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7090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题型 : 1、标点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材料分析题 5、论述题 一、 儒家: 1、儒 大致有以下三种界说:第一种,认为儒是种达名,是术士之称,通常指特定礼仪或仪式的文化人;第二种,认为是类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第三种,则认为是私名,指儒家、儒学。 三者关系 首先,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之别,这三种既是种类的区别,同时也体现了儒的历史发民过程,即“儒”日益专名化,并且自孔子之后开始日益作为“儒学”、“儒生”、“儒教”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而这一过程是自孔子开创的,即日益赋“儒”予孔门学说的精神内涵;其次,儒虽然日益专名化,

2、但是“儒”的达名、类名仍然影响着作为私名“儒”的发展趋向,即“儒”并非总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即面向最为广泛的人间的,只是这种影响也是在私名的规范、场域之下进行的。 2、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论语中,其主要思想有“礼”、“仁”等。 3、论语 :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汉世共有三个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主要通行本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

3、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 4、孔子的正名学说 : “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张。 “名”以言“礼”,“礼”意味着规范、秩序本身,而规范、秩序却是需要通过“名”来加以具体表征和具体呈现,“名”确立起为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秩序,确立起不同人的不同职权,也确立起不同人之不同职权的使用范围等。 “名”以正“礼”,“礼”意味着存在本身及其全部实践活动,而“名”则意味着“礼”之具体落实,即“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孟子中,其主

4、要思想有“性善论”、“仁政学说”等。 6、孟子 :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经后汉赵岐删定为七篇,流传至今。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发展了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通行本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等。 7、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始终在“人”的维度实现和完成的,孟子在思考人性问题的时候,将人性问题的思考从泛泛意义上的“性”的讨论中拈出来,直指“人性”。 在孟子人性论的语境下,人性本善,在他看来,人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社会的人”,因此,人会“自觉

5、”到自己的行为对于有序的、整体性的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适宜地”、“自觉地”开展自己的活动和实践,在此意义上,人性是趋善的,这个“善”之于人、之于人性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先在的。 按照孟子性善论来说,人性本善,人能够且应该行善,但是,事实上,并非人人行善,人自身也并非时时、事事行善,那么,恶的来源何处呢?这是孟子性善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孟子那里,“恶”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人对社会本身认知的偏颇或缺失,或“现实的遮蔽”;二是来源于人对自身“本来即善”的茫然或“弗思”。 8、孟子的仁政学说 :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性善论思想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具体彰显。 仁政的逻辑基础在于“人

6、性本善”,由“王”之“本性的善”推出去,从而推行仁政。 推仁政的途径和方法是“制民之产”、“保民而王”、“重教化”。 “行仁政”的目的是要实现和维系国家社会的安定有序,以及人心的安顿。 二、道家: 1、道家的“道” : “道”的本意指人行走于道路,后引申为方法、规律、学说等概念,以至于人道、天道。它是儒、道两家的重要概念。 在道家那里,它有两层概念: 第一,“道”是超越性的存在,表现有二:一,它涵摄天道、地道、人道,但又超越于三者,是三者效法的对象、原则,始终规范着三者的运行状态和实践方向,它是自性的、完满的;二,它无名、无形,它无法我们的感官所具体把握,我们也只能强为之名,只能“体之”,而不

7、能看到、听到、摸到它。 第二,“道”又是现实性的存在,表现有二:一,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始终现实性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及其发用的宇宙本体,是始终“混于”存在者的存在之中;二是从其发用状态来看,并且始终现实性地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在世样态,“开物成务,无往而不来者也”。 2、老子 : 老子,一般认为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中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一般认为是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思想是“道”。 3、老子 : 道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一般认为是

8、老子所作。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分道经德经两篇,故又被称为道德经,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今传本分八十一章,共计五千余言。以“道”为核心范畴,探讨了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通行本有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张陵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注、帛书老子甲乙本、楚墓竹简本。其中以王弼注本影响最大。 4、老子的道论: 在老子那里,“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道”既是“有”,也是“无”,“有”与“无”不是在描述两种类型的“道”或“道”的两种形态,而是“道”的一体两面,这是由于人们观察“道”的不同取景角度而造成的。感觉不到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感知到的存在也并非就恒永的存在。 “道”是创造天地万物

9、的总根源;: “道”是客观存在的,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虽然是超越性的存在,但它与天地万物并非隔裂开的,它始终运行天地万物之间。“道”生万物也并非一次性完成的,是逐步展开的过程;“道”在创生万物之后,还要内附于万物,庇荫万物、衣养万物;同时,“道”生万物,是就“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来描述“道”的,而就“道”而言,它的存在并非是依存于天地万物才得以存在的,它是“自性”的存在,是不以天地万物之存在而存在的绝对的存在,而“道”之生万物也是源自于“道”的本性的。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终极依据。 “道”的呈现姿态“道法自然”: “自然”即“自然而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指的是道

10、所遵循的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道一方面是无为的,他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万物;另一方面,道又是有为的,世界万物必须遵循这种自然而然的法则,即没有什么能不在法则下运行。 “道”的发用“反者,道之动”。 “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 “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是整体性的,它在本质上既不可分割,也不可界定、言说。可以言说的道并非永恒的道,可以界定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道的内涵为零,外延无限。 “道”是精微深远的: 一方面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无声无体的超感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有产生万物的原型产生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万物。有着万物之所为万物的本质,这

11、种本质是非常真实的。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 “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 5、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 老子认为,相反者相成。具体有三: 一是世界是相反相成的,老子以众多相反相成的概念来解构世界,让世界在这些概念面前呈现出其意义来; 二是“相反相成者,恒也”,任何事物有其对立面,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既相反相对,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是始终存在的,即事物总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 三是相反相成的条件性,即事物与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这种变动又不是随意的、任意的,而是有条件性的,当事物的发展超出了其条件性的许可范围时,此

12、事物就会改变其原有的状态,而向其反面转化。 弱者,道之用。要点有二: 一是守柔,“柔”是指事物柔弱的状态,或还未达到质变之前的状态,“柔”,较之“强”,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潜力;“守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妙用在于把握事物发展中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一面,这样,就可以在因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二是弱用,有二层含义:一是反向思维,积极从对立面或柔弱的一方面入手,二是守“度”,“守柔”以保持“弱用”的成果。 6、“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命题。 “法”者,取法、效法之意。“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于“自然界”,或者说,取

13、法于“天道”,因为“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也不是“天”;也不是说“道”取法于“道”之上的“自然”这一实体或存在,因为不存在某种“道”之上的存在。 “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于自身,“道”与“自然”同义,但两者有着不同的面向,即:“道”指称的是规范性、秩序性,而“自然”指称的乃是这种规范性、秩序性的“绝对无条件性”。 “道法自然”指的是“道”的规范性、秩序性来自于或源自于其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秩序性的“绝对无条件性”,或者说,“道”自身所固有的规范性、秩序性促使“道”“绝对无条件地”、“如此这般”地这样子存在着、运动着。 “道法自然”不是说有超然于“道”之的“自然”存在,而是指“道”取法于

14、自身,“道”的规范性、秩序性来自于或源自于其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秩序性的“绝对无条件性”,或者说,“道”自身所固有的规范性、秩序性促使“道”“绝对无条件地”、“如此这般”地这样子存在着、运动着。) 7、“小国寡民” : 老子的思想。 “小国寡民”并非是要提倡要将国土故意弄小点,把人民故意弄得少些,而是以“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在论“道”,论“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或人类社会领域的“道”。 国土不在乎大小,人民不在乎多寡,最主要是要以正确而合理的方式来进行 有效的治国,从而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社会效果。老子并不是真的要求统治者去禁止百姓使用“什伯之器

15、”、禁止百姓“远徙”、禁止百姓使用“舟舆”、废除国家的“甲兵”、废除语言文字而倡导百姓结绳记事,而是希望统治者倡导百姓保持人类自然纯朴的本性,共同建立起“寡欲”、纯朴自然的社会风气。这也是“弱者,道之用”的题中之义。 由于在他理想的社会中,统治者治理得当,人们都保持着纯朴自然的本性,因而,他们对于饮食、服饰、住处、社会习俗感到满足、满意,并且以之为乐。 8、庄子 :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及其学派的学术结晶便是庄子一书,其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道论、理想人格论、知论三大部分。 9、 庄子 : 道家经典之一,系庄周学派论著。主要以“寓言”、“重言

16、”、“卮言”为表现形式,探讨了宇宙、生命、人生、认识、道德、政治等问题, 表达了庄子学派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艺术精神、思想境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外篇和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庄周学派后学之手,偏重于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中唐时期道家演变为宗教,庄子被追尊为南华真人,庄子成为道教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主要注本有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郭庆藩庄子集释。其中以郭象本影响最大。 三、 释家: 1、禅宗 :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提倡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国佛教宗派。 它也是中国所有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 2、慧能 : 慧能,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其思想主张明心性、顿悟成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