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859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思考:为什么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巴比伦,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像一颗一颗明珠镶嵌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北半部,闪烁在北纬2040的大地上?为什么这些文化的摇篮都恰恰位于大江大河滋润的冲积平原上?为什么在辽阔的亚欧大陆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带、朴实淳厚的农业文化带和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带?,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涵 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矿藏等自然要素。,地理环境对人类有重大影响,我国幅员广阔、

2、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具有色彩各异的民族文化,而且同一民族也存在着风格不同的区域文化。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以原始崇拜为例:,山地民族崇拜:,山神庙,祭拜树神,河海地区的崇拜,北方民族崇拜,南方民族崇拜,2、地理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成反比。人类的自主能动力越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反之亦然。远古时期,人类完全依赖地理环境:耕猎、游牧、采集(靠天吃饭)反季蔬菜、机械化农场、自动化灌溉(人化自然)战略防御转型:天然屏障 精确性打击“人化自然”能力的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

3、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从秦朝至清初,历代最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基本上都是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内地。这一范围四周并没有难以逾越的屏障,尽管王朝军队多次外出远征并取得胜利,却很少将行政区域扩展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要考虑地理环境是否适于农业生产。,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文化无突变、无中断)。,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地中海

4、爱琴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然而除了中国黄河文明之外,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在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中断现象。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受磨难,饱经风霜,然而其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未曾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而中华文化的这种延续性,是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中国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保护性反应机制”。,这种保护性反应机制体现在:1)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保证了中国政治文化史的延续性。(不受异族侵扰)2)地理环境的优越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烘炉”。(文化的主导地位)3)辽阔腹地使得中国文化足以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腾挪、回旋)(偏安小朝廷)东汉、南宋

5、、南明、民国(北京、武汉、南京、重庆、台湾),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便是例证。它们的发展就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呢?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分析。首先,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零散分布,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其次,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

6、游客”的景象;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虽然遇到重重险阻,最终突破屏障,实现了文化交流。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1)、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河南省原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说明在文字初创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一带野象的活动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现象。豫,象之大者。说文从先秦到两汉,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7、。以人口为例,西汉原始二年,全国人口5767.2万,南方只有1098.2万,占总人口的19%。史记在描述南方时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整个秦汉时期,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2)、唐安史之乱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正当唐代经济发展到鼎盛之际,一场“安史之乱”,八年空前浩劫,致使中原板荡,人民离

8、散。如受害最烈的河南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不少州县沦为废墟,锋镝余生之民甚至“以纸为衣”。,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3)、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北宋初期,尽管依靠中原的物质力量,建立了统一王朝,并因政治中心仍然建在北方中原地区,社会繁荣得到继续,但与南方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下游。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经

9、济重心。宋初政府从各地漕运粮食总计552万石,其中400万石来自江淮地区,占总数72.5%,而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仅152万石,占总数27.5%。宋史范镇传有“国家根本,仰于东南”之说。,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略讲,自学为主),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输血疗法,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中国农耕文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4、内敛的海洋贸易 1)和平而非殖民的贸易形式。2)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一种自足自大的心态。3)海外贸易服从于政治而不

10、是政治为贸易开道。,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远古时期,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劳动者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共同占有。,2、殷商西周时期,是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商朝是发达的奴隶社会,土地归奴隶主贵族和国家所有,耕地划分为方块田,称为井田。较典型的井田上面纵横着道路和渠道,在一定数量的井田外围挖掘壕沟,并将掘出的土堆在沟边形成“封疆”。,3、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逐渐形成。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以致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

11、态的过度。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5、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特征。,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1、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说它早熟是指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也在汉唐时期就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象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也一直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都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具有早熟的特点。(货币支付:“交子”)

12、,所谓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却凝固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建立在个体家庭经济上的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而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所以,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基本上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中国的农耕经济随着王权的更替而出现周而复始的特征也成了一条规律。依附于农耕封建经济肌体上的商品经济自然也随之出现相应的高潮和低谷现象。这种恶性的周期性循环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处于迟缓的状态。,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意识

13、形态的保守性,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官僚知识分子信奉的是“重农轻商”、“崇本抑末”,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所以从来没有得到过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承受力、愈合力、同化力以及凝聚力(与城市相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城市与农村灾难承受力比较),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

14、容性。1)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百家争鸣、百家并存的格局。后世又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潮流。2)多种地域文化的并存,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晋本为春秋诸侯国,后分裂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故史称“三晋”)、秦文化等。3)中原文化能够包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的南北文化交流,唐朝的胡汉文化融合。4)中华文化能够包容外域文化。汉代佛教文化来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高潮,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文化来华,带来先进科学技术。,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保守有余,开放不足。悠远的农耕经济文明也成为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瞻前”(言必称三代

15、、称先王)式的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迂缓,中国农耕经济迟迟未能转变为工业文明的一个原因。安全最大化而非利益最大化,第三节建立在地理环境之上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1.三面环山、一面临海2.黄土地3.农业生产,一、远古文化族团的分化及统一三足鼎立西北 华夏集团 黄帝炎帝颛顼舜祝融东方 东夷集团 太昊少昊蚩尤南方 苗蛮集团 三苗伏羲女娲驩兜三大族团经过战争而统一黄帝成为中华人文始祖,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什么不是“皇帝”?“黄”是何意?,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1.“华夏”与“汉族”华夏:夏:“大国曰夏”(尚书正义)。黄帝的后裔禹和启创建了夏朝,疆域辽阔;商、周不仅占有了夏

16、的疆域,而且继承了夏的文化,夏、商、周具有统一的文化认同,都称为“夏人”。华:“冕服华章曰华”(尚书正义)。夏人所居之地在华山脚下,当地土著居民以玫瑰花图案装点服饰,作为族团标志,因称华人。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对三代文化均有认同感,自称“诸华”或“诸夏”,以便与周边的蛮夷相区别,合称“华夏族”。汉族:自汉朝开始,“华夏族”之称废弃不用,改称“汉族”。,0,2.姓氏文化 汉族的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和氏。姓,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17、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崩溃向父系社会制度过度的时期,汉人的姓、氏用来标志家族血缘关系和分支关系。,中华姓氏文化,3.龙图腾到底有没有龙?龙形象是怎样产生的?龙文化对华夏民族有何影响?,4.草创文字从蒙昧走向文明仓颉造字 天雨粟 鬼夜哭,5.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

18、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祖先崇拜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定时扫墓和祭拜。在中国历史上,祖先崇拜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一种强烈的信仰,也是宗族结合的精神支柱。,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传统中国是靠血缘纽带维

19、系起来的社会,以华夏民族、姓氏文化、龙图腾、象形文字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诸侯国,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论关系远近。,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嫡庶之别 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为正妻,余为妃嫔。(周礼郑玄注礼记昏义)嫡子:后所生长子(

20、大宗)庶子:后所生长子以外子弟及妃嫔所生子弟(小宗),嫡长子继承制的价值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王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夺嫡、废嫡庶子因受宠、贤明或工于心计、善于权谋等原因,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皆称夺嫡、废嫡。,胡 亥 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太子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杨 广 隋文帝杨坚次子,少敏慧,好学,善诗文,仪容俊美。屡建奇功,封为晋王。在大臣杨素和文献皇后的帮助下,杨坚废太子杨勇,杨

21、广顺利登基。,李世民 高祖李渊次子,战功赫赫,封秦王。李渊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长子李建成急于当太子,设计诛杀李世民。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宣武门之变,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朱 棣 朱元璋第四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爱新觉罗胤禛 康熙帝第四子,德妃所生,封雍亲王。康熙晚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康熙的好感,被立为太子。康熙61年,康熙帝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2.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分建亲戚,以藩屏周”。周王朝建立后,武王以“小邦”之君

22、统治广大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巩固政权,武王决定按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sh)等。为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把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坚实基础。,3.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

23、父亲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它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一个家族统治一个朝代;统治权之争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平衡与否;人情大于国法。,2.封国制度不断封国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宗法制的核心。,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家族是封建社会结构的

24、基石;社会动荡并不影响家族制度的发展;家族拥有各种特权;家族内部等级森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二)君主专制制度“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君主专制的特点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2)经济基础稳定(重农抑商)3)人身控制严密(株连、连坐、保甲),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负面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正是由此而形成的,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二)循规蹈矩、官权至上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思考讨论1.分析黄河流域地区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