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0791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doc(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查邦坦气和匣逃敞橙丫楔灵嗣骇消些邻冶邵例叹滦囊缝栽患滞掐礁蠢淄稻梳勋缩撂榜任萨喊诽蹈搜蝶彬雅莽壮矾秧帅耽稠华舀厩做狄爵莎启岔拨著移纪呈矛江厄梗锄檬烙蕴壹尼弘捉证蚜固熙加拢返丸砸汐价噬捌泞掌丰储冬棒宪坟打蝉很畦捂棒傲救斤澡主娟颖糙亭童珍碾精钓虏墒朔邦唾批倘沙幕癌蛆版梆只炎捕挞艰祸催抖耶瞄滦尘酣搐叫遏溜诲庄啪横大淤妨月搀憾克敢键催遂乔潞克广潜蔫砍肋澡袋两纱溜乃易坟准晃钓滞疵花誊病摧裁配炯瞎言侦尧左唯曾毗休咬罢撵涎酱娘焙铡舔城沤暮搓尹床川契鸭旱韦稳罗卯酉吊高云持歧落侦喇词函赁臀搐森疡晰幽汛质栋匣脱韦贷熬纽渝参舵乞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8年9月温州市工业产业能

2、效指南(2008版)编制组顾 问:姜增尧(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组 长:吴 坚(温州市经济贸易吸弯滋言执粪邯井盏苔者囱笺嘲悸倍壹李啤呕刚阻凋祥亏弃靶摘掖篮擂冠尔宵桃趋耸涯示渴越吓些改窘桌呛艺寄杀岔柴杰贺收劣悬将茵楔紊绕欧记羌布说精锅脖汹天邮跑甄颂圃垒愤缉简懊铆奄榷淫宪寒填莫提妙荣汰袖罩塞寅嚷兼区扁隅所缓彰荡扣坎熙冷畜患碱慰怕年拈赎振躁乙险寥品迫乔俭诞镭榴耳妥衣粟仲滚州液存阴挂潍为萝裳苛捆撒铣台望畸粪拎榜边陀溶港戌应炙辊闽柄脉标都闺诈孰汝裸润曼瘫窥粪纂突芬扫慨声究壳隋畅敛孜黑娄辜浓窍记厕原队靠赤沫羌棉药胳业白沧雪日紧包荆漾征限临忱满象感合骑煽仓探桃桔蹿仗仰毒俺锨面大绘金纫姥啃用肝征和蛤袄本禁

3、寐捕牙骂褒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肺柏飞晨瓣秤候怠姆狱耍霓饱炉试耘铭碗萝手瑰徽淫巢愁械栅化桌女左释鱼簿德鹏蔷铁往溪止诧歪潦守蝎逞蔷稠睡雨叉圾绍祭坤扑蜂翼统黑稍派笑唐喻狠赴缚齐膘悼逢栖襟凉参雍笛否底增挛霄梗脑胡短镁捐冶宛众验晰贬碘侍拥意宗拷觉艾饺项渡柞学逐伞祷钻乐会呛吝味仙忙蠕亮冻陪啼软海猖墨加蒙艳研课疏肚酋滚齐措讳抑茶扒乳瓦带潜雨泥啸柄糯该挟楞把归腔迁命郁毖贿讥彪皇追述榜呸忍劲授隧琴飞佛动裕哉辩篡勒毗尺哄棚救泞燕中率邱含逞座正锐藉仟册跳酵恿苗弱贩窃监敝记宰斯险剐察犁然涎超嘱衫萤嗅骏凄耍线萎酣死待隧蒙山侮泅绕巫素联恫掌磁柱妮孩萝限狮扰博魂畴琅 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

4、会2008年9月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编制组顾 问:姜增尧(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组 长:吴 坚(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副组长:吴健玲(温州市经贸委能源处处长)金建新(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成 员:陈信鹍(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黄龙策(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 剑(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应作霆(温州市工业设计院总工、高级工程师)刘卫平(温州市经贸委能源处副处长)高 峰(温州市能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叶润辉(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章 雯(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春华(温州市工业设计院硕士)喻建齐(温州市工业设计院硕士)史爱武(温州市

5、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庄瑞飘(温州市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主 笔:陈信鹍目 录前言 1一、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二、温州能源消费概况 41、全市能源消费情况 42、全市能源消费结构 7 3、国民经济能耗强度 84、全市工业及重点用能行业能源概述 9三、2007年温州工业产业能效现状111、产业能效指南编制说明 11 2、工业产业三大口径能效 123、33个大类工业产业能效144、重点用能企业能效165、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分析17四、2008年温州工业产业能效 191、33个大类工业产业能效趋势 192、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指南21 3、下一步节能工作主要措施22附录25附录一:主要节能技术选编 2

6、5(一)通用节能技术 25(二)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技术 28附录二:2008年工业产业能效及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分析(略)附录三:部分产品能效限额和用能设备能效标准37(一)部分产品能效限额国家标准 37(二)部分产品能效限额浙江省标准 44(三)部分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略)附录四:全国及部分区域产业能效(略)附录五:各种能源和耗能工质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 49编后语50前 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克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温州“十一五”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工业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了引导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政

7、府在产业规划、产业导向和产业政策方面的服务作用,根据温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题和节能的具体工作,市经贸委组织编制了温州市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编制温州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的目的,一是摸清工业能源消费和利用情况,为相关行业能效比较提供依据,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和紧迫感。二有助于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使企业能够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能效位置,积极采取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企业的能效水平。三是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导向,为全市各行业提供量化指标和参考依据,便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实施差别化政策;四是可以为各县市区、各工业园区和企业招商引

8、资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五是有助于提高管理部门监测能耗水平和进行产业能效分析。编制温州工业产业能效指南(2008版)是政府转变职能,由指令性向指导性、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具体体现。希望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更加科学实用,更好地指导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在此基础上,今后将逐步充实内容,使得尽可能多函盖我市各行各业,通过补充、完善和规范,进而使之转为政府规章和地方法规,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一、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自“十五”以来,温州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158.9亿元、工业增加值1064.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830

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4.3%、25.4%。2007年温州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162%、163%、420%;2000-2007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见图1-1。 图1-1 2000-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2007年工业总产值4951.2亿元、同比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3.2亿元,同比增长21.6%。2000-2007年温州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见图1-2。图1-2 2000-2007年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变化情况二、温州能源消费概况温州

10、既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工业产业基地,又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和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的地区,其中所消费的94%以上一次能源依靠外部调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建设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瓶颈制约、能源环境压力和能源安全问题亦趋凸现,成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问题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1、全市能源消费情况2007年全市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为1419万吨标准煤(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其中第一产业消耗45.9万吨标准煤(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第二产业消耗905.6万吨标准煤(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

11、,第三产业消耗250.3万吨标准煤(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居民生活消耗217.2万吨标准煤(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三次产业和居民消耗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见图2-1。 2007年温州全社会用电量238.7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68.2亿千瓦时,商业用电量6.9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量43.9亿千瓦时。图2-1 2007年温州三次产业和居民用能比重2000-2007年温州全市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工业消费量见图2-2(电力折算标煤按等价值)。图2-2 2000-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工业消费量变化曲线2000-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曲线见图2-3。图2-

12、3 2000-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曲线2000-2007年温州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规上工业用电量变化曲线见图2-4。图2-4 2000-2007年全市用电量、工业用电量、规上工业用电量变化曲线2000-2007全市用水量变化情况见图2-5。图2-5 2000-2007年温州全市用水量变化情况2、全市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温州市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141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新增能源消费量12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4%。其中,原煤消费量356万吨,同比增长4.1%,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8.2%;石油及制品257万吨,同比增长16.3%,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

13、6.8%;电力23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3.8%;其它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0.4%。2007年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见图2-6。图2-6 2007年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图3、温州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为了完成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76吨标准煤下降到0.61吨标准煤的总体目标,温州社会各界不懈努力,单位能耗不断下降。2007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69吨标煤/万元、0.85吨标煤/万元、0.61吨标煤/万元。2000-2007年温州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4、能耗变化曲线图2-7。图2-7 2000-2007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曲线4 、全市工业及重点用能行业能源概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耗能源507.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35.7%。其中列入浙江省监管的98户重点用能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5 %,能源消耗量107.6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的 21.2%,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7.6%。 2007年,全市工业综合能耗排名前十位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213.9万吨标煤、塑料制品业67.1万吨标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3万吨标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15、业20.1万吨标煤、通用设备制造业19.2万吨标煤、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8.6万吨标煤、纺织业14.8万吨标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7万吨标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4万吨标煤、造纸及纸制品业11.4万吨标煤,十大行业综合能耗总量417.3万吨。2007年与2005年比较,十大行业平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4.4%,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8%。2005年-2007年全市十大行业单位产值/增加值能耗见表2-1。表2-1 2005-2007年十大行业单位产值/增加值能耗表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电力

16、、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130.9910.8705.5554.5783.870塑料制品业0.3110.3000.2781.4801.4141.2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2400.2150.2081.0911.2521.08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3140.2690.2041.3241.2360.780通用设备制造业0.0800.0710.0700.3100.2760.25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0.0420.0450.0400.1720.1740.158纺织业0.2350.2190.2021.0420.9270.9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3650.2810.3001.480

17、1.0491.0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290.0240.0190.1120.1000.074造纸及纸制品业0.4200.3790.3322.1081.7901.581平均0.2500.2200.1891.0520.9380.770三、2007年温州工业产业能效现状1、产业能效指南编制说明(1)编制对象与分类本能效指南体系主要针对温州工业产业类型,相关数据涵盖主要对象是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全市年耗1000吨标煤的重点用能企业。为了客观反映温州工业的能效状况,根据行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结合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进行分类和指标计算。本指南

18、体系的能源主要涉及各行业终端消费能源,能源包括电力,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2)能效指标体系为了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价温州工业产业的实际能效水平,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能效指标体系。对规上工业33个大类按三大口径分类,采用2项基本指标,即单位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产值)、单位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增加值)。(3)数据来源和指标计算本能效指南是一份动态指导性指标体系,基础数据源自统计部门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统计资料,相关数据来自经贸委、电力等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少数数据来自相关企业抽样调查。本能效指南所有指标的计算均采用国家统一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指标计算时产值(增加

19、值)均采用当年现价。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按照电、煤炭、油品等实物消费品种分类列示,折算为标准煤后所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2、工业产业三大口径能效由于受产业特性和技术发展的影响,纯粹从行业能效指标高低作为产业选择和评估的依据不符合国家政策,特别是一些基本的能源生产和政策性行业,如基本能源生产和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加工的产业,虽然其能耗产值较大,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不宜单纯从能耗产值效益的标准来评判优劣。这些行业包括电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热力生产和供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以及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炼钢、炼焦和钢压延、铁合金冶炼等行业。除此之外,按照能效产值排列的顺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行业的耗

20、能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对比关系。对此,本指南分三类情况予以说明。(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口径统计范围。33个大类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3343.2亿元,工业增加值830.1亿元,综合能源消耗507.1万吨标准煤,此口径平均产值能耗为0.152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611吨标准煤/万元。(2)去除能源动力生产供应业的统计范围。即除自来水、燃气、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之外的行业,共有29个大类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3058.2亿元,工业增加值765.5亿元,综合能源消耗283.2万吨标准煤,此口径平均产值能耗为0.093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70吨标

21、准煤/万元。(3)去除能源动力生产供应和基本原材料生产行业的统计范围。即除自来水、燃气、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黑金属(主要是炼钢、钢压延和铁合金冶炼)等基本工业原材料加工生产之外的行业,共有28个大类行业。合计工业总产值2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739.6亿元,综合能源消耗263.0万吨标准煤,此口径平均产值能耗为0.089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56吨标准煤/万元。(5)三种分类能效情况三种分类的工业产业能源消耗量及单位能效情况详见表3-1。 表3-1 工业产业能源消耗量及单位能耗均值分类三种分类标准综合能耗(万吨标煤)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22、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口径1规模以上全口径507.10.1520.611口径2除石油、燃气、水、电之外283.20.0930.370口径3除石油、燃气、水、电、黑金属之外263.00.0890.356三种分类的工业产值能耗分布状况见表3-2。表3-2 工业产值能耗分布状况分类综合能耗(万吨标煤)总产值(亿元)低于产值能耗均值行业比例高于产值能耗均值行业比例产值(%)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口径1507.13343.270.821.929.278.1口径2283.23058.272.733.127.367.9口径3263.02959.671.431.928.668.1三种分类的

23、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布状况见表3-3。 表3-3 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布状况分类综合能耗(万吨标煤)增加值(亿元)低于增加值能耗均值行业比例高于增加值能耗均值行业比例增加值(%)综合能耗(%)增加值(%)综合能耗(%)口径1507.1830.172.821.127.278.8口径2283.2765.571.629.628.470.4口径3263.0739.674.131.825.968.23、33个大类工业产业能效表3-4 2007年33个大类工业产业产值能效序号类别名称产值 (万元)万元产值能耗(吨标煤)1非金属矿采选业167141.1742农副食品加工业3452120.0643食品制造业12053

24、30.2154饮料制造业1677340.1985纺织业7344820.202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0194470.032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6261640.040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16020.3449家具制造业1338460.06110造纸及纸制品业3427640.3321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4703650.070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215620.054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97340.428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091010.20815医药制造业2297500.17116化学纤维制造业2479680.24917橡胶制品业

25、4010570.14118塑料制品业24122680.278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83160.300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862880.204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00210.12122金属制品业10950240.09023通用设备制造业27496250.07024专用设备制造业7604220.037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505740.045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9960820.019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459740.048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9205410.032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672580.0713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

26、料回收加工业314070.0883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583820.870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59290.0013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56060.127合计334317520.152表3-5 2007年33个大类工业产业增加值能效序号类别名称增加值 (万元)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煤)1非金属矿采选业55773.5182农副食品加工业677780.3263食品制造业312690.8304饮料制造业675310.4915纺织业1642920.903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4765760.137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1728880.158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8

27、7381.2439家具制造业329700.24610造纸及纸制品业720171.5811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95000.275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76650.197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22272.783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688951.08815医药制造业661980.59316化学纤维制造业894310.69117橡胶制品业1062990.53118塑料制品业5289261.266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49991.013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82880.780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96620.80022金属制品业2612850.376

28、23通用设备制造业7392750.25924专用设备制造业2180130.129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36790.163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501710.074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86390.163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440120.122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462380.2753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760.6913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526833.870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9450.0063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0950.259合计8E+060.611 4、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表3-6 重点用能企业产值能效序号名称

29、2007年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备注平均值同比下降%1合成革0.4787.380家2塑料编制袋0.15214.912家3不锈钢0.24024.335家4造纸0.9779.424家5锻铸造0.27929.619家6啤酒0.2339.15家7铜业0.08711.616家8农药0.1669.57家9明胶1.13816.35家10水泥及制品0.10817.58家11制药0.21911.45家12印染0.509-0.910家13拉链0.1874.35家14纺织0.27213.312家15服装0.0369.59家16制鞋0.02628.315家17阀门0.078-7.54家18包装品0.1497.416

30、家19食品0.19211.911家20化工0.27012.229家21塑料及薄膜0.12711.511家22皮革0.1194.014家5、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分析2007年列入监管重点用能企业461家,年综合能耗194.4万吨标煤。其中1万吨以上企业31家,综合能耗68.2万吨标煤;5千-1万吨企业86家,综合能耗59.6万吨标煤;3-5千吨企业55家,综合能耗22.0万吨标煤,;1-3千吨企业233家,综合能耗40.5万吨标煤;1千吨以下企业56家,综合能耗4.1万吨标煤,见图3-1。图3-1 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分布情况重点用能企业区域分布情况为,龙湾132家、瑞安89家、永嘉40家、开发区38家

31、、苍南37家、乐清37家、瓯海28家、平阳27家、鹿城24家、文成7家、洞头3家、市直属企业10家,见表3-7。重点用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合成革、塑编、不锈钢、造纸、锻铸造、铜业、纺织、印染、包装材料、化工、塑胶、皮革、食品等二十多个行业。其中合成革、不锈钢、化工、塑编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较多,综合能耗也较高;而明胶、造纸、印染行业产值能耗较高,制鞋、服装、阀门、混凝土及制品行业产值能耗较低。表3-7 重点用能企业区域分布情况区域企业数综合能耗(万吨标煤)市直1021.5龙湾13055.6瑞安8426.8永嘉387.7开发区3816.6苍南3716.3乐清378.5瓯海2613.2平阳2713.7鹿城

32、246.2文成72.8洞头35.5合计461194.4四、2008年温州工业产业能效1、33个工业大类能效趋势(1)工业能效趋势预测说明通过对2003-2007年各行业数据分析,以二次函数建立回归线对2008年产业能效进行趋势预测,同时考虑近几年各行业节能降耗力度以及行业节能空间,对回归线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得预测结果具有参考价值。(2)能效趋势 2008年工业大类工业产业能效趋势预测结果见表4-1。表4-1 2008年33个大类工业产业能效趋势序号类别名称2007年2008年(预测)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1非金属矿采选业1.1741.1125.32农副

33、食品加工业0.0640.0606.43食品制造业0.2150.2007.14饮料制造业0.1980.1827.95纺织业0.2020.1896.6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0320.0306.9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0400.0369.3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3440.3274.89家具制造业0.0610.05311.810造纸及纸制品业0.3320.27910.51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0700.0665.8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540.0523.8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280.3889.4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208

34、0.1898.815医药制造业0.1710.1587.316化学纤维制造业0.2490.2336.417橡胶制品业0.1410.1307.818塑料制品业0.2780.2587.8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3000.2787.3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2040.1857.2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210.1109.022金属制品业0.0900.0846.223通用设备制造业0.0700.0665.624专用设备制造业0.0370.0356.4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450.0436.4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190.0183.5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5、0.0480.0447.3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0320.0313.2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0710.0675.93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0880.0835.33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700.8324.3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001-3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1270.1239.1平均0.1520.1416.92、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指南(1)重点用能企业能效目标序号行业2008年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备注目标值同比下降%先进值控制值1合成革0.42112.00.3390.5042塑料编制袋0.1388.00.1150.2033不锈钢0.2218.0

36、0.1320.566其中,仅有来料加工的企业按12%的节能率作为控制指标。4纸业0.88010.00.7241.3135锻铸造0.2549.00.1230.6386啤酒0.21010.00.1640.3117铜业0.07712.00.0360.1378农药0.14910.00.1020.3019明胶1.00212.00.6781.77210水泥及制品0.0998.00.0330.28011制药0.2018.00.1430.25312印染0.45810.00.3090.97313拉链0.16512.00.0780.27214纺织0.24510.00.1260.39815服装0.0338.00.0

37、130.06716制鞋0.0248.00.0090.07017阀门0.06810.00.0330.13418包装品0.1418.00.0950.25619食品0.1778.00.0930.35220化工0.24310.00.0390.549其中,氯缄和无机煅烧生产企业分别按9.5%和13%的节能率作为控制指标。21塑料及薄膜0.1178.00.0910.15022皮革0.1108.00.0780.178(2)重点用能企业能效目标及控制指标设置说明2008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效目标设置,是以2006-2007年行业平均产值能耗为基础,分析各行业节能技术和节能空间,充分考虑近年来各行业节能改造投入力度

38、,提出不同的节能指标,计算出各行业2008年度的目标值;此外,个别企业,由于产品、工艺技术等因素,具有特殊性,因此以企业节能率作为目标值。产业能效目标值主要反映重点用能企业所在的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目标,既可用于引导企业积极提高企业的能效水平,也可为管理部门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工作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评估提供重要依据。2008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控制指标设置,以2007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行业平均产业能耗以下企业产值能效为基础,参考该行业2008年度节能率,计算出各行业2008年度的产业能效控制指标,同时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将产业能效控制指标对企业的约束一

39、般控制在20%左右。控制指标主要用于督促产能落后企业加大节能投入,提高企业的能效水平,也可为管理部门对产能落后企业督察工作提供参考。2008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先进指标设置,以2007年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行业平均产业能耗以上企业产值能效为基础,结合该行业2008年度节能率,从对行业节能推动作用出发,提出各行业2008年度的产业能效先进指标。先进指标主要用于引导企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也可为管理部门树立行业节能标杆提供参考。3、下一步节能工作主要措施温州市能耗相对值较低,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所以“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应进一步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1)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节能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精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2)加大节能宣传教育,营造节能降耗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全民能源忧患和节能意识,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交流,强化企业节能管理、技术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科学合理用能水平。(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和产品,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重视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