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名人名言,陶世龙,科普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2.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踪迹()装置()腐蚀()沙砾()山麓()粗糙()龟裂()帷幕()海枯石烂()浑浊()钟鼎文()楔形(),sh,zhu,l,co,jn,k,dng,xi,检查预习,zng,zh,l,wi,1.
2、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多用于誓言)。3.山麓:山脚。4.沟壑:山沟。5.龟裂:裂开许多口子。6.刨(bo)刮:刮平。,记一记词义,时间的脚印,听读课文,标注生字音,勾画关键语句。,默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题目中“时间的脚印”是不是说明对象?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试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学习重点:灵动的结构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第二部分(6 30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第三部分(31-32段)读懂“时间的脚印”意
3、义重大。,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说明事理。,讨论: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由人们熟知的由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入地质学上的“时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讨论:2、“铜壶滴漏”是否偏离主题?,第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
4、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19-22),合作探究,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3-27),合作探究,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8-30),合作探究,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三叶
5、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奇妙的化石,本文的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试简要分析。,品味语言,(1)拟人化手法的大量运用。例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例2: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例3: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例4: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2)准确严谨的语言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19段)“大约”表示是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时
6、间就变成准确的了,可能与事实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25段)“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
7、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3)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承接上文,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
8、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文章说明顺序: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读科普作品如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