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6324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44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八章茶艺与茶道.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茶道 与 茶艺,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茶道的基本含义,什么是茶艺,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作为茶文化核心内容的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出世的节操,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烂漫思想;因此,茶文化和儒家、佛家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茶文化与儒、道、佛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茶道精神与儒家思想,1.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

2、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中国的茶文化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前四个层次都和儒教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儒教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毫不过分的。然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儒教的人格思想。,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

3、,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廉耻中和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小结:,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

4、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绝妙的想法,然而它却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儒家是入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一)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二.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正是

5、僧人长时禅定的“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有时不免使人产生昏沉现象,而颇具提神益思,驱困解乏,生津止渴等效用的茶叶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禅定领域。茶之为药的性味功能见诸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籍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中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此种药性与药效,正与禅定之澄心静虑,专一不乱的要求契合,因此禅定与饮茶,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走在了一起。,又因佛教僧人在长期的坐禅实践中发现了茶之对坐禅对诸病的裨益作用,从而总结出“茶具三德”的观念: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以及茶具不发(抑制情欲)之

6、功。茶之所具祛火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使饮者内心易生冲和之气,保持心态平衡,对于坐禅时的摄心入定,的确大有裨益。,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东晋以后,修定僧人在长期修持实践中对饮茶益于摄心入定作用的发现,使得禅门将坐禅一段时间后的饮茶,列为制度,写入清规: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又每坐禅一炷

7、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二)茶禅一味-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的两层含

8、义:一是指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苦”、“静”、“凡”、“放”均有相通之处。禅宗将饮茶一事,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真义,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所谓“闻声见色,无非是禅”,“低首举足,皆成佛道”。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佛色,佛声者,禅也。,禅师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

9、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反映了禅去执、空灵的境界。,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3.促进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三.茶文化与道教,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茶谱中明确指出: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道家修炼,

10、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使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一)道家思想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1.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2.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便有了一个真正的转化,此时,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渐普及,而且不再带有观念论哲学的色彩,乃变而为功利主义的宗教。人们在日夜思考着如何才能得道-长生不死,羽化成仙。这也正是茶人所向往的。如何得

11、道,便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道士们的答案大致可分两个部分:一为锻炼身心的摄生术;二为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炼丹术即在此观念上发展出)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道教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茶道思想,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第二节 茶道的基本含义,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例如封氏闻见录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等。,一.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

12、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吴觉农先生

13、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

14、,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总结,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15、。,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以下几点区别:,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

16、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

17、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第三节 什么是茶艺,1977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等茶叶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和品饮国饮,提出了“茶艺”一词,用以表述茶叶泡饮过程及程序,以区别于日本的“茶道”。原因之一是,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人传承,如果援用茶道,会引起误会,被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回中国;原因之二,认为“茶道”一词过于严肃,国人对“道”字特别敬重,有高高在上之感,一时难以被民众普遍接受。,一.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1.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

18、生: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2.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

19、,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总之,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

20、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冲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冲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二.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

21、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王玲教授和蔡荣章先生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不过,以这样的高度来

22、要求茶人毕过于严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艺人员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庄晚芳教授的所提出的“中国茶德”是指“廉、美、和、敬”,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三.茶艺的分类与创新,目前国内的茶艺表演基本上可分为:传统茶艺、加工整理和仿古创新三大类型。,(一)传统茶艺在我国民间最流行的茶叶冲泡技艺,主要有:四川及北方地

23、区的盖碗茶,以冲泡花茶为主,也有用盖碗冲泡绿茶的。其次是闽广港台地区的小壶小杯的工夫茶,专泡乌龙茶。再次是江浙地区的玻璃杯冲泡名优绿茶、其历史较前二者为晚,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以后才开始使用的。而盖碗茶和上夫茶至少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流行,历史较为古老。此外,民间有用大壶泡茶或用大茶杯泡茶的,茶具简单,冲泡和饮用都没有什么讲究,属于喝茶范围,不在茶艺之列,最多可放到茶俗范畴中去研究。,1.工夫茶 2.盖碗茶3.绿茶玻璃杯冲泡法,(二)加工整理在茶文化热潮兴起之后,为了适应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表演和茶艺馆营业中的需要,许多热心的茶人就对民间自发状态的传统茶艺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规范化、艺术化,以让更多的群

24、众了解、接受和喜爱,这其中较为成功的当数“台湾工夫茶艺”。,茶艺创新举例:A.台湾工夫茶艺a.是将以前的放置在白纸上赏茶,改为使用竹制或木制的茶则和茶匙。b.是创造了“茶海(公道杯)”c.是创造了“闻香杯”。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不久前出版的喝杯好茶一书中,将台湾工夫茶归纳为18道程序,称为“行茶十八步”:1备具。2迎客。3煮水。4温壶。5赏茶。6置茶。7温润泡。8将茶水注入茶海。9悬壶高冲。10温杯。11斟茶入茶海。12分茶入闻香杯。13将闻香杯中茶汤倒入品茗杯。14,观赏汤色。15闻香。16品茶。17三口品完。18静坐回味。,B.海派工夫茶艺: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经过几年的摸

25、索,对传统工夫茶进行了改良,终于形成了清淡怡人、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海派工夫茶”。海派工夫茶与传统工夫茶的主要区别在于:a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一般为壶容量的三分之二,海派工夫茶则占壶容量的三分之一,这样跑出来的茶汤橙黄明亮,幽香淡雅,更适合上海地区人们的口味。b传统工夫茶由于投茶量较大,吸水舒展后的芽叶常常将壶盖拱出,在这拱盖的不经意之中,香和韵自然流失,茶汤达不到完美,而且壶中间的茶叶常常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被弃之,浪费许多茶叶。而海派工夫茶芽叶舒展后洽与壶口持平,七泡之后,每片茶叶都得以舒展,弥补了传统工夫茶的不足。,c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较大,悬壶高冲后必须迅速出茶,不然茶汤苦涩,常

26、人难以品饮。海派工夫茶则以科学的泡茶方式,精确计算时间从容有序地调控茶,能使茶的香、味、韵得到充分发挥,使人品尝到茶的真味。如泡茶从进水到出茶为1分钟,过短茶的香和韵不能显现,过长则产生苦涩味。按传统乒夫茶泡法,铁观音只能泡到七泡有馀香,按海派工夫茶的泡法,则九泡还能有馀香。d传统工夫茶的泡茶程序较繁琐,一般要有21道才能泡完一道茶,武夷山地区的工夫茶甚至多达26道。海派工夫茶则主张简洁明了,崇尚喝到茶的真味,将许多无伤大雅的多余程序剔除,只留必要的泡茶技艺,这种讲究实际的品茶方式,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经过改良后的海派工夫茶共有10道程序:1准备茶具。2鉴赏佳叶。3观音入宫。4悬壶

27、高冲。5观音出海(洗茶)。6平分秋色(分茶)。7观赏汤色。8喜闻幽香。9小口啜饮。10收拾茶具。,(三)仿古创新 示例:1).1994年,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丈化节”上也表演了“农家茶”和“文士茶”。此后“农家茶”和“文士茶”还被一些地方茶艺队所引进。“农家茶”是表现江南农村妇女使用大瓷茶壶泡茶,属于壶泡法。“文士茶”是表现清末民初江南丈人雅士的品茗活动,属于盖碗泡法。“富室茶”是表现解放前江南富贵人家的品茗活动,也是属于盖碗泡法。因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故有人也将这些茶艺称之为“徽州茶道”。,2)民族茶艺我国各兄弟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

28、侗族的罐罐茶、纳西族的盐巴茶等等,无论是饮茶方法、饮茶器具都与汉族不同,在茶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一些茶艺工作者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茶俗加工整理成表演型的茶艺,配以民族服装和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很受观众的欢迎。云南地区的茶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特别突出。,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1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积极的精神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儒、道、佛”诸家精神的载体。茶文化中包含着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 调整

29、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茶文化与人们的礼俗生活紧密联系,茶被赋予礼仪功能且具象征意义 茶与酒是人们交际中常要用到的应酬物,然而茶与酒却有迥然不同的品性。以茶代酒进行交际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因而在无形之中融洽了交际的氛围。现代人们常在茶馆中进行商务洽谈、朋友往来,正是看中了茶馆高雅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良好氛围。其次,茶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饮品,茶叶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饮酒过多则有害人的身体。因而现在的外事往来、招商引资、联络乡情、亲友聚会,无不借助茶文化以增强会晤的和睦氛围。,3.诗化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茶文

30、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能使人脱俗近雅,平添几分诗意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茶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人雅士入茶来”,从而产生了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契机,成为一种高雅文化。文人饮茶对环境、氛围、意境、情趣都有很高的追求,如陆羽曾主张饮茶可伴明月、花香、琴韵,还可作诗。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也曾描写了这样的品茶氛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4.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它具有“教化”功能。茶圣陆羽在茶经的第一章就写明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

31、是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西晋时期,陆纳将饮茶看作自己的“素业”,以茶来倡导廉洁,以对抗当时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唐代诗人韦应物赞颂茶“洁性不可污”,表明茶又具有高洁的品质。,在当代不管是中国茶德所提倡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韩国茶礼的“和、敬、怡、真”,所体现的是“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粗茶淡饭”“清茶一杯”来表示节俭、廉洁之意。“茶能性淡为吾友”,以茶为友,能使人淡泊名利,在平淡中找到人生的价值。,5.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当代茶文化活动已成为超越国界、种族、流派的活动,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在当代,茶文化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当代茶人相聚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展望茶文化的未来,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如“国际茶文化节”的举办,每次都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