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概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815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PPT 页数:293 大小: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3页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3页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3页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3页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概论.ppt(2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世纪工商管理精品教材 组织行为学 孙成志 朱艳 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第2章个体行为 第3章激励 第4章群体行为 第5章领导行为 第6章组织行为 第7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1.1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1.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1.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1组织的类型与作用,组织的概念 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购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包括:实习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确定必备物质条件;确定权

2、责结构。组织的无形要素包括:共同的目标;工作的人主动性鱼积极性;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配合与通力协作。,组织的分类,1)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观点:(1)帕森斯的社会功能分类说(2)艾桑尼的人员分类说(3)布劳的实惠分类说2)国内学术界的观点(1)按组织的性质分类(2)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分类,组织的基本作用,1)人力汇集作用2)人力放大作用,1.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的性质

3、与特点,1)边缘性、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性 多层次性 2)两重性 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3)实用性,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1)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2)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3)面对临时性 4)员工的忠诚性减弱,1.3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

4、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 2)社会学 3)人类学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更要注意发掘历史遗产。,1.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4.1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有:

5、)观察法)调查法 谈话法 电话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3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4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5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6.如何认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第2章 个体行为,2.1人的行为分析 2.2知觉与行为 2.3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2.4气质、能力与性格 2.5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6情绪与情感,2.1.人的行为分析,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1)人的行为的类型 按行为主体的自然属性分类 按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分类 2)人的行为特征 自发的,人的行为是

6、自动自发的。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具体可列表如下:,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 体质状况 生理需求 生物节律规律 心理活动过程:感觉、知觉、思维、认识影

7、 个人主观 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响 内在因素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人 文化因素: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的 礼仪等行 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为 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内聚力、冲突、气氛的 组织的内部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激励方法与制度因 环境因素 整个组织:组织设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素 工作设计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绩效考核 客观外在 组织的外部 条件因素:国内及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政治法律、自然地理等 人群团体因素:家庭、亲友、产权所有者、竞争者、顾客供

8、应商、各级政府机关、图2-1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群众团体,2.2 知觉与行为,2.2.1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1)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2.2.1 知觉的概念,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 自我调节,2.2.2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对象是按照如下一些原则加以组合的。接近原则

9、。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2.2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2.2.3 知觉错误,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某些偏差。这些偏差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定型效应等。1)知觉防御 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3)首因效应(成见)和近因效应 4)定型效应,2.3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2.3.1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1)个性的概念与组成 2)个性的特点 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2.3.2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

10、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阶层影响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影响。,2.3.3 个性理论,1)特质论或特性论 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须要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特性,各种特性组合起来就构成人的个性。艾森克认为,特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超出特性的行为反应或习惯之上。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2.3.3 个性理论,2)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弗洛依德理论即老心理分析论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荣格理论 阿德勒

11、理论,2.3.3 个性理论,3)社会学习论 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一个人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是遭到惩罚时,对其自己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2.3.3 个性理论,4)个性性格类型论 荣格和麦迪等是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荣格理论 麦迪理论,2.3.3 个性理论,表2-1 四种个性结构,2.3.4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 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 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2.4 气质、能力与性格,气质差异与应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差异 3)气

12、质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应用的原则 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2.4.2 能力差异与应用,1)能力的概念 2)能力差异 能力的水平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四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2.4.2 能力差异与应用,3)能力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应用的原则 能力阈限原则。能力合理安排原则。能力互补原则。,性格差异与应用,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差异 与气质、能力相比,人们的性格差异更是多样而复杂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来归纳性格差异,划分性格类型。按何种心理

13、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性格差异与应用,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外倾型;内倾型。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独立型。斯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划分性格类型,把性格划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经济型六类性格。,性格差异与应用,3)性格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思想教育。人员选拔。行为预测。应用的原则 性格顺应原则。性格互补原则。,2.5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2.5.1 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

14、且还影响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1 价值观,3)价值观的分类 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土,曾把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按照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归纳概括为下列七个等级。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2.5.1 价值观,另一位组织行为学家斯布兰格认为,人的价值观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它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它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它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它以群体和他人

15、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2.5.2 态度,1)态度的概念与特征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2)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因素制约。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 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因素。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1)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更富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公正的晋升 支持性

16、的工作环境 工作团队 上级的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3)工作满意度的功能 4)工作满意度的结果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人是很复杂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率。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5)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使工作变得有趣。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从兴趣和机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2.6 情绪与情感,2.6.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种类和差异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与感情的种类(1)基本的情绪状态(2)情感的类型,2.6 情绪与情感,

17、3)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互相转化。4)情绪与情感的个体差异(1)情绪与情感的倾向性差异(2)情绪与情感的深度差异(3)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差异(4)情绪与情感的效能差异,情绪与情感的作用,1)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解人的认知过程2)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3)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情绪与情感的理论研究,1)詹姆士朗格情绪说2)坎农的丘脑情绪说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4)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5)汤姆斯金和依扎德的情绪动机说6)巴浦洛夫的动力定型论7)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8)情商的研究,情绪的调试与情感的培养,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18、2)丰富人们情绪经验(3)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2)感情的培养(1)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3)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复习思考题:1人的行为有哪些特征?2试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3简述个性有哪些特点?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5试分析比较各种个性理论。6在管理中如何应用个性理论?7什么是气质?试述气质的差异的应用。8什么是能力?在能力的应用上应遵守哪些原则?9什么是性格?试分析性格差异的应用。,10简述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是什么?11试分析管理者的知觉对管理方式的影响。12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有何作用?13什么是态度?影响态度形成的

19、因素有哪些?14什么是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有何关 系?15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与情感有何作用?16如何让培养和调适情绪和情感?,第3章激励,3.1激励的概述 3.2内容型激励理论 3.3过程型激励理论 3.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5综合激励模式 3.6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3.1激励的概述,3.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3.1.2 激励机制,激

20、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所谓积极性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准备状态。积极性有其自身形成和变化的规律,人的积极性产生于自身的需要,受主观认识的调节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受行为效果反馈作用的影响。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3.1.2 激励机制,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认识是将人们的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认识是将社会需要转换成个人需要的中介;认识是需要的满足感或不满足感形成的决定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一种认识,这些认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决定着人们的追求、喜恶,对于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3.1.2 激励机制,3)环境对积极性的

21、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4)行为效果的反馈对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3.1.3 激励的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激励可以凝聚人心2)激励可以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3)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4)激励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能5)激励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6)激励可以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3.2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需要层次论、E.R.G 论、成就需要论、双因素论。,3.2.1 需要层次论,1)需要层

22、次论的内容 人类的多种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2.1 需要层次论,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于直感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西方管理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对搞好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3.2.2 双因素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1)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赫兹伯格发现保健因素主要有10个: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

23、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性;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3.2.2 双因素论,(2)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主要有6 个: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奖励;晋升;成长;负有较大的责任;成就感。,3.2.2 双因素论,2)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3.2.3 理论,理论,又称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根据已有试验和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1)理论的内容 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关于需

24、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赫兹伯格和马斯洛的理论。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即生存(E)、相互关系(R)、成长(G)需要。,3.2.3 理论,2)理论的主要特点 奥德弗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这一理论限制性较少,易于应用。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倒退”的趋势。这一规律在管理中很有启发意义。,3.2.4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及其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1)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们在生

25、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就是:对权力的需要;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对成就的需要。,3.2.4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2)研究成就需要理论的意义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于国家和组织都有重要的作用。组织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就越快。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他还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出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组织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3.3 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3.3.1 弗罗姆的期

26、望理论,1)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3.3.1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2)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期望理论给我们实施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被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

27、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希望行为和非希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3.3.2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波特(L.W.porter)和劳勒()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导出了一种本质上更完备的激励模式,并把它主要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研究。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的内容 这个模式见图3-1:,1.奖励的效价,4.能力和素质,8.对奖酬的公平感,3.努力,6.绩效,7A.内酬,7B.外酬,9.满足感,2.期望值,5.环境的限制,图3-1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3.3.2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图3-1中包括的主要变量:努力;绩效;奖酬;满足。,3.3.2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2)波特和劳勒的期

28、望模式的应用 管理者在运用上述模式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尝试估计工作者的满意水平;从活动中比较不同的工作者的满足水平;要使职工对自己工作的期望更有力,就要设法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激励;如果这些期待不够有力,就需要重新考虑刺激是否恰当,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刺激的。,3.3.3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亚当斯着重研究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3.3.3 公平理论,1)公平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

29、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个人所得的报酬 另一个人所得的报酬 个人的贡献 另一个人的贡献 个人现在所得的报酬 个人过去所得的报酬 个人现在的贡献 个人过去的贡献,(纵向比较),(横向比较),3.3.3 公平理论,2)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公平奖励职工;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教育组织成员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3.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3.4.1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

30、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1)在管理中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人的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积极强化;惩罚;消极强化(逃避性学习);衰减。2)强化的时间安排 连续强化;间歇强化,(不变)(时间)固定(如周工资)间隔 可变(如培训一段时间)(变化)间歇强化(不变)比率 固定(如计件工资)可变(如奖金)(不变),图3-2间歇强化类型图,3.4.1 强化理论,3)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主管人员在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下属的行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2)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3)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3.4.2 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归

31、因理论最初是在研究社会知觉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但以后随着对归因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归因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也就逐渐超出了社会知觉的范围。概括起来,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二是对人们的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们外在的行为和表现对其内在的心理活动的推论,这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三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景中将会产生什么行为。,3.4.3 挫折理论,挫折理论专门研究人们遇到挫折后会有一些什么行为反应,管理者应如何针对员工遇到的挫折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员工行为,走出挫折阴影,积极努力地

32、对待工作。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4.3 挫折理论,2)引起挫折的原因(1)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因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困难。物质环境因素是指由于物质的缺乏或故障,使人们无法满足其需要而形成的挫折。社会环境背景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三方面的因素。,3.4.3 挫折理论,(2)主观条件方面的原因。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目标的适宜性;个人本身能力的因素;个人对工作环境了解的程度;个人价值观念和态度的矛盾。,3.4.3 挫折理论,3)受挫后的行为表现

33、行为受挫后所产生的防卫行为,其效果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这些行为,按其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倾向作可如下排列:升华、增加努力、重新解释、补偿、折衷、反向行为、合理化、推诿、退缩、逃避、表同、幻想、抑制、回归、侵略、放弃等。4)正确地对待挫折,3.5 综合激励模式,3.5.1 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 综合激励模式是由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来的,他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必须从内、外激励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内激励 Vit-内酬效价。要提高内酬效价,主要办法有四条:使该项活动多样化,有变化;尽

34、量减少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使工作能为人们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使工作者有兴趣。,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Via-对完成任务的效价。提高这种效价的办法主要有下列三条:提高每个人对其工作成果的全面性和统一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完成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工作后果的责任感。,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Eia-完成任务内在的期望值,要提高这个期望值主要有三个办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增强其工作的信心,提高其完成任务的能力;为职工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重视工作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地把情况和意见告诉职工,使其能迅速修

35、正行为。,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2)提高外激励 Eej-完成任务后能否取得奖酬的可能性。要提高这种可能性,主要办法是:认真贯彻按绩效付酬的原则,赏罚分明,务使各项政策兑现;对常规性工作实行计件付酬;对需要有高技巧和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其客观效果付酬,可由领导判断,力求公正。Vej-外酬的效价。由于外酬的种类繁多,每个人对各种外酬的需要、爱好及重视程度各异,为了使外酬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外酬符合每个人的所好。,3.6 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 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4)激励时要

36、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3.6.2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1)思想政治工作 2)奖惩 一般说来,制定奖励制度必须遵守两个重要的原则: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的奖励必须对其成员有较高的价值;组织制定的奖励制度要使其成员得到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对不同的奖励制度,可以从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的频率、可见性、低成本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3.6.2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3)工作设计 4)职工参加管理 5)培训激励 6)榜样激励,复习思考题:1.简述激励的过程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管理中有哪些应用?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4.简

37、述奥德弗的ERG理论。5.简述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6.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期望理论提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哪些关系?,8.如何对待和应用弗罗姆的期望理论?9.解释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式。10.公平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其有什么实际意义?11.强化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应用强化理论?1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3.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14.试述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15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第4章 群体行为,4.1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 4.2群体互动 4.3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4 信息沟通 4.5团队管理 4.6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4.1 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4.1.1 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38、 1)群体的概念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的类型 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此外,群体也可以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4.1.2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4.1.3 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公认为比较完善的是塔克曼在1965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风暴阶段;第三阶段是正常化阶段;最后阶段是发挥

39、作为阶段。,4.1.4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即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多少。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曾被广泛研发,发现有如下结果:(1)小群体比起大群体,往往内聚力更强,更倾向于寻求一致性。(2)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度降低。(3)大群体比起小群体决策速度慢。,4.1.4 群体规模,关于群体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为问题3)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群体的结构,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意义:群体成员的结构对群体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4.1.5 群体的结构,2)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结构群体

40、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4.1.5 群体的结构,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例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4.1.5 群体的结构,异质结构群体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4.1.5 群体的结构,3)群体中的角

41、色结构 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是指为完成群体任务做也贡献的人,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是指以维护群体团结,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人,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监督者。,4.2.3 群体的结构,4)群体成员的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4.1.6 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2)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4.1.6 群体规

42、范,影响群体规范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群体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个体的特征;群体构成;群体的任务;物理环境;组织的规范;群体的绩效;心理因素;,4.1.6 群体规范,3)群体规范的功能。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准则的功能;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行为矫正功能。,4.2 群体互动,4.2.1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根据试验设计的不同,又可以把这两种分为观众效应和共同活动效应。1)观众效应2)共同活动效应,4.2.2 群体的内聚力,1)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4.2.2 群体的内聚力,2)影晌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43、 群体的领导方式;外部的影响;群体规模;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班组的组合;与外界的隔离;群体的绩效;其他因素;。,4.2.2 群体的内聚力,3)内聚力的作用 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满意感;沟通;敌意;生产率;对改革的阻碍;群体意识。,群众压力与从众行为,要区分顺从行为的表面和内心反应,这两个方面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1)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2)表面顺从,内心并不顺从(3)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4.2.4 群体冲突,1)冲突的性质(1)冲突和竞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

44、矛盾。,4.2.4 群体冲突,(2)冲突观念的演变 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冲突的看法在变化。20世纪 40年代中期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冲突是有害无益的。冲突的存在被认为是管理不善的结果。根据这一传统的观点,应当避免冲突。近年来,管理学家们改变了对冲突的看法。冲突被认为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4.2.4 群体冲突,2)冲突的来源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规模;参与。3)个人行为因素,4.2.4 群体冲突,3)冲突的处理 对于有害的冲突要设法加以解决或减少;对有益的冲突要加以利用。(1)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 设置超级

45、目标;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设置综合领导;,4.2.4 群体冲突,妥协;压制冲突;教育;拖延或和平共处;转移目标,寻找一个外部竞争者,把冲突双方的注意力转向外部。,4.2.4 群体冲突,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 横坐标表示“合作”的程度。这里的“合作”是指满足他人的利益。纵座标表示“武断”的程度,所谓“武断”是指满足自己的利益。在这两维模式里,有五种处理冲突的策略,即:强制、回避、妥协、克服和解决问题。强制:这是不合作,而且武断。也就是说,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他人的利益。回避:合作与武断都很低,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都缺乏兴趣。妥协:两个维度都取中间程度,寻找一种权宜的可

46、被接受的解决方法,在这一方法中,双方都得作一些让步。,4.2.4 群体冲突,克制:合作精神很高而武断程度低,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利益。解决问题(开诚合作):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都给予高度关注。双方通过坦率、真诚的交谈,决定共享资源。虽然总体来说,有的处理方式比较有效(如开诚合作),但是,每种方式确实也有最适合的情境。托马斯通过对经理们的调查,发现冲突的处理方式和具体情境之间有最佳的匹配,见表4-1。,表4-1 五种冲突处理方式的应用,4.2.4 群体冲突,2)引起冲突的策略 具体做法是: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鼓励竞争;重新编组。,4.3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3.1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47、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内容 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关系;另一方面是精神关系。3)人际关系的方式 人际关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关系,另一种是间接关系。,4.3.2 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 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伦理关系 2)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 亲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也叫工作关系),4.3.3 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1)人际关系的特点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多样性。2)人际

48、关系的功能 产生合力;形成互补;激励功能;联络感情;交流信息。,4.3.3 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3)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研究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不仅能有力地推进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规律和社会职能,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人际关系结构,并通过有效的协调,使其达到最佳状况。这正是科学地管理社会,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1)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人;人际接触;人际需要。2)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人的生产;物质

49、生产;精神生产。,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3)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4.3.5 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4.3.6 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4.4信息沟通,信息沟通1)信息沟通的概念和作用(1)信息沟通的概念和过程概念: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过程:见图41,信息沟通,(2)信息沟通的目的和作用目的:促进变革作用:沟通可提供充分而确实的

50、材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沟通是组织成员同意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沟通是在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信息沟通,2)信息沟通中的障碍(1)语言障碍,产生理解差异(2)环节过多,引起信息消耗(3)信息沟通中的偏见、猜疑、威胁和恐惧,妨碍沟通(4)地位差异,妨碍交流,信息沟通,(5)信息表达不清,沟通要求不明,渠道不畅,影响沟通(6)地理障碍,沟通困难(7)信息超负荷,信息沟通,3)信息沟通的方法(1)信息沟通的形式(2)信息沟通的方法发布指示会议制度个别交谈建立信息沟通网络,信息沟通,(1)信息沟通的原则明确的原则完整性的原则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