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企业管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企业管理》PPT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企业管理,第一章 网络企业管理概述,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第三节 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三大法则第四节 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是个历史性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企业的概念,正确理解企业的概念,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一)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营利性是企业与行政组织、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企业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和获取盈利,因此盈利是企业创造附加价
2、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社会需要的认可和报酬。一般来说,企业供应的产品和服务对需求者和社会贡献越大,所得到的利润就越多。这既为社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积累。,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一、企业的概念,(二)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就是企业能够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地对生产经营计划、物资安排、资金留用、产品和劳务定价,以及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分配等做出决策,并具有组织实施的权利。自负盈亏就是企业能够对其经营后果独立地享有相应权益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行为。,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一、企业的概念,(三
3、)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概念中的“满足社会需要”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指满足顾客的需要,还包括满足投资者、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同行业竞争者、协作企业、交易对象、职工、周围居民,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社会团体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产品或劳务)是通过交换与消费者或与其他生产单位发生经济联系,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得盈利。当然,他们的需要有时会产生矛盾,企业必须经过权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后,才能正常运转并获取盈利,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不能只为自身谋取利益,还要肩负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防止环境污染,节约使用国家资源等。,第一节 企
4、业及其形式,一、企业的概念,(四)企业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所谓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法人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正式在国家有关部门注册备案,完成登记手续。(2)应有专门的名称、固定工作地点和组织章程。(3)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财产,实行独立核算。(4)能独立对外。国家法律保障企业的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同时也监督企业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一、企业的概念,(五)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向、不同的组织形式等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
5、,但是从总的来看,企业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社会经济力量的基础。企业生产力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一、企业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法律上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拥有一定法律形式下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因此,无论是新建企业,还是老企业改制,都会面临企业的法律形式选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公司制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的形式,我国目前的公司制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法律形式有许多种,现就其法
6、律和经济上的特点介绍如下。(一)个体企业个体企业是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企业。业主享有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如果经营失败,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业主要用自己的家财来抵偿。,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个人业主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内部管理机构简单。它的优点是:建立和歇业的程序十分简单易行,产权能够比较自由地转让,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保密性强,精打细算、勤劳节俭是这类企业普遍具有的优点。它的弱点在于:多数个体企业本身财力有限,而且由于受到偿债能力的限制,取得贷款的能力较差,难以从事需要大量投资的大规模工商业
7、活动;企业的生命力弱,如果业主无意经营或因健康状况不佳无力经营,企业的业务就要中断;企业完全依赖于业主个人的素质,素质低的业主,也难以由外部人员替换。在市场经济国家,个人业主制企业通常存在于零售商业、自由职业、个体农业等领域,由零售商店、注册医师、注册律师、注册会计师、家庭农场等组成。虽然这种企业形式数量庞大,占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而且是最早的企业形式,但由于规模小而且发展余地有限,在整个经济中并不占据支配地位。,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二)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经营的企业,合伙人分享企业所得,并对营业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它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
8、合伙人仅出资并共负盈亏,也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多数合伙制企业规模较小,合伙人数较少。合伙制企业与个人业主制企业相比有很多优点。主要的优点是可以从众多的合伙人处筹集资本,合伙人共同偿还责任减少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企业的筹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合伙人对企业盈亏负有完全责任,这意味着所有合伙人都以自己的全部家产为企业担保,因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合伙制企业也有其明显的缺点。首先,合伙制企业是根据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建立的,每当一位原有的合伙人离开,或者接纳一位新的合伙人,都必须重新确立一种新的合伙关系,从而造成法律上的复杂性,通过接纳新的合伙人增加资金
9、的能力也就受到限制。其次,由于所有的合伙人都有权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重大决策都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因而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延误和差错。再次,所有合伙人对于企业债务都负有连带无限清偿责任,这就使那些并不能控制企业的合伙人面临很大的风险。正是考虑到这些情况,英、美等国家不承认合伙企业为法人组织。而在法、德、日等国家,以无限公司形式出现的合伙制企业仍被承认是法人组织。一般来说,规模较小、资本需要量较少、而合伙人个人信誉有明显重要性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诊疗所等,常常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三)合作制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既不同于合伙制企
10、业,又不同于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这就是合作制企业。合作制企业是以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合作制企业是劳动者自愿、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实行合作制的企业,外部人员不能入股,这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别。如果在企业内外都发行股票或股权证,那就不是合作制而是股份制了,应当按照股份制的有关法律和规则进行运营。,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我国城乡许多小型工商企业(如农村供销合作社或城市的信用、供销合作组织等)实行股份合作制,它们在理顺产权关系和推动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制企业的产权分属于企业职工或合作社社员所有。实行合作
11、制企业的股本金是跟着劳动者走的,有的还同社员的交易量挂钩。例如,社员需按委托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数量投入资金,这些股本金因而具有劳动者自有资金的性质。所以,合作制企业的税后利润,一部分应该用于企业内部的按劳分配,另外一部分则应按股本进行分红。在一些供销服务行业,合作社的税后收入则应按社员交易量和按股本金进行分配。这样的合作制企业,可以说是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按劳分配与按股本金分配相结合;二是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结合。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本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和“老板”。,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四)无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东所组成,股东
12、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所谓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是指股东不论出资多少,对公司债权人以全部个人财产承担共同或单独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无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人合公司。相对合资公司而言,人合公司指信用基础建立在股东个人的信用之上,而不在公司资本的多少之上的公司。一般地,如果在公司章程中没有特殊规定,每个股东都有权和有义务处理公司的业务,对外都代表公司的权利。公司的自有资本来自于股东的投资和公司的盈利。公司的盈余分派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按股东的投资额,以资本的利息形式分派;另一部分则按合伙的平分原则处理。,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无限责任公司是否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13、在各个国家的公司法中规定不一。如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的人合公司都不是法人。因此,国家不是对公司征税,而是对股东征收个人所得税。尽管利润有时并没有实际分派到各个股东,而是留在公司的账目上,但这些利润仍然被看作股东的收入。对股东而言,无限责任公司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他们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与这种高风险相对应的,是可能得到的高额利润。由于无限公司这种形式股东所负责任太大,筹资能力有限,在国内外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五)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在英、美称为封闭公司或私人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
14、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种公司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股东的出资额由股东协商确定。股东之间并不要求等额,可以有多有少。股东交付股本金后,公司出具股权证书,作为股东在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凭证,这种凭证不同于股票,不能自由流通,需在其他股东同意的条件下才能转让,并要优先转让给公司原有股东。公司股东所负责任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有些公司以出资额倍数为限,这种公司在美国又称为担保有限公司),即把股东投入公司的财产与他们个人的其他财产脱钩,这就是所谓的“有限责任”的含义。与无限责任股东相比,有限责任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大为降低。,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公司的股东人数通常有
15、最低和最高限额的规定。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都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必须在250人之间。当股东人数超过上限时,需向法院申请特许或转为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有些州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不能超过30人,如超过法定人数,或者予以解散,或者转为股份有限公司。我国1992年颁布的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中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有2个以上30个以下的股东方能设立,因特殊需要公司股东超过30个的,需经政府授权部门批准,但最多不得超过50个。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是设立程序比较简单,不必发布公告,也不必公开账目,尤其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一般不予公开,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灵活。其缺点是由于不能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范围和规
16、模一般都较小,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因此,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中小企业。,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六)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在英、美称为公开公司或公众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与其他类型的公司比较起来,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各国法律都把它视为独立的法人。公司股东的身份、地位、信誉不再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愿意出资的人都可以成为股东,不受资格限制。股东成为单纯的股票持有者,他们的权益主要体现在股票上,并随股票的转移而转移。公司股东人数有法律上
17、的最低限额。法国、日本的法律规定不得少于7人,德国商法规定不得少于5人,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则规定至少3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总额均分为每股金额相等的股份,以便根据股票数量计算每个股东所拥有的权益。出资多的股东占有股票的数量多,而不能单独增大每股的金额。在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可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并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以保持公司资本的稳定。,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论大小,只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一旦公司破产或公司解散进行清盘,公司债权人只能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还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讨债。为了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各国法律都
18、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账目必须公开,在每个财政年度终了时要公布公司的年度报告和资产负债表,以供众多的股东和债权人查询。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此外,公司往往还设立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现代的公司制有利于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建立起互相激励、互相制衡的机制。,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除了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从而减小股东投资的风险外,最显著的一个优点是有可能获准在交易所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由于面向社
19、会发行股票,具有大规模的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展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由于股票易于迅速转让,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当股东认为公司经营不善时,会在证券市场上抛售股票,把资金转而投向其他公司,即所谓的“用脚投票”。这能对公司经理人员形成强大的压力,鞭策他们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缺点,如公司设立程序复杂,组建和歇业不像其他类型的公司那样方便;公司营业情况和财务状况向社会公开,保密性不强;股东购买股票,主要是为取得股利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取利润,缺少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关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产生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等。尽管如此,股份有限公司仍然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
20、适合大中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国家,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这些公司在企业总数中的比例并不大,但它们的营业额、利润和使用的劳动力都占有很大比例,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一节 企业及其形式,二、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企业管理方式,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产生之后才出现,人们开始把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使长期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
21、早期管理阶段(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末)也称为传统管理阶段、经验管理阶段。它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出现起,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基本结束,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由分散的家庭手工业演变为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集中在工厂中进行生产。由于共同劳动,使管理成为必要。管理职能开始时由资本家执行,工厂所有者与管理者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资本家开始力不从心,于是便雇人进行管理。“特种雇佣人员”经理、厂长、监工、领班等便应运而生,这些“特种雇佣人员”作为资本家的代理人来专门从事管理。,
22、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一、早期管理阶段,(一)早期管理阶段的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传统管理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系统阐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原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和增进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2)他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劳动分工的作用,提出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工业由于分工才获得了技术的进步、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以及新机器的采用。(3)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他认
23、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人利益的制约。各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所以,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这就是“经济人”观点。这种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一、早期管理阶段,继亚当斯密之后,英、美各国又出现许多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方面有所建树的人物,如英国的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吉和美国的亨利普尔等。他们的管理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厂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工厂秩序。(2)要研究工人工资的合理组成,制定有利于生产率提高的报酬制度。(3
24、)要细致研究工作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4)要建立合理、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新型的领导方式。,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一、早期管理阶段,(二)早期管理阶段的特点上述早期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实行分工与协作,保证以较高的效率进行生产,并研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资本的消耗,以取得更多的利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生产管理、工资管理和财务管理。所以,早期的管理没有完全摆脱个体经营方式的影响,主要还是靠个人的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管理较粗、浪费也大、效率低,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其主要特点为:(1)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工人总是惰性的,必须进行强制性的管理。(2)管理的方式是家长式的,独断独行的,专制
25、式的。(3)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4)管理的依据是靠各人的经验和感觉,工人的生产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各种定额。生产效率高低、产品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手艺和经验,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经验。上述情况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用新的管理办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一、早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是企业家对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使之标准化、系列化、科学化的结果。19世纪末,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步过渡到垄断阶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的机器也越来越
26、多,生产技术日趋复杂,市场竞争也更激烈。资本家迫切要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加利润。为此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同等的劳动力来创造更多的产品。,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一)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最先突破传统管理、创建科学管理的是美国的泰罗及他的合作者。在组织理论方面做出重大创见的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等。,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泰罗(,18561915)出生于费城,1875年当学徒,1878年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技工,很快提升为工长、总技师和总工程
27、师,他通过业余学习获得了斯蒂芬工艺学院的机械工程学位。1898年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研究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进行了动作、时间研究,对搬运生铁、铲铁、金属切削等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总结出一套管理原理和方法,并加以系统化。,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泰罗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其中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的一本科学管理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工业生产组织管理的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也就是所谓的泰罗制。泰罗本人也被资产阶级企业家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等人的最大贡献是: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该
28、而且都可以用科学的办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实行各方面的标准化,把个人经验上升为理论和科学,从而代替单凭经验办事的传统管理。他的科学管理方法推行以后,生产效率提高了,监工减少了,工人与工头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突破了传统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是法国一个采矿工程师,1860年在一家矿业公司工作,后来担任总经理,他使公司由破产边缘整顿改组成为稳定的大企业。由于他身处高层领导,对全局性管理研究较多,1916年发表了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他对科学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组织
29、管理理论方面弥补了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1)提出了管理五要素论。他指出经营范围大于管理,管理是经营(技术、销售、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的六种职能之一。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具体职能。(2)提出了14条行政管理原则,即: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指挥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3)提出了“法约尔联系板”原理。“法约尔联系板”原理规定在双方领导者知情并允许的情况下,下属可以越权直接传递信息。法约尔的“法约尔联系板”原理、参谋
30、机构、组织机构、组织效率等问题,对以后管理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3其他管理学者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1)甘特的“横道图”。甘特(Henry.L.Gantt,18611919)是美国人,是泰罗的最早共事者之一。泰罗把人当机器;甘特却注意人的作用,主张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他还提出一种图表,称为甘特图,把每天的工作情况在图上表示出来,首创了在生产计划中应用“横道图”的方法,使生产计划一目了然。这种图表使管理机构对计划的安排和完成情况能一目了然,这是对当时管理方法的一大革命,在编制作业计划时,甘特图表至今还被各国广泛采用,而且它也是PERT
31、(网络计划技术)的先驱。,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2)福特的“生产标准化”。美国的大资本家福特一世(H.Ford,18631947),1914年起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汽车工业的连续流水生产线,创立了“生产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生产的标准化,为生产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标准化包括:产品标准化,减少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组织大量生产;零件规格化,可提高零件的互换性;工厂专业化,由专业化的工厂或车间制造各种零部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机器工具专业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为自动化提供基础;工作专业化,分配每个工人只做两种简单作业,以便于提高生产技
32、能的熟练程度;流水装配法,由传送带运送夹具和工件,形成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二)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泰罗和其他代表人物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轮廓。科学管理阶段具有如下特点:(1)生产过程保持比例性和连续性,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2)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提倡管理职能的分工与专业化。(3)将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和理论化,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问题。(4)用科学管理理论来指导和培养新工人,开办技工学校,改变过去师傅带徒弟传授个人经验的做法。集中很多师傅
33、的好经验,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学习。(5)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优质产品。,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三)科学管理阶段的局限性科学管理阶段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其主要问题可归纳为: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生产任务定下来后各方面专业管理的具体问题对于企业的全面管理和重大决策问题,没有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和系统的理论。没有总体最优化的概念和方法。对管理中的信息处理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2把人和机器都看作是生产中的资源把人当作机器的附属品,工人完全跟着机器转,人的作用、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很好地发挥。,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二、科学管理阶段,(一)现
34、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经营国际化,即工业企业生产的社会联系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联系起来,许多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因而在企业管理中,有关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方针的决策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竞争加剧,淘汰率增加,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在长远的技术方向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最优化的决策。(3)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协作化加强,因而需要对企业进
35、行科学的管理。,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1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理方法的最新成果,如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等,来解决生产、作业、经营等管理方面的问题,以求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管理科学实际上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发展,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运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及电子计算技术进行科学决策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2行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研究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来
36、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他们主要研究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目的与行为、人群关系、领导艺术、团体行为和组织发展等。因此,一般称为行为科学学派。这一学派的发展可划分为两阶段:早期的人群关系论和20世纪50年代后的行为科学。人群关系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Mayo)和他的助手罗特利斯伯格()。他们在1927年开始从事“霍桑实验”。1933年发表了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二)现代管理阶段的特点通过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把泰罗制、福特制的管理称为“基础管理”,而把系统管理称为“现代化管理”。现代管理阶段与科学管理阶
37、段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现代管理要求管理服务于经营目标,服务于生产目标,即突出经营决策,提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的观点。所谓经营,是指研究市场情况,确定产品方向、生产规模和质量标准,搞好供产销的平衡衔接,筹措资本,投资建厂等。所谓决策,是指以谋取稳定的满意利润为目标,提出多种经营方案,选择和确定一个理想的实施方案并全力以赴地付诸实现。,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2)现代管理要求管理工作高效化与专门化。在一个企业中,从设计、工艺、供销、设备及劳动力配置、生产组织、经济核算等每一项管理工作都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每一个学科中又逐步发展出
38、若干个分支学科,并创造了许多专业化很强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这样就促进了管理人员专业化。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化企业中,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占整个管理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要管好一个现代化工厂,必须兼懂管理与技术,二者缺一不可。,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3)现代管理重视和研究企业中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以及人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工作效果的影响。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出“管理民主化”,以尊重人为号召,以激励为手段,鼓舞士气,并且进行智力开发投资,对职工实行终身教育。,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4)现代管理是在管理工作中广泛运用
39、电子计算机、运筹学、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等现代数学方法及手段,使管理工作者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式表达出来,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从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中,找出一个最适宜的方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5)现代管理实行系统管理,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引进企业管理,把整个企业看成一个总系统来考虑,把供、产、销、价格、成本、品种、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同时,企业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外部受整个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三、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
40、50年代后期,出现了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来阐述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孔茨(H.Kontz)等人在1961年把各种见解归结为六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1981年,他们又细分为11个学派。由于这些管理学派都暴露出它们的片面性,如有的学派偏重于“技术”与“组织”,有的学派偏重于“心理”,有的学派偏重于“数学”等。因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又出现融合的趋向,要求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先后出现了两大学说:一是系统学说,一是权变学说。这两种理论一般被称为最新管理理论。,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四、最新管理阶段
41、,(一)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我国工业基础在解放前是很薄弱的。从建国后的企业管理发展过程来看,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过了“两起两落”的历史阶段。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全面地学习前苏联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初步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实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推行劳动定额、开展计件工资制,建立经济核算制等,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但这种前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偏重靠行政办法,忽视民主管理,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把已建立的科学管理制度方法都看成是“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加以批判和否定,一度使企业管理混乱,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损失。20
42、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在1961年党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使企业管理工作又有了起色,开始重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管理制度。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破坏,企业管理混乱,把管理说成是“管、卡、压”。这就是“两起两落”的简单过程。,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五、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二)企业管理的转型在党的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生产型管理转向经营开拓型管理,这是我国企业管理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所谓生产型管理,是
43、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在高度集中的国家行政管理的办法下,企业计划由国家下达指令性指标制定,企业所需的物资基本由企业主管部门分配调拨,企业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在财政上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等。这样的企业管理范围自然限于企业内部,以管理生产为主,形成生产型管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其次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行工业责任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与市场相联系,使企业内部与外部有机的结合,这就必然要求企业转为经营开拓型管理,这是一种外向型或开放型管理,也称为生产经营型管理。,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五、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党
44、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在企业管理方面,先是进行了恢复性整顿,19801985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国家对所有国营企业进行了全面性、建设性的整顿工作。然后,于1986年颁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1992年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3年颁布了公司法。这些企业管理的纲领性文献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党的
45、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提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在分配方面,提出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新原则。党的十五大为我国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把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工作推向了21世纪。,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及其演变,五、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这种企业管理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的转变企业由过去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和增长速度的生产观点转变为以经营为中心的市场经营观念,重视经济效益。2管理范围和内容的转变企业要由单纯管生产,只考虑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和生产条件,扩大到既管生产又管经营,
46、还要注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把企业内部条件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同时,企业还必须十分重视经营战略。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要面对非常复杂的环境,需要实行战略经营,包括经营环境的分析、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重点、制定战略方针和对策、制定战略措施等。3企业与国家关系的转变在企业同国家的经济关系上,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在保障国家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落实企业财产运用、使用及处置权,使企业从以往的国家附属物真正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管理的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发展
47、及其演变,五、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网络经济的到来给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还在沿着广度和深度不断地扩展。在这其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导致变革发生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信息和工具,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和工具又从诸多方面使企业管理的流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更为突出的是,随着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连续的和不连续的变化,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他们的管理原则,尽管这些管理原则自从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被提出时就显现了它们在管理当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就这个意义而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必须深刻地理解网络经济当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及
48、其对企业已经产生的影响、正在产生的以及将要产生的影响。,第三节 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三大法则,一、网络经济的特征,(一)经济体系中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信息技术在产业经济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供应商,从而降低他们的采购成本;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产业价值链上其他参与者的流程整合来降低交易费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以使企业不再像从前一样如此地依赖于纸张上印刷的产品目录,它们可以很方便地、低成本地修改公司网页上所发布的产品相关信息。这种交易费用的显著下降,对于经济体系的参与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产品制造商正努力试图从交易成本的下降中提高自
49、己的盈利空间,而交易中介则正在承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威胁。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运作方式和赢利来源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在从交易成本的下降当中享受购买力提高的同时,也正在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影响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的产生过程。,第三节 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三大法则,一、网络经济的特征,(二)基于网络形成了规模更大的虚拟市场网络经济的出现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大程度地摆脱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显现出的规律在信息时代的延续。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规模日益扩大的虚拟市场。在传统的经济范式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区域是相对有限的,除了少数全球化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
50、,他们主要的市场范围还是区域性的或者是全国性的。而在网络经济当中,业务的全球化就不再是属于巨型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构造一个更大的虚拟市场,他们的客户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使得这些企业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正发生着一些潜在的变化。,第三节 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三大法则,一、网络经济的特征,(三)无形资产具有更为重要的商业价值无形资产在网络经济下表现出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这种变化。首先,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及其与全球资本市场的结合,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尽管这些公司普遍在资产规模上远低于属于蓝筹股的制造业公司,但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