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经济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6742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货币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货币经济学.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6/30,1,第六章 货币与就业、产出及收入的理论,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理论第二节 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的重新评价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理论,2023/6/30,2,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理论,休谟(Hume)的分析货币数量说的倡导者货币数量变动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马尔萨斯(Malthus)的分析货币经济分析的先驱者既定货币的重新分配货币数量增加强迫储蓄费雪(Fisher)的分析*,2023/6/30,3,第二节 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凯恩斯关于货币重要性的分析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现代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2023/6/30,4,货币对经济的重

2、要性(1),1、“货币经济之特征,乃是在此经济体系之中,人们对于未来看法之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货币的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联系这一点产生的”。2、货币的作用有二:一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流动的货币余额);二是作为贮藏财富的手段(不流动的货币余额)。3、货币的特性有三:生产弹性为零;替换弹性为零;人们有流动性偏好。,2023/6/30,5,货币对经济的重要性(2),4、货币利率不易下降,使其他商品的本身利率不能降到充分就业所需的程度。因此,货币的存在是失业的根源。5、解决失业问题的唯一办法是“由政府来统制纸币工厂,换句话说,由政府来统制中央银行”。,

3、2023/6/30,6,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的重新评价,凯恩斯学派的解释IS-LM模型Clower的分析Leijonhufvud的分析,2023/6/30,7,凯恩斯学派的解释IS-LM模型,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不稳定性:1、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只能在收入一定时才能实现;2、投资增加引起均衡收入的成倍增加,只能在利率一定时才能实现。但在现实中,收入和利率都不可能不变。M r I Y 但是 Y L r I Y,2023/6/30,8,2023/6/30,9,实物市场的均衡IS曲线,2023/6/30,10,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2023/6/30,11,二曲线相交二市场同时均衡,2023/6/30

4、,12,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D.Dillard:1948年出版凯恩斯经济学,指出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存在区别,并强调这种区别的重要性。Clower:1965、1967发表论文,指出凯恩斯学派错误地解释凯恩斯经济学。Leijonhufvud:1968年出版其博士论文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在作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后,得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不等于凯恩斯经济学的结论。,2023/6/30,13,Clower的双重决策假说,Clower认为,凯恩斯学派的根本错误在于不适当地用瓦尔拉斯定律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根据瓦尔拉斯定律,整个经济的各个市场必将在一个统一的价格水平上达于一

5、般均衡。如果某一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则必有其他市场存在相应的超额需求,并会通过迅速的价格调整消除这种暂时的不均衡。显然,用瓦尔拉斯定律无法解释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和持续。,2023/6/30,14,观念需求与有效需求,观念需求(notional demand)是指以计划的销售收入能够全部实现为假定前提的需求。也就是说,假定企业家能够销售他们希望销售的全部商品,而工人则能够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全部就业机会,即在市场完全出清的条件下,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以实际的销售收入为约束条件的需求,即有现实支付能力的需求。,202

6、3/6/30,15,观念需求与有效需求的关系,有效需求不可能大于观念需求,只能等于或小于观念需求。有效需求等于观念需求充分就业有效需求小于观念需求非自愿失业 在货币经济中,有效需求往往小于观念需求。因此,失业的根源在于货币的存在。,2023/6/30,16,货币经济的特殊性,Clower认为,在货币经济中,有效需求之所以往往小于观念需求,是由货币经济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货币经济的特殊性在于:“货币购买商品,商品购买货币,但商品并不购买商品”。这就说明,在货币经济中,一切交易都以货币为媒介,所以,一切货币支出都必然受到实际取得的货币收入的制约。,2023/6/30,17,双重决策,双重决策:消费者

7、的消费决策与企业家的生产决策都要经过两次决策过程。在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第一次决策以计划的收入作为预算限制条件(观念需求);第二次决策则以实际取得的收入作为预算限制条件(有效需求)。由于实际取得的收入往往小于计划的收入,所以,有效需求往往小于观念需求。,2023/6/30,18,货币经济中的失业多于物物交换经济,Clower指出,在货币经济中,由于货币起着交易媒介的特殊作用,因而即使人们对商品或劳务存在着潜在的或观念上的需求,他们也无法将此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因为生产者是根据有效需求来制定和调整其生产决策的。而在物物交换的经济中,观念需求将等于有效需求(以产品支付工资),所以,在货币

8、经济中,失业反比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来得多。Clower并不主张取消货币,而是主张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来减少或避免非自愿失业。,2023/6/30,19,双重决策假说与凯恩斯经济学,Clower认为,瓦尔拉斯定律之所以不能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是因为瓦尔拉斯定律只能说明观念需求,而凯恩斯经济学则以有效需求为基础。所以,只有双重决策假说才能真正符合凯恩斯经济学的原意。,2023/6/30,20,Leijonhufvud的非均衡失业理论,瑞典籍经济学家Leijonhufvud 系Clower之嫡传弟子。1968年,莱氏出版其博士论文: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On Keynesian Economi

9、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莱氏指出,30多年来(19361968年)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使凯恩斯经济学庸俗化,为此,他主张重新评价凯恩斯经济学,以恢复凯恩斯经济学的本来面目。,2023/6/30,21,一张检查表(摘要),2023/6/30,22,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区别,凯恩斯学派认为,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主要区别,在于抛弃了工资、物价和利率可自由伸缩这一假设,而作出了工资、物价和利率完全刚性的假设。莱氏则认为,凯恩斯并没有作过价格刚性的假设,而且要说明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和持续,事实上也无需作出价格完全刚性的假设。莱氏指出,凯恩斯与古典学派

10、的区别在于颠倒了价格调整与数量调整的顺序。即在经济失衡时,古典学派认为经济主体将立即调整价格,而凯恩斯认为经济主体将首先调整数量。,2023/6/30,23,价格调整缓慢的原因,在瓦尔拉斯体系中,任何人都能及时地且无成本地取得完全信息,从而能作出完全准确的预期和完全合理的决策。于是,任何交易都以唯一的均衡价格进行,市场总是出清的。莱氏则认为,瓦尔拉斯体系中所假设的那个拍卖商并存在。经济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不能及时地且无成本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从而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期和合理的决策。所以,当经济出现失衡时,人们将首先调整数量,而交易则以非均衡价格进行。价格的调整将落后于数量的调整。,2023/6/3

11、0,24,货币的存在是失业的根源(1),莱氏认为,失业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工资、利率和其他价格不能及时地调整到充分就业所需的均衡水平,而这种情况是由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中,货币的存在增加了不确定性,并影响了信息的传递。莱氏指出:“在凯恩斯对劳动的需求决策与供给决策不能协调的说明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的使用是一个基本的环节。同样,在他关于利率为什么不能使储蓄等于投资的说明中,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使用也起着基本的作用。”,2023/6/30,25,货币的存在是失业的根源(2),在货币经济中,一切交易均以货币为媒介。因此,人们在购买商品或劳务之前,首先必须取得货币。“工人寻找工作是

12、为了货币,而不是为了商品。他们对商品的观念需求并不被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则因未能看出对其产品的潜在需求而不愿吸收超额供给的劳动者。”货币的存在使生产者的商品滞销将与劳动者的非自愿失业持续并存。,2023/6/30,26,货币的存在为什么不能使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决定了未来的商品需求,而投资决定了未来的商品供给。在货币经济中,储蓄采取货币形式,而货币可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其他商品相交换。储蓄增加使未来的商品需求增加,但究竟何种商品的需求将增加这一信息不能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只能根据其产品目前的有效需求决定投资的规模。储蓄增加,消费(有效需求)减少,投资减少。利率调节的缓慢性与有限性不能使储蓄=投资。,

13、2023/6/30,27,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理论,货币存量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2023/6/30,28,货币存量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存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存在精确的比例关系。其原因有二:产出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的乃是平均每单位产出的货币量,而不是货币存量总额。公众所意愿持有的货币相对于其收入的货币量的变动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受实际收入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故在长期中,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将快于物价水平的上涨速度。“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物价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充分必要条件。”,202

14、3/6/30,29,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1),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货币供给变动,人们将调整资产组合,从而改变货币支出。货币与实物资产的替代性较强,而与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性较弱,故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直接挂钩,不必由利率来连接。结果: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变动既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又导致实际产出的变动。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只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动。,2023/6/30,30,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2),“关于货币收入的变动如何在物价与数量(即产量)之间进行划分的问题,亟待更多的研究”。传统货币数量说将名义收入的变动全部归结为物价水平的变动。简单的收入支出说将

15、名义收入的变动全部归结为实际产出的变动。“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对于长达数十年的实际收入的变动来说,非货币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而货币则是不重要的。”,2023/6/30,31,自然失业率(1),弗里德曼的定义:“所谓自然失业率,是这样一种失业率,它可以根据瓦尔拉斯的全面均衡方程体系计算出来,只要给予这些方程式以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市场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获得有关工作空位和可利用的劳动力的信息的费用,劳动力的流动的费用,等等”。,2023/6/30,32,自然失业率(2),据弗里德曼称,“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系受魏克赛

16、尔“自然利率”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自然失业率中的“自然”二字与自然利率中的“自然”二字有着相同的内涵。“我用自然这个词的理由和魏克赛尔一样试图把实物因素同货币因素区分开来”。,2023/6/30,33,自然失业率(3),依弗里德曼之意,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完全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所决定的、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系由两部分失业构成:一是自愿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2023/6/30,34,自然失业率(4),区分影响就业状况的实物因素与货币因素,说明货币因素对就业状况有影响。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但引起它变动的是实物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

17、自然失业率不是最低失业率,而是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相适应的失业率。提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旨在说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将失业率长期地降低到其自然率之下。,2023/6/30,35,第七章 货币与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的理论,货币增长理论实物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凯恩斯魏克赛尔型的货币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的渊源格利与肖(Gurley&Shaw)戈德史密斯(Goodsmith)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麦金农肖模型的修正与发展,2023/6/30,36,托宾的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实物增长模型。托宾认为,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因为货币

18、将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或储蓄行为。,2023/6/30,37,托宾的可支配收入方程式,式中,YD为可支配收入;Y为实际国民收入;M/P为实际现金余额;为货币增长率;为通货膨胀率;m为人均实际现金余额,即m=M/PL(其中L为劳动人数);y=f(k)为人均实际收入。,2023/6/30,38,实际可支配收入决定于如下三项:,l 实际国民收入;l 所增加的名义货币量的实际价值(M/P);l因物价上升而引起的现有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的减少额(M/P)。其中,前两项对实际可支配收入有正的影响,而后一项对实际可支配收入有负的影响。,2023/6/30,39,托宾模型的推导(1),托宾

19、指出,社会财富由实物资本与实际现金余额两部分构成。人们对这两种财富形式的需求决定于它们的收益率。实物资本的收益率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r表示;实际现金余额的收益率为通货紧缩率,以(-)表示。所以,持有实际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即为(r+)。在正常情况下,(r+)总是大于零。,2023/6/30,40,托宾模型的推导(2),设实际现金余额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的大小取决于(r+)的高低。即可见M/P为(r+)的递减函数,而为Y的递增函数。所以,,2023/6/30,41,托宾模型的推导(3),以式(4)代入式(1),得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储蓄倾向为一常数。因此,如以S表示总储蓄,以s表示

20、储蓄倾向,则,2023/6/30,42,托宾模型的推导(4),由式(7)可见,货币经济中的储蓄比实物经济中的储蓄来得多。因为在货币经济中,人们不仅以实物储蓄,而且以实际现金余额储蓄。但是,在货币经济中,储蓄并不全部转化为投资。因为实际现金余额增加后必须被人们所持有。这样,能转化为投资的储蓄为,2023/6/30,43,托宾反论,由于储蓄倾向(s)必小于1,所以,在货币经济中,当实际现金余额增加时,虽然总储蓄将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能转化为投资的储蓄却反而减少。而且,由式8和式9可知,实际现金余额在收入中的比例(即)越大,则减少的可用作实物资本积累的储蓄也就越多。所以,在货币经济中,

21、人均资本反而比实物经济中来得少,资本/产出比率和人均产出也反而比实物经济中来得低。这就是所谓的“托宾反论”(Tobin Paradox)。,2023/6/30,44,出现托宾反论的原因,出现“托宾反论”的原因是:货币既是一种资产,又是一种流通手段。作为一种资产,它可用于储蓄,总储蓄可增加。作为一种流通手段,它必须为人们所持有,这样,以实际现金余额为形式的那部分储蓄便不能转化为投资。由于实际现金余额与实物资本之间有着此增彼减的替代关系,因而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量增加了,则实物资本的持有量就不能不减少。,2023/6/30,45,托宾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托宾认为,实际货币余额与实物资本之间

22、有相互替代的关系。人们对这两种资产形式的需求决定于这两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实际货币余额的收益率下降,而实物资本的收益率则相对上升。于是,人们将减少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量,而相应地增加实物资本的持有量。很显然,托宾的这一主张,实际上就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即通过通货膨胀来刺激投资的主张。,2023/6/30,46,托宾的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图),2023/6/30,47,托宾模型图的说明,图中,y:人均收入;k:人均资本;oy:人均收入曲线;osy:实物经济中的人均储蓄曲线;onk:为维持既定的人均资本/劳动比率所需要的人均投资;(n为人口增长率);oy: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

23、osy:货币经济中的人均储蓄曲线;os(y):人均总储蓄中能转化为实物投资的部分;T为实物经济中的均衡点;T为货币经济中的均衡点。os(y)上移,直至与osy重合为止 oy下移,直至与oy重合为止,2023/6/30,48,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金融发展理论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几种名称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渊源格利和肖的理论戈德史密斯的理论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的修正与发展,2023/6/30,49,几种不同的名称(1),1、Lagging Countries(Economies)落后国家(经济)2、Underdeveloped Counties 不发达国家(但其

24、中含有潜在的、尚未开发的意思)3、Less Developed Counties(LDCS)欠发达国家(语气上较为委婉,即含有相对的、比较的意思,而且也较符合实际),2023/6/30,50,几种不同的名称(2),4、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语气上更委婉,也更能被那些落后国家所接受,因它含有鼓励的意思,但它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有些国家事实上不在发展,甚至在倒退)5、The Third World 第三世界(原来指不结盟国家,这些国家既不介入北大西洋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但后指贫穷国家,还可分出第四世界,即穷国中的穷国),2023/6/30,51,戈

25、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2023/6/30,52,金融发展的道路,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各不相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却只有一条。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在这同一条基本道路上分成了两条不同的轨迹。“沿着第一条轨迹发展的国家中,实际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由私人拥有和经营的,只是在其金融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中央发行银行和社会保险组织”。“沿着第二条轨迹发展的国家中,几种重要的金融机构往往由政府所有与经营”。,2023/6/30,53,金融结构理论的12点基本结论,1、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

26、产值及国民财富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的趋势;2、当一国的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时,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3、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4、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5、在多数国家中,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发行额和持有额中所占份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提高;,2023/6/30,54,金融结构理论的12点基本结论(续),6、储蓄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这一“机构化”趋势对各种主要金融工具有着不同的影响;7、在任何地方,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都是从银行体系的发展开始,并依赖于纸币在经济中

27、的扩散程度;8、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系统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会趋于下降,而其他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却相应上升;9、国外融资作为国内不足资金的补充或作为国内剩余资金的出路,在大多数国家的某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大作用;,2023/6/30,55,金融结构理论的12点基本结论(续),10、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与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11、在金融发达国家,包括利率和其他费用在内的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欠发达国家,偶然出现的例外也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12、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近数十年间的发展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2023/6

28、/30,56,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1973年,麦金农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肖出版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不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深化:如果政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则可形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23/6/30,57,2023/6/30,58,麦金农-肖模型(图的说明),在上图中,ri为实际利率;S(gi)表示在经济增长率为gi时的储蓄(i=0,1,2,),它是实际利率的增函数;F代表金融抑制;在这里,是指政府将

29、实际利率限制在其均衡水平以下的干预行为;I表示投资,它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假定:1、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2、没有国外融资来源。故现实的投资总额Ii便等于一定利率水平上所能形成的储蓄总额Si(i=0,1,2)。金融抑制的后果:1、资金严重供不应求,导致信贷配给;2、投资效率低下。,2023/6/30,59,信贷配给为什么会降低投资效率,信贷配给的对象未必是投资效率高的企业或个人,而往往是一些特权阶层、贿赂者或与金融机构有某种特殊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利率限制影响了金融机构承担贷款风险的积极性,于是,大部分资金都被投放于那些风险小而收益低的投资项目。偏低的利率容易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肆意举债,并用于非生

30、产性的投资。,2023/6/30,60,麦金农-肖模型的政策含义,提高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作用:(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储蓄总额增加,从而使投资总额因资金来源增加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提高,使投资的平均效率得到提高。收益率低的项目被收益率高的项目替代。政府当局应彻底废除一切对利率的干预和管制,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均衡水平。积极地制止通货膨胀,以使实际利率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实际利率=d-P*),2023/6/30,61,金融深化及其效应肖的分析,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整个经济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深化的四大效应: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

31、2023/6/30,62,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生产技术大不相同的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同时并存,因而整个经济中不同投资者的收益水平相差悬殊。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规模狭小的小企业无法通过本身的积累从事这种投资。金融中介不发达,不能有效地动员和分配社会资源,因而投资者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靠自我融资。政府对金融中介实行过份严格的干预和管制。,2023/6/30,63,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2),假设整个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部门1是落后的或低效率的部门,部门2是现代的或技术先进的部门。”其生产函数分别为:Y1=F1

32、(K1,L1)Y2=F2(K2,L2)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率,则两个部门的资本收益率分别为:Y1/K1=r1 Y2/K2=r2根据以上假设可知:r2r1,2023/6/30,64,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3),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给资本带来较高的收益率,而且也给劳动带来较高的收益率。如以W1与W2分别表示部门1与部门2的工资率,则W2W1。根据上述生产函数,并假定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则整个经济的收入决定方程式为:Y=Y1+Y2=r1K1+W1L1+r2K2+W2L2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改进金融中介储蓄与投资的配置机制,使社会资源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

33、可加速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2023/6/30,65,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4),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中,落后部门相对于技术先进部门而言更难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假设:部门1全然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而部门2可按银行所能吸收的存款量得到一定的贷款支持(这一假设显然比麦金农的假设合理)。商业银行的存款为金融资产的唯一形式,部门1可用这种形式保有其储蓄部分的实际收入,而部门2则把其全部储蓄都用于实际投资,故不以存款形式保有其储蓄。,2023/6/30,66,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5),部门1的投资决策决定于其自己投资的收益率和金融资产(即存款)的收益率。设d为商业银行的名义存

34、款利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故d-*为存款的实际利率。于是,部门1的投资函数为:,2023/6/30,67,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6),在部门1的投资收益率一定时,若存款的实际利率提高,则部门1将增加存款,而相应地减少其低效率的投资。故部门1的储蓄函数为:,2023/6/30,68,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7),部门2的投资有两个部分的资金来源:一是本部门的储蓄;二是银行借款。因部门2已把其全部储蓄都用于投资,故银行的可贷资金就等于部门1的存款余额。于是,部门2的可投资资金供给函数为:,2023/6/30,69,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8),Galbis认

35、为,欠发达国家的投资机会是充足的,因而资金的需求将远大于其供给。部门2的投资决策取决于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和银行借款的实际利率(即借款成本)。在欠发达国家,“技术先进部门的资本实际收益率可能非常高”,这一收益率将远高于借款成本。部门2的投资需求函数为:,2023/6/30,70,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9),Galbis认为,部门2能够取得多少银行借款,取决于部门1的金融储蓄(以存款形式储蓄)。部门1的金融储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提高存款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减少部门1的低效率投资,而相应地增加金融储蓄,从而增加部门2的高效率投资。因此,提高存款的实际利率,可在社会资源一

36、定的条件下,加速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2023/6/30,71,麦金农-肖模型的发展:Galbis(10),金融抑制的经济后果:利率过低使部门1的金融储蓄减少,而其低收益的实际投资则相应地增加;与此同时,部门2的高收益投资却因缺乏资本而受到限制。“可投资资源的实际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本身可能导致金融的不稳定,它将使控制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初始效应进一步加剧”。金融抑制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银行或取得贷款的企业获得“意外利润”,而部门1的存款人和部门2中得不到贷款支持的企业却遭受损失。,2023/6/30,72,第八章 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 需求拉上论第二节 成本推进论第三节 需求移动论第四节 结

37、构性通货膨胀论第五节 菲利普斯曲线,2023/6/30,73,第一节 需求拉上论,一、需求拉上论的渊源传统货币数量说*二、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三、弗里德曼的需求拉上论四、需求拉上论的政策含义,2023/6/30,74,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通论前和通论后的凯恩斯理论。凯恩斯始终是一个物价稳定论者。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有害的,但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大(1923、1933)。即使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也是有害的(1946)。通论中的凯恩斯理论。经济萧条时期增加总需求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是一种“反数量的因果关系理论”(即物价上涨是货币数量增加的原因,而不是结果)。,2023/6/30

38、,75,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图),图中,P表示物价;Y表示产量;S表示总供给曲线,Di(i=0,1,2,3)表示总需求曲线。,2023/6/30,76,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说明),当总需求由D0增加到D1时,产量由Y0增加到 Y1,而物价不变。这说明在经济极度萧条、资源大量闲置、工人大批失业的条件下,如果增加总需求,可使产量增加,而物价则可保持不变;当总需求由D1增加到D2时,产量由Y1增加到充分就业时的产量YF,物价则由P0上涨到P1。这说明在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如果增加总需求,将使产量增加,而同时也使物价上涨。凯恩斯将这种情形称为“半通货膨胀”。当总需求由D2增加到D3时,物价由P1上涨到

39、P2,而产量不变。这说明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后,再增加总需求,则只能使物价上涨,而产量不再增加。凯恩斯将这种情形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2023/6/30,77,弗里德曼的需求拉上论,弗里德曼经济学是通货膨胀经济学。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增长率超过产量的增长率。货币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2023/6/30,78,需求拉上论的政策含义,1既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总需求过多,那么,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减少总需求。2弗里德曼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2023/6/30,79,第二节 成本推进论,1、成

40、本推进论由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提出。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提高。2、成本推进物价的原因成本加成定价法 P=AC+3、成本提高的原因(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某些垄断经济组织为取得垄断利润而制定垄断高价。,2023/6/30,80,成本推进论(图),2023/6/30,81,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图),2023/6/30,82,供求混合推进论(说明),生产成本的提高不仅引起了物价的上涨,而且还引起了产量的减少。为使产量回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政府增加了总需求,而这种增加又使物价进一步上涨。于是,物价呈现出由a到e的螺旋式的上涨

41、。由生产成本提高引起通货膨胀,属于供给方面的原因;而由总需求增加引起通货膨胀,则属于需求方面的原因。,2023/6/30,83,弗里德曼对成本推进论的批评,弗里德曼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从而认为成本推进论是错误的,其错误主要有如下三点:成本推进论者将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混为一谈(货币数量不变,总收入不变,总的购买力不变,一般物价水平也不变);成本推进论者将一次性的物价上涨误以为通货膨胀;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2023/6/30,84,第三节 需求移动论,需求移动论(demand-shift theory)系由美国

42、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e)于1959年提出。舒尔茨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将引起需求在部门间的移动(如从耐用消费品部门向投资品部门转移),从而使有些部门需求增加,另一些部门需求减少。需求增加的部门,其产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因需求的增加而上升;需求减少的部门,则因价格和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而并不因需求的减少而下跌,甚至还将在需求增加部门的带动下也跟着上升。因此,即使整个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但只要发生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即需求由某部门向他部门转移,则也会发生通货膨胀。,2023/6/30,85,需求移动论的实质,需求移动论的实质是需求拉上论和成本推进论的折中调和的理

43、论。需求增加部门价格上涨的原因是“需求拉上”,而需求减少部门价格上涨的原因是“成本推进”。需求移动论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或相同处。,2023/6/30,86,第四节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内容将一国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两个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是一致的;两个部门的产品需求有着不同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即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部门的产品需求有着较小的价格弹性和较大的收入弹性);工资与物价存在着向下的刚性。,2023/6/30,87,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斯堪的纳维亚模型,也称“北欧模型”。该模型首先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

44、特(Odd Aukrust)提出,后经瑞典经济学家Edgren,Faxen,Odhner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故又称“奥克鲁斯特EFO模型。,2023/6/30,88,分析的对象小国开放经济,所谓“小国开放经济”,是指这样一些国家,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其进出口总量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因而它们的进出口活动对整个世界市场的价格并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些国家如同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一个厂商,它们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价格接受者。,2023/6/30,89,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北欧模型将一国经济划分为“开放部门”也称“暴露行业”(exposed industries)和“非开放部门也称“隐蔽行业”(shel

45、tered industries)”。划分的依据是某一行业是否有来自国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有如下两点不同:1、产品的定价方法不同。开放部门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其产品的价格决定于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而非开放部门则实行成本加成定价法;2、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不同。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高于非开放部门。,2023/6/30,90,模型的变量及其符号,=国内通货膨胀率;E=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WE=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WS=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E=开放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S=非开放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W=世界通货膨胀率;E

46、=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S=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2023/6/30,91,北欧模型的推导(1),1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开放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世界市场价格和外汇汇率决定。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即:E=W(1)2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与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决定该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即:WE=E+E(2),2023/6/30,92,北欧模型的推导(2),3市场力量及通过集体谈判决定工资的政策使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向开放部门看齐,即:WS=WE(3)4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加成定价制度,因此,其通货膨胀率等于其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力增长率之

47、差,即:S=WS-S(4)5两部门通货膨胀率之加权平均数即为国内通货膨胀率,即:=EE+SS(5),2023/6/30,93,北欧模型的最后结果(变换过程略),对于小国开放经济而言,国内通货膨胀率决定于三个因素:1、世界通货膨胀率;2、经济结构,即两部门分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3、两部门劳动生产力增长率之差。,2023/6/30,94,第五节 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适应性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在短期内存在,而在长期中不存在;理性预期:

48、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无论在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都不存在。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停滞膨胀)。,2023/6/30,95,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A.W.Phillips)发表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提出货币工资上升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交替关系。实际上,费雪于1926年作过与菲利普斯类似的统计研究,并提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弗里德曼认为,他们关于物价(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不同,且认为费雪的分析是正确的,而菲利普斯的分析是错误的。,2023/6/30,96,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图),2023/6/30,

49、97,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诠释,菲利普斯虽已经提出了货币工资上升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他的这一结论只是统计分析的结果,而没有多少理论上的说明。为弥补这一缺陷,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赛()于1960年发表论文,以劳工市场的过度需求作为中间变量,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2023/6/30,98,劳工过度需求与货币工资的关系,2023/6/30,99,2023/6/30,100,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应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发表论文,第一次正式命名了菲利普斯曲线,并以平均物价上升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直接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增彼减的交

50、替关系。同时,他们还将菲利普斯曲线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分析。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和价格稳定性之间作出抉择的菜单”。,2023/6/30,101,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应用(图),2023/6/30,102,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1960年代中期以后,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变得越来越陡,说明政府要降低一定的失业率,必须付出比以前更高的通货膨胀的代价;菲利普斯曲线越来越远离原点,说明一定的失业率与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或者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越来越高的失业率相对应。,2023/6/30,103,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图),202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