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7421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法律课教学提要(黄宏世).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职法律教学提要,海南省银行学校 黄宏世,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增强规则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教师小结: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

2、生活离不开规则与秩序。人们正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们的权利,需要规则来保护;人们要做成事,需要规则作保证,由此形成了各种规则。,教师小结:规则与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体有章程,宗教有戒律,单位有纪律,社会有道德,这些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教师点拨:所谓纪律,是指社会一定组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纪律的作用有三。第一,有用性。纪律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动、纠正人们的违纪行为,达到群体活动的目的,保障人们的正当权益。第二,惩罚性。违反纪律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处罚。第三,自律性。纪律

3、本是一种他律,当我们认识其作用而自觉遵守时,就变成了我们的内在约束力。,纪律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违反纪律和法律都会造成一定后果,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这是它们的共性;纪律与法律二者又存在差别。在社会生活中,纪律和法律是必不可少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生,我们更应该增强自己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教师小结:人们可能图一时的利益、一时的自由而置规则于脑后,但造成的危害令人后悔莫及。人生是单程线,事故发生再后悔当初已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在行事之前一定要有按规则办事的意识,一定要有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注意克服侥幸、贪婪、忌妒、叛逆等诸多不

4、良心理,其次,就要涵养自己的道德,理性对待规则,让规则常驻心中。,【小结与反思】,中职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班规,遵守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家长、教师、学校要求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秩序和规则,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维护宪法权威教学目标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

5、犯。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就要将宪法的规定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现实。如材料一,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法可依。(教材第79页第二小段观点)。可以看教材第80页链接。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体现人民意愿的国家根本大法,越来越成为维护和实现百姓权益最根本的保护神。我们可以看到,宪法并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太遥远,原来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机构及公民基本权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6、法,内容最根本,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效力最高,教师归纳:显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地位和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种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教师讲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每个公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因此,实施宪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主动学习宪法,

7、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教师讲解(小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每个公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因此,实施宪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主动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依照程序维权教学目标了解非诉讼和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入】材料一:某校一名高二学生,暑假期间骑自行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并向看车的阿姨交了1元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后他到自行车存放处取车,发现车没了

8、。他问看车阿姨,她说不知道。他要求赔他的车,可是看车阿姨却说她不承担赔车责任。这名高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材料二:一名中职生到某照相馆照相。之后某天,他突然发现该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他的一幅放大照片,他很吃惊,因为照相馆从未与他谈过这方面的事情,他也从未向他们作过这方面的许诺。这名中职生应该怎么办?材料三:某校初三学生小李一次补课后骑自行车回家,因天黑又没路灯,连车带人摔到施工挖的沟里,造成左手臂骨折,身上也多处受伤,自行车前轮扭曲,三角架变形。他忍痛爬起来,跌跌撞撞步行回到家。爸爸妈妈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住院花了1 000多元,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他想去告施工单位,但爸爸妈妈却说是因为他自己

9、不小心造成的,告也没有用。小李应该怎么办?探究活动:1你或家人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吗?如果有,你们是怎么解决的?2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教师归纳: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利用合法途径和程序,理直气壮地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可维权有哪些合法途径和程序呢?我们却不是太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教师归纳:事实上,人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之所以没有依法加以保护,除一部分人不懂法、不会用法之外,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顾虑打官司的“成本”。如果依法维权耗费的时间、精力,用于法律处理需支出的费用等超出了案件本身的经济、精神损失,人们就会觉得得不偿

10、失,因此宁愿选择“私了”,或“自认倒霉”。其实,发生纠纷,不是只有打官司一条路,也可以通过不打官司的方式来解决,相比打官司,通过这些方式来,具有程序简易,节省时间,成本低等优点。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方式。,教师讲解:(一)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调解的含义调解:是发生纠纷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排解、说服教育下,依法自愿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仲裁:指民事、经济纠纷的当事人根据其在事先或事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争议事件作出裁决的解决争议的方法。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11、可以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由该机关依法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过渡:当上述方式都没办法解决纠纷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解决各种冲突与纠纷的最后途径诉讼,即我们常说的打官司。,教师小结: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法律权威的结构,外在的影响力,内在的影响力,国家性,责任性,强制性,法律自身内容,施 行 方 式,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认清违法危害教学目标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准

12、备教师:收集有关本地发生的未成年人一般违法的案例、图片或视频,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200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学生:学生观察并收集可能有关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和现象的材料。,教师点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一旦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首先得冷静下来,出言要谨慎、大方、得体。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平常事;用一颗爱心对待平常事,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平常事,“有话好好说”。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每个人都应该记住古人的忠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女大学生

13、脚踢孕妇为德育敲响警钟,社会道德和法律意识必须增强,不然,就要在脚踢孕妇的恶行中沉沦。,教师点拨:(1)什么是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那么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呢?能不能简要地作个解释?(2)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什么行为?(犯罪)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又称什么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回到我们今日说法的话题:违法行为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应该)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请分别说一说。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作简要说明(课件如下):,我们应该界定什么是违法,对违法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违法,是指一

14、切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即犯罪);狭义的违法,是指一般违法,不包括犯罪。【小结与反思】本框内容涉及一般违法的法律观念及其分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含义、危害及治安管理处罚的意义,特别是处罚的种类和适用,法律条文比较枯燥,收集当地案例并实行案例教学法,然后内化课程知识;以讨论、阅读、思考为主,现身说法胜于“口水粉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集成图片、视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中渗透法律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律的法律行为。,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善同犯罪斗争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智慧。

15、教学准备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并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为避免学生收集来的案例资料繁琐、重复、缺乏针对性等情况发生,老师在课前应与各组进行必要的交流,了解情况,以便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最好准备好本环节的补充案例,以防教学时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不足造成冷场。,第十一课 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珍惜人身权利教学目标了解人身权的基本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人身权不受侵害;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导入】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儿女是父母养大的,就应该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搬出

16、“孝顺”来压迫儿女,怎可不听父母之言?甚至父母有一些违法之事,也要儿女承担责任,因为你是我的儿女,就应该代父母受过。这种观念过去专制时代甚至发展到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生命是可贵的,儿女虽为父母所养,但生命的尊严,不能以无理、无义之行给予戕害。父母又凭什么能剥夺子女生存的权利呢?作为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具体有哪一些呢?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教师讲解:(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权利。生命权是指公民生命不被非法剥夺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2)生命与健康是公民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又

17、是一个人进行一切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3)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都规定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这说明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法律对于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尤其是严惩摧残未成年人安全和健康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说说你身边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家长的暴力、雇佣童工等),教师讲解:判断肖像权是否受到侵害,应该具备以下两个要件:一、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二、使用人以营利为目的。该校未经向某的同意就擅自使用、制作其头像用于宣传,不属于正当使用范畴,即使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8、,也是一种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肖像权属于人格权,公民的肖像权只能由自己处分支配,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公民本人同意,擅自复制、出版发行、公开展出公民的肖像,都是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探究问题: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那么动物是否也有肖像权呢?,【小结和反思】本框内容主要以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的讨论、思考为主,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珍惜人身权,尊重他人人身权,通过案例的对比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活动五),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辩论等更有助于理解和提高。也可设计一两项课堂竞赛

19、活动,组织学生查找相关法律条文和资料,完成相应题目,并以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如活动六和活动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框的兴趣。本框的案例都是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主,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热点,拓展思路。比如活动八就是引导学生列举自己见到的社会违法现象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十二课 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保护资源环境教学目标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教学准备老师:收集近几年来我国水灾、旱灾、沙尘暴、沙漠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之图片、视频、数据,并自制成课件。学生:调查周边地区环境恶化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

20、(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教材第155-156页)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问题指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时产生的问题,也即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统称。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教师讲解:从战略高度加强环保;加强环保法制建设;不断推出节能环保的新政

21、策、新措施;严惩破坏环境行为。如:在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环境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建立了由综合法、污染防治法、资源和生态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课堂总结:(请同学们一、二句话概括本节课)为了一片蓝天、青山、绿水,共建绿色家园、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结束语,教师讲课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是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闻道、问道、悟道闻道,就是传承知识,学习前人发现的真理,与古今中外贤人智者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问道,就是独立思辨,善于质疑。悟道,就是要领悟践验,培养全人。悟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领悟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