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3272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形态概论》PPT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审美形态概论,教学目的:在了解审美活动性质的基础上,考察审美形态的形成、内涵和不同的形态,对具体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并理解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内容:1、审美形态学的内涵2、审美形态的个案分析: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中和、神韵、气妙学时安排:20学时,第一节 审美形态学的内涵,引言: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有明显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心理。优美:比如在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仿佛沐浴在甜美柔和的春风里。崇高: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仿佛是一种紧张的、激荡胸怀的感受。喜剧感:在看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或听

2、侯宝林的相声时,我们的审美感受能使我们发出一种独特的笑,甚至是一种啼笑皆非的感受。悲剧感:在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曹禺的雷雨时,我们会被一种强烈的悲剧感所震撼。荒诞:当我们看卡夫卡的变形记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压倒一切的荒诞感和虚无感。,一,什么是审美形态,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体验状态,说明审美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形态”是指围绕一种感性结构而形成的状态,这种形态具有某种稳定性和独特性,使一种形态与其他形态之间有着明显的可区别性。“审美形态”,就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某种稳定性和独特性的感性心理结构。附:形态 主体对象:感性结构(心理特征、体验感受)稳定性、独特

3、性 由于文化不同,审美形态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孕育的审美形态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中国文化孕育的审美形态有中和、神妙、气韵和境界。,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原因,1、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如唐代人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是不一样的。所谓审美客体,就是被纳入到审美活动中的一个外部对象,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是一个自然物,或者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事件。审美对象各有不同,它们所引起的审美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如一朵小花与暴风雨引起的体验是不同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式顺畅的、和谐的,所获得的审美

4、形态就是优美的;如果是冲突的、甚至相互之间有紧张的斗争和较量,如果形成了审美关系,就可能是崇高、丑等。,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潜能,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1、审美主体的生理结构 2、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 3、精神文化结构,审美客体的审美潜能1、事物的外在形象2、事物的自然属性3、事物的社会性质,2、审美活动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审美活动中的感性体验,是直觉的经验。人的感性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所谓意识,就是合乎理性的感性心理;所谓无意识,是无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审美活动中的直觉经验,有合乎理性的意识活动,也有非理性意识的,它不是呈现为理性的概念活动,而是呈现为直觉的“合目的性”的非概

5、念活动方式。也就是说,即使是合乎理性的方面,也表现为直觉的非概念方式。在审美活动中,当合乎理性的意识活动占主导时,表现形态为优美,当无意识或非理性的部分占优势时,表现形态为荒诞或丑。,3、审美主体与表现符号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有的以“合规律的形式”呈现,有的以“非合规律的形式”呈现出来。所谓“合规律的形式”,就是合乎自然的或人的感性尺度和理性的规律形式,如对称、比例、平衡等,其形态往往表现为优美;所谓“非合规律的形式”,则是指不合乎自然的和人的理性规律规律的形式,如变形的、扭曲的、无规则的,其形态往往表现为崇高、喜剧、荒诞、丑。,4、审美形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形成审美形

6、态的最主要的原因。审美形态与文化是有紧密联系的。这一节我们就以以“双希”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和以儒道互补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两个比较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具体地从文化角度来谈谈审美形态。,三,作为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态,阿诺德认为,现代西方人禀赋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秉着自己的良知和诚实;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这两种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成是敌对的(不是由于它们本身的性质,是根据人类和它的历史,而成为敌对)并且把整个世界大帝国

7、因此一分为二。如果依据人类两个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我们的世界移动在这两大影响力之间。在某些时候它感到其中之一的吸力比较强大,在另些时候则是另一个;而它应当(虽然它从来没有)和谐而愉快地平衡于这两者之间。”阿诺德文化与混乱,1、以希腊文化为源的“优美”,(1)古希腊的“优美”希腊地理:海洋+城邦希腊群岛,撒在爱琴海中的明珠,明净的天空,金色的阳光,潋滟的海水,“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者像紫罗兰的颜色,岸上土红的岩石环绕着亮晶晶的海面,成为镂刻精工的边缘,有如图画的框子”。希腊的城邦是由“卫城”发展而来的,它是人民为了防

8、卫而建立起来的,它没有像东方那样较早出现统一的王国或帝国,。这种城邦制度,形成了古希腊民主制度,为希腊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多样性竞争的历史舞台。这对希腊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欧洲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地理:海洋+城邦,美的化身:美神阿芙洛蒂忒,美妙绝伦的阿芙洛蒂忒是希腊人审美心灵的结晶,是希腊审美文化的象征。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在希腊神话 中是爱和美的女神,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维纳斯(Venus),九大行星中的金星。在海水的白泡沫中诞生,躺在赛普路斯海滩,白瓷般的肌肤,镶著蕨形的花冠,眉间点红,发丝垂肩而下,是个金发碧眼的美人。

9、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的她,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你望着碧蓝的南海,光辉四射,装扮得如同参加盛会一般,如埃斯库罗斯所说的堆着无边的微笑,那时你被醉人心脾的美包围了,渗透了,想表达这个美感,你就会提到生自浪花的女神的名字(阿芙洛蒂忒),跨出波涛使凡人和神明都为之神摇魂荡的女神的名字”。丹纳艺术哲学,古希腊文化的特征,温克尔曼:“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人体是希腊审美感兴的兴奋点,作为人体意象的雕塑也就成为希腊的真正的民族艺术了。在所有这些雕象那高贵的神情、端庄的面容后面,在那健美的肢体、迷人的曲线下面,在那洋溢着生命力

10、的肌肉中,都闪耀着静穆的光辉。,米隆掷铁饼者拉奥孔菲底亚斯执矛者,阿诺德有段话,对我们理解希腊文化所凝铸的审美形态美(Beautu),很有帮助。他说:“要求摆脱个人的愚昧,认清事物的真象,并从而体认到它们的美质,这便是希腊文化揭橥于人性之前,简单而诱人的理想;而从这个理念的简单而魅力,希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之下的人类生活乃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悠闲、清澈和光辉;它们充满了我们所谓的甘美与光明。困难我们看不出,倒是理念的美丽与合理盘踞了我们所有的思想。”,(2)罗马帝国的“宏丽”美,罗马帝国,在政治上是希腊的征服者,在文化上是希腊的被征服者。当奥古斯都的军队称霸西方世界时,奥古斯都的心灵却拜倒在阿芙洛蒂

11、忒的脚下。罗马人大肆掠夺希腊人的艺术品,极力模仿希腊艺术。当自由自在的美神变成了奥古斯都的侍女时,高贵的单纯就蜕变为眩目的豪华,静穆的伟大就变成了显赫的夸耀。希腊人的单纯的宁静的无邪的“优美”,那种内在的平静与和谐,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罗马人的夸耀事功的“宏丽”(Magnificent),以世俗政治代替神的灵明,以扩大体积来取得豪华宏伟的效果。有夸耀而无真纯,有躁动而无宁静,有占取而无静观,有排场而无素朴。无限扩张的意志仅仅通过扩大体积表现出来,却仍然囿于希腊人优美的观念之下,巨大的体积与雕缋的细节,磅礴的文体与雕琢的文辞之间,已经不再和谐。,图拉真柱:总高度为38米,柱身高27米。周围

12、缠满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总长为200米左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多达2500个。浮雕饰带表现图拉真率领罗马人向达奇人的进军。圆柱直径3米,柱顶安放图拉真雕像,柱础为爱奥尼亚式,础下埋藏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下图:奥古斯都凯撒之玉,(3)文艺复兴:灵与肉的统一,文艺复兴,现实的人代替了天国的神,追求美,追求现实的、活生生的美,成为时代的主潮。与古希腊人相比,文艺复兴的美,由于对世俗的激情而动人心旌。它不再是静观中所达到的对和谐理式的充满智慧的体认所具有的愉悦,而是宗教的超越与世俗的肉欲之间搏斗的心灵骚动。一方面,世俗的、肉感的女性美、童婴美,使艺术家们流连不舍;另一方面,在将它们纳入艺

13、术中时,又不同程度地加以神化和灵性化。灵与肉的矛盾,在文艺复兴的巨匠那里,达到了奇妙的统一。,波提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中,让美神维纳斯带上了忧郁茫然的个性,给神的美充塞了人的内容。,2、以希伯莱文化为源的“崇高”嬗变,(1)古代以色列地理希伯来人最早放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他们迁徙到两河流域,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到达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迦南人称之为“希伯来人”,即“从河那边来的人”。他们多次迁徙、流浪,遭到埃及法老的奴役、屠杀。根据犹太教的传述,早在BC13世纪,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位先知摩西,他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在西乃山上与上帝立约(即旧约),定下了十条诫命,摩西又带领

14、他们回到迦南,并建立犹太王国。在圣经中,希伯来人称迦南是神赐的“应许之地”,是上帝许诺的地方,是“流淌着奶和蜜之地”。,(2)崇高感:造物主+拯救人类,在希伯莱人(犹太教)那里,崇高主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即上帝耶和华是一切之主,一切之本体,他的存在是无限的,不可思议的;在基督教那里,崇高又加上了一层道德意义,即耶稣与圣母的奉献与救赎是对于全人类的,因此这种道德的崇高就是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的极限,无论是苦难的十字架,还是仁爱的圣母像,都令人联想到人卑微和有罪。希伯莱人从冥冥旷野中听到的声音和在山顶上看到的光,作为崇高的意象毕竟太虚渺;基督教的十字架和圣母像,加上华丽的故事,使崇高感深入人心。上图:

15、基督受难图下图:亚当与夏娃,(3)崇高的感性显现,在中世纪后期(十二世纪开始)林立于欧洲大地的哥特式教堂,才最终完成了崇高的“感性显现”。与庄重静穆的希腊神庙不同,哥特式教堂显示出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附图: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直插云霄的尖顶,宏伟高耸的拱门,仰天巍立的钟楼,使人灵魂出窍,物我两忘,直奔那茫茫无限。幽深的走廊,高俯的穹隆,以及缠绕四周的千奇百怪的装饰,令人目眩神迷。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日光像一团团神怪的火焰,与幽幽烛光互相交织,犹如飘渺的天国幻影,加上风琴、歌声、钟声,整个一座教堂成为崇高的绝妙写照。追求超越渺小、有罪的自我的灵魂,此刻便觉得与神同在,沐浴神福。,(4)人性异化:荒

16、诞,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后,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了肯定;启蒙运动开启了资本主义前进的道路。然而资本主义又把人抛进了社会的异化中,这样,解放了的自由精神与禁锢人的社会间的矛盾,必然更强烈地激起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激起自由心灵对有限存在的超越,激起自由心灵对有限存在的超越。磅礴的激情,无休止的追求,以个人欲望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的张扬,使人自身第一次成为了崇高的主体。右图:摩登时代剧照 人只是社会打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罢了!而且还是可以替代的。,荒诞的诞生:上帝死了,尼采:“上帝死了。”这里的上帝,从直接意义上说,是指基督教的上帝;实验科学和进化论冲击了上帝。从更广泛意义说,它也指

17、绝对的、普遍的存在,即柏拉图的“理念”。这样,所谓“上帝死了”,不仅是说希伯莱信仰精神的“死了”,也是说希腊理性精神的“死了”。还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中,合理的生产秩序,造就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却使人生活完全外在化,生命意志得到了极力的张扬,不再有深刻的内心世界。但两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反思。,所以,尼采才问道:如果人类失去这些他们一向停泊的锚锭,他们岂不是要漂泊在无际的虚无之中了么?“家”在哪里?,2、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中国哲学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而释家尤以禅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洋溢着悦乐的精神。虽然其所乐各有不同,可是他们一贯的精神,却不外悦乐两字

18、。一般说来,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由此可见,和谐实在是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悦乐精神的核心。和谐原是音乐的用语,有和谐就有悦乐,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也就是这个意思。”吴经熊中国哲学之悦乐精神,儒家之和,“礼”本来是祭神祭祖的仪式。它不仅规定了祭祀活动中祭祀者的血缘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宗法地位,成为伦常秩序,而且本身也是一套动作,由身体的进退出入俯仰而组成,并且在祭祀时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对“礼”的规定是“敬文”或“节文”。“文”是文

19、饰,以可以视见的文饰表达内心的敬意,就叫做“敬文”。但文饰容易过,因此要把节制与文饰二者调和起来,使其避免“过”与“不及”,适得其中,就叫做“节文”。本来礼乐不分,后来有所分别:乐以陶冶心性,礼以教养人文。二者必须互相配合,里外皆修,达到君子人格完成的境界,这就是孔子一生自觉追求的事业,也是儒家的事业。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下图:曲阜祭祀孔子、苗族祭祀舞、土家族祭祀舞,(2)道家之“妙”,对中国美学内核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道家。“逍遥”即“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的艺术精神的最后根据,有两个理由:一是无所用其用而只以自身为用的精神的自由超越。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

20、越出来,使心胸才能达到一种无所滞住的“虚”、“静”、“明”。苏轼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所以,“游”是指精神达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即敞开了一个可以包容万物而迎回吐纳天地之流的心胸。二是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道是自由的、自然而然的,它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游”与“崇高”的区别,“崇高”始终维系着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审美观照中由对立的痛感及主体初始的压抑感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使命的自豪感,不过反映了英雄惜英雄的强者心态,即由本来是对于强大对象

21、的恐惧,转变为对它的欣赏,它是以严重的对抗为前提的。“游”没有对抗,道家的超越不是简单地奔向无限,而是“反虚如浑”,是一个“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回旋过程,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这样的超越绝不会产生宗教的超越(舍弃生命与世俗),也不会产生理性的超越(舍弃现象与个别追求本质),而只可能孕育出艺术的超越于每一感性事物自身,“看”出其超越的意味,于是事物被一种超越的意味所充实,成为道的显现,成为永远是新鲜的事物。,(3)禅宗之悟,禅本义就是悟,指对佛法的心领神会。禅宗认为至高的佛理是无法言说的,只能靠各人自己去体会,犹如喝水,冷暖自知,一落言筌,只能拘泥于形迹,而不能得其神理了。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节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