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镇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与城镇化》PPT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 城市社区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行政、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城市乡村构成现代二元社会结构的两极。一般人认为: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但是确定一个地方是否属于城市社区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其人口规模,而是居民的谋生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社区中的人一般大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国际学术界,对于城市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经济学和地理学采用人口规模、行政地位和职业构成三项指标来说明城市的特征,而社会学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特征。因此简单而言,城市社区是指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社会分工精细等特征的人类生活共
2、同体。在工业化之前,世界各国的城市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日本学者在世界大都市一书中把世界城市分为欧罗巴型、阿美利加型、,亚细亚型、中东型和其他类型等几种。现代城市数量迅速扩展,则是工业化的产物。以英国为例,1700年尚只有2%的人生活在城市,可是到了1900年,大多数的英国人都变成了城里人。二、城市社区的分类1、按照城市常住人口的规模分类。2、按照城市社区的职能标准分类,可以分为综合性城市、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和以特殊职能为主的城市。3、按照城市的地理区位分类:可分为沿海型城市(如上海、厦门)、沿江型城市(如武汉)、内陆城市(如西安),沿边城市(如乌鲁木齐)等。三、城市社区的特征和农村社区、集
3、镇社区相比,城市社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人口特征: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居民的生活背景、教育状况、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外来移民、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种族和宗教上的少数群体都聚集到城市中来。这些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城市群体和个人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2、社会关系特征:和农村社区不同,城市社区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广而不深,通常以业缘关系为主。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以有机团结为主,注重理性和契约、强调按规章制度办事,比较注重世俗功利性。3、社会组织特质: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明确而精细,而且主要是以正式组织为主、组织规模大、结构复杂。和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
4、相对较为专业化和科层化。通常一种组织只具备一种专门的社会功能。组织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各种组织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城市社区的社会功能。城市社区的组织一,般是科层化的。4、文化及生活方式特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城市生活讲求实效和效率。城市社区文化具有理性化的特点,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相对淡漠和短暂。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讲究时尚,信息和传媒通讯技术发达,居民的生活步骤变化快而且显得多样化。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匿名性和非个人性特征。第二节 城市化和城镇化一、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定义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所谓城市化、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一个社会的人由农村向城市不
5、断集中的过程,这里的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二层含义则是城市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居的过程。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实质是工业化,即一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口脱离农业而到城市中从事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而城市人口则越来越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世界各国对城市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各不相同,城市化的内容也有一些差异。在我国,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九五计划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化和小城镇化两方面的内容,前
6、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后者则是指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二、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真正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城市化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导致工农业的社会大分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格局,也因此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式和内容。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非农业就业机会。由此促进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包括非洲、亚洲、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力图推进各自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病”。就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其城市结构与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发达国家的城市的交通通讯体系鼓励人口分散,由于拥有先进快速的交通通讯设施,
7、人员和货物运输非常迅速,因此这些国家有“逆城市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向郊区转移。相反,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还在进行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化进程。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由于人口多而就业机会少,且农村中又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城市的容纳能力,导致过度的城市化现象(Todaro的人口流动模型)。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大都面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即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农村中的传统农作方式并存。,三、城市化的形式,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三时作为前两种形式的总和的城市占总人口的
8、比例不断提高。总体而言,世界的城市化过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的城市化特征;二是发达国家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趋势特征;三是广大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四、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一些社会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形成了城市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其目的是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城市居民的思想观点,并把它和小城镇和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第一位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学者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区分了公社(社区)和社会两种不同的类型,前者以朋友及血缘关系为纽带,通常被认为与乡村社会相对应的社区,后者则是以正式、,契约性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社会关系为特
9、征,被认为是代表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1、城市决定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帕克、伯吉斯和沃斯等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对城市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经典性的研究,城市社会学也因他们的研究而正式确立,他们的学术观点被称为“城市决定论”视角。1938年,沃斯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这一经典论文。他认为: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性、高密度性、文化异质性等特征使得城市具有一种独特的“城市生活文化”,其潜在的意思是城市的人口学特征最终决定了城市居民的行为和态度。沃斯认为: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而且人数众多,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具有很强的匿名性、大家都是角色扮演者,并不涉及个人的完整人格,而是非人格化的。沃斯的观点被米尔格朗
10、(1970)所发挥,后者提出城市居民“心理超负荷”的观点。,2、组合论视角与决定论相左的另一种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视角被称为组合论视角。按照这种观点,城市生活的特殊性是由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是由各色人等组合起来的,它们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特性。城市是一个“拼凑的社会世界”,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的,每一个群体都有如共同的亲属关系、民族特性等社会特质,这样有利于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3、亚文化视角在把决定论和组合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克劳德 费希尔(1984)提出了城市的“亚文化视角”。他一方面同意沃斯的观点,即城市的特征(规模、密度、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混合)确实影响了社会群体的结构,同时,他又认为
11、,城市生活并没有损害城市中各种亚文化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而是相反地强化了这种团结并提高了其重要性。城市中很容易把一些具有共同背景和兴趣的,人结合在一起。并因此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当具有不同特征和背景的新移民来到城市时,他们倾向于生活在他们有相似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亚文化群体中。由此看来,沃斯的错误在于过分强调城市社会关系中的匿名性和非人格化的特征,而没有意识到城市也能产生多样性、亚文化和人格化的人际关系。4、冲突学派视角针对20世纪中后期的城市危机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中有一部分学者强调,消除城市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改进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它们也因此被称为“新城市社会学”,其注意力主
12、要集中在城市问题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关系上。一些冲突论取向的城市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比以前更为集中在为数甚少的跨国公司手里。这些公司将投资投到那些能够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这意味着他们会抛弃投资环境不佳的老城区,这样导致老城区的经济日渐萎缩,以及越来越多的贫民,和失业者。也有的冲突论者分析了城市变迁过程中当地房地产商以及银行家所扮演的角色,其研究结论是城市的兴衰主要是不公正的房地产投资模式的结果。新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城市的不平等格局是延着经济界限来组织和约定的。根据这种观点,城市问题不是社会制度未能正常运转的结果,而是因为资本主义体系本身需要以这种方式运行。城市社会学最先
13、出现在美国,以美国城市化经验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第三节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在历史上,我国的城市是由农村供养的,两者的关系却是亲和性的。从近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出现明显的城乡分裂的情况。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镇,但它们利用新建的现代铁路和公路运输体系,成为汲取农村资源的据点,同时向农村倾销工业品,导致农村手工业等产业破产,形成城乡分裂的格局。20世纪前50年间,由于战乱不断,
14、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依然十分缓慢。直到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0%,比当时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落后25-3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一段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明显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城市设计和规划方面主要是受前苏联的经验较多。由于实行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城市居住许可证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就业工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居民的经济差异被缩小到最低限度,并且通过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使城乡差异逐步扩大为一种制度安排。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和城镇化的速度迅速加快。但目前要估计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非常困难,特别
15、是受户籍制度限制。从2001年开始,有关部门开始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一改革进程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但是究竟采取哪种城镇化模式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有的学者主张要发展大城市、而相应的控制中、小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理由是大城市更容易达成规模效应。与此相反的,也有部分学者主张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种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再进一步发展为小城市乃至大中城市。但有反对者却认为这样会导,致工业污染的扩大化,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事实上,自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方
16、针。但却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效。我国的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发展提高城镇人口比例,而是希望通过城镇化从根本上不断缩小直至完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对立。由于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而农村又没有多少非农性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国家一方面在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只能通过发展城镇工业和实施城镇化的策略,把农民转化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城镇居民。也正因为此,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被认为是促进城乡资源和人口流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从而最终消除城乡社会不平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乃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小城镇在我国
17、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个集镇社区,它处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中介位置。一方面它具有农村社区的某些特征,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城市社区的某些特征,属于城市的卫星小镇。我国的乡镇企业在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由此也可以看到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小城镇最终会发展为大、中、小城市。二、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因素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6%左右,但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仍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50%以上)。具体而言,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的影响,2、经济市场化的影响。3、国家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影响。就目前情况看,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有国家的农业政策、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A、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B、国家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C、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