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728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类理学思想较为深奥.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程颢,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三教图,图中描绘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事实上这种场面是从来不曾存在的,将孔子、释迦、老子三圣人之像,绘于一图之中,以此表示儒、佛、道三教之汇合。,佛道盛行的缩影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

2、佛入儒”的思想历程。,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汉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随着儒、佛、道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儒学吸收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材料二 唐高祖终于在武德八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集古今佛道论衡,材料三 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脓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张商英护法论,材料一“孔释教殊而道契。”刘勰灭惑论,材料二“世以儒释道为三教,名虽不同,其实无二。”王之道 文渊阁四库全书,材料四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

3、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你能从上述材料中读出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吗?,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是一种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

4、”高度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P.16),(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程 颢,程 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程 颢,程 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黄震,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二程遗书,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5、,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指出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2、材料二体现出的实现“理”的方法是什么?,1、“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2、实现“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朱 熹,朱熹(11301202)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你认为朱熹认为的“理”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6、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论文集卷七十),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录卷十八。,其“理”学的根本在于他所倡导的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三纲五常”思想。,朱熹认为理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朱熹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一种原初的宇宙生命意志,是人的爱心乃至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洒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

7、不同,就是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朱熹四书集注,君子所贵者,仁也。朱熹家训,如何理解朱熹的“仁?”,学者工夫,唯有居敬穷理二事。朱子语类卷九 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便是明处,只是这上便紧紧着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人欲自消铄去。把个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朱子语类卷十二,要明天理,去人欲,则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修养之法有二:穷理和居

8、敬。穷理是通过“格物”的方法来探求万物事理。“人欲”在“穷理”的探索历程中,自然消铄而去。居敬则是时刻将“敬”(敬畏、整齐严肃、专一)放在心中,并以之去抵制种种外在诱惑,从而做到心存天理,行合道义。,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是儒家的座右铭。而格物、正心、诚意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请概括此段话,并指出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9、?,由上面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朱熹花了很大力气研究本体论和修养论,就是为了重建儒家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积极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朱熹认为,儒家的道十分深奥,历史上只有少数圣贤才能修得并传承下来。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作为自己的生命支柱,才算得道。用这个标准衡量,朱熹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即: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现实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实现国治、天下平。,“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0、,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子语类,朱熹的理学成就理学成就(pp.17-18)。,1、在理气关系(本体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3、政治理: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4)理学经典:将大学、中庸

11、、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朱熹及其理学的历史影响:,前沿视点,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

12、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王 守 仁,陆九渊,陆王心学,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由于他们强调“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特点: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1陆九渊“发明本心”,(2)思想:,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3)影响:陆九渊的思

13、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知识点拔,(1)简介:阳明先生,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材料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人曰仁,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材料一体现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材料二“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材料二表明陆九渊感受天理的方法是什么?,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特别强调“知行合一”。,2、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

14、发展),(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知识点拔,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认为理在人心,“心即理也”,因此,穷理应该致良知,破除心中私欲障碍,恢复心中天理的本体。王阳明“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因为朱熹主张格外物而致知。因此,王阳明的主张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徙。,王阳明认为理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去穷理?他主张的穷理方式与朱熹有何不同?,王阳明

15、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知识点拔,反映了他的“心外无物”的观点,即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王守仁曾多次镇压南方叛乱,他总结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他肯定

16、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观点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共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知识点拔,1、内容相同:,2、影响相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

17、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观点争鸣,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宋明理学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18、,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四、评价:,1、实质:,2、积极作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时形成“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家学者积极促进儒学的丰富更新。,程朱理学,内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存天理,灭人欲”.,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地位:,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主义),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王守仁:,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评价,消极性:,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内容,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孟子,墨子,荀子,庄子,谢谢,更多资源,初一语文 初一英语 初一数学 初一政治 初一历史 初一地理 初一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