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05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内科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 心内科李奇奇,主要内容,一、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二、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并发症三、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四、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出血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

2、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如上述处理无效,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二)低血糖反应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

3、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肋骨骨折预防措施:1.行胸外按压时,按压要平稳.有规则地不间断地进行,不要左右摆动;不能冲击式猛压,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以免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2.根据病人的年龄和胸部弹性施加按压力量。对于老年病人按压时酌情降低压力,幅

4、度以胸骨下陷3-4cm为宜。3.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和预防肺部感染。.止痛:可口服或注射止痛剂。对疼痛较剧烈者,肋间神经阻滞或痛点封闭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且能改善呼吸和有效咳嗽机能。肋间神经阻滞可用0.5%或1%普鲁卡因5ml注射于脊柱旁5ml处的骨折肋骨下缘。痛点封闭是将普鲁卡因直接注射于肋骨骨折处,每处10ml。必要时阻滞或封闭可12-24小时重复一次,也可改用长效镇痛剂。注意穿刺不可过深,以免刺破胸膜。.宽胶布固定胸壁:半环式胶布固定具有稳定骨折和缓解疼痛的功效。但其止痛效果并不理想.限制呼吸且皮肤过敏等症状,故而除在转送伤员时才考虑应用外,一般不用,或应用过多头胸带或弹力束

5、胸带,效果更好。预防肺部并发症: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咳嗽、排痰,给予抗生素和祛痰剂。,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并发症及处理,4.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的处理,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尤其应注意尽快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供氧,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和休克。当胸壁软化范围小于背部时,正常呼吸运动可不明显或不严重,可采用局部夹垫加压包扎。但是,当浮动幅度达3cm以上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当超过5cm或双侧连枷胸(软胸综合症)时,可迅速导致死亡,必须进行紧急处理。首先暂时予以夹垫加压包扎,然后进行肋骨牵引固定。5.在需行开胸手术的病人,可同时对肋骨骨折进行不锈钢捆扎和缝扎固定和

6、用克氏针作骨髓内固定。目前已不主张对连枷胸病人一律应用控制性机械通气来消除反常呼吸运动(呼吸内固定法),对于伴有严重肺挫伤且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及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治疗,仍有其重要地位。,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单处肋骨骨折,止痛.固定和预防肺部感染,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予以夹垫加压包扎,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治疗,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低氧血症预防措施: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宜,使其既能够将痰液吸出,又不会阻塞气道。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3.刺激气管隆突处易引起患者的咳嗽

7、反射,不宜反复刺激。4.吸痰不宜深入至气管处,否则易阻塞呼吸道。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不宜使用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一般应少于15秒。6.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可给予100%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8.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样饱和度的变化9.已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酌情使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酌情使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

8、械通气,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二)呼吸道黏膜损伤预防措施:1.使用优质、前端钝圆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2.选用型号适当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婴幼儿多选用10号;新生儿常选用6-8号,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有气管插管者,可选择外径小于1/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3.吸痰管的插入长度: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有气管插管者,则超过气管插管1-2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插入动作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可蛮插,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禁提插。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

9、宜超过15秒。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黏稠度与痰量而定。,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5.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以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一般成人40-53.3kpa,儿童小于40.0kpa,婴幼儿13.3-26.6kpa,新生儿小于13.3kpa。在吸引口腔分泌物时,通过手控制负压孔,打开、关闭反复进行,直至吸引干净。6.对于不合作的患儿,可告知家属吸痰的必要性,取得家长的合作,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吸痰前酌情予以镇静。7.为患者行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牙齿

10、有无松脱,如发现口腔黏膜糜烂、渗血等,可用口泰(或贝尔氏液)、双氧水、碳酸氢钠以预防感染。松动的牙齿及时提醒医生处置,以防脱落引起误吸。8.鼻腔黏膜损伤者,可外涂四环素软膏。9.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呼吸道黏膜损伤,鼻腔黏膜损伤,气管黏膜损伤,外涂四环素软膏,选择适宜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三)感染预防措施: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采用无菌吸痰管,使用前认真检查有无灭菌,包装有无破损等。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两者不

11、能混用。如用一条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鼻腔分泌物。吸痰管即用物固定专人专用,放置有序。吸痰时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注明口腔、气道。冲洗液8小时更换一次。吸引瓶内液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2.痰液黏稠者,应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行雾化吸入,每日三次,必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给予地塞米松或氨茶碱,以便稀释痰液,易于排痰或吸痰。3.加强口腔护理,一般常规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和1:2000洗必泰溶液。当培养出致病菌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局部应用。4.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

12、黏膜损伤的基础上,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用于防止感染。5.发生局部感染者,予以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感染时,行血培养,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静脉用药。,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发生局部感染者,予以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感染时,行血培养,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宜抗生素用药,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四)心律失常预防措施:1.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所有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适合于防止心律失常。2.如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氧浓度。3.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静脉通

13、路,同时准备行静脉、气管内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心电持续监测,准备好除颤仪,心脏起搏器,心搏恢复后予以降温措施行脑复苏。留置导尿管,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吸痰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吸引,给予吸氧或加大氧浓度,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复苏药物,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气道黏膜干燥预防措施: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病人,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14、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毒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加温和加热。,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对药液加温和加热,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二)氧中毒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

15、及时调节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报告医生,对症处理,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三)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预防措施:1.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2.对于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3.已发生晶体后纤维

16、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尽早行手术治疗,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四)鼻衄预防措施: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油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4.如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17、如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局部压迫止血。对出血较多者,上述处理无效时,请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出血较多者,上述处理无效时,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五)烧伤预防措施: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2.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3.病人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勿穿用晴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避免由衣服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4.一旦发生火灾,要保持冷静,及时关闭氧气来源。并用床单保护病人,将火扑灭。5.如病人烧伤,按烧伤处理。,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

18、流程:,一旦发生火灾,及时关闭氧气来源,并用床单保护病人,将火扑灭,如病人烧伤,按烧伤处理,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六)二氧化碳麻醉预防措施: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取限制性给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氧浓度24%-33%,氧流量控制在1-3L/min。3.加强对病人及家属说明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4.加强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边交班内容。5.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O2为原则,一般用氧浓度以24%为宜,若在连续使用呼吸兴奋剂时,给氧浓度可适当增大,但不超过29%。6.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恶化,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节氧流量为1-2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7.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恶化,不能停止吸氧,调节氧流量为1-2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CO2排出,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