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7916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78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xin.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职业人群生物监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与作业场所安全管理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职业卫生服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目录,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职业环境监测就是对职业人群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掌握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浓(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掌握生产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或浓度,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情况。估计人体的接触水平,为研究接触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检查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

2、生标准的要求。监督有关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评价劳动条件防治措施效果。为控制危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作业环境监测的的目的和意义,种类多状态复杂变化多样性间断性间接性公正性与严肃性,作业环境监测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生产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查阅有关文献和参照其它单位的经验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确定监测对象建立监测体系拟订监测方案 监测地点 监测时间 监测周期 监测记录表,环境监测的计划制定,接触水平的估计,定点区域采样法:结果用平均值和波动范围来表示个体采样法,测试方式,1.全天一个样品连续测量2.全天多个样品连续测量3.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4.瞬(短)时多

3、个样品测量-5分钟,样品的采集,1.气体和蒸汽主动采集-动力系统被动采集-被动式采集仪用可与待测物起化学反应的液体吸收用真空袋或真空容器采集用直读式检测仪2.采集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累计强度-噪声仪、辐射计量仪,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常用统计指标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100%超标倍数=测定点实测浓度/国家卫生标准-1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100%,第二节 生物监测,一、定义,生物检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指动过定期的有计划的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无害性效应水平(内剂量),以评价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

4、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生物监测的特点,1.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2.反映机体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3.体现个体差异因素,利于发现和确定易感者4.生物监测的综合性,常见生物监测类别,1.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接触标志物2.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效应标志物3.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易感性标志物,选择生物标志物应考虑的问题,1.指标与所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之间的联系-关联性2.能反映早期和低水平接触所引起的轻微改变,以及多次重复低水平接触累加所引起的远期效应-灵敏度和特异度3.必须考虑受检对象的可接受程度-实用性和准确性,生物监测策略,1.确

5、定检测指标2.确定生物材料的种类3.确定生物材料的收集时间及注意事项4.对监测结果作出解释评价,生物接触的卫生标准,我国颁布15项职业接触生物限值(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包括甲苯、三氯乙烯铅、镉、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第三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是指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即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健康

6、检查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应急检查职业病的健康筛检,健康状况分析常用指标,发病率(检出率、受检率)患病率疾病构成比平均发病工龄平均病程期限,第四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与作业场所安全评价,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接触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接触评定的内容,(1)接触人群特

7、征分析:包括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等。(2)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包括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的时间分布等。(3)接触水平的估测:作业环境及生物监测,食物饮水、生活环境的接触。,(二)接触评定的方法,1.询问调查 2.环境监测 3.生物监测,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第四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和作业场所安全性评价,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一)接触评定的概念 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接触评定的内容,(1)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包括人群的数量、性别、

8、年龄分布等。(2)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包括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的时间分布等。(3)接触水平的估测:作业环境及生物监测,食物饮水、生活环境的接触。,(二)接触评定的方法,1.询问调查 2.环境监测 3.生物监测,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危险度(risk)-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 on occupational hazards)-通过对毒理学研究、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

9、潜在性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危险度评定的作用,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估计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估算和推断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多大剂量和何种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提出可接受浓度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的重点,危险度评定的目的,寻求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为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订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一)危险度评定,1.危害性鉴定-定性评定 主要任务确定需要评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人群能否引起职业性损害及其发生的条件。接触与职业性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职业性损害进行分类并估计其危害程度,以确定

10、对该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鉴定依据,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动物实验体外试验有害因素的自身特性,2.剂量反应评定-定量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通过对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的分析,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3.接触评定,确定人体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一般通过接触估测来实现:从被评定的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作有限数量的分析,估算出总体人群或某些亚群的接触水平及有关情况。,4.危险度特征分析,通过对前三阶段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即该人群

11、由于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所要求的资料来自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的结果。,(二)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危险度评定的基础:充分而可靠的实验数据;正确的假设;合理的推导模式;足够的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二)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实验动物与人类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从动物实验的大剂量作用外推到人的小剂量接;短期小样本的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群的长期接触。,(三)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根据危险度评定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管理措施

12、,制订卫生标准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危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限制或禁止接触的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进行。,(一)职业危害预评价,1.单位提供资料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 准备阶段 初步工程分析 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 编制预评价方案,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评价阶段 工程分析 职业卫生调查预评价报告编制阶段按规定格式编写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1.评价方案(1)评价的目的、依据和范围。(2)工程建设情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

13、建设及真正运行情况。(3)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4)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2.现场调查,(1)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2)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3)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3.现场监测 考虑测试方法、条件、频次4.职业性健康检查5.评价结果6.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二、有害作业分级评价,综合环境接触水平和影响危害产生的主要接触条件,应以岗位种类评价为基础。,(一)有毒作业评价,依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接触毒物的劳动时间、该工作地点毒物浓度的超标

14、倍数。方法:将不同毒物危害程度级别和劳动时间长短均化作相应的权数,与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共同计算分级指数,依指数值大小划分为5个危害级别。作业场所多种毒物存在时,分别进行分级评价,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表明其他危害级别。,第五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一、作业场所的通风,1.目的:防止粉尘、毒物、刺激性气体对车间内及室外大气的污染。2.任务:捕集生产设备产生的粉尘;净化含尘、毒的空气。,3.通风方法的分类,(1)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为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依靠风压和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通风方式。适用于车间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相对较低或者温、湿度较高时。

15、,机械通风,mechanical ventilation: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克服沿程的流体阻力,使气流沿风道的主、支网管流动,达到通风效果。适用于车间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相对较高时。,通风系统的组装顺序,排气罩-通风管-净化设备-通风机,(2)按生产车间实施的换气原则分,全面通风局部通风混合通风,个人防护用品,一、防护头盔,作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用品。1.电焊工安全防护帽 2.矿用安全防尘帽,二、防护服,1.防热服(1)非调节防热服阻燃防热服 铝箔防热服白矾布防热服(2)空气调节防热服通风服制冷服,三、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1.防护眼镜(1)反射

16、性防护镜片:红外、紫外、微波(2)吸收性防护镜片(3)复合性防护镜片2.防护面罩(1)防固体屑末和化学溶液面罩(2)防热面罩(3)电焊工用面罩,四、呼吸防护器,1.过滤式呼吸防护器2.隔离式呼吸防护器,五、防噪声用具,1.耳塞2.耳罩3.防噪声帽盔,六、皮肤防护用品,1.手套2.防护油膏,七、复合防护用品,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眼镜、全身整体防护服或分体防护服,职业接触限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或接触水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

17、verage,PC-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urse limit,PC-STEL)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预防性卫生监督:指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对用人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实际、施工和投产前的卫生监督(即“三同时”)。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及相关卫生标准,运用现代预防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和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等情况所实施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