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093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意识相关理论.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功能、特征,自我意识心理成分,自我意识相关理论,争论:是否应当研究那些无法观测、无法确定的东西 现在:双方都投入自我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我是_”(请在6分钟内写出15句话)请把这十五个句子综合起来,就大致形成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就好似画像。每个人都是一个画家,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并且继而认识和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以及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这张画像就基本完成了。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反作用社会,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

2、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外貌)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位置、人际),二、自我意识的结构,经典:威廉.詹姆斯“我认为我的个性是懦弱的”“我恨自己太缺乏自信心”,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主我,客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自我追求的目标计划、预期行为,心理咨询师:(补充)物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反思的自我,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亲人、所有物等等的认知。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其中心部分是自己的躯体,所以也称为生理自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和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对自己的心理活动

3、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的智力、人格、兴趣、态度、欲望、需求等等的认知。,三、自我意识的功能,组织功能自我意识象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 信息都必须经过它的过滤,然后被赋予一定的意义。管理功能规范行为、选择并计划未来 在潜在动机的引导下进行自我调节(包括印象管理)补充: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四、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见:课本P120 表格),自我认知、评价产生自我体验:满意(自豪)自我控制(继续完善)不满意(自卑)自我控制(改变现状)追求服饰、增高、整容(物质自我)名誉、地位、利益(社会自我)发展智力、追求信仰、培养兴趣、气质(精神自我),(一)自我

4、认知 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和评价,个体只有对自身真实状况进行准确的感知后,才能获得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某些特点可能知觉,也可能不知觉,可能准确知觉,也可能有所偏向。,安德鲁杰克逊(1837年曾出任美国总统),晚年在其妻子去世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型中风,他因此认定自己必会死于同样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一天,他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脸色发白,呼吸沉重,“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朋友走到他身边问。“因为”,“刚才我在右

5、腿上捏了几次,但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在一位垂暮的老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是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当信息与我们的自身有关时,我们会比较关注,会更用心加工,更容易记住,不太会被遗忘。(记忆是把筛子)(快速加工、很好回忆)自我参照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当你的衣服某一个边角破了,你是否会很介意?如果打上补丁,你穿着是否会感觉别扭?,我们假设,别人会和我们自己一样关注到我们的快乐、伤心和打过补丁的衣角。但实际上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

6、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同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焦点效应(透明度错觉、自我中心),自我认知有两方面表现:,积极的 对自己积极看待、不盲目乐观、努力维持“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平衡,即客观又具有挑战性。(减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提高智力、成功机率)消极的 歪曲,不利于个体认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如认为处处不如人、厌恶否定自我),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由角色构成(1)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是主体 如:民族、性别、学生(2)处境地位随境转变 如:联欢会主持人,补充身份认知,身份的特点(咨询师),客观性:身份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

7、观的。主观性:多重性: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具有许多身份,个体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 地位;个体的处境地位的多变性显而易见 稳定性: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改变,会导致个体失去自我。契约性:身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予履行。,身份通过自我概念表现,而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生不变的;有些身份如教师、学生等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形成自我认知的途径:,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他人评价与反馈镜我,社会比较 平行、上行、下行,(二)自我体验“主我”对“客我”所持

8、的态度、情绪体验,(一)自尊(二)控制感、无助感(三)成功感、失败感(四)自豪感、羞耻感(五)内疚,(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2)成败的反馈及归因(3)选择参与、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一)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马斯洛、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因素,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喜欢自己镜中的模样大多数时候对自己感到满意享受成功的滋味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听从别人说的,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优雅地接受赞扬会在适当的时候信任别人对自己的要求现实慷慨地给出和接受感情,避免照镜子大多数对

9、自己不满意过分自夸,或为成功感到羞愧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试图使别人相信你的观点拒绝表扬,或证明自己值得这样的表扬妒忌别人并用流言讽刺羞辱他人对自己要求过多或过少害怕受到伤害而克制自己的感情,高自尊的迹象,低自尊的迹象,自尊意义,教育心理学P46-50,教育心理学家 古柏史密斯自尊心的养成:培养学生自尊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二)控制感和无助感 促进个人控制增强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感 习得性无助,(三)成功感与失败感 取决于工作的完成情况 更取决于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 自我期望水平确定 决定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主观),(四)自豪感与羞耻感自己行为与理想的自我形象相符时 产生自豪

10、感未能达到理想形象的要求时 产生羞耻感 适度羞耻感积极,(五)内疚 由于自己的行为违法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内疚导致补偿心理 悲惨的世界让瓦让,发动作用 制止作用,(三)自我控制 主我对客我的制约和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在不同情境中 通过持续的自我评价 而得到发展,五、自我意识的理论,(一)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1967)自我发展理论,发展的阶段: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3-13、14岁)心理自我(15岁-25岁左右),影响途径:幼儿园游戏;学校教育;成就动机的发展;,形成标志:将自己的肢体从动作对象中分出来(出生至1岁);将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即知道

11、自己是动作的主体、发动者;使用自己的名字;使用“我”字(3岁左右),形成标志:透过自我意识认识世界;价值体系形成并发展;表现出自我理想;抽象思维长足发展;,自我发展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此时,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认识外部世界)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与约束下独立出来,表现为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观与自我理想。,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论的是布鲁默代表人物:詹姆斯和米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二)符号互动论,(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

12、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 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实质就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个体通过人际互动 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 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自己 依据对情景的理解“设计”行为,形成并发展身份。5、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事物的意义”,并通过自己 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米德关于自我的观点,自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自我是原始的,不能理解和运用符号,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学会语言,学习扮演重要他人并从其角度看自己。第三阶段:扮演阶段(竞赛阶段)扮演某个角色,并能综合多个重要他人的观点审视自己。,符号互动论在现实中的意义:有助于解释许多现实问题,如 社会越轨、精神疾病(如词语新作)、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 对艺术社会学的理解,5 章 思考题,一、识记 1、自我意识概念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二、了解 1、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