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品种第794号.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3813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审品种第794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审品种第794号.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94号内麦9号、青杂5号、西农优1号、冀2000等51个小麦、油菜、稻、棉花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以公告。 二七年一月十日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1品种名称:内麦9号(区试代号:内4103)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26/92R178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窄,叶色淡绿,长势较旺盛。株高84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上冲。穗近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

2、穗数21.5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6.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9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0%、12.8%,湿面筋含量21.8%、24.3%,沉降值28.2毫升、28.5毫升,吸水率53.5%、53.1%,稳定时间2.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443E.U.,拉伸面积109平方厘米、94.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

3、产量368.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极显著)。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9.3公斤,比对照增产1.84%。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云南中部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2品种名称:绵麦41(区试代号:绵2000-13)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01821/90中165/贵农19-4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长势旺盛。株高82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

4、株叶片较长、下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4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5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53%,湿面筋含量23.4%、23.3%,沉降值23.9毫升、24.0毫升,吸水率60.5%、60.5%,稳定时间4.7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0E.U.、225E.U.,拉伸面积34.2平方厘米、37.9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

5、产363.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8.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0公斤,比对照增产2.79%。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云南中部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3品种名称:川麦43(区试代号:川99-152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Syn-CD768/SW89-3243)F1/川641

6、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83厘米左右,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半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27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8克/升、76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1.0%、12.3%,湿面筋含量21.8%、24.6%,沉降值16.5毫升、20.4毫升,吸水率52.8%、51.9%,稳定时间2.7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2E

7、.U.、280E.U.,拉伸面积52.1平方厘米、66.3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0公斤,比对照增产9.34%。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4

8、品种名称:宁麦13(区试代号:宁0078)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宁麦9号系选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

9、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44%,湿面筋27.1%、25.8%,沉降值36.2毫升、35.7毫升,吸水率59.4%、58.9%,稳定时间5.7分钟、6.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5E.U.、278E.U.。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9.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7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0.9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7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00.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2.3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43.7公斤,比对

10、照豫麦18增产19.5%。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5品种名称:花培5号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18/花4-3)F1花药培养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2天,比偃展4110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直立,叶色浓绿,起身早,两极分化慢,分蘖力强,抽穗较迟,成穗率较高,结实性好。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小、上冲,叶色深,长相清秀,

11、穗层厚,穗色黄。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5.9万穗,穗粒数29.9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偏弱。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49%,湿面筋含量31.5%、32.3%,沉降值29.8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7.0%、56.8%,稳定时间3.5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8

12、E.U.、240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2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8.5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43%(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5.66%(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5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4万苗。高水肥地利用时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13、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6品种名称:同舟麦916选育单位:河南省同舟缘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豫麦18/濮阳8441)F1/温麦4号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深绿,起身拔节较慢,分蘖力较强,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长、平展,穗下节较长,穗层厚,穗色黄。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

14、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1.0克。苗期长势较壮,冬季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强。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条锈病、秆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6%、13.15%,湿面筋含量29.1%、31.1%,沉降值29.7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5.2%、53.8%,稳定时间1.6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2E.U.、192E.U.,拉伸面积

15、72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9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2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0.48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2.51%(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8.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17。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高水肥地利用要降低播量,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审定意见:该品种符

16、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7品种名称:平安6号(区试代号:南阳996)选育单位: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莱州953/温2540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直立,叶短宽、青绿色,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较快,抽穗较早,分蘖成穗率一般。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长相清秀,穗层不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0.6万穗,穗粒数33

17、.6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较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浠坪谩又挚共约褐锌怪谅跣獠。缎獠。懈形瓶莶。懈兄粮吒懈研獠。吒邪追鄄嗝共锛渥匀患褐锌挂犊莶?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3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34%、14.96%,湿面筋含量34.2%、34.3%,沉降值34.2毫升、33.4毫升,吸水率65.2%、63.5%,稳定时间2.6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7E.U.、145E.U.,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

18、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8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1.1%(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48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24%(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7.4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09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6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

19、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8品种名称:西农9718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品种来源:西农2611/9062特征特性:弱春性,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早1天,比对照偃展4110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小,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早,春生新蘖多,两极分化慢,抽穗较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小、上冲,长相清秀,穗叶同层,穗层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42.6万穗,穗粒数29.0粒,千粒重42.0克。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抗倒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耐后

20、期高温,灌浆快,成熟早,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慢叶锈病、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3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6%、14.00%,湿面筋含量32.0%、32.0%,沉降值49.4毫升、49.0毫升,吸水率61.8%、57.4%,稳定时间11.2分钟、1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4E.U.、584E.U.,拉伸面积125平方厘米、484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

21、产4.9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2.26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2.60%(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4.41%(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0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2.71。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9品种

22、名称:郑育麦958(区试代号:郑育麦031)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品种来源:WK628/冀麦5418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直立,叶长宽、深绿色,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窄短、厚、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长相清秀,穗层厚,穗较大码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粒大,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31.7粒,千粒重43.1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偏弱。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期

23、长,耐高温,灌浆快,成熟早,熟相较好,综合抗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叶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1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9%、13.45%,湿面筋含量30.8%、29.4%,沉降值29.5毫升、28.3毫升,吸水率61.8%、60.2%,稳定时间2.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4E.U.、198E.U.,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

24、-64增产5.7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9.77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35%(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4.51%(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1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86。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5万苗。注意防治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0

25、品种名称:衡观35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品种来源:84观749/衡87-4263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2天。幼苗直立,叶宽披,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生长迅速,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一般。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卷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6.6万穗,穗粒数37.6粒,千粒重39.5克。苗期长势壮,抗寒力中等。对春季低温干旱敏感。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成熟早,熟相较

26、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叶枯病较重。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3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9%、13.75%,湿面筋含量29.3%、30.3%,沉降值32.5毫升、27.2毫升,吸水率62%、60.4%,稳定时间3分钟、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0E.U.、141E.U.,拉伸面积39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8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98%(不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

27、552.9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4(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纹枯病、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1品种名称:富麦2008(区试代号:豫同M023)选育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57活体诱变处理后系选特征

28、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直立,叶色淡绿,叶宽长、下披,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宽大、上举,下层略郁蔽,穗层厚,穗黄绿色,穗下节较长。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长,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1.0万穗,穗粒数34.8粒,千粒重38.0克。苗期长势旺,抗寒性一般,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性一般。后期叶功能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至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

29、5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5%、14.56%,湿面筋含量31.8%、32.5%,沉降值31.5毫升、34.0毫升,吸水率62.4%、63.0%,稳定时间2.2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4E.U.、134E.U.,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5%(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2.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51%(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3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

3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2品种名称:徐麦856(区试代号:徐州856)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郑州8329/徐州86195-14-4-4-1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3天。幼苗半匍匐,叶宽长、青绿色,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早,生长速度快,抽穗偏

31、晚,成穗率低。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上冲,穗层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大,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重46.8克。苗期长势壮,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强。耐湿,抗干热风能力中等,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至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0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0%、14.11%,湿面筋含量28.1%、28.2%,沉降值26.9毫升、27.6毫升,吸水率59

32、.1%、59.2%,稳定时间4.0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0E.U.、247E.U.,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2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1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94%(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2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27。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

33、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3品种名称:开麦18选育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开64/89中170/开1003/温2540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慢,两极分化快,抽穗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叶片下披,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高。平均亩穗数38.2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1.

34、0克。苗期长势旺,抗寒性中等。对春季低温敏感,上部小穗败育多。茎秆弹性差,抗倒性较差。根系活力较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能力较强,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5%、12.96%,湿面筋含量32.3%、30.9%,沉降值26.8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0.0%、59.2%,稳定时间1.6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6E.U.、140E.U.,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

35、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6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4%(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4.85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7.24(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7.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2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7。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高水肥地易倒伏,利用时要采取防倒伏措施,如控制基本苗,采取降低底肥用量,在拔节期后追肥等措施。注意防治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生产上注意减少黑胚率。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

36、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4品种名称:荔高6号选育单位:陕西省大荔县高城试验站、陕西兴民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小偃6号系选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幼苗半匍匐,叶长宽、黄绿色,分蘖力强,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慢,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小平展,穗层不太整齐,长相清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偏

37、高。平均亩穗数3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长势较旺,抗寒性中等,倒春寒冻害较重。茎秆弹性差,抗倒性差,个别试点倒伏重。耐后期高温能力中等,略有早衰现象,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3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6%、14.11%,湿面筋含量32.1%、32.1%,沉降值39.8毫升、40.0毫升,吸水率64.4%、64.4%,稳定时间4.0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4E.U.、289E.U.,拉伸面积

38、76平方厘米、7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1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7.27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5.16(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5.6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0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29。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3万苗。在高水肥地易倒伏,利用时要采取防倒伏措施,如控制基本苗,采取降低底肥用量,在拔节期后追肥浇水等措施。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

39、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5品种名称:新麦19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C5/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浓绿色,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松散,叶片上冲,穗下节长,穗层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6万穗,穗粒数35.0粒,千粒重38

40、.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中等。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后期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旱,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2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75%、15.57%,湿面筋含量30.0%、30.8%,沉降值42.0毫升、42.6毫升,吸水率56.0%、56.2%,稳定时间8.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96E.U.、328E.U.,拉伸面积96平方厘米、7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产量表现:20042005

4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3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96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4.33(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4.8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76。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8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赤霉病。生产上注意减少黑胚率。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42、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6品种名称:良星99选育单位:德州市良星种了研究所品种来源:济91102/鲁麦14/PH85-16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较厚。穗纺锤形,长芒,白粒,角质。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0.0克。茎秆坚实,弹性好,较抗倒伏。轻度早衰,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秆锈病。2005年、20

43、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9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4%、14.42%,湿面筋含量29.5%、31.8%,沉降值27.6毫升、29.8毫升,吸水率63.3%、60.6%,稳定时间2.6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0E.U.、264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6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13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17%(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9.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4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石4

44、185增产2.46%。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0日,播种量不宜过大,精播地块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N、P、K配合,防止早衰。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7品种名称:科农199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石4185/科农9204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春季生长稳健,成穗率中等。株高7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

45、,籽粒角质,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0.8克。茎秆坚硬,弹性好,抗倒性好。灌浆快,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对倒春寒有一定抗性。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2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7%、14.88%,湿面筋含量32.3%、33.1%,沉降值29.1毫升、27.1毫升,吸水率57.3%、57.3%,稳定时间3.0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1E.U.、171E.U.,拉伸面积41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

46、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2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19%(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2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36%(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2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22%。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后期注意防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8品种名称:济麦22(区试代号:984121)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47、究所品种来源:935024/935106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0.4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0.4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