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与健康.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3264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异常心理与健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常心理与健康.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异常心理与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董惠娟,异常心理与健康,教学目标:掌握心理异常;了解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心理异常的实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情绪的调节;自我意识的调节;人际交往的调节。本章重点:心理异常;自我意识的调节。本章难点:心理异常讲授内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心理异常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自我调节与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异常,一、什么是心理异常三、心理异常的实质二、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一、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心理异常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其表现可以是严重

2、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甚至使用“神经崩溃”这样的非专业词汇来描述那种突然发生而损伤工作能力的心理障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常用“神经病”这个词来指代“精神病”、“神经症”,这是十分混淆而有害的。因此,对心理异常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心理异常的认识,为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参照依据,而且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心理异常的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2、异常心理的类别,目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分类体系或方案。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修订本,1994年)中心理异常共分为10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

3、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精神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其它精神障碍及与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分类:,1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巨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癔症等。2人格障碍。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行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4、患者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但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等。,:,3性行为障碍。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方式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有如下三种情况:(1)性指向障碍。指性行为选择异常对象,如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恋童癖等。(2)性偏好障碍。即以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来满足性欲,如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3

5、)性身份障碍。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有持续而强烈的变换自身性别的愿望。,不同定义:,4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脱离现实,病程迁延。5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认识和行为的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等几个类型。,6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

6、一组疾病。把有无形态学变化作为区分这两者的标准,把有形态学变化者均列入心身疾病中。(1)心理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如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等)(2)睡眠与觉醒障碍(如失眠症、嗜睡症、夜惊、梦魇等)、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等)(3)物神经功能障碍等。(4)心身疾病。这类疾病所包括的范围极广。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牛皮癣、斑秃、湿疹等。肌肉骨骼系统: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唤起综合症、神经性心血管系统:偏头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不齐、高血压、雷诺病等。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

7、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二、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1、严重的心理异常。常见于重精神病的心理异常,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一抑郁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其主要特点 为:,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等。社会适应能力丧失,从专门的工作、技能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和饮食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明显的人格改变,即心理异常者与他们以往的人格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原来很勤劳、有条理的人可能变得懒散、不修边幅;原来热情、善良的人可能变得冷漠、孤独等。没有自知力。这是重精神病人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异常的重要特。严重心理异常的人

8、尽管存在重精神病症状,以及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和人格改变,但他们对这些问题并无批判力,不认为自己存在任何障碍,因此不会主动求医。,2、轻度的心理异常。常见于神经症病人,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等。,其主要特点是:轻精神症状,包括头疼、头昏、睡眠障碍;易激惹、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以及癔病性表现,如发作性痉挛、抽搐、肤觉消失等。部分社会适应不良,包括社会工作过程中负担加重,日常人际关系紧张等。部分的人格改变。这种变化会因人而异,虽然这种变化不算太大,但仍会对心理异常者有明显的影响。有自知力。与严重的心理异常不同,轻度的心理异常者对自己的心理异常有批判力,并且一般能

9、主动求治。,3、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病)。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殇、支气管哮喘等。,其主要特点是:心身疾病以躯 体症状为主,如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心身疾病与情绪和人格因素明显相关。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有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4、心身障碍,又称心理因素所致的生理功能障碍。,他与心神疾病的区别在于,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如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功能性遗尿,以及内脏器官功能性障碍等,5、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10、其特点表现为:从青春期或儿童期发展起来的持续存在的人格偏离,如偏执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循环性人格障碍、痛病性人格障碍、爆发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另外,性变态也属于这类障碍。由于这些人的待人处事和行为方式明显地与正常人不同,且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6、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包括脑部器质性损害(大脑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病变)所致的心理异常;大脑发育不全时的心理异常,即由于先天的或儿童期的疾病所 引起的精神活动发育受阻。特别表现为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如盲聋哑踱等)。,7、药物依赖和儿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

11、如毒品依赖;儿童精神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婴儿孤独症等;老年期精神障碍等。,8、其他,包括某一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异常,如气功偏差所致的精神异常,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及中毒所伴发的精神障碍等。,第二节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一、生物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生理生化改变和病毒、细菌等诸多因素,其中,尤以遗传的影响最为突出。当代大量研究的资料表明,在心理障碍中,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对躁狂抑

12、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躁狂抑郁症:,父母 11.5%子女 22.2%同卵双生 95.7%异卵双生 23.0%精神分裂症:表兄弟姊妹 3.9%堂兄弟姊妹 7.3%父母 9.8%同胞兄弟姊妹 11.9%异卵双生 12.5%子女 16.4%同卵双生(分居)77.6%同卵双生(同居)91.5%。这些数据表明,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确实具有血缘关系从远到近而患病率也由低到高的明显倾向,这是遗传因素起作用的明显证据。,躁狂抑郁症:,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再次,是大脑的外伤或化学中毒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

13、精神失常的原因。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而在机能缺乏时,在儿童可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在成人则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过程的迟钝,不仅智力受损害,性格上还会变得幼稚、保守和狭隘。,二、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动机冲突与挫折情境;不良性格和行为模式等。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展。另外,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

14、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二、心理社会因素,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可以累加,因而也是很严重的。,例如,在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时,一般都认为由于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换句话说,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他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例如结婚就意味着结束单身生活,开始新

15、的家庭生活,而升学、就业、谈恋爱等也会不同程度地促使个体生活的改变。,二、心理社会因素,3.动机冲突和挫折情境(1)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而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所企求的目标常常不可能全部达到,所产生的动机也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满足,于是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的心理象。因此,这种现象又称为心理冲突。,一般而言,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的冲突称为 双趋式 的,这时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都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并且个体也想得到这两种选择的所有好处。但个体又必须从中作出选择。正所谓 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

16、欲 但又 不可兼得 的情境。第二种冲突称为 双避式 冲突,与上一种情况相反,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 I!1 之一。例如在考试时如果没有复习好,要么考不及格,要么作弊,但很容易被发现。这两种选择都会带来不利后果,但又必须从中选择一种。第三种冲突称为 趋一避式 冲突,即某一目标既能给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良的影响。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有个别学生在 咨询中提到对谈恋爱的困惑,既想能有知心的异性伙伴,同时又不愿为此耽误学习时间,真个 难以取舍。最后一种冲突 称为“双趋一双避式”冲突,这是最常见的冲突形式。这时个体面临两

17、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能为个体带来某些好处,但同时又都伴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面 临这方面的问题:去国营企业比较安全,“旱涝保收”,但收入 偏低;而人合资企业在收入较高的前提下,又必须受更多的约 束,同时还可能“朝不保夕”。这些矛盾冲突往往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产生挫折的条件必须包括: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为。必须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如果动机和目标能顺利得到满足和实现,则无所谓挫折。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

18、如果客观有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情境。必须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引起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二是主观内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挫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常常使个人的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到。,如地震使人们生命遭受到威胁而又无法逃避,水灾淹没了农田使农民不能继续耕耘而无收成,他乡游子天涯沦落,重洋远隔难以与亲人团聚等。社会因素所致的挫折多发生于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其他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人们的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如因为与领导关系紧张而又无法逃避,相互爱慕极深的青年因

19、为门不当户不对或其他人为原因而不能终成眷属等。,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限制,或因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缺陷,而造成满足动机与实现目标时受到阻碍。,如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想当篮球选手,一个智力缺陷者想成为出色的科学家,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想当飞行员等,无论怎样努力和追求,恐怕也只是空中楼阁。,挫折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待挫折的耐受力。,耐受力强的人,能够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消沉,能够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努力去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耐受力差的人则会在挫折面前退缩,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锻炼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4.人格特征和行为

20、模式,人格特征却往往是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内在因素之一。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称为强迫性人格,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4.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是由弗里德曼(Fdedmen)等人提出的。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A、B 两种:A 型行为特点是好胜心强,雄心勃勃,时间紧迫感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敌对倾向;B 型行为特点与之相反,表现为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做事从容不迫,易与

21、他人合作等。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 A 型行为者易患各种心身疾病,如焦虑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中与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A 型行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 B 型行为者的两倍以上。这是因为 A 型行为的人内心的压力比较大,而 B 型行为者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B 型行为特点更利于人的心身健康。,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否,受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的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而要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也需要从改善上述各方面因素入手,其中,对自我的情绪、性格和行为的调节,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第三节 自我调

22、节与心理健康,一、情绪的调节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人的情绪表现是丰富多样、形形色色的,有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心理学上,把喜 悦、愤怒、恐惧和悲哀视为情绪中最基本的表现,因为这四种情绪的目的性强、复杂程度低,而强度大、紧张性高,因此具有典型性。加上这四种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故我们重点阐述一下。,1.喜悦,喜悦是在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状态随之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幽默、趣事、音乐、喜剧也可以引起喜悦。喜悦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和舒适感、幽默感的程度,从满意、愉快、欢乐到狂喜等,有着许多不同层次的状态。,2.愤怒,愤怒是由于目的和

23、愿望不能达到,特别是一再受到妨碍因而逐渐积累了紧张,而最终产生愤怒。可以从不满、生气、惊 怒、愤怒到大怒、暴怒。愤怒的行为表征是打骂、搏斗与摔砸,包括打骂、撕打自己,摔砸自己的心爱器物等。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会导致机体一些生理指标的持续 变化,如血压持续上升,引起心身疾病。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不仅对患者,对每个健康人都很必要。长寿老人的共同经验之一是乐观、不动气,这对我们是有参考意义的。,3.悲哀,悲哀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的情绪体验,从遗憾失望到难过、伤心、悲痛、哀 励,渐次增强。悲哀造成紧张情绪的外部释放即是哭泣。一般认为,哭泣对健康是有利的,它可释

24、放积压的痛苦,而强忍眼泪则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不少妇女好流泪,甚至好大哭、嚎哭,哭过之后顿觉清新,一切趋于平衡。有人研究泪液的成分,认为悲哀的泪含有一种有毒物质,排除后有利于健康。当然,经常长时间的哭泣也是不利心身健康的。,4.恐惧,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的情绪体验,恐惧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能力造成的。奇怪、陌生、反常、不协调也可引起恐惧。比如,一个人脸上只生一张嘴,无眼无鼻,会给人以恐惧感;蛇的蠕动和尖厉的眼舌,都使一般人感到恐惧;深邃、昏暗莫测的情境,尖厉的音响也常给人恐惧感。强度极大、猝不及防的突来恐怖,可造成人的精神失常甚至死亡。因此要防止过分的、突然的惊吓。,一般来说

25、,情绪的调节包括良好情绪的培养和不良情绪的消除两个方面,其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保持良好的心境、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文学艺术修养、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不良情绪给予认知的调节、行为的自我控制等。这里我们主要提下面三点:1.有张有弛,身心和谐2.适当宣泄,及时疏导3.乐观幽默,积极人生,二、自我意识的调节,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通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认知的形式情绪的形式意志的形式,自我意识通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即“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

26、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尊、自爱、自恃、自卑、优越感、责任感等,即“自我体验”,它以体验的形式表 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接受自己”等问题。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即“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节,以及自己对他人的行为态度的调节等,如自己激励自己“一定要成为理想的那种人”,或自我提示“我一定 要控制自己不发脾气”等。,自信心的建立和维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1.你的“自我形象”是由你自己来控制的2.不要让别人来设定你自己的生活目标3.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4.修

27、正消极的自我评价5.看到你的长处和力量7.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6.努力提高与发展自己,三、学会先弃后得,此处所说的弃是真正意义上的弃,而不是一种技巧。生活中越想要的往往越是得不到,当真正放弃了反而就得到了。(个人补充:此点可用一个“贱”子概括,有的人往往就是非常的贱,当有人追你时你一个劲的跑,当别人决定不再追你你反而停下来看看别人是否追上来了,是否还在追。当然,这也可用一个人的虚荣心说明。),四、给自己和别人都要留下人际距离,人就像刺猬,既不能太远,那样会感到孤单,也不能太近,那样会刺着对方。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过度的交往是有害的,因为人际交往是充满了刺激的事件,需要身体和心理能量去应付。其次在

28、交往情境当中,人的心理能量倾向于外面,很少能够对自己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所以过度交往的人容易变得浮躁和浅薄,尤其是在那些缺乏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应酬,孤独中的沉思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资源,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和思想深度,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承受能力显示出他的心理成熟水平。,五、有意识培养增进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培养增进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不要讨好别人,只要培养一定优秀个人特征就行了。,六、在真诚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还有情绪的调节,在此我就不说了。在此我想补充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是由他的观念和信念决定的,外界的东西只能是一个刺激物,还有就是对恋爱的人来说,忠诚才是最重要的,

29、能够给对方幸福,这样才能让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你在一起,因为没有人能拒绝和逃避幸福。现实中,失恋的人对失恋的投入往往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多,而那些因为失恋而想到死的人则更愚蠢,因为那样他们不仅仅失去了恋人,同时还失去了自己!,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流到人生大海中去的。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因此,人际交往既有社会功能,又有心理功能。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我们认

30、为,恰当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正确交往的原则。一般而言,正确的交往要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宽容原则,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问题。一般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方面:,1.时空接近性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这说明时空距离是形成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2.态度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两个人之间对某种事物或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如果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感情上就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3.需求互补性如果一方所表现的行为,正好能满足另一方的心理需求(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

31、尊自信需求、成就需求等),则彼此间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能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4.外表和个性特征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都会影响人际间的吸引,尤其初次见面的时间越长,外表的作用越小,吸引力会转入内在的特征。,了解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各种偏见,影响人际交往的偏见主要有下而几种:1.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见2.刻板印象所产生的认知偏见3.第一印象效应所致的认知偏见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4.自我投射效应产生的认知偏见5.自我评价不当产生的认知偏见6.认知的选择性导致的偏见,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1.摆脱孤独感摆脱孤独感的基本途径就在于改变不适应的处

32、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开阔生活空间,在积极的交往活动中沟通与他人的心灵联系。2.战胜自卑和羞怯战胜 社交恐惧症,关键在于树立交往的信心。充满自信的交往,才能在精神上和肌肉上都有所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3.克服嫉妒心理有必要克服、解决好积极方面转化,通过控制、竞争、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优势。这就要做到:认清嫉妒的危害性是打击别人,贻误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其实,自己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别人又在某一方面高于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正常现象。克服私心,加强修养。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往往只想到自己,而不想到别人,归根到底是“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私心太重。4.克服猜疑心理消除疑心,最根本的是去掉私心杂念。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有一句名言最为深刻:心底无私天地宽。”当人产生猜疑之心时,应立刻提醒自己,暗示自己:我不能这么想,这样会把事情弄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培养交往风度,1.饱满的精神状态2.诚恳的待人态度3.洒脱的仪表礼节4.适宜的行为神态5.高雅的言词谈吐,谢谢大家!,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