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纺织.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545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的纺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经》中的纺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经》中的纺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经》中的纺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经》中的纺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中的纺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的纺织.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经中的纺织考辨,诗经中的纺织考证历来是研究春秋时期纺织技术史强有力的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同时疑问也很多。,1诗经中对植物的纺用11葛及其葛产品葛植物:周南葛覃、邶风旄丘、王风采葛、唐风葛生。葛鞋:齐风南山、魏风葛屦、小雅大东。絺(ch)指精细葛织物,周南葛覃、鄘风君子偕老;綌(x)指粗糙的葛织物。关于絺的描写集中在,周南葛覃。,诗经中葛植物两个误解。误解一,是对葛植物的利用没有区别对待。有的研究者认为凡是诗经中葛的描写就是用于纺织,显然这是错误的。(1)葛藤蔓可供编织筐篮箱箧等用。葛藤蔓的利用情况诗经中没有提到,但藤蔓的描写则在“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2、维叶莫莫”(周南葛覃)、“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唐风葛生)(2)葛植物用途之二,葛藤蔓用水煮泡后所剥取之茎皮纤维可与麻媲美,供纺织及鞋用。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是濩(hu),为絺为綌,服之无厌”。这句话提到葛纺前的两道工序“刈”和“濩”,同时提到絺、綌两种葛织物;除了周南葛覃外,鄘风君子偕老也有关于絺的描写,“蒙彼绉絺,是绁袢也”(上衣罩着的葛衫,是她素色的内衣啊!),可见絺用于制衫。葛鞋的描写有“葛履五两,冠缕双止”(齐风南山)、“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小雅大东)。我们不难发现魏风葛屦和小雅大东同是“纠纠

3、葛屦,可以履霜”一句话,却意思完全相反。到底葛屦能不能履霜呢?我们可从韩非子五蠹“夏葛冬裘”即可知葛植物纤维对于防霜防寒很勉强,所以周代葛类产品多用于内衣和春、夏、秋三季服用和鞋用。(3)葛植物的用途之三,食用。葛根可以提取淀粉称为葛粉,是上好食品。葛的嫩叶还可作蔬菜食用。诗经中只有王风采葛一诗中谈到葛植物的食用,诗中“彼采葛兮”显然是采取葛的嫩叶食用,因为“采”即是采嫩叶之意,如采桑、采茶等。葛植物的用途之四,药用,诗经中没有论及。,误解二,有些学者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中的“绵绵”、“河之浒”、“河之涘”、“河之漘”推知葛藟是一种用于

4、纺织用的纤维植物,且在春秋时期已经进行了人工栽培。我们认为葛藟并没有人工栽培,更不是一种纺织用的纤维植物。原因在于:中国果树分类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都认为葛藟是一种野生葡萄。周南樛木中有“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从“累”、“萦”可知葛藟是一种藤蔓植物,从“荒”(使荒之的意思,说明其野生)可知葛藟是一种野生的藤蔓植物,并没有人工栽培。直到战国时期的秦国才允许大规模开垦荒地,此前大部分华夏土地都一直实行井田制,井田之外的野地河泽山川并不能任意开荒的,河泽山川之利属于王室所有,所以生长在“河之浒”、“河之涘”、“河之漘”并不能说明已经人工栽培了。虽然鲁国

5、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变私田为公田,但真正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完成的,可见井田制一直是战国时期各国的主要农业经济制度。,1.2麻类植物及麻类织物 诗经中的“麻”特指大麻,中国最早所知的大麻织品实物是距今约5630年在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碳化大麻织物,通过研究已证明大麻纤维为人工栽培。诗经中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句中得到反映,“纻”指苧麻,大麻和苧麻是诗经中提到的两种麻类植物。可见,春秋时期沤麻的方法是自然沤泡。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已明确提出自然沤麻后碱煮的重要性。从曹风蜉蝣“麻衣如雪”的描写中可以映证考工记沤麻、碱煮

6、的存在,同时也可以推断至少春秋末期(因为诗经曹风最迟成诗于春秋末期)已有碱煮的工艺。,绩麻。说文解字对“绩”的解释为把麻类纤维劈开接续起来搓成线。有的研究者将“绩”理解为把丝纺织成丝织品的过程,这显然是错误的。从陈风东门之枌中“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和豳风七月中“八月载绩”两句里可知绩麻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成为平民百姓的一项日常的生产活动。绩麻是最原始的纺纱工艺之一,中国在旧石器时期晚期就已经出现,刚开始用手搓绩,进入新石器时期后使用纺专,商、周时期麻纺的主要工具应该还是纺专:甲骨文“专”有三个象形字表现形式:、。“专”的象形字表示人们用手()转动纺轮(、)集合纤维()的纺纱操作。商代文字“专”表达

7、纺专纺纱,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纺专纺纱的普及性。直到西汉、东汉的帛画、石画像中才有大量纺车的信息出现。在小雅斯干中有“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瓦”即是纺专,全句的意思是生了女儿,放在地上睡,把她包上小褓被,给她玩纺专。看来纺专纺纱是女孩子从小必须学的。可见诗经中所描写的麻纺一定是以纺坠为主,当时的纺纱工具正处于纺坠向纺车普及的过渡时期。,虽然诗经中对麻类植物的描写只提及到大麻、苧麻,但其麻类纺织品的描写却集中反映在大麻织物和苘麻(俗称白麻)织物上。大麻织物描写为“麻衣如雪”(曹风蜉蝣f yu);苘(qng)麻织物的描写为“硕人其颀,衣锦褧(jing)衣”(卫风硕人)、“衣锦褧

8、衣,裳锦褧裳”(郑风丰)。褧通苘,其意为用苘麻布制成的单罩衣,织物比较粗糙。苘麻除了做禅衣,还用于丧服,后来逐渐用作绳索之类物品。,13植物染料及其工艺 诗经中提及的衣饰颜色有“绿衣”、“缁(黑色)衣”、“锦(彩色)衣”、“素(白色)衣”、“黄裳”、“绿衣”、“朱(红色)幩”、“毳衣如菼(tn)(芦苇般颜色)”、“毳衣如璊(mn)(红玉般的颜色)”、“青青(青色)子衿jn”、“缟(白)衣綦q(绿色)巾”、“缟(白色)衣茹蘆(绛红色)”等,可见春秋时期的染料库丰富多彩。,之所以春秋时期的染织如此发达:春秋时期已有红、黄、蓝三种原色植物染料,构成调色板的基本颜料,只要有红、黄、蓝三种原色即可调出各

9、种各样的颜色。春秋时期已有多次浸染法和套染法的工艺。多次浸染是指在同一染料中多次染物,这样使染色浓艳。据青海都蓝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可知,从实物层面上证明早在西周时期染匠已摸索出一套多次浸染和套染的工艺。,2诗经中的动物纤维的利用2.1毛类制品,22丝织活动丝织的桑描写有7首诗8处之多。关于桑我们需要厘清:很多研究者认为凡是诗经中关于桑的描写都是蚕桑之用,其实不然。桑树是商周时代的神树,桑林是从事宗教仪式的场所,桑田为种桑养蚕所用。所以桑林树木高大,以便通神;而桑田矮小茂盛,以便采摘。商代开国之君曾在桑林祈雨,可见当时人认为人在桑林中可与神相通。正是由于商、周之人对生殖的崇拜,桑

10、林又成为男女爱情故事的场所,鄘风桑中中有“期我乎桑中”,足见在桑林中男女幽会是受宗教保护。周朝始祖后稷、商代名相伊尹、圣人孔子都是受孕于桑林之中。桑分为鲁桑和荆桑。鲁桑(又名地桑)枝干条叶丰腴低矮,少椹,所以用于蚕桑;荆桑树型高大,多椹,用于食用桑椹。流传于陕西一带的豳风七月中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句中描写采桑女只带筐,没有带上梯和竿,定是鲁桑无疑。原产于齐地的鲁桑不远千里已在秦地人工种植,可见鲁桑用于蚕桑。我们从西晋时期的嘉裕关七号墓室壁画一妇提笼采桑图也可得到验证,只要气候允许,既使远在西北也种植矮小的鲁桑。,图1“壬茧”甗yn 图2 鲁机,3结束语 考辨诗经中的纺织句章,

11、我们发现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纺织体系由原始纺织技术逐渐向手工机器纺织技术过渡的时期。在纺织用纤维获取方面,既有人工养育也有野生采刈,后世主要纺织用纤维葛、大麻、苘麻、毛、丝都已普及,并在生产活动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在染色方面,已能染出后世各种颜色,已掌握了多次浸染和套染工艺。在纺织机械方面,纺纱出现了原始纺车的萌芽,虽然它不太成熟,但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织机方面出现了鲁机,它是原始腰机向踏板织机过渡的中间环节。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变革转型时期,甚至在纺织技术体系形成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参考文献,1韩秋月.谈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折射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12、2002(3):77.2孙关龙.诗经中的纤维和染料植物J.植物杂志,1987(6):36.3胡淼.诗经中的科学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4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丝麻品观察与研究J.中原文物,1999(3):14.5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294.6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4.7纪向宏.诗经中的丝绸描写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1):83.8高汉玉、赵文榜.中国纺织原始文字记录A.编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57.9洪之渊.诗经中的两种服饰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2):308.10王其全.诗经工艺文化阐释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6.95.11李强、李斌等.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J.丝绸,2010(3):57-58.12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20.13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