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17071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7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三角一体化,讲课人:张春波,长三角一体化,一、概念与背景,“167”,“长三角”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5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建设部正在做一项规划长三角城镇群体系建设规划据参与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介绍,该规划年底全部完成。这个草案引起轰动之处在于,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市将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上海定位中心城市,“一核六带”上海是核心,上海未来扮演的角

2、色将是国内外交通枢纽、资源配置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创新源头 新的规划在布局上强调“一核六带”,一核就是强化上海这个核心的地位。纲要的内容包含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六带”各自的发展方向,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

3、线的县市区将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三是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这一发展带的目标是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湖

4、州)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还将完善其他沿路发

5、展轴带,重点建设泰(泰州)锡(无锡)湖(湖州)南北拓宽轴、通(南通)苏(苏州)嘉(嘉兴)南北物流和轻工经济轴、杭(杭州)绍(绍兴)甬(宁波)产业和港口联动轴、宁(南京)通(南通)城镇集聚发展轴、申(上海)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西部拓展轴等,共同形成长三角地区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等级合理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长三角区域规划八大内容基本敲定,一是明确长三角区域发展指导思想原则,长三角地区应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将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

6、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三是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四是提出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优化沪宁、沪杭沿线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做大沿海和宁湖(湖州)杭沿线的城镇规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五是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

7、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六是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方面,规划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作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湖州)杭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以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提出了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七是提出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

8、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八是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文件即将出台 将成纲领性文件,一个是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性意见的,由国务院印发另外一个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十多个部门和两省一市,历时两年多时间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问题和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问题和方向,近20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而这个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占

9、全国6%,却创造占全国20%的GDP、22%的财政收入、28%的出口份额 利用外资总量占全国35%;区域间15个城市交流、经贸往来不断,并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区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获突破性进展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投入运行。2、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后宁波到上海的路程将缩短120公里。3、沪崇苏越江大通道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4、江阴大桥已建成开通;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已正式开工,2008年建成;嘉兴准备5年投入250亿元加快与上海基础设施对接;绍兴正抓紧筹建绍兴至嘉兴第二座跨杭州湾大桥;浙江加紧建设省内高速公路“四小时经济圈”、江苏

10、加紧打造“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上海加速建设“153060”工程(上海在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中最近提出了“153060”的建设目 标,即市郊车辆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城中心至各区县城镇在30分钟内到达,车辆在高速公路网上任 何两点间行驶,在60分钟内到达)。使沪苏浙任何两城市间交通不超过4小时,工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加速建设,1、江浙沪两省一市工商局已就市场准入、政策信息共享、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开通三省市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等达成共识。2、江浙沪两省一市信息工程专家已就“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长三角示范应用”项目进行商讨,为长三角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铺平道路。3、江浙沪16个城市人民银行官员,已

11、就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金融监管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合作一体化进行磋商。4、“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召开 5、江浙沪两省一市特种设备施工企业凭本地许可证可走遍长三角,在区域内任何地方从事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都不必重新审批。,政府间合作联动动作多,1、上海市政府发表了“关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政府间行动纲领”;杭州市发表了“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的战略取向;湖州市提出了加快“接轨上海”的具体举措;舟山市制定了“打破封闭,全面接轨”上海的三大战略;绍兴市制定了“战略北进,接轨上海”的行动计划;常州市提出了要成为上海工业后方基地的设想;南通市则提出要把南通建设成为“北上海

12、”的战略思路。南京市的城市定位“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2、发布了一些政府间合作宣言 3、签订了一系列省市间合作协议,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已取得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除有国家级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联系和辐射全国市场外,其它类型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已基本延伸到周边地区。,长三角一体化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获重要进展,“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层)座谈会”制度,在构筑区域大交通、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等五大专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就“加强

13、合作、共进共荣”和水系治理、电子政务、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联手构建现代物流中心、2010上海世博会和构建沪苏浙旅游经济圈的政府间合作问题进行了磋商。,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机遇和举措,1、浙江杭州湾新一轮大开发战略,宁波启动北仑新区“百亿工程”项目群计划,慈溪和海盐将分别兴建以“工业为主、融商贸住、旅游配套的园林化新区”新工业园和一座新城。舟山市积极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建设统一规划。2、江苏沿江400公里开发战略。加快苏南IT、新材料和重化工、新医药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实现产业规模8000亿元;建设南京、南通、镇江等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在苏锡一带建设国际货运

14、机场等。3、上海正在城市周边和外围加紧打造微电子、化学工业、汽车制造、精细钢材和现代物流装备东南西北五大产业基地。,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分歧,问题 1、政府行为依然突出(所谓“强势政府”),争抢外资、竞相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地区间新一轮竞争比较激烈,长三角各省市纷纷推出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2、地区分割,地方利益诉求依然存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突出表现在:在“主动接轨”、“一体化”发展的口号下,期望通过计划手段达到地区产业布局重新配置的意识还比较强烈,障碍和分歧,1、关于地区产业协同整合及合作、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不少研究对长三角地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和

15、重点还不明确,特别是受计划经济习惯思维的影响,在区域调控的思路、模式及政府行为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误区,政府主导和摆布痕迹较深,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把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偏重于政府直接操控。,2、关于一体化概念。是行政区域一体化?还是GDP统计合并报表一体化?抑或是计划和管理体制“一体化”?3、关于一体化实施途径。如何实现一体化:是通过强制性政府统一规划(区域规划)?还是通过市场调控途径?或者两者兼有之?,4、关于一体化的政府行为。在“一体化”进程中,过去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哪些工作?应建立什么样的协调机制?也即亟需回答和解决:长三角现在到底缺什么?需要怎样的协调以

16、及如何进行协调?在理论上,以上分歧的要点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是强调通过直接的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还是通过体制安排,促进资源自由和顺畅地流动?,四、长三角一体化方向和出路,在这里,就竞争而言,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方面要创造促进竞争、特别充分竞争和完全竞争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维护公平竞争,也就是要建立促进有效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有序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必需加强政府的合作和联动,打破地区分割,加强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地区间发展的协同和协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这其中,由政府层面尽快推进区域统一市场建设的合作和联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可

17、以说,地区合作和联动的核心是政府(间)的合作和联动。企业间的合作可通过市场主要由企业自己解决。,方向,第一,在市场化条件下,地区间经济合作和互动是在不排斥地方利益诉求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和联动消除体制障碍和地区壁垒第二,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地区间经济合作和互动的最终目标是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怎样联合参与国际竞争包括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怎样加强协同与合作达到共赢局面,以及如何参与更高层次国际竞争的问题,而不是各自分头对外、争抢外资、以邻为壑,第三,目前理论界关于地区合作、联动和“一体化”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和观点。一种思路,他们的研究方向没有脱离原有的计划体制,一是强调政府调控;二

18、是强调由政府出面通过区域规划和成立管理机构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他们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理想社会主义色彩,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以资源为导向,即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围绕资源优势来安排;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第三,以计划为手段。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我们提出另一种思路:“长三角一体化”是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要改变过去市场即政府,地域为主导的观点,树立市场“一体化”的观念。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和要害是市场一体化。,第四,地区合作、联动和“一体化”主要是指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

19、“一体化”,而不是产业规划“一体化”。在观念转变上,应向市场化发展。首先,企业跟政府的关系越来越脱离,政府对企业没有直接的操控能力,而且不应该有这种能力。;其次政府与政府间缺乏约束力,国家的考核制度由财政考核变为政绩考核,地方利益的驱动无法消除,协调机构也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观念转变的要点,在于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理论依据转变上,有三个问题:一是要把政府调控机制从什么都管转变到强调政府创造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条件,“制订游戏规则”;二是对“地区比较优势”观念的理解要有所改变,要强调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来造就地区优势,而不是由政府来规划;三是地域经济组织模式的转换,即由“地域

20、生产综合体”向“区域产业群落”转变。,第五,搞好配套设施,如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以及一些基础性、服务性的一体化工作。在这里,必需进一步强调的是,地区合作、联动和“一体化”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创造统一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包括统一市场制度的健全和法制化。从目前情况看,长三角统一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构建方面深层次的许多问题还尚未涉及,如吸引外资应遵守的共同规则等。为争夺外资,目前各省市竞相压低地价是一顽症。为避免在吸引外资方面出现的无序竞争,除有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外,长三角各地政府更应加强合作和联动,先行一步,统一市场法规建设,达到市场建设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成为全国

21、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思路,1、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唯一途径,是全面推动和积极开展市场化条件下政府间合作联动也即,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条件下,加强政府间合作,联动营造一个没有政府或少有政府参与的区域统一市场,以利于资源和信息的自由、合理、充分、顺畅地流动和配置;联动创造资源和信息充分、合理、顺畅流动的技术物质基础和平台;联动制定市场运作的统一法规、标准、相关制度和运行方式;联动探索和制定政府间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实行区域调控模式转换;联动培育区域产业群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联动实现区域城市、

22、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2、新思路要点和实现途经,长三角政府间合作和联动发展必需完善和创立三大机制:1)交流机制;2)协调机制;3)同域职能管理机制。对于目前已有的交流和协调机制(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作工作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层座谈会),需进一步强化,并向更具有实质性的方向转变。此外,建议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合作和联动,创建同域职能管理机制和相关体制,突破现有体制约束,在不涉及现行行政管理框架的情况下,实现区域(某些)职能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具体操作,可按先易后难原则逐一进行,包括“长三角交通管理与规划”、“长三角工商管理和监督”、“长三角水务”和“

23、长三角环境保护”等。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地区合作和联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为确保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建议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三、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一)江、浙、沪三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涉及面较广,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它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在实际评价中,则可从两个侧面运用多个指标来进行全面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可借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社会消费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指标来加以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则可用资本投入、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等指标来反映。,(

24、二)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2001和2002年间,江、浙、沪三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和8%),保持两位数增长率。从产业结构来看,江、浙比较近似,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上海则第三产业比重最高,2002年已领先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上海作为直辖市,在这方面与江、浙两省不具可比性);就三次产业增长速度而言,上海第二产业增幅最大,但除2001年第二产业外,近两年来三次产业各自的增长速度大多不及江、浙。2002年,三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上海作为直辖市,总量不能与江、浙两省相比。从其占GDP比重来衡量,上海与浙江不相伯仲,

25、二者比江苏高出许多。但增长速度上海不及江、浙两省。从经济开放度来看,上海出口总额虽与江苏存在着差距,但业已超过浙江;从三者出口依存度(即出口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比较,上海又远高于江、浙。但从动态来看,近两年上海出口增长速度则低于江、浙,(三)长三角15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一)15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15个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市,其人口和土地面积仅占长三角地区17.6%和6.3%,但各项主要指标都居首位。2002年,上海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15个城市合计的28%、54%和44%,实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15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层次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

26、京5市,整体实力处于上游。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000元以上。第三层次包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4市,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中游水平。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0022000元之间。第四层次有镇江、扬州、泰州、湖州、舟山5市,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高、经济实力弱,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21000元之间。,(四)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潜力,在资本投入方面,相同经济规模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占GDP比重)浙江最高,上海次之,江苏最低。但从投入的增幅来看,则上海最低。上海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绝对数量超过浙江,占总人口比重更要高于江、浙近3倍。江、浙、沪在全国均居较为领先地位,其中上海最高,排全国第二。除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落后于江苏一个名次外,均领先于江、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