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学校之形象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未来的学校之形象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面向未来的学校之形象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 杨玉东,学校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学校:构建同事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社区:试行家长参与、融入社会的校外联合,一、学校发展的成功启示,1 摸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2 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1 摸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20年来教改的体验(40所学校,千余个案例)无比重要的奠基工程充满复杂与不确定性,教改实验常常名不符实探索之路不可预设控制手段难以起作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有效抉择“摸石头过河”(现称行动研究、实践反思)穿透范例得出基本特征,(1)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
2、它做的越少(2)变革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兴奋,有时还违反常理(3)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4)见解和战略计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见解和规划可能是盲目的,迈克.富兰的观点,(5)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办法(6)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严密的管理和颠倒的方法都是必要的(7)与更广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必不可少最好的组织机构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8)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基本特征改革是一次有目标的历程。其途径不能
3、强制,没有预定的路线图,它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探索的兴奋。改革与问题孪生。面向主题、问题驱动是改革和学习的基本模式,成熟的见解和规划稍后才能产生。改革由管理者、专家、教师的共同体来承担。不要把改革交给单一人群,每位实践者的通透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2 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教育是一个容易保守的事业如学生学习、考试评价、教师培训、学校组织、层级运作、决策方式等,寻找更好的方式教育系统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校的使命、改革的动力及其之间的协调是核心,教改尝试常常导致排异、表面化(对本意的扭曲)、浅尝辄止或盲目,学习的核心 克服人类的陋习与无知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促进批判性的文化适应,提
4、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建立主体互动的师生关系。以创造来激发教师职业的内在动机和欢乐是学校改革的根本动力。形成有个性的见解,培植探索、控制(“乱”“序”之间)和协作的多种能力。与更广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必不可少。高效能的共同体既向内部学习也向外部学习(教育思想在教育外)。,校长建立学习机构的新工作(1)认识学校的文化(2)重视你的教师(3)扩展你所重视的东西(4)表达你所重视的东西(5)促进协作,而不是接管(6)提供菜单,不是下命令(7)运用断然的措施来促进,而不是限制(8)与更大的环境连接起来,我们的方略班级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学校构建同事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社区试行家长参与、融
5、入社会的校外联合,学校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学校改革,二、改革的内核教育走向学习,1 学习渠道和师生关系2 学习质量的两极张力,1 学习渠道和师生关系21世纪的教育正在走向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革最难的内核),防止将学生主体绝对化的倾向,例如,放任学生自设课题、自行探索、自我学习被确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等。因为做不到,所以走形式:表演式的活跃甚至热热闹闹,使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浅薄与贫乏。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反过来又成为产生“主体性神话”的温床。,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在笼罩着“主
6、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丢掉了“理解”这个根本,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2 学习质量的两极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根本(两个源头、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分析讨论,两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我们采纳“合理安排、取长补短”的策略,让两方的对峙变为改革过程中的两极张力当前重在拒绝机械接受、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们有引人注目的创造,如多角度理解、有层次推进、过程性变式、深度参与的体验等,真理在两个极端之间(两极张力),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判据,已有知识 新的知识 建立联系 合理 实质 奥苏贝尔:知识固着点的
7、性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认知同化理论)我国教师:合适的“潜在距离”正确的“变式演练”作“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是有效手段,如何拒绝机械接受?,接受式学习,活动式学习,互补关系,核心问题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1)思考的基础不单是言语,还有表象,它涉及形象 和屏幕的表达和解读,信息量大为增加,应强调 信息导航搜索能力;(2)推理不单是逻辑演绎,而且与利用手头的资料、数据作出推断更加相关,应重视对资料、数据的 质量与可信度的判断能力;(3)学习不单是听讲,还要基于研究、发现或实验,它们将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4)学习的价值不单是传承知识,而且要体现知识的 创造与共享,这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三、发展
8、的重心教师团队建设,1 通过教学研修活动改变学校2 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一、通过教学研修活动改变学校,校本教学研修活动 全体参加者边观看授课(或教学录象)边讨论其内容与行为。目的: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共同感受授课的“欢乐”和“困惑”。揭示课堂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要旨:师生关系与学科思维同等重要,要抛弃一切抽象的套话,只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件本身(朴素的白描)与真实感受(内心的对话)。落脚点:实实在在的教学改进。大家的意见通过交流和再上课的跟进,多次之后,必然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学校教研活动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二、校本教研的内涵,1、基于学
9、校:以研究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2、在学校中: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3、学校研究的话语系统:校本教研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方法。,4、为了学校:以唤醒教师,改进课程教学实践为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程的推进实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学习的五个特点,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关注与学习需求,美国维恩曼(Wineman)19601983从关于教师学习的近百项实验中归纳得出。,
10、三、问题与困惑,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听了能懂,懂了会用”。可是:“听了未必接受”,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对立的不协调信息,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L.Festinger)。更何况教育是个容易保守的事业,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接受了未必会用”,哲学认识论的“默会知识论”观点指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缄默(不能解释)的、个体化的,而且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做中学”)才能学会(M.Polanyi,1956)。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
11、课堂上,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2.关于培训模式的改进研究,知识信念改变,3.学生学习结果变化,2.教师课堂实践改变,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1 2 3实践先行的改进模式:2 3 1,(David Clarke&Hilary Hollingswoth,2003),3.我们的思考-“行动教育”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是他们获得发展的规律性进程。我们的思考: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须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我们在通常的教师培训形式之外,提出一种以课
12、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简称“行动教育”。,(2)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专家教师 经验教师 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专家与新手的知识差异 专家的知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专家的知识是专门化的,而且限于特定的领域。专家的知识是有组织的。专家所知道的大部分是缄默的知识。专家所拥有的大部分是一些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情境性的、个性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作为批判性反思的对象。,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
13、得到教师证照只是拿到了一把打开教师专业成长机会的钥匙而已”伯克(Burke,1987)职前师资培养的功效非常有限,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更多的是在职阶段所获得的。教师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其核心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尤其要面对的是如何把那些明确知识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基本课程 案例比较 实践反思,“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反思:自己与他人、设想与实际,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不识货,货比货”比较:新手与熟手、优秀与一般,教学案例外显了教师工作中的默会认识,(1)面对教学,共同分享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同伴的经验可以通
14、过课例让大家共享;教师“实践共同体”活动借助课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研究教学案例的价值,(2)重视积累,增加实践智慧 教育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对典型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3)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从事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解决特定教育问题,分享实际教育经验,不断反思的载体。,中小学教师教育
15、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发现能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它收获了教育智慧。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案例具有如下作用,正在引起普遍关注,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师要有自己特点的教学理论表达方式,远离身边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研究”恐怕会“高原缺氧”,怎么研究?,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
16、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我们的沉思(一),实践智慧是缄默的,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告诉”而直接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
17、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我们的沉思(二),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对改革实践的深入洞察,我们对教师在职教育的思考是:行动研究的确是改善教师行为、解决理论转移实践问题的一条可能的途径,但是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须注重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四、整体的职责学校组织和社区融入,1 教育概念的重大扩展2 校外联合的主要举措,1 教育概念的重大扩展,负有教育责任的社会领域,家 庭,学 校,社会生活,教育主要目的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中 21世纪初,着重语言文字型的人文教育现代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日益重要转向,个性
18、,社会生活新方面,整体考虑个性而不是单一方面发挥个性各种潜能以适应社会,社会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体育和性教育,出现新的条件:信息技术(个别化,全时空化)脑 科 学(思维的物质基础),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注意儿童或青少年个性的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体来考虑个性,还要考虑个性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问题。仅仅培养出一个“可爱的学生”是不够的,必须教育个人能发挥其个性的各种潜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习惯。这正是教育概念的重大扩展。,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学校如何失败。越来越清楚的是,不是学校失败了,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伙伴关系失败了。作为社区大家庭中
19、的学校,理应发挥这种凝聚家长、社区、教育资源机构力量的黏合剂作用。,2 校外联合的主要举措,家长是合作伙伴,家长学校家校联络制度(包括家长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生基本情况登记定期家长会议家长基本情况登记,关注社会道德和有理想的生活,国际调查“你认为谁应对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负主要责任?”,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走向德育。,成功运行现代社会三大道德支柱:诚信、责任和互惠。,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是教材的宝库,综合学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家长和社区公民的相互交流而得以丰富发展的。综合学习的实践必须让学生突破限制,为他们与课堂之外、书本之外的人与物相互接触做好准备。网络活动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20、,同时又是令人担忧的陷阱,急需校内外的联合关注。,内外环境支持(学校组织、社区融入),有效的教育教学(接受、活动),整体的职责,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校长、教师应是最有权威的未来学家。未来分为两半,一半是自然的延续,另一半要靠理智的雕琢。,加拿大 迈克福兰:变革的力量“作为学习机构的学校”美国 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日本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观点趋同从内部推进学校改革,面向未来的学校之形象,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班级里,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在学校里,构建同事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在社区内,试行研究者参与、融入社会的校外联合。以此,从内部推进对学校的改革。,困惑使人进步,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则属于那些在冷静沟通之后、重新又变成一个跃跃欲试的探索者们。,与老师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