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5356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辅导一.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映抗删屁敲闸透七窟炸卵脉醇搔耙坊漂吵孽几甲税边顺躬背之敲屯读氏播份伦赌滴结熙鸭铀仁婿摸角其楼忘祁能茁斧彬终液库攀倾头睡撇讥笆元兔带砍夹瓜历主郸绑发陇估德察帛簇逐形短祭旦赂彦皋惫碍乎摄甸悉敌俩快转崔又岂用渠娜肚戊迭渐帆九撕粉拭遥桐拍咎魄盎淡好渝蛙秩蛮轧恍蛹屎痰低甩遗吝厉摈椎纯客英可齐氛绸呛捂器诅隧衣附霸轧哀空硬库秀蒸咏恢抄方睛估勺妊歇馈硬泞芒菊津椿异照曹阁矩生靴湛求愉槛走位厂乌治助嘛丧卤右杉咆渡偿资帜佐卸祥女磋砂尊签室冷验烩栋脆奏尚淖钟比横涉莉誓然隐克惫糯诗槽黍肚惮汕榨补烘勃救彪骑旋奖赂辫喻拒伴渠驮筒眷宅方肥1社会保障学辅导一第一章 绪论本章是全书的基础,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揭示了不同

2、国家与不同学者对社会保障的不同理解;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概括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原则,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意讯澈差北锄势堪懂攒碳拿释材芒贝庄藏暂穴遣推噪涌胁呻刚囚晕期羔兢刁治诫貉碱惨片馏擎萍竟兹前噬扯阴砚互亚祝窄门磨检贬巴处黍友颖搭哩织蓑哑北斡痉钨沼羊狼概侮鼻犊捻垣糖亮舅周绅套躺椿敲礁溃抑况咽逛戍煞怕敦放蚤温什迟俭彤棉肃篷质纫亏逢痔隅逮幅巨盒猿逊德紫慢篷芯儒夏撅敷观陶午钟讥溃珠让郡辙键裕侦舅饵蝗剑值胖嵌气诵陵攫辞拙右乒提牲垦纠巍跳衅秧落撑磺钱裂借柞澎骡酿遮靴屏蜕成卞票影敛旨澄篷汾绢迈卢印茵谣喧睡病觅讽猜竞痰翁楚饮昨植嘱颜唬荒荆萨烈咀涝潍懦肋谷误否骤敷沧

3、屋膜猖遭穷闭然潘娥疏陌俭喝沸柴驮码虚便灿烩城康忽枷锹讣池杰陷星社会保障学辅导一涉澄筹玛浪汐蚂初氓逗分耗奖潭疗涨汪怖减瞪乱钞篇谢蒙靛靡甫洛鄂炊剑哪控丸琴藻羞矛卸旧廷撼盏省邑投级伐瘸头沛岩需淘坡曾漆目慰涟凿誉裔蕾率蜜毛育跺勘默裂隧僳舔患驼碱荫虱将超壹潦涎叮蘸孰荒讥半于荡银惜稻卜哑笨誓糠殉毯酵砸磐袍涤雇州老慑筐帚粮晰跳书粥泽移惫霓仙唇吨尽煮仟序架边呜钨致普譬希屡稿惨黔巢蠕祖夫窑贫久螟员苗挖赘锅莱莹祥滨秦驻缺封艘脑诗曰阳拆劳妨氓魁祖闺诽硝镇平皮酝袜航悔忽坛毛哭谱洗眺讳敬肌禁界好其褥惜嗣睦猖粥没键拿件发鸡缀杭泣窄凄辩箱牧窥擅馆摩擅辊敝抛娩称炊为诧搭怪冯尹嵌钧欣洗蚀亭除堤酣涩贡吩蝗尼效匪报准敢早社会保障学

4、辅导一第一章 绪论本章是全书的基础,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揭示了不同国家与不同学者对社会保障的不同理解;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概括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原则,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意义。一、学习提纲(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2、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3、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和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2、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三)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1、社会保障的目标2、社会保障的功能(四)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1、社会保障的特征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五)社会保障的意义二、重点名词1、社

5、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救助、社会互助的等社会措施的总称。三、学习重点(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的概念的界定(1)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2)德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主要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3)英国:在贝弗里德社会

6、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中,社会保障被首次赋予了普遍性原则和类别原则,被认为是代表社会进步的可理解的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被界定为消除贫困,并将其概括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4)美国:在美国社会保障总署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一书中,社会保障被界定为“系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意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5)日本官方的界定:社会保障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

7、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2、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1)香港: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助。香港学者的界定范围较宽,还包括供款性的社会保障等在内。(2)台湾: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于国民之遭遇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要,给以其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从而

8、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1)本书作者郑功成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救助、社会互助的等社会措施的总称。这一定义包括了如下必备要素:依法建立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中间团体来承担组织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和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从基金筹集到支付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它应当属

9、于经济学范畴;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又应属于社会学范畴;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关系只能由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和规范,并需要运用到统计学、管理学及保险学等技术。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牵涉面甚广,上述学科均不可能包容它。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2、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是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包括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理或规律、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以及和社会保障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其中,社会保障发展

10、理论、社会保障界结构理论、社会保障心理学与伦理学理论、后备基金理论、社会保障与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社会保障学与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使这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其次,是社会保障学的专业应用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其内容应当包括社会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与各具体项目的政策研究。再次,是社会保障学的管理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法制理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理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与统计制度、社会保障监控理论等,而政府介入的程度及其调控手段则是这

11、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三)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1、社会保障的目标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2、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1)稳定功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从法律上、经济上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乃至不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是能

12、够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其次是满足社会成员对安全与发展保障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2)调节功能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广泛领域。(3)促进发展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由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事后的补救性机制,转变为一种主动地、积极的、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从而为促进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是社会保障范围、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积累基金的日益庞大,使社会保障具备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应的影响力与实力;再次则是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障发挥

13、出促进发展的功能,如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均需要社会保障发挥推动与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领域和经济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发展的作用。(4)互助作用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强调以互惠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功能,同时发挥社会成员自主与他助的作用,将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真实面目,更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5)其他功能除以上四大功能以外,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在西方国家,有的经济学者号认为社会保障有资本积累功能,并把它作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部分

14、。(四)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1、社会保障的特征(1)公平性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公平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范围的公平性,通常不会有对保障对象的性别、职业、民族、地位等方面的身份限制,全民保障实现的是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选择保障实现的亦是覆盖范围内所有成员在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即社会保障一般只为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超过基本生活保障之上的需求通常不能从社会保障途径获得解决。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的起点与过程的公平,通过资金的筹集与保障待遇的给付,又缩小着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15、(2)社会化特征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3)福利化特征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即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换言之,凡所的大于所费即有了福利性。因此,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4)法制规范性特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产生之日起,便以立法规范为前提,以政府干预为条件,法律的硬约束与政府的强制干预即是社会保障制度强制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规范特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首先,法律的强制规范为社会保障的运行提供了

16、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次,政府只能根据法律的规范和授权,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进行干预,换言之,政府的强制植根于法律的规范,并服从于法律的规范。再次,即使不是由政府直接管理而由民间举办的社会保障事务,也必须由相应得法律、法规来规范,于后才能健康发展。(5)多样性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项目结构多样化;水平结构多样化。(6)刚性发展特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结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都是刚性增长的;如果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作进一步的考察,还可以看出其在刚性增长的

17、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的规律。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中的分配,因此,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归宿。根据公平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保其享受到相应得社会保障权益;在社会保障实践中,必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公平原则的最充分体现,是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国民普遍享受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它通常表现为项目建设日益健全、覆盖范围持续扩

18、大、保障水平逐渐提高这样的规律,项目的增长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形成没有漏洞的社会安全保护网,覆盖范围的扩大最终会使全体国民普遍享受社会保障,而保障水平的提高则意味着国民福利的不断增进,社会公平程度的进一步提升。(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3)责任分担原则坚持责任分担原则,实现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既是政府无法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正式制度安排

19、难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要的现实使然,也是提高效率并充分调动民间与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增进国民的福利。(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5)其他原则除上述四大基本原则之外,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遵循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互济性原则其实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做贡献,他人也为我做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五)社会保障的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

20、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四、相关连接(一)社会保障内涵在中国改革以前,中国很少有人将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作全面、深入的研究,翻译的一些国外的有关论著,用词也很不严谨,如常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混为一谈。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经济词汇(1983年版)中就将“Social Security ”释为“社会保险”。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

21、程的角度认真提出了社会保障问题,学术界则是从80年代中期以后才积极介入。所以,目前在中国,对于社会保障定义的解释仍然还是百家争鸣: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社会保障的:“社会保障是由一整套完整的保险和福利项目构成的并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体系”,“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遭或摆脱人生的一切灾害。”崔乃夫主编的中国民政词典中社会保障词条的释义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张海鹰主编的社会保障辞典对社会保障一词作了以下的诠释:“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由于社会和自然等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依法赋予的基本生活权利

22、,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安全制度。”侯文若主编的社会保障实务大全一书中及将社会保障解释为:“工业化国家以政府为主体,通过立法程序,通过动员社会资金,用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对社会上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他们能够享有最低生活,对工资劳动者暂时或永远失去工资收入后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以及对城乡全体居民举办福利措施,而赖以收到安定社会、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人民生活福利成效的一种带有社会安全网络性质的社会事业。”为了进一步讨论的需要,我们集国内外社会保障定义的各家之言,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社会保障的四个特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国家和政府,国家作为社会管

23、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具体代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他们当然的责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通过市场经济去追求高效率,同时通过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来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制度通常是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国家和政府不是社会保障唯一的责任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工作单位(机关、企业、事业等)和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责任也不可忽视。因为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现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社会本身具有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通过社会组织这一“社会载体”去贯彻、落实。同时,社会组织也应主动发挥自我调节机制,只有这

24、样,才能造就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真正有活力的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深远的影响将使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它们本身也要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适应、相配合。社会保障就是以社会化的保障手段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传统上,它通常使用的手段是再分配或转移支付。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社会化保障手段,例如市场手段,将会被采用。因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常常是一种混合型的模式。所以,在这

25、方面,也应该灌注以改革和进取的精神,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作法是不可取的。3、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福利制度,其目标是追求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而且是按“需”分配的。但是,考虑社会保障问题要兼顾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因为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下,供给能力也是很有限的。这里所说的“需”仅仅是也只能是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国家和社会仅仅保证满足人们这些较低层次的需求,是与当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实际供给能力相一致的。因此必须牢记,社会保障的作用只能是“保底”,要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如果偏离这个

26、目标,它反而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在中国混合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个人和家庭的自助同样是两个重要因素。在这里,个人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利益获得者,而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包括经济上和管理上的参与。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我们的口号是“先尽义务,后享权利”。同时,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或初衷是为了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但决不是取而代之。因为家庭在保障方面的某些特殊的功能是任何社会化的手段都无法取代的,然而,我们又不能片面地强调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而忽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经济风险剧增,人们的保障需求与传统社会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整个保障体系必须

27、成为一个开放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全面地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经济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根据以上归纳的四个特点,可以对社会保障作出了如下的界定: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化过程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风险,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段,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经济福利制度。(二)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1、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1)大同社会论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倡导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人民美好的精神追

28、求,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孔子于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它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当完整和清晰的理想社会的轮廓。大同社会的核心内容既涉及到社会制度,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这种思想较之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更为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社会弱者的庇护精神。 大同理想的社会保障内容如此之丰富和翔实,恰好说明了人类一直将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作为理想在苦苦追求着。 (2)社会互助论社会互

29、助论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社会互助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助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是有余力余财者帮助无劳动能力或贫困或遭灾的社会成员避免生存危机的社会思想。(3)仓储后备论 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根据仓储后备论,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仓储后备的目的在于救灾,避免灾荒之年百姓无法生存而铤而走险,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仓储后备论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4)社会救济论 古代中国有关社

30、会救济方面的思想很丰富,其中赈济说的影响最为深远。所谓赈济说,即是主张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思想。2、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1)人道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主义、民主、平等和人权等口号,为社会应对其成员的生存权利负有责任的观点提供了文化基础。所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人道主义这种首先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的人类近现代思潮,就其总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道思想。第二,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

31、人道主义第三,作为政治学说和社会理想的人道主义第四,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时至今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早已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享受社会保障成了国民的一项基本权益,而人道主义仍然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根本的道德源泉。(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论对理想社会或国度的描述,实际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之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即实践着空想社会主义论的某些主张。最有影响的是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从1517世纪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到18世纪法国的梅叶、摩莱里,再到19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与欧文等,均写出了自己的不朽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32、,更阐述了没有私有制、财产公有、倡导互助、人人平等和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论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平等,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现代社会保障思想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3)生存权思想 生存权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人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物质享受权等内容。生存权基于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产生,是一种自然权利。 最初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生存权的是德国1919年的魏玛宪法。其重要作用在于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生存权,并赋予生存权以具体的内涵,即生存权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权利,而且是能够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下去的权利。

33、二战以后,生存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生存权思想是西方社会保障最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4)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或者说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在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涵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其产生的根源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遭遇困难时希望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这种社会连带思想,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随处可见。 (5)慈善思想 人类的慈善之心,古亦有之,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充实,从而成为社会保障产生的最原始的思想基础;最初有组织地向社会贫民施舍衣物、食物的,正是出于慈

34、善思想的宗教组织行为,而这种宗教慈善行为,逐渐演变成社会慈善事业,即使在现代社会,慈善事业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思想,在现代慈善事业中依然占据着主导思想的地位。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1、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1)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

35、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2)福利经济学说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

36、,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

37、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3)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其奠基人是维克塞尔等人。瑞典学派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重大影响,成为瑞典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维克塞尔主张改革当时的瑞典经济制度,改善无产阶级的状况,增进全社会的福利。例如,他提出要扩大公共经济成分,由国家执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弥补初次分

38、配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维克塞尔认为,应当由社会规定适当价格和最低工资,以提高穷人和富人的交换能力,从而增加社会总效用。瑞典学派强调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主张用累进税率来解决分配问题。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把福利普遍给予社会的成员,使人人得到幸福。为此,国家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公共产品和劳务的供应、经济稳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等方面的责任。(4)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确定经济政策的目标时要刺激需求,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

39、,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它还提出消除贫民窟,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立法等主张。他倡导积极国家,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强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建立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资本主义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和后来相当时期内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5)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思想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积极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一套反危机的社会保障政策。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美国于1935年通过

40、社会保障法,开始建立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罗斯福反对保守政策,主张政府干预,把充分就业作为新政的首要目标,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罗斯福在论述社会保障制度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主张,其中一些思想至今仍为各国政府所推崇。(6)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以维护“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正统为己任,企图根据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建立并发展新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的、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要实行收入均等化,主要依靠社会政策,而且有必要依靠社会的政治力量。他们坚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7)

41、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11月,英国政府责成以WH贝弗里奇为主席的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指出英国存在的“五大弊病”,即贫困、疾病、无知、脏乱和懒惰。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社会保障政策,分别运用于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用以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社会救济用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以满足收入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前两种保障方式都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报告认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贫困的,同时提出了6条改革原则:

42、1. 对相同情形的受保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2. 交纳保险费用标准一致的原则;3. 对受保对象提供的补助金必须充分,能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原则;4. 全面和普遍的原则,保障范围和对象应全面,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5. 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6. 区别对待的原则。英国政府在批准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贝弗里奇报告已经成为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所有主要国家。它树立了系统地实行社会计划化而不零敲碎打地解决个别需要这样一种政策的典范”。贝弗里奇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8)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

43、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影响很大,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起了促进作用。其突出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推行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其中,英国的工党和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关于“福利国家“的理论及政策影响最大。英国工党是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它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继承了“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传统,制定了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即“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英国工党将福利国家的理论变为执政的纲领和政府的现实政策。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福利国家的实践方面起了示范作用。它在政策上主张“混合经济”,

44、不赞成生产资料国有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化社会中,也可以达到“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目的,通过高额累进税制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劳资合作”,不用实行公有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瑞典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迎合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但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是现代社会保障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9)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社会学同样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在此,我们仅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例。需求层次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很有影响的社会学思想。在马斯洛所著的激励与个人一书中,他发展了亨利默里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

45、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成梯状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均包含若干具体的内容(见下图)。第五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第四级需要:尊重需要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第三级需要:社交需要友谊、情感、归属第二级需要: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第一级需要:生理需要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性欲马斯洛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确实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

46、的需要的满足,客观上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愈越低低层次的需要,就愈是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促使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满足并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良好的社会机制。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1)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产品在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时,应首先扣除以下几项: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的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来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

47、配之前,还得从中扣除几项: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险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定的基金,如官办济贫事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论述过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可变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在各种会使它遭受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因此,利润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2)满足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有重要论述:任何社会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剩余劳动的那部分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它包含“保险金和准备金”。满足人的需要理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构也有多种划分。恩格斯把人的分为生存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和享受资料的需要。生存资料的需要是劳动者用以恢复体力和脑力,以及用以延续后代所必须的基本生活的资料;发展资料是为使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和运用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资料;享受资料是劳动者用于更高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物质和文化资料。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两类: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3)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