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82852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产生原因,社会原因:1、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当时诗人视野广阔,精神振奋,边塞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当时人热心从军和密切关心边塞,还有政治制度和英雄人物的影响。,2、盛唐时期边塞与内地联系空前加强,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交通便利这就为从军出使,漫游塞上提供了方便,实际上也就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可观条件。,3、在边塞军旅中有

2、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将帅能文能武,他们延揽诗人入幕,使得诗人接触了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这些悲壮、雄壮的境界使诗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写作的激情。,文学自身的原因,从骆宾王到陈子昂,初唐边塞诗大大地发展了,丰富了,虽然还未能形成独立流派,但已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做了多方面的准备,预示着一个更加繁荣的边塞诗创作时代的到来。,边塞诗特征(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奇丽、壮阔。(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4)从意境上看边塞诗情辞慷慨,意境雄(5)从体裁看边塞诗

3、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边塞诗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边塞诗的意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刀、铩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秋月、雪山、孤城、楼兰、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雁飞、箭飞、马走,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借事言志,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3、直抒胸臆,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

4、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沈

5、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4、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

6、、一往无前!,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意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夜上受降城

7、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塞上听吹笛高适,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

8、,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

9、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创作背景,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译文,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鉴赏,1、写景有“虚景”

10、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被吹到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2、“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3、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3a、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

11、,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3c、联系全诗,说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注:胡地无梅花。,3、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

12、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涉及的手法:修辞手法:通感、双关、离合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联想,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早死。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

13、边塞诗派的代表。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赏析诗文:,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韵译: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

14、飞走。,以上几句写出征前的自然环境,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莽莽”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的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

15、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韵译: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这三句写出征的原因,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韵译: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韵译: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以上几句写出征行军的情况,3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环境是夜间,

16、“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

17、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韵译: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小结: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

18、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李颀,原文,泛指塞外边疆上的河流,出征将士,阻拦,遮断,追随,这里泛指将帅,仅,只,即葡萄,也作蒲陶,创作背景,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眺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19、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作者介绍,李颀(690-753?颀,念q),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

20、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以边塞诗著称,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等,都有诗什往还。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李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 年仍过隐居生活。李颀性格疏放

21、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翻译,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22、,“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请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从侧面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那一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明确:“空见蒲桃入

23、汉家。”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蒲桃”,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此处用故,讥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草菅人命的帝王,,文学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西北,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

24、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

25、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知识链接,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b),-t(-d),-k(-g,-h)构成,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也是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在现代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闽南语、部分赣语与客家话中仍完整的保存着韵尾三分;在晋语中保留-k韵尾;在吴语、部分江淮官话、部分西南官话中保留喉塞音;在湘语

26、、部分赣语、部分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中保留独立调值。但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现代官话的特征之一是中古汉语的入声消失。,指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如普通话“大地”d d是双声,两个字的声母都是。两个字是不是双声,不同方言区或不同时代的人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如闽南方言“农林”lo lim,“无面”(闽南话“没趣儿”)bo bin都是双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不是双声又如“五牛”两个字,从广韵音系看,五,疑古切;牛,语求切,是双声,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则不是双声。,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g、d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阳韵和阴韵的字调各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