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413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方言学》PPT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 语 方 言 学 课 件,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黎 志 二00五年九月,第一章 方言和方言学,第一节 方 言 概 述 1 方言的含义 2 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3 方言的确定 4 方言的层次性 5 汉语方言的分歧问题 6 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7 现代汉语方言分区,第二节 方言学 1 分类 2 方言学的意义和作用 3 汉语方言研究概述,一 方言的含义,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有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三种情况。地 域变异是由于社会人口分布的地域性导致的语言变 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形成地域方言。广义的方言与狭义的方言所指的语言范围不一样。广 义的方言可能包括了次

2、方言、土语等。,第一节 方言概述,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一)方言的形成 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 原因。原始社会。人口增加,居住面积扩大,人们来往减少。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使不同地域的居民的交往减少。战争或其它社会原因产生的移民现象。地理因素。大山脉、大江河、大森林、大沼泽形成阻隔。方言之间的界限往往也以这些地理形态作为标志。,(二)方言的发展,形成独立的语言。保持已有的地域变异状态。消亡。,方言的确定,方言确定的条件:统一的社会和语言的本身的差异。只有社会的统一而没有语言的差异,谈不上方言。同源而有差异的语言如果不是从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不能算作方言,而要算作不同的语

3、言。汉语的各方言尽管分歧大,仍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国外不少语言学家只考虑语言本身的分歧,而不考虑民 族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各方言之上还有一个共同的交际 工具,认为汉语方言是不同的语言,这是不恰当的。,方言的层次性,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 次方言土语 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语言,彼此有同源关 系称其为亲属语言,最初渊源的语言称为“原始基础语”或“母语”。大区区片小片点,五 汉语方言的分歧问题,从语言本身的差异性角度看,方言之间的横向差异很 大,如闽方言,粤方言等。通常所说的汉语方言差异 大,即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识的。从汉语方言的地域分布面积和使用人口比例的角度

4、看,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占使用人口的73,地域分布占 四分之三,其它六种方言所占的使用人口和分布地域 面积相对较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有的认为汉语 方言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六 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共同语和基础方言 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叫共同语。共同语社会打破 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基础上形成的,究竟哪 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不是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主要 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秦汉时期的雅言和通语唐代末年(公元9世纪)的古 白话元代开始形成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官话”明清 的白话文著作“五四”运动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和“国 语运动”(普通

5、话、国语、华文)普通话的由来,共同语是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并不对立。共同语是高于方言的语言形式,方言只是共同语的地域 变体。共同语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有生命力 的成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汉语方言也逐渐渗透了普通 话的一些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最终目的是使方言 区的单一语言向“普通话+方言”的双语阶段过度。,关 系,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普通话的由来.ppt区 吴方言区 湘方言区 赣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粤方言区 闽方言区 有的主张将闽南方言与闽北方言分开,故有八大方言区。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 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第二节

6、方 言 学,方言学是以各种方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是语 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分类 具体方言学:汉语方言学、英语方言学、俄语方言学等 等研究具体语言的方言的学科。根据研究方法分类:描写方言学 历史方言学 方言地理学 三种研究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方言学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汉语方言特点,找出具体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对应 规律,为推广普通话服务。方言是语言的历史现象,通过方言研究可以找出古汉语 的发展轨迹,全面了解汉语的发展演变情况。通过对粤方言等的研究可以知道古汉语入声字有塞音韵 尾p、t、k,通过对比研究还可以知道汉语的入声字的 塞音韵尾是逐渐趋于消失的。四川方言里有许多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7、的方言成分,这与历史上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有关。,汉语方言研究概述,西汉 扬雄方言(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来历代不少学者曾著书对它加以阐发、续补,影响较大 的有东晋郭璞的方言注,清朝戴震的方言疏证以 及钱绎方言笺疏;隋初的颜氏家训.音辞是研究方言语音的专著;隋陆法言的切韵以当时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它 方音,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广韵,近代方言研究,元 周得清 中原音韵 清代文字和音韵的研究达到顶峰:钱大昕 恒言录 翟 灏 通俗篇 吴文英 吴下方言考 杭世骏 续方言 近代 章太炎 新方言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方言词语的研究。

8、对方言语音的重要研究 有:潘 耒 类音 李汝珍 李氏音鉴 胡 垣 古今音韵通例,现代方言研究,1928年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杨时逢等调查了江苏、浙江 等省的33个县市的方言,写成现代吴语研究,它是中国 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是现代汉语方言 学诞生的标志。此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先后组织过6次 较大规模的方言调查。30年代到解放,先后出版发行许多现代汉语方言研究著作。,解放后汉语方言研究,1956-1957完成了1800多个县(市)方言普查工作。著作: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汉语方言调查字表 1955 方言调查词汇手册 1955 汉语方言调查字音整理卡片 1956

9、丁声树 李荣汉语方言调查简表 1956 李荣汉语方言调查手册 1957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 1960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 1981 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1982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创办了方言杂志 1980年,成立了“汉语方言学会”,第二章 语 音 基 础 知 识,第一节 国际音标,一 语音概述 1 语音的性质 2 语音的单位 二 国际音标发音训练1 国际音标介绍2 元音 元音发音条件 元音舌位图 3 辅音 辅音发音条件 辅音发音方法 国际音标辅音表,第二节 声调辨识和标记法,一 调值和调类二 标记调类的符号 三 标记调值的符号 四 调值练习,(一)语音的性质,第一节 国

10、 际 音 标,一 语音概述,物 理 性 质音高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振动频率取 决于发音体的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松紧等。计量单位:赫兹(Hz)(1赫兹=每秒振动一次)人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在162万赫兹之间。女子声带约13毫米,频率在272553赫兹。男子声带约17毫米,频率在95142赫兹。儿童约在200350赫兹。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主要由音高决定。,音强(音重),声音的强弱,由音波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与发音体所承受的外力大小以及气流量的大小有关。计量单位:分贝(db)人能忍受的最大声音强度为130分贝。轻音、重音、复元音都与音强有关。,音 长,声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振

11、动持续时间长短决定。汉语元音普遍要比辅音的音长,音长与声调也有关系。音长在某些语言中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日语、德语、英语。,音 质(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或品质。是一个音区别于另一个音的 基本特征。由基音和陪音 决定。基音和陪音 乐音和噪音 陪音的有无、陪音的数量、基音和陪音在高低、强弱等 方面的相互关系构成振动形式。振动形式由以下要素决定:发音体的质地 发音的方法 共鸣器的形状,语 音 的 生 理 性质,动力器官肺和气管 主要振动体声带 发音的共鸣器口腔和鼻腔 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示意图 人的专门发音器官只有声带,其它的都是与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共用。,语音的社会性质,语音

12、的地方特征 如四川方言的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语音的民族特征 如关于汉语的送气与不送气之分,英语却不加区分。,音 素,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总共有40个左右,汉语常用的有31(32)个,可组合成汉语的400多个音节。如:i n a可以组合形成以下音节:i、in、a、an、ni、na、ia、ai、ian、nai,语 音 单 位,音 位,音位 在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如:a在韵尾in之前,如“谈”than35 A无韵尾,如“下”在韵尾u 之前,如“荡”在韵头i或y同韵尾n之间,如“免”对立原则和互补原则 条件变体与自由变体,音 节,语音里最自然、听觉上最容

13、易分辨出来的单位。音峰与音谷 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就有一次紧张,先增强后减弱。音节中紧张的最高点就是音峰,是音节的中心,紧张逐渐减弱的最低点就是音谷,是与下一个音节的分界处。汉语的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元音 辅音,元音呼出气流不受口腔任何部位的阻挡各发音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呼出的气流较弱辅音 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有9个二合元音和4个三合元音。,声母 韵母 声调,声母 汉字字音中开头的辅音音素。声母一般都是辅音,一个汉字只能有一个辅音音素充当声母。韵母 声母后发音素。充当韵母的主要是元音或者在元音之后再带上一个辅音。

14、一个汉字可以由13个音素充当韵母。辅音声母 元音韵母 声调 指读一个汉字时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国际音标发音训练,国际音标介绍,音标是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不同于文字,也不等同于 字母。国际音标是目前最通行的的音标系统。1886年,欧洲各国语音学家组成了“语音学教师协会”(后改名为“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国际语音学会”制订并公布了国际音标记音系统,后又经过多次修订。是对任何语言都能精确记音的音标系统。具体语言的音标约40个左右,国际音标约130个左右(母语之外的约8090个),国际音标记音特点,一个音标记录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记录。不代音,汉语拼音方案的i 就带有三个音。,记音符

15、号的常用构成手段,大写小写草体楷体合体分体倒排正排、变形 附加符号,国际音标通常用“”标记,元音发音训练,元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不受任何阻碍的音素。确定元音发音的三个条件:舌位的高低 发音时舌面离上颚距离的远近。舌位的前后 发元音时舌头隆起点在舌头的前部 或是后部。嘴唇的圆展 发元音时嘴唇的状态圆展与否。,舌面元音舌位图,发音示范,第三章 汉 语 音 韵 常 识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母 音韵常识的讲解主要依据广韵 方言的研究的纵横对比:“纵”是线索,即古今的对比;“横”是横向比较各方言的特点,讨论方言发展变化;变如何变为什么变,注:方言语音只能推至中古,不能推上古音。因为上古无韵书流传,到中古时

16、期即隋唐时期有了切韵(已经遗失,也并不完整),在切韵基础上继续修改,就形成了广韵,实质上就是切韵的增订本,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主要以洛阳语音为对象。中古的广韵与近古(元)的中原音韵(周得清)都是记录的中原音系,这与中原一带上历史上的政治功能中心有关系。,一 中古音声母系统1、标目字:古人对文字注音不是用现在的音标符号,而是把同一声母的字归成一类,选出其中一个字来作为这一类字的声母,这一个字称为标目字。帮:波 杯 包 般 奔 滂:颇 胚 抛 潘 喷 并:婆 培 袍 盘 盆 明:魔 梅 茅 瞒 门,标目字的缺点:(1)字是一个整体,分析声母、韵母时容易混乱。(2)表音标的字古今读音不一样,很难反映

17、出原来 的读音。,2、广韵声母系统 共40个声母,分为四系,十二组,四十母。帮系:帮组(帮 滂 并 明)重唇非组(非 敷 奉 微)轻唇,端系:端组(端、透、定)舌头音泥组(泥)舌头音(来)半舌音精组(精、清、从、心邪)齿头音,知系:知组(知、彻、澄)舌上音庄组(庄、初、崇、生)正齿章组(章、昌、船、书、禅)正齿日组(日)半齿,见系:见组(见、溪、群、疑)牙音晓组(晓、匣)喉音影组(影、云、以)喉音,五音:指“唇、舌、牙、齿、喉”,加上半舌、半齿就 成为“七音”。掌握“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分类;重点掌握“全浊”的声母:并、奉、定、从、邪、澄、崇、船、禅、群、匣全清:清而送气,包括不送气的清

18、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清:清而不送气,包括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擦音全浊:包括浊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包括鼻音、边音、半元音、零声母,掌握广韵声母拟音表注意:古今声母对比;发音部位的对比;,古今声母的演变情况1、关于“清、浊”古浊声多,现代浊声少,全浊消失。(1)全浊变清,“平送仄不送”平声(阴、阳)送气 仄声(上、去、入)不送气 例子参见教材。,(2)今声调分类与古声母清浊有关清阴类调(清声母字大都转变为今阴类调)浊阳类调(古浊声母字转变为阳类调)例子参见教材。,2、关于古“精组”和“见组”字声母的分化(仅指北京音系)“精”组字:精、清、从、心、邪“见、晓”组字:见、溪、群、疑、晓、匣注:此

19、两组在今普通话里的分化与韵母的“洪、细”有关。,(1)古“精”组字声母在“洪音”(今开、合两呼)前,今音读,在细音(今齐、撮两呼)前,今音读。古“精”组字声母在“洪音”(今开、合两呼)前,今音读,在细音(今齐、撮两呼)前,今音读。,(2)古“见、晓”组字声母在“洪音”前,今读;在“细音”前,今读。,3、关于“尖团”问题尖音:z c s+i u团音:j q x+i u“分尖团”就是指精组、见组字在今细音前读音不同。既有尖音,也有团音。“尖团不分”指古精组、见组字在今细音前读音相同。(尖团合流)只有团音,没有尖音。,第二节 中古音的韵母 韵母和声母一样,由于没有音标符号古人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选出

20、其中一个字来作为这一类字的韵母“标目字”。如:麻:巴、爬、拿、茶、沙 模:菩、徒、奴、枯、胡,一 广韵的韵母 共206韵 切韵有193个韵部;中原音韵有19个韵部;今北京音39个韵母;注:古音韵母分类增多的原因是因为其划分是根据韵腹、韵尾、声调以及韵头的不同,还与声调有关。,(一)韵母分类1、按照韵尾不同鼻尾韵:以鼻音mnng收尾的叫鼻尾韵。如:田(tian)开尾韵:凡无韵尾的就是开尾韵。如:甲(jia)元尾韵:以元音iu收尾的就是元尾韵。如:带(dai)塞尾韵:存在于方言中,以塞音ptk收尾的。如:屋(),按照韵尾不同还可以分出:阴声韵:韵尾是o阳声韵:韵尾是mnng,与前的鼻尾韵一致。入声

21、韵:韵尾是ptk 等,与塞尾韵大致一样。,2、按照韵腹或整个韵母的不同性质来分类(1)“等”的概念。“等”实际是指韵开口度的大小;共分为一、二、三、四等;清人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之,三等俱细,四等尤细。”,(2)“等”也与声母有配合规律 参看教材。(3)“等”在广韵韵母拟音表中的分布情况“蟹、效、咸、山”四摄一、二、三、四等全有;“梗”摄有二、三、四等;“果、遇、流、臻、宕、曾、通”只有一、三等;“假”摄只有二、三等;“江”摄只有二等;“止、深”摄只有三等。,3、韵母中第一个元音音素发音时嘴唇的状态 关于“呼”(1)合口呼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发音时嘴唇拢圆。如:桓-uan(2)开口呼介音

22、或主要元音不是u,发音时嘴唇不呈圆形。如:寒-an,(2)广韵16摄的开、合情况分布 果、假、蟹、止、咸、山、臻、宕、曾、梗 兼有开口呼与合口呼;效、流、深、江只有开口呼;遇、通只有合口呼;,(3)中古音“等”和“呼”与今音“四呼”的对应,(4)“等变呼不变”与“呼变等不变”某字的今音与古音对比(今四呼与古二呼相对比)古音的“呼”与“等”的变化情况。“等变呼不变”如“追”,湖南话读,属于撮口呼,北京音读,属于合口呼,而今的撮口呼与合口呼都是属于古音的合口呼,所以是“呼不变”。但是,今合口呼属于古音的洪音(一、二等),撮口呼属于古音的细音(三、四等),所以又是“等变”。,“呼变等不变”如“雨”,

23、贵州话读i,属于齐齿呼,北京话读y,属于撮口呼,而今音的齐齿呼属于古音的开口呼,撮口呼属于古音的合口呼,所以是“呼变”。但是,今齐齿呼与撮口呼都属于古音的细音(三、四等),所以又是“等不变”。,(二)韵母术语1、韵部:把同韵字归在一起,建立一个韵部,206即指广韵的韵部。2、韵类:206个韵。不计算四声,将广韵分为61个 韵类,每一横行为一韵类,每一横行的第一字为代表字。3、韵摄: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为一类,称为 一个韵摄,广韵206个韵部分为16摄。4、等5、呼 要求:背诵16摄,(三)韵摄的特点1、果、假、遇、蟹、止、效、流 前7摄只有舒声(平、上、去),无入声。咸、深、山、臻、宕、

24、江、曾、梗、通 从咸摄开始有入声。,12、16摄里:舒声韵172个(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韵34,一共206个。就声调而言,去声最多,有60个,入声最少,有34个。,3、韵部最多的是咸摄,32个,韵部最少的是假摄,3个。4、咸、深、山、臻四摄舒声都是 鼻尾韵mn。,5、咸、深两摄的舒声是m韵尾,入声是p韵尾;山、臻两摄的舒声是n韵尾,入声是t韵尾;宕、江、曾、梗、通五摄的舒声是韵尾,入声是k韵尾。,第三节 古今声调的演变情况,演变规律:(1)全浊变清,“平送仄不送”;平声(阴、阳)送气 仄声(上、去、入)不送气,(2)今声调分类与古声母清浊有关清阴类调(清声母字大都转变为今阴类调

25、)浊阳类调(古浊声母字转变为阳类调),(3)今m n l r以及零声母为古次浊声母;(4)今鼻音韵尾字一定不是入声字。,分析:1、为什么北京音的去声多?2、周得清中原音韵中总结北方方言的声调特点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四声)”如何理解?练习:画出古“平、上、去、入”与今北京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演变对应关系图。,中篇 汉语方言分区,第一章 北方方言区,一、北方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北方话区域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的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湖北(不包括东南角)和湖南西北角,还有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北部。2.又称官话区,是最大的方言区,占汉语地区四分之三,使用人口约有七亿,

26、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3.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二、北方方言区的语音特点1.声母特点:复习2.韵母特点:复习3.声调特点:复习注:以上特点与由广韵所总结概括出来的语音演变规律基本一致,因为广韵对比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北京音),三、北方方言区的次方言区及其分布官话区:黄河流域的两岸是主要分布地区(东北西南,华东西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语言的影响力强大,所以称官话区。北方官话: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 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西北官话: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以及 新疆的汉族使用的语言;西南官话:四川、云南、贵州

27、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 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下江官话(江淮方言):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于北方 官话)、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四、各次方言区语音特点比较见教材88页表格对比。,五、成都话与重庆话的比较 几组关键字:1.连 年 严 2.药 月 欲 3.特 4.爱 5.扶 胡,第二章 吴方言区,一、吴方言区的地域分布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下江话,以上海话为代表(有的认为是苏州话为代表)。1.分布在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的部分(不包括镇江),江苏省长江以北海门、启东、靖江以及南通东郊部分地区。2.江苏的长江以北属北方方言,长江以南属于吴方言区从南

28、京,南北以镇江以下为界。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南部是吴方言区。3.从南京以南看,吴方言区的范围在缩小,几乎接近杭州地段都形成了北方方言区。4.使用人口8000多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二、吴方言区的语音特点1.保持古全浊声母(全浊塞音、全浊塞擦音)北方方言、粤、客家、闽、赣、湘(新)都无此特点。全浊集中于吴方言及新派方言。2.复韵母少,单韵母多。3.有入声,入声有喉塞尾 比较:粤、客家、闽有pt k尾赣有tk尾;北方方言无入声;湘有入声,无塞尾,第三章 湘方言区,一、吴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2.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于长沙等城市,受北方方言的

29、影响比较大。(新湘语:长沙、株洲;老湘语:双峰、衡阳)3.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少数几个县。4.使用人口约5000万,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二、湘方言的语音特点1.古全浊声母正处在逐渐清化的过程中。老派湘语(双峰,衡阳)大都保留着全浊声母,新派湘语(长沙、株洲)古全浊变清,声母无论平仄一律不送气。2.部分知系合口字读j q x;3.与北京音系相比,部分端组、精组合口字韵母由合口呼转为开口呼。如:度:北京(du),湘(dou)路:北京(路),湘(lou)4.有6个调类,平、去都分阴阳,有入声,入声不分阴阳,无塞尾。,三、新派湘方言与老派湘方言语音特点比较1.声母特点比较

30、2.韵母特点比较3.声调特点比较注:具体语料分析参看教材。,第四章 粤方言区,一、粤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粤方言也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2.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华侨和华裔有很多人是说粤语的。3.使用人口5000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注:香港、澳门陆上过去的方言;海南岛、台湾海上过去的方言。东南亚和南北美等地区都有不少的粤方言。粤、闽、吴三大方言对外的影响最大。,二、粤方言的语音特点1.古见系字无论洪细都读g k h。例字分析见教材。复习“等”与洪细及四呼的对应关系。2.古精组与知系字相混,都读 例字分析见教材。3.保持古代全部鼻尾m n ng和全部塞尾p t k。例字分析见

31、教材。4、有9个调类,是汉语调类最多的一种方言,平、上、去各分阴阳,入又分上阴入和下阴入,同时,入声有塞音韵尾p t k。例字分析见教材。,第五章 闽方言区,一、闽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东部的潮州、汕头一带,海南岛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华侨和华裔有不少是说闽方言的。2.闽方言内部的分歧较大,属于分歧最严重的方言区。同一方言区内部也可能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可以分为5个次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3.使用人口4000多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三。4.所谓“八大方言区”即是把闽

32、南和闽北独立。5.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二、闽方言的语音特点(一)声母特点1.全浊变清,无论平仄,大都不送气。2.端组与知系相混,都读d t n l(端系),与北京音系不同。3.精组和部分知系相混,都读精组的z c s;4.见组字无论洪细前都读g k,而北京音是洪音前读g k,细音前读j q。(二)韵母特点保持古音舒声韵尾m n ng,入声塞尾韵p t k。以上所有例字分析见教材。,(三)声调特点1.共有7个调值,形成7个调类:阴平55,阳平24,上声51,阴去11,阳去33,阴入32,阳入52.平 清阴平(诗、飞、开)

33、浊阳平(时、同、门)3.上 全清 次清 次浊上声4.去 清阴去(试、贵、费)浊阳去(市、事、运),有全浊上声变去声和次浊变去声。5.入 清阴入(识、色、铁)浊阳入(拾、实、密,第六章 客家方言区,一、客家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是古代北方动乱时(东晋永嘉之乱)人民迁移南方而形成的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2.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湖南、四川等省的少数地区。广东东部和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相连的地方是主要分布地区。3.客家方言较封闭,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4.使用人口4000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注意:理解“客家”一词。,二、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1.全浊变清,无论平

34、仄,大都送气。2.精组与知、庄、章组相混,都读舌尖前的z c s;3.见系字无论洪细都读g k h。这与粤、闽两方言大致相同。4、无撮口呼,将北京音系的撮口呼转为齐齿呼,部分转合口呼或其它。以上例字分析见教材。5.保持全浊韵尾,其对应规律与基本规律一致。,第七章 赣方言区,一、赣方言区的地域分布1.赣方言也叫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2.是一种在地域上被其它方言包围的方言,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较大。3.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北省东南一带。4.是使用人口最少的一种方言,使用人口2000多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 百分之二点四,二、赣方言的语音特点1.古全浊变清,无论平仄一律送气。与客家方言相似。2.古精组与知系字大都读z c s。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相同。3.古见系字洪音前读g k h,细音前读j q x。与北方方言的特点相同。4、部分知系合口字读j q x声母。与湘方言相同。5.前、后鼻韵母大都读成前鼻音韵母。与湘方言和西南官话相同。6.入声字保持tk两个塞音韵尾。与粤、客家、闽方言相同。7.有6个声调,平、去分阴阳;上、入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归阳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