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跨膜转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3416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跨膜转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51跨膜转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51跨膜转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51跨膜转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51跨膜转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跨膜转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跨膜转运.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要点1.跨膜运输的原则;2.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3.两种主要的跨膜运输蛋白: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4.离子转运系统;5.胞吞与胞吐:细胞对大分子及颗粒物质的吸收。,物质的跨膜运动,1.跨膜运输的原则,质膜是选择性的渗透屏障。它允许物质通过跨膜运动而交换或被分离。,人工脂双层对不同分子的相对通透性。小分子溶质在水中形成的氢键越少越容易通过脂双层膜。,B.蛋白质-自由脂双层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小分子通过脂双层膜的扩散,若不带电的溶质分子足够小,它们可依照其浓度梯度通过简单扩散方式直接通过脂双层膜。若存在着相应的载体蛋白,大多数溶质均可通过膜屏障。被动运输的溶质依赖浓度梯度直接运输。主动运输需

2、要载体蛋白介导逆浓度梯度转运溶质,并需要耗能。,被动运输中不同溶质分子通过人工脂双层膜的渗透系数(cm/sec)溶质跨膜运动的速率直接取决于其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差(mol/cm3)乘以渗透系数(cm/sec)就是每秒钟每平方厘米溶质的运输速率。,扩散是溶质自发的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非电解质扩散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依赖于浓度梯度。电解质在扩散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依赖于电化学梯度。,C.溶质运动的热力学,D.真核细胞中的运输过程,2.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A.两种运输形式的比较,扩散,简单扩散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特 性,熵值增减(熵的效率),简单扩散与协助扩散动力学过程的比较。,B.两

3、类运输蛋白,载体蛋白负责被动与主动运输,介导运输的三种载体。本图显示了单向运输、同向协同与反向协同运输的三种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在膜的一侧结合一个或数个溶质分子经历构象改变,然后将溶质运输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例如红细胞质膜上的葡萄糖运载蛋白(GluT1),改变构象以协助葡萄糖的运输。,协助扩散:蛋白质介导的运动,沿浓度梯度进行,绝大多数通道蛋白是离子通道,依赖于离子通道的打开与关闭方式,分三种类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模型,3.主动运输:载体蛋白介导的逆浓度梯度的运动,A.该过程在两个主要方面不同于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维持了钾、钠、钙以及其他离子的跨膜梯度;它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溶质

4、运动;主动运输时溶质的 移动与ATP水解相偶联,即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输入。,B.细胞中三种主动运输的形式,一种溶质的逆浓度梯度运输伴随另一种溶质的顺浓度梯度运输(间接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伴随ATP的水解(直接主动运输)。在细菌中,逆浓度梯度运输与光能利用相偶联(光驱动)。,协同运输,ATP驱动泵,光驱动泵,C.直接主动运输有四种转运ATP酶(泵),四种ATP能量的转运蛋白:磷酸化作用的“P”型泵。转运物质时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F型和V型泵。ABC(ATP结合结构域)超家族,从细菌到人类细胞均有。两种跨膜结构域(T)和两种胞浆ATP结合结构(A),Na+-K+ATP酶-与ATP水解相偶联的主动

5、运输。,The Na+-K+ATP酶需要胞外的 K+,胞内的 Na+和ATP,可被乌本苷抑制.每分子ATP水解时,以 3:2 比率泵出/入Na+和K+。Na+-K+ATP酶是P-型离子泵。因ATP酶在泵周期过程中可顺序磷酸化和去磷酸化。Na+-K+ATP酶仅在动物细胞中存在。,Na+/K+ATP酶的主动运输用来维持质膜的电化学梯度,以便维持细胞的可兴奋性。,Na+/K+泵用来保持渗透平衡和稳定细胞体积。,Na+/K+泵的生物学功能,形成磷酸化的蛋白质中间体P-型泵。,其他的P-型泵:如 H+与 Ca2+ATP酶,以及H+/K+ATP 酶,植物细胞有H+转运的质子泵。这类质子泵在次级溶质转运、胞

6、内pH值控制,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壁形成过程中的成酸性控制等方面有关键作用。,Ca2+泵:Ca2+-ATP酶存在于质膜与ER膜上。Ca2+泵的功能是将胞浆中的 Ca2+主动运输到细胞外或ER腔内,以降低胞浆内的Ca2+浓度。,H+/K+ATP酶(胃上皮细胞中):可分泌高浓度的酸到胃腔中(达到0.16N HCl)。,V-型泵:利用ATP的能量但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囊泡(V型)泵将 H+跨膜运入/运出囊泡或细胞器膜。,它们存在于溶酶体、分泌泡、植物细胞液泡中,某些细胞的质膜上也可发现V型泵(肾小管)。,4.由离子梯度驱动的间接主动运输-协同运输,A.糖,氨基酸与其他有机分子进入细胞。,逆浓度梯度运

7、输的分子与顺电化学梯度运输的离子相偶联,导致这些分子出入细胞,消耗的是该离子泵用ATP水解所建立的电化学势能:动物细胞-钠离子(Na+/K+ATP酶)植物,真菌,细菌-质子(H+ATP酶),主动运输的离子泵所形成的离子跨膜梯度中蕴藏了许多能量,使其可与其他运输过程相偶联。,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区别,B.协同运输:同向与反向协同,Na+-连接的同向运输可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运进许多动物细胞,Na+-连接的反向协同运输可从心肌细胞向外运输Ca2+。,药物,乌本苷和地高辛通过抑制Na+/K+ATP酶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此时钙的外流减少。,5.胞吞作用:大分子进入细胞,A.胞吞:将胞外溶于水的

8、溶质分子通过质膜形成囊泡运进细胞的过程。,胞饮作用不需要膜表面的识别,非特异性吸收胞外液体。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ME)允许待运物质与膜表面受体结合。,B.吞噬作用:大颗粒物质的吸收,包括:大分子,细胞碎片,甚至微生物和其他细胞。胞吞作用通常局限于特殊细胞,该类细胞称吞噬细胞。吞噬作用起始于细胞与合适的靶物质接触。吞噬作用可为调理素激活。吞噬作用可为微丝的收缩活性所驱动。,C.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该图是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示意图。1.分子内化结合于质膜表面的特殊受体上。2.在包被小窝中受体配体复合物聚集。3.接头蛋白、胞质面笼形蛋白、动力蛋白协助内陷。4.形成内化的有被小泡

9、。5.迅速脱去外被。6.无被小泡与胞内其他膜成分融合,通常为早期内体。此处内化物质被分选。被消化物质与受体的最后命运与物质的特性有关。囊泡7a.通常携带到晚期内体去消化。变化的路径包括7b.受体重新回到质膜或7c.运至质膜的另一个区域并被分泌(转胞吞作用),笼形蛋白结构包被的囊泡,笼形蛋白包被小窝形成的模型,被运输的物质与膜蛋白(受体)特异结合,而后进入笼形蛋白包被的囊泡。笼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囊泡。笼形蛋白包装完成时,囊泡即告形成,内吞作用:早胞内体途径和晚胞内体途径。,膜蛋白(受体)在膜上聚集;然后形成囊泡进入胞浆,随即进入早胞内体。物质在早胞内体中被分选(sorting):被运输的物质

10、(配体)+受体与包被蛋白结合多囊泡体(由微管介导运输)晚胞内体.,物质分子到达晚胞内体后再移至溶酶体。,6.胞吐作用(胞外分泌),组成型的胞吐途径B.调节型的胞吐途径,接近膜的分泌囊泡;囊泡与膜融合;(图中红色颗粒代表胞质内侧蛋白)囊泡内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囊泡的膜汇入质膜使质膜成分扩充与更新,分泌物质进入细胞外空间。,组成型分泌,调节型分泌,高尔基体,分泌泡,内有分泌蛋白,调节型的膜融合,非调节型的膜融合,内膜系统的囊泡运输,7.膜电位与神经冲动,Na+-K+ATP泵维持的K+梯度保持了膜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所有Na+和K+通道关闭。去极化状态:Na+通道打开,触发动作电位。复极化状态: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打开。超极化状态:K+通道持续开放,Na+通道继续失活。,B.动作电位:离子通道与膜电位的改变。,突触神经递质传递的过程:可兴奋膜表现出“全或无”的行为特征。动作电位以脉冲(冲动)方式传播。,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