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概述》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3825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术概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概述》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术概述,侯顺子教授,武术一词的演变,中国武术,在战国时代称为技击。据古籍记载,当时技击是以作战为目的的攻防格斗技术,汉代以来又称为武艺。而武术一词,最早见于萧统文选中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自此,技击、武艺、武术互称。直至1928年统一改称为国术。1949年后,又统一称为武术。自此,武术得到继承、整理和提高,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在武术更已成为国际性的体育项目之一。,武术概述提纲,一、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武术源于我国远古的祖先的生产劳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觅食、自卫、狩猎以及抵抗毒蛇猛兽侵袭,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徒手、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拳打脚踢、

2、戳、砸、抡、劈”等动作,这些“拳打脚踢”即是武术拳术的萌芽,“戳、砸、抡、劈”则是武术器械的雏形。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扩张土地和争夺财富,频频发动战争,人们将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击一刺的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有意传授给年青一代,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这些方法手段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正是由于人与人的博杀、格斗,又使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成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

3、式。,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背景从近几年考古专家对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石器、铜树等文物分析,虽无文字记载,但分析极有可能为蚕丛,鱼付时期的珍贵实物。这样将已知的中国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千年,其中“千里眼”、“顺风耳”等人头像极有可能与当时军事相关。这一最高成就可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规模超过周围城邑、具有政治中心性质的古城的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

4、规模可观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和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较为完善的宗教礼仪祭祀制度,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互相结合进行合理利用与治理等。,玉刀,玉斧,玉戈1,玉戈2,三星堆出土文物,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引人注目的三星堆文化一个奇特之处就在于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模样不同寻常的青铜面具,几乎千篇一律地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

5、嘴,几乎没有下巴颏。仔细观察这些青铜面具,两只耳朵上各有一个小孔。,从有史料记载的商周起,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为“田猎”,“武舞”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这也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一个象征。易经辞下亦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剡木即削尖的硬木。可见,是原始人发明了弓箭。,“一阴一阳为之道”,易经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

6、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长兵器的发展,商周战车的出现,促进了长兵器的发展,随着马战的产生,又使武勇增加了骑射的内容,加之商周青铜器的发展,使武器变得更加锋利、坚固、轻便。至西周,统治者将“射御”(射箭、驾马车)、习武、干戈(长兵对扎)列入学校教材中,时“周成王”对封为鲁公的“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说茹君道上载,当时,一年三季务农,一季习武,足以说明对“武”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平凡,练兵习武得到空前发展,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全国性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人才,军事战争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催化剂。民间也出现了武艺高超

7、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越女不仅剑艺高超,且剑理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乃不失光彩。她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春秋战国时期已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铁器产生了,剑的发展尤为突出(长、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士侠客,均以佩剑为 威武荣耀之象征,剑成为人们尚武的标志。(人们心目中的文人孔子、屈原亦均佩剑),随后兵器种类不断增加,“戈、矛、弓、矢、戟、钩、斧、刀、殳(书、古兵器、竹制有棱无刃)均出现在战场上。从“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明当时已有剑的套路。越王勾践的剑,系当时劳动人民制造的精品,以前十年磨一剑,”欧治子一生冶炼

8、宝剑三枚(渔肠、磐郢、湛卢)电影“英雄”讲的还是剑、箭,荆轲刺秦王,秦王身负长剑不出,均看出剑的发展。,秦(前221前206),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始收缴兵器,(公元前221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庭宫中。”违者灭九族,(九、人们以最大、九天、九屑之外),但却建立了一支“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军队(兵马俑可证)。这一阶段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博、击剑相继发展兴盛。,汉(前206公元220),刘邦醉酒拔剑击斩蛇。刘邦当亭长押送人到骊山,途至丰西泽放了这

9、些人,只剩10余个追随者。晚上喝酒,遇蛇,刘邦斩蛇成2段。,三国(220280),历史上所谓三足鼎立局面,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有力地推动着军事武艺的发展,曹、孙、刘、关、张诸多名将名人妇孺皆知,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流芳百世。华佗五禽戏,是象形拳的典型例证。,两晋南北朝(265581),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养生出现,由于玄学盛行,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北魏壁画(386534),北魏壁画(386534),北周(557581),北魏壁画(386534),唐代(618907),到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武

10、艺的发展,“少林寺”的发展也在此时,反映出统治者对武艺的重视,此时期刀、剑发展较快,诗人李白、杜甫青年时亦曾习练剑术。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雯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雯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代(9601279),科举制更加完善,由于连年战争,中原强敌“契丹、西夏、女真”侵扰,战乱频繁,尚武风气甚浓。梦梁录卷三载,每年春秋两季,“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枪斫抑、走马舞刀,百艺俱全”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身体力行,有一身好武艺,后人托名宋太祖三十二式。“武经总要”一书,即是

11、当时朝廷组织编辑的一部集“军事组织、制度、步骑、行军、战略、武器”军事地图为一体的兵书,出版了号称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等。,民间也出现了不少武术家,水浒英雄、“方腊”兄妹、民族英雄“岳飞”“杨家将”铁枪“李全”,夫人“杨妙贞”,民间也出现民众组织“锦标社”、“英略社”、“角抵社”、街头巷尾打场比武热闹非常,此时期是武艺大发展、大兴盛的一个非常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元朝(12061386),从元朝开始,由于元世祖忽

12、必烈军队为游牧民族,深知武艺非他后袭所强,逐开始“严禁民间习武”、“私藏武器”,严禁聚集违者处死,极大地摧残了武艺的发展,连庙宇里的仪仗武器也不许用真兵器,但元代杂剧里保留了大量武术素材,十八般武艺也总结了出来,比南宋更加完善。,明代(13681644),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的时期,流派林立,各不同风格拳术、器械都得以发展,武术体系逐步完整,可以说武艺空前绝后。完整的武术书籍,理论技术高超的著作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程冲斗的“棍法禅宗”、“耕余剩技”,吴殳的“手臂录”,俞大献的“剑经”,何良臣的“阵记”,唐顺之的“武编”,茅元仪的“武备志”。均为不朽的巨著。明代抗击斗争是促

13、进武艺发展良机,戚继光的“狼筅”借鉴倭刀的作用一一体现出来。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更加完善,并有四五种不同提法。中日武艺开始有了交流,日本倭刀开始进口中国。,三才图会载拳经、拳法图,清代(1616-1911),清代武术之发展大大超过前代,形式多样的拳种深为群众所喜爱,太极、八卦、形意、劈挂拳多在清代形成,且各自有其理论体系,大小有几十个拳系,套路有几百种之多,且整体观武术理论形成,如“四击、八法、十二型、内三合、外三合”内场、外场、南派、北派。尽管雍正五年(1727年)冬曾禁武,取缔并焚烧少林寺院,但寺僧疏散,反而广泛地传扩了武艺。当时即所谓“康(雍)乾盛世”武艺在民间秘密发展,太平天国、义和

14、团众多英雄、石达开、洪宣娇、肖三娘武艺超群,上海小刀会起义时也“削竹为枪,斩木为兵”。甲午战争以后,民间习武更加增加了政治色彩。打擂继宋朝后又有所发展。科举制进展为内场、外场,内场墨写“武经”,直至1901年才废止。,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初期,武术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技击大师“霍元甲”以“迷踪拳”闻名天下,创办精武体育会,私人拳社也大量涌现。1926年武术改为国术,1927年“钮永建、蔡元培、何应钦”等26人倡议成立“中央国术馆”于南京,张之江任馆长,后地方国术馆相应建立,并规定国术馆长由相应省长、市长、县长、区长担任,也搞过几次武术运动大会。中央国术馆“二届国术国考”影响

15、较大,1936年曾组成考察团去柏林参加奥运会表演。,新中国(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武术,1950年、1952年列武术为推广项目,1953年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为重要项目,党和国家领导人评价很高。1954年各体育学院将武术列为正式课程;1956年北京武协成立;1957年武术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并组织专家制定整理国家规定,甲组、乙组、初级套路、简化太极拳、刀、枪、剑、棍共十六七个套路,并制定相应竞赛规则;,1958年规则出台;1985年制定了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1986年成立了国家武术研究院,国内开始每年有七八项全国性、国际性比赛,武术开始走向世界,冲上

16、亚运会,各国人民开始真正认识武术是世界人民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二、武术的分类和内容,由于我国历史悠入,地域辽阔,武术运动可以说枝繁叶茂,璀璨多彩,传统的分类有的按其拳的特点,如内家拳,外家拳,或武当派,少林派,有的按姓氏分类,如岳家拳,沙家杆子马家枪,蔡李莫南拳,有的则按地域分类,南拳、北腿、少林拳、陈家沟陈式太极、高家屲、豹子坪有的甚至以个人姓名分类,武松脱靠、燕青拳、健宗翻、梨花枪、子龙枪等等。但我国众多专家经过讨论认为:按武术运动形式可分为三类:,1、功法运动,这是武术特有的一种单个动作,以增强体能,健体为主要目的,如浑元桩、马步桩、内养功、外功、轻功、硬功、排打功,沙袋功等等。

17、,2、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按进退攻守,动静疾徐,刚柔虚实,闪、展、腾、挪等矛盾变化动作编成的套路练习,一般指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拳术:徒手练习套路,我国拳术套路不下几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通臂、劈卦、翻子、八极、戳脚,象形、地趟等。,器械:指手持兵器的套路运动,其中包括短兵、长兵、双兵、软兵、暗器等,A、短兵:刀、剑、鞭、锏、拐、钩等。B、长兵:枪、棍、戟、戈、叉、钯、斧、铛等。C、双兵:双刀、双剑、双鞭、双拐、双钩、双戟、双枪、双斧、双锤、双梿枷、刀里加鞭等。D、软兵:三节棍、九节鞭、七节鞭、绳标、寸子、遂子、流星锤、流星铛、绳抓等

18、。,对练: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徒手挚器械的假设性对打。,A、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推手,三人对打拳等。B、徒手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对棍,空手对双刀等。C、双人器械对练:对扎枪、对劈刀、对剌剑、对打棍、单刀对枪、双刀对枪、三节棍对棍、大刀挺枪等。D、三人以上对练:三人对打棍、双刀破双枪、三节棍对双棍,三人对练拳等。,集体演练:指六人以上的以集体基本功为主的组编的集体徒手或集体器械套路,可配乐演练。,3、博斗运动,即两人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徒手或带器械实战相博,较力、较技、较智的运动。中国武术在民国时期即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曾开展过如“散手”、“短兵”、“长兵”几项内容,目前我国只开展了散

19、手、推手、试行短兵,长兵则未开展。,散手,也叫“散打”,古称“手博”,“白打”等,又叫“打擂台”,我国散打曾于1953年天津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上举办过一次,冠军马贤达。后来1979年开始内部比赛,也叫关门赛,一年产生好多个级别全国冠军。现已进入亚运会。,短兵,用皮革包裹起来,相当于鞭捍长短的击打兵器,带有头盔、护具的短器械的武术方法实践比赛的运动。目前我国有广东、兰州、西安等地开展,国际上亦有数十个国家开展,还不十分普及。,推手,两人按一定规则,使用、堋、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进行粘连黏隋、寻找机会发力将对手治倒、失重以此来决胜负的运动,目下在我国每年有

20、太极推手比赛。,三、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武术有三大特点 其一,动作攻防特点:武术动作具有技击性为其本质特征,只是套路动作有攻防含义,而技击则必须以攻防技巧击败对手,(只是以不伤害对手为界限)。,其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即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内者,指人的精神、意识引导动作,行意要求“内三合、外三合”通备要求“肩沉气按,气润三焦”。,其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内容和习练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自身不同条件去选择。同时,练武术不分冬春四季,

21、不拘场地大小,无论男女老幼,不求场地器材完备与否,因陋就简,即可练习,拳谚讲:“拳打卧牛之地”。因此,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是其特点之一。,武术的作用,武术的作用有以下四点 其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经验总结,雄辩地证明了武艺“内外兼修,强筋壮骨”的明显作用,一般情况习练武术功法能“调身、调心、调息,增强力量”而习练武术套路则通过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跃扑等动作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协调、耐力、柔韧性,散打能锻炼人的机智、灵敏、判断、起动、闪动、格挡等素质,因此,不仅有良好的健身作用且能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达到壮内强外的作用。,其二,提高防身自卫能

22、力。,由于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意识,无论是套路还是博击,自觉、不自觉地会增强一种防卫下意动作,特别是当教师指导下做一些专门训练后即可轻快掌握一些格斗、擒拿、博击技巧,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其三,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中华武艺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美德,基于祖先的遗训,习练武术者一般在初练基本功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尊师重道”、“讲守礼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抑恶扬善”等武德,因此,“武德教育”在习武中占相当重要地位。再由于习武非常吃苦,于是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面。,四、娱乐、观

23、赏、丰富文化生活。,武术套路十八般武艺,各不相同,无论是拳术还是各种器械,套路繁多、动作各异,演练者水平不同,表现出的难度技巧、新颖程度变化较大,因此,观赏价值极高,往往由于演练者的高超技巧和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度,博得广大观众的欢呼。再由于相当一部分套路动作优美、协调、配以器械,身械相伍,给人产生一种深深魅力。太平御览卷已有“公孙大娘善舞剑”的记载,杜甫在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后,做了一篇著名诗篇。,“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名震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光芒四射,观众惊讶)瀖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气势和九日落,群仙乘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如清光。”

24、(动者震雷,静如春光),生动的描画出一个舞剑给人的美的享受和极大的精神刺激。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往往以武会友,俗称“人不亲艺亲”,因此,一方面相互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另一方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事实证明了武术在亚洲、在世界各国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观赏价值。,四、武术的文化内涵(选学),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绵延数千年。因此,它是更富哲理的运动,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武术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形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我们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识认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看:我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

25、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聚之为物,散之为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武术的种种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和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那么人体“气”质量的好坏就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此,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一个体现,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而武术运动要达到健身目的,则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其中有些传统练武练功法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八节和人体生理变化相结合,以提高效能。而“知行合一”则

26、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只知不行,其实并非真知。“学以致用,直觉体悟”是“知行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武术的意境、神韵实难用语言表达,就是要求学习者身体力行,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征。,“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即刚能克柔,柔亦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亦即武术攻防可阴阳转化,刚柔相济,动静变化。而太极哲理为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基础的太极拳,八卦掌的基础理论,五形学说则指导着形意拳,因此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传统武术的

27、思想渊源。,2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即武术道德规范和武术道德品质,这也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伦理思想的体现,即强调“练武与修身养性”的统一。,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中讲“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儒家思想认为武德即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者,用广博的爱心去对一切人,也就是道德意识。“义”者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伦理观念。“礼”者,恭敬辞让之心,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如:抱拳礼,右手抱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

28、;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曲圆,寓意天下一家。“信”者,诚实可靠,信守诺言,为武林中之传统与俗尚,“勇”者惩恶扬善,见义勇为。,我们提倡武德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运动及教育事业、尊师爱友、谦虚好学、文明礼貌、举止端庄、遵纪守法,做有道德、有礼貌、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3武术与其它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武术与宗教的关系:严格地说,宗教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体,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由于道教源于中国,因此,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太极拳等内家拳种的

29、产生亦直接受这一方面影响。少林武术的发展表明武术与佛教之间也具不解之缘。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故佛教的精神、教义、戒律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也起重要作用。,武术与传统医学的关系,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和阴阳辩证观,并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之宝,而武术则将其理论完整的吸收过来,逐渐形成了“形神统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与传统文学艺术的关系,武术所独

30、有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为文学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武侠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特有的文学形式,而武侠文学对和现代大众传媒电视、电影结缘,更增强了其感染力。另外,武术与杂技,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有着亲缘和相互滋养的密切关系。,武术概述基础知识测验,1武术源于我国远古的祖先的,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 形成的基础。,2氏族公社时代,开始成为 训练的重要内容。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逐渐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 形式。,3武术成形于 社会时期。,4从有史料记载的商周起,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为、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5华

31、佗五禽戏,是 的典型例证。,6武则天实行,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7宋代,一书是当时朝廷组织编辑的一部集“军事组织、制度、步骑、行军、战略、武器”军事地图为一体的兵书。,8元代杂剧里保留了大量武术素材,总结出来。,9明代是 集大成、大发展的时期,流派林立。,10清代武术,形式多样的拳种深为群众所喜爱,如:。,11 年武术改为国术,年“钮永建、蔡元培、何应钦”等26人倡议成立“中央国术馆”于南京。,武术概述基础测验,单项选择题1列武术为推广项目是:,2刀、剑、鞭、锏、拐、钩 是:,3武术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并组织专家制定整理国家规定,甲组、乙组、初级套路、简化太极拳、刀、枪、剑、棍共十六七个套路,并制定相应竞赛规则是在:,4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为重要项目,党和国家领导人评价很高,是在:,5武术列为全国竞赛项目 是在:,复习思考题,武术的概念简述武术的起源和历代发展情况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国内的发展概况试述武术运动的分类与内容试述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