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636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策之力无不胜(李建良).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群策之举无不成,群策之力无不胜 新课程新增内容难点突破,嘉善高级中学 李建良,“群策之举无不成,群策之力无不胜”就是要海纳百川,集民智,让群众的智慧源泉充分地涌流,使群众的热情充分地激发,从而形成势不可挡的发展洪流。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正是要我们以这样的工作姿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我省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新课程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构建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与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性质与特点。,“让我欢喜,让我忧”,、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对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对教学内容

2、的具体要求把握不准,再加上浙江省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没有出炉,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深浅”。,一、提前准备,制定计划,二、备课说课,全组审议,“五备”备教材、备标准、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三稿”教案稿、课件稿、说课稿“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以新课标、新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备课观,体现新课改理念。,对几个难点的内容我们除了上述操作外,还安排了负责人开展试讲活动,课后全体备课组成员再进行评课活动,指出不足之处并作修正。,一记成功之举,就是记下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

3、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例1 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表所示。,求根据一名女大学生的身高预报她的体重的回归方程,并预报一名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三、课后反思,持续发展,另外课后还可以将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做法,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二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时,有同学

4、就提出问题:相关指数,和前面提到的相关系数,=,三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例如在讲到相关指数 时,有同学就提出问题:相关指数和前面提到的相关系数 是否有关系?,一节课下来,确实需要静心沉思,想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

5、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1、由于准备充分,一开始就消除了对新增内容的“恐惧 感”,在对这块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时,已经感觉不到是新增内容了。2、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备课、说课、评课,准确的把握了新增内容的“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3、群策群力的做法实际上为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提供了一条思路,例如在期中、期末复习时,自编练习也是这样一种合作思路。4、促进了备课组的和谐,办公室教研活动接连不断,常常为某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工作,是友善的讨论。,优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要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那么我们作为老师更加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相信只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工作态度,那么新课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做扎实。,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