HIV

31、职业暴露后4h内上报院内感染办公室(再上报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应给予随访和咨询。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院内感染办公室。暴露评估(与院内感染办公室共同完成)及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职业暴露后追踪检测:HBV、HCV、HIV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注射疫苗、药物治疗、追踪随访等,暴露评估评估源患者,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接触类型(即经皮伤害、经豁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对已知源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检测。对于未知源患者,要评

32、估接触者被HBV,HCV或HIV感染的风险。不应检测被废弃的针具或注射器的病毒污染情况。,暴露评估评估接触者,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效果评估接触者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HBV/HCV),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保护性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丙型肝炎

33、病毒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HIV),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但即使超过24h,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哺乳期妇女建议暂停哺乳。预防性用药应:如果存在用药指征,则应当在接触后尽快开始接触后预防。接触后72h内应当考虑对接触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接触情况或源患者资料时。在接触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给予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如果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

34、BV),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一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一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CV),丙型肝炎病毒接触接触4个月一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如想早期诊断HCV感染,应在接触4周一6周后检测HCV RNAo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HCV抗体酶免疫水平。,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IV),艾滋病病毒接触接触后应于6个月内开展HIV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并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HIV抗体检测。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在接触后72h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