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政记.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297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从政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孔子从政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孔子从政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孔子从政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孔子从政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从政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从政记.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从政记2003年第6期No.620o3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chanUniversi(SocialScienceFAition)总第129期SumNo.129历史学研究孔子从政记罗世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孔子一生热心从政,自许甚高,然而却仕途坎坷,业绩很少;原因在于其政治主张违反时代要求,多属复古空想,不适合时君世主口味,所以落落寡合.但是孔子从政的失意,却促使他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孜孜以求,从而造就了一位卓绝千古的大思想家,对后世影响至巨.关键词孔子;政治活动;政治思想;君主等级制;君主专政制;思想家中图分类号K225;132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6012009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看来却似乎不像一位时髦的政治家.虽然他对自己的从政能力估计很高而且信心十足,终生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积极行动,奔走四方,席不暇暖,然而却总是到处碰壁.这同他去世后受到的尊敬崇拜,褒封公,王,竞得与当年的鲁国君,周天子比肩同级,反差如此强烈,值得注意.本文着重于考察孔子的政治实践活动并结合其政治主张,作一些初步的探索,欢迎批评指正.孔子诞生于春秋时鲁国一个家臣的家庭,他的父亲哪叔纥(亦称陬人纥,叔梁纥)属于士阶层,是鲁国贵族臧纥的家臣,担任臧氏封地琊邑宰,社会地位相当于后代小县县长,一名基层事务官员.但他却

3、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武士,因为他极为幸运地在历史上留下了两条战绩:晋苟偃,士旬请伐倡阳.倡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哪人纥抉之,以出门者.襄公一.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琊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襄公一七年有人说:叔梁纥生孔子时,据说已七十岁.孔子的母亲姓颜,那时才十七岁.据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的母亲是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个奴隶或平民的女儿.因此,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孔子

4、是个私生子_2贞,这类说法,恐怕正是所谓用想象济考据之穷_2j(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二年(一说二一年).要是认定此时琊叔纥已七十岁,那么上引晋鲁等国联军围攻倡阳之役,陬人纥已年近6o,他还能保有独托悬门,救出战友的超常体力吗?而再后七年齐鲁两军在防邑交战时,他更是六十五六岁的老人了;如此老迈年高竟能当选臧氏守军突击队长,先将齐军猎取的目标,他的主君臧纥送出重围安全脱险,再杀回防邑率众固守,对于使鲁国援军畏缩不前的齐军包围圈视若无物,并最后迫使齐军无功撤走,这恐怕太不符合常情.如果说在这两次战役时他正当30岁上下的壮年,那就有可能建立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了.可是承认了原始资料记载的确凿史实,那老

5、奴隶主强奸奴隶少女的典型故事又怎么编造得出来呢!也只好视而不见权且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了.至于司马迁所谓野合是指什么,我们不妨参看史记中其他有关记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栅:这种事迹古人怎样理解,西汉时补续史记的褚先生写道: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汜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3】(三代表显然这出于对伟

6、人的神化,而不是什么讥刺非礼的微辞(按:新约?马太福音记述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而生下耶稣,说明马利亚的丈夫约瑟也只是耶稣名义上的父亲.西方古人收稿日期20030401作者简介罗世烈(1931一),男,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2003年第6期罗世烈:孔子从政记?l2l?对于人神关系的这种解说,可资参照).虽然孔子并非帝王,但是汉高祖已开始祭祀孔子,汉武帝又宣称独尊儒术,汉代学术界盛行孔子为汉制法的传说;司马迁作史记,列孔子于世家,并尊他为至圣,正是充分肯定儒学辅弼巩固汉王朝的理论价值.所以他采用当世一些溢美的神话,标榜孔子秉承天命非同常人是符合情理的,如果曲解他竟然会含沙射影侮

7、辱孔子父母,那就令人难以置信了.虽说踯叔纥暮年得子靠不住,但是作为武士的他很可能英年早逝.史记?孔子世家称:丘生而叔梁纥死.有关孔子少年生活的记述很少,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于有人据此说:孔子在十五岁以前,同通常无父的贫苦少年一样,过早地为母子糊口而奔忙,做过很多所谓卑贱的事,而没有机会接受做君子的正式教育L2J(6直).这又是断章取义的发挥.本章全文为:大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闯之日:.所谈明为圣人之能,因而子贡才会作出充分肯定的正面回答.至于孔子的解说,既是谦词,更有强调德行为本,一以贯之的深意.如与樊迟请学稼

8、,学圃遭到孔子痛斥比照,显然这不会是指糊口谋食的小人之事.假若孔子真的没有机会接受做君子的正式教育.那他岂不成了不问而知,不学自能的天生圣人了?这既不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更直接违反孔子本人的自述.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连孔子明确表白他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却是爱好历史文化,通过勤勉学习来求得知识;那么他在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应当是有利于他学习成长的.史记.孑L子世家称:孔子为儿嬉戏.尝陈俎豆,设礼容.这说明他童年时经常能接触到祭祀礼乐活动的热闹场面,从而喜好并模仿演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更为关键的是,曾被当代人誉为周礼尽在鲁矣的文化中心鲁国.它那集

9、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之大成的历史文化传统,随时随地都在培育着孔子.所以子贡在论及孔子的师承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忏按照当时的习尚,礼,乐自然是大者,是孔子学习的重点;同时他也不忘射,御.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5J(于足见孔子熟悉射御且颇为自信,礼记?射义就曾留下了关于孔子同其弟子习射的传说.孔子还曾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b八说明孔子充分肯定射箭竞赛活动的重要.鲁定公十年与齐景公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

10、往,孔子摄相事,日:臣闯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日:诺孔子世家).其后在会议中突发变故,孔子即时指挥带去的卫队挫败了齐人企图劫持定公的阴谋,他们才得安全返国.鲁哀公十一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日: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日:学之于孔子.b孔子世家孔子一生未见担任武职,却在军事方面能有这些突出表现,应是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良好的武士训练,而且学得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完全符合当时文武兼备,军政不分的人才标准.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日: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万章F看来他对于书,数也早已掌握,所以承担相关职

11、务显得充满自信而胜任愉快.孔子从小接触的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是培养士大夫子弟从政为官本领的教育科目,而与农工商子弟所学的各种谋生技能完全不相干的.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J这说明孔子的成长虽然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的主观努力.但是他如果不是处于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受到这种治人者的教育.国语?齐语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工,商,农也是各自聚居,子承父业,所谓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公一.

12、这种传统状况要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君主等级制败坏,尤其是孔子创办私学之后,方才逐步改变的.在孔子的青少年时代.还未出现新的社会环境;如若他不是士之子,当年他便没有条件接触官府的礼乐活动,也不会受到礼乐射御书数等等军事政治技能的训练,即使是委吏,乘田这类小吏,也轮不到他头上.更不用说荣任大夫,参与国政了.学干禄这一新途径,是孔子始创而后诸子百家继续发扬,关键在于符合了春秋战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迫切需要,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关孔子家世最早的可靠资料,见于左传?昭公七年: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论语?卫灵公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闯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左

13、传?哀公一一年亦记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文子遽止之,日: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前人多谓二者当属一事之误传,此事或应视作孔子反对卫灵公或孔文子策划内战之托辞,似不可以辞害志,误认作孔子否定武备之证.?122?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9期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日:礼,人之干也;无礼,元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日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臧孙纥有言日:圣

14、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官敬叔师事仲尼.仲尼目: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日: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这是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早的鲁国贵族大臣对他的评述,由此可见,时年34岁的孔子,已成为鲁国最知名的礼学大师;而且他作为圣人之后的家世渊源,也是明白无疑的.论语?八佾曾记录鲁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说明他本为陬人纥的儿子确属当时鲁国人所共知的事实.所谓孔子的母亲在生前从没告诉过他是谁的儿子.叔梁纥根本不管自己兽欲所造成的后果.因而他死后,颜氏母子更不会得到孔家承认,也许是颜氏女根本不要上孔家门【2顶.真要

15、是这样,孔子又如何能被称为孔子并得列入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家世呢?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都是误信若干后世编造的材料而发挥今人想象力的结果,同孔子青少年时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状况是完全不相符的.在孔子晚年自述生平梗概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鳓可见孔子是一位自幼立志苦学,慎思明辨笃行,逐步提高完善而造诣精深的学人.应当说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客观评述,然而后世儒家却对他大搞个人迷信,完全违反孔子本人初衷,其责任恐怕是在于那些别有用心的后辈了.鲁昭公二五年,孔子35岁时,鲁国政局大变.从鲁宣公以下近百年中,鲁国政事全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16、大臣主持.昭公不甘心于傀儡地位,图谋夺权,这年发兵攻打执政的季孙氏,却被三家大臣联合击败,出逃齐国,但他仍然保持着鲁国君主的名义,直到他七年后死去,季孙氏与群臣才拥立其弟公子宋为定公,形式上恢复了鲁国的正常君臣体制.当时人们对此事有所议论.赵简子问于史墨日: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对日: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公.-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公九.看来鲁国这次政变并非偶然,连续几代鲁君元道,昭公l9岁继立,统治已25年,民众只感到负担沉重,已经忘记谁是

17、国君,他被赶走人民才得解脱.按照传统的民本思想衡量,这样的君主垮台是咎由自取;不过依据君主等级制原则,应当由周王来惩罚他才合适,而季氏等三家作为臣下擅用武力驱逐国君却同样不对.所以在这次内乱中孔子也离鲁而到了齐国,但是他并非追随昭公.在齐国孔子见到齐景公并曾与之讨论政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J(翊渊造成当时动乱的根源,孔子认为是由于鲁国君臣双方都违反了君君,臣臣这一传统等级制原则.齐景公一听,心领神会,所以他恰当地解说如果闹到君不君,臣不臣这种局面,我也同样会没有饭吃了.因为景公君临的齐国,其

18、时也正面临着国君失权,大臣专横纷争的尴尬状况,他对鲁昭公的遭遇大概也是同病相怜感如身受.不仅齐鲁,实际上整个春秋时代从周王朝到大小诸侯国都处于旧体制瓦解败坏,新社会萌动形成的演变进程中,众多王公大臣痛感失落却无力自拔.孔子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变局,但是很可惜他却牢牢地站在没落衰败的旧王公立场而不肯与时俱进,始终梦想恢复周公之道,也就是传统的君主等级制体制.因之他虽然对从政极为热心,以至一反平生谦逊常态地自我吹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路却也无人信任.然而正如子路所说:不仕元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蠹所以孔

19、门师徒大都是不计成败而把入仕从政作为人生道路的首选,当然,这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也是分不开的.子目: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夏说:学而优则仕.L5l(孟子称: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6】辟公这说明当时的士如果没有得到官职,就会像今天的人下岗待业一样,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从前曾经大批读书做官论,恐怕是出于对古代社会情况隔膜的误解.所以,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日

20、: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罕)孟子日: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心下可见孔子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如果这种活动开展受阻的话,他就会衣食无着,住行困难,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他似乎官运欠佳,在50岁之前,一直不曾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其实,这也可能正是孔子自己无可奈何的选择.孔子明白宣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5先进笃信好学,守2003年第6期罗世烈:孔子从政记?l23?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搴伯孔子从政显然不只是像传统士阶层

21、那样仅仅为了个人谋生,而更着重于追寻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实权地位,以求改变天下无道的现状,造福全国君民.这就需要提供他得以施展身手的适当社会环境,那么,当时的孔子究竟处于何种政治局势之下呢?还是听他自己说吧,孔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日: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bj(可见孔子十分清楚自己是生活在天下无道的乱世.子日: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既然处在无道的邦国,他必需洁身自好而不能同流合污

22、追逐不义的富贵,同时还得策略地宣扬大道以谋求拨乱反正的机遇.为此他开创了聚徒讲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新事业,在当时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对于后世,其意义却远远超越了孔子所生活的时间空间而影口向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齐景公虽然对孔子有些赏识,但他只是个贪财享乐醉生梦死的昏君,也并未掌握齐国实权,面对日益壮大的新贵陈氏家族无所作为,实际上只不过苟安待毙.孔子在齐国显然是不可能发展的.他何时返鲁缺少记述,或许是在定公继立,鲁国政局表面平静之时吧.此时孔子大约仍旧聚徒讲学,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弟子的增多,他的社会声望便也Et益升高.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23、政,奚其为为政!5J定公五年,逼迫昭公流亡的季平子死去,其子桓子继立.鲁国政局又变.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公山不狃等密谋软禁了新任执政季桓子,篡夺鲁国实权,造成陪臣执国命的新局面.阳虎等人可能曾以张公室即恢复鲁君威权作为号召,希望得到民众的支持并网罗人才,还企图笼络孔子入其彀中.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日: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日: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贷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证明子路的看法合乎实际,孔子对他们不再抱幻想;所以当阳虎亲自出面劝诱孔子时,他便婉言推辞了.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日:来,予与尔

24、言,日: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日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日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日:诺,吾将仕矣.5I阳虎专权不过三年,鲁定公八年冬天,季桓子逃脱控制,与孟孙氏联合讨伐阳虎,阳虎败逃,占据邻近齐国的鲁国边区汶阳之田,投靠了齐国,季桓子得以实际执政.这时年过5o的孔子,终于等来了步入政坛的首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机遇.季桓子亲政掌握实权后,汲取阳虎窃国的教训,对传统的贵族采邑制度可能有所改变.他以鲁定公的名义任命孔子为司寇,这是鲁国贵族世家臧孙氏曾经担任的要职,其地位仅次于执政的季孙,叔孙,孟孙三卿,声望可谓显赫.但是孔子并未得到封地采邑,史记?孔子世家称: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

25、几何?对日:奉粟六万.可见孔子不属于食土临民子孙世袭的传统贵族,却成了领取俸禄及身而止的新型官僚.所以孔子作为大夫任命自己的家宰,也只是给予俸禄.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日: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州而从前鲁国大夫的家宰却是可拥有采邑的,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一引.这表明鲁国的社会体制已经发生变化,孔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食土临民,子孙世袭的贵族大臣,仅只是季氏委派的,奉命行事及身而止的业务官员罢了.在此前后季桓子又曾任命孔子的弟子季路为季氏家宰,这正是阳虎曾经担任的职务;其后季路还曾举荐同门子羔出任费宰,这又是公山不狃担任过的职务.看来在一段时期内,季桓子对孔门师徒还是颇

26、为信任的.大概是他认为孔子强调君臣大义,不会阴谋暗算他,拒绝同阳虎等人合作便是明证;而更重要的是孔门师徒已非传统的那种有土有民的世袭贵族,已经丧失了抗命的基础,不致对他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孔子在鲁国司寇任期内,见于可靠记载的事迹不多.左传?定公元年称: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季平子当年将鲁昭公葬在墓道之南,含有贬责昭公,不使与鲁国先君为伍而同墓区的意思.孔子担任司寇之后,通过培修扩建而将昭公墓合并在了先君墓区内.孔子这样做,是明臣无贬君之义1】(定公.就是说虽然鲁昭公君不君,鲁国的臣民却无权否定他,这正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27、尽美矣,未尽善也.L5八作为周王朝的子民,他偏对武王伐纣深表遗憾,也正是这种局限性的表现.孔子参政时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夹谷之会.左传记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日: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日: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日: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日: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人来归郓,藩,龟阴之田.弱国

28、无外交,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现实,虽是圣人也不可能创造?l24?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9期奇迹的.但是由于孔子审时度势作好两手准备并妥善应对,避免了前此的宋襄公,后来的楚怀王那样与会被俘,丧权辱国的悲剧出现,应当说还是难能可贵,功不可没的.夹谷之会孔子为鲁国收回了部分失地并暂时稳定了鲁齐邦交,取得外交方面的一定成功,这可能增大了孔子在政府中的发言权.季桓子重出执政加强了三家大臣的力量,他们便着手打击胁迫自己的跋扈家臣.两者的结合促成了堕三都的改革措施,这便是孔子参政时推行的第三件大事.左传?定公一二年记: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廊.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

29、.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成宰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盂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三都本是鲁国三家大执政臣采邑的都城,是他们操纵国政,架空鲁公的基地.但在阳虎叛乱时,季孙氏的费宰公山不狃本与同谋,季孙夺权后却仍不敢查处,实际上对之已失去控制.稍后叔孙氏的廊宰侯犯又公开叛变,叔孙联合盂孙两次攻酃不克,通过收买内应才骗得侯犯奔齐,勉强夺回郦邑.说明当时三家的都城过大,有可能变为家臣叛乱的工具,对三家大臣自身已构成巨

30、大威胁.所谓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隐公元年).那样的传统定制也有其道理.在这种形势下,孔子因势利导,提出: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郦,帅师堕费.】定公一二年这件事反映出孔子与三家大臣政治目标的对立:孔子强调政不在大夫,而图谋恢复国君实权地位,三家却只不过是想消除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以巩固政权自大夫出而架空鲁君.这种根本对立导致孔子与季桓子合作的终结,他短促的从政生涯也便到此为止,其时约在鲁定公一三年.公羊传?定公十年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于是有夹谷之会及堕三都等活动.说孔子从政源于季孙的支持是不错的,三月则未免太短,就从夹谷之会算起,至此也已三

31、年多了.关于孔子下野出国的缘由,论语有两条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bJ(徽公伯寮想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日: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这同样说明孔门师徒与季桓子的关系好坏是他们能否从政的关键.但在惩治了尾大不掉的叛乱家臣之后,季桓子同孔子已无共同的政治目标;孔子既不愿意抛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然只好离开鲁国另谋出路了.史记?孔子世家却称:孔子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闻而惧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于是选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

32、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皤俎于大夫,孔子遂行.这就近乎小说家言而昧于春秋时代大势了.子日: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bJ(f孔子本人当年并未将治国安民看得十分容易,却曾一再指出那是需要3o年以至上百年的努力奋斗方能达到的目标,同时还得是由善人,王者主持,上下同心全力合作.而当时的鲁定公,季桓子显然都不是这样的人选,所以孔子参政三年,鲁国局势并无多少变化,攻打成邑不克,使堕三都计划流产便是铁证,哪有什么三月鲁国大治!就连鲁哀公也深知鲁为齐弱久矣裹公一年),这是春秋几百年间齐鲁国势的常态,

33、齐人何至于忧虑即将被鲁国并吞!如果季桓子真的沉迷女乐而怠于政事,那不恰好是孔子掌握实权施展抱负的机遇来了,为何反倒要出走呢!可见在当时的鲁国政局,有没有孔子并不重要,季氏等三家大臣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他们一旦看出孔子并非同道,孔子便得出局,而且只能归之于人力无可奈何的天命了.论语记载有鲁定公与孔子讨论政事的两条资料,大约也是孔子出任司寇期间的谈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IIj(八这是君主等级制下的君臣关系准则,亦即相对君权.所以,孟子告齐宣王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矗堂后来

34、墨家,法家宣扬的君主专制主义和秦汉以下定型的君主专制政体,则是君主独享特权,臣民唯尽义务的绝对君权,是新兴的君主专政制下的君臣关系.它们分别代表着差异巨大的两个不同时代,因而也存在各自不同的历史价值l【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日: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日: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j早在君主专政制开始萌芽阶段,孔子就指出了它的致命缺点:一言堂亡国,这种远见卓识确乎令人惊异.空前强大的秦王朝

35、,短短的十来年便骤然灭亡,则是这一科学预见第一次得到历史的验证.秦朝的开国丞相李斯上书二世皇帝称: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2003年第6期罗世烈:孔子从政记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术修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李斯列传他大肆宣扬君主独断专行的一言堂才算是法术修明而能确保天下不乱,可是谎言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秦朝恰好正是因此而大乱亡国.汉代学者能够比较客观地探讨秦汉兴亡问题了,政论家贾山就曾指出: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

36、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0传尽管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并阐述得相当明晰,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如此彰明昭着;然而一言堂却是君主专制主义体制与生俱来的痼疾,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几千年来它总是不断反复重现于历史舞台,可算得是政治史上极为深刻的教训,值得人们永远记取.史记?卫世家记载: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后有隙,孔子去.后复来.孔子为何首先选择卫国图谋发展呢?前此吴公子季扎出聘中原访卫时曾指出:卫多君子,未有患也.1(襄九年说明卫国也是当时保留传统体制较多的

37、故国,所以,子日:鲁卫之政,兄弟也路).在孔子看来,鲁国和卫国在政治上同源共祖差别不大,或许他还能够有所作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子孔子跃跃欲试的心态何等强烈!而且他的目标,方针也是挺不错的,即便现在看来仍富于指导意义;然而他的具体措施方案却未必可行.关键更在于卫国也同样是暮气沉重的弱国,灵公又缺少作为,其太子蒯聩同继母夫人南子有仇.孔子到卫不久,太子便因谋刺夫人不成而出逃晋国,成为晋人插手卫国内部事务的工具,更增加了动乱的因素,使得其后几代卫君都不得安宁,孔子想在卫国得君行道的愿望自然也就无从实现了.卫灵公四二年夏

38、,灵公去世,蒯聩的儿子辄继位为出公.晋人支持蒯聩返卫争立,遭到卫国抵制,便占领卫国北部的戚邑安置下来,形成了父子用兵抢夺君位的尴尬局面.而卫出公背后则有强邻齐国撑腰,卫国的内讧牵连着晋齐两霸的角逐,越发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了.追随孔子处在卫国的孔门弟子议论纷纷,冉有日: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日:诺,吾将问之.入日:伯夷,叔齐何人也?日:古之贤人也.日: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日:夫子不为也5J(述而.巧于言辞的子贡借古喻今,向孔子提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问题.孔子的答复肯定了让位出逃的伯夷兄弟,显然即是反对争位动兵的蒯聩父子,同时也表明了他不会支持卫出公.而这样一来,他在卫国就不便再住下去了,

39、于是转向陈国去寻求机会,其时大约是在鲁哀公二年.陈国是周初所封帝舜的后裔,进入春秋已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左传?襄公三O年记,郑子产如陈莅盟,归,复命.告大夫日: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不过十年矣.此后不久,在鲁昭公八年,楚灵王趁其内乱灭陈.五年后楚国内乱,灵王自杀,楚平王继位又复封陈.但实际上不过是完全听命于楚的保护国,在政治上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子产早就看出陈国的问题无可救药,其后数十年更是每况愈下,孔子却怎么会视而不见呢!而且孟子称: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

40、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L6覃说明孔子离卫赴陈途经宋国时,还曾遭到宋国大臣桓厄的胁迫,不得不轻装简从悄悄溜走,以致孔子恼怒地宣称:天生德于予,桓厄其如予何旅途竟又是那么狼狈.到了陈国,总算还有人接待,也安排了职位,虽则实际上仍是无所作为,然而孔子竟然一住就是几年.直到鲁哀公六年,吴伐陈,复修旧怨也.楚子日: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陈,师于城父哀公年).吴楚两霸争夺陈国的战祸又起,孔子才不得不考虑转移;但他并未选择北上宋,卫远离战区,却是犯险南下,去到楚国为安置蔡国遗民而新建的负函.蔡国是周初周公封其侄蔡仲的封国,春秋晚期与吴国联合曾大败楚军并攻破郢都,卷入了楚吴争霸的长期战斗

41、中,更是一个难有作为的危乱之邦.鲁哀公二年,吴溲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公年).蔡昭侯同吴人合谋,将蔡国迁往邻近吴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但是却有不少臣民不愿搬迁而留下,成了无主的自由民.所以,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畈,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L1J(哀公年楚国大臣叶公诸梁等便将留下的部分蔡人迁至邻近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孔子冒险犯难前往楚国卵翼下的负函之蔡,恐怕与逗留陈国相同,都是意在楚而不在陈,蔡吧!孔子师徒这次在战乱中旅行就更加惊险了,竟然落到饥寒交迫,步履维艰的困境.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日:

42、君子亦有穷乎?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吕氏春秋?任数中曾有一段形象化的记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El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日: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日: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日: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126?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9期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是宁愿相信这个故事的.它表明孔圣人也是人,不是神话中的先知;但在设法查明真相后,他并未文过饰非,而是主动承认错误.这种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才是先秦儒家最可宝贵的优秀品质,却又是后代政治家,思想家中极为罕见的,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