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99974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7.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对象,第一节,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促进其良好个性形成,使儿童逐渐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儿童了解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文化,掌握社会交往技巧,促进儿童积极社会情绪和情感的形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1904年1月,清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该章程提出了培养幼儿身心、个性、行为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原则和方法。1919年后,涌现的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们引导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社会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得到确立,社会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及

2、实践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初创阶段,195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提出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1981年10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将思想品德作为独立科目,使德育课程系统化。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了德育的总目标。1994年,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用“社会”范畴代替了“品德”范畴。,变革阶段,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明确了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将品德教育引入社会教育中,弥补了以

3、往品德教育在儿童个性、社会性教育方面的缺失,使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向着更人本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发展阶段,在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并能逐渐影响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并且受社会条件制约。个性是每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体现着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特价值。,学前儿童的个性,学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儿童,如果能够遵守社会规范,那么其个性就能得

4、到很好的发展;若儿童在社会化中表现出的个性违背了社会价值观,则会被认为是社会性发展缺陷或发展不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学习者、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开展学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的重要依据。,依据学前儿童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在规定教育目标时,教师首先应了解学前儿童进行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学习能力制定目标;其次应当考虑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学前儿童自身的个性、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情况来制定目标,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担负了培养儿童成人的重要责任,将为学前儿童终生

5、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基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未来,其目标的制定要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涵盖学前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定目标时,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基础学科本身的目标以及知识体系,才能将社会教育目标较好的完成。,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容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和可扩充性等特点。总目标全面兼顾了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学前

6、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具体化、细致化的表现,是对各个年龄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段目标,小班时,希望儿童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中班时,则要求有所提高,希望儿童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同情心,愿意关心他人;大班时,就要引导儿童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儿童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些合理应变。,是将总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是教师根

7、据社会教育总目标制定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可直接实现的目标。确立合适的活动目标是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活动目标,教师在确立目标时,首先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应该确定具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已有水平以及存在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再次,要预先确定目标实现的程度,学前儿童对预定教育目标能达到多少。,合理分解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对教学目标合理分解,使目标更容易实施并且能够对学前儿童完成程度做出具体评价。,实现目标应注意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活动形式学前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学中应注重“实践”,尽

8、可能在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激发学前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施教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在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体内容之前必须理解纲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相关规定。,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儿童时期,自我意识主要是儿童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和体验,如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别、优缺点、自信、自尊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情绪

9、和情感,社会环境的认知学前儿童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等;对环境的认知包括名称、具体地点、环境设施、人物关系和行为准则等。,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社会规范的认知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规范以及日常的卫生习惯等。,社会性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合作、分享与安慰等,反社会行为打人、骂人以及破坏物品等攻击性行为,其他社会性行为违规、自私、说谎以及焦虑等,社会交往,与成人的交往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多元文化,中国文化学习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主要民族,著名人文、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等。,世界文化主要引导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不

10、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以及家、园、社区合作3个方面来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某个社会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社会教育,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并且可以与同伴协商、配合,既可以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可以加强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合作意识。,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能很好地解决儿童对社会认知不足和缺乏社会实践的问题。,学前儿童

11、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了很多社会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点滴以及节日活动进行社会教育。,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外部因素。家长与幼儿园的互相沟通,能够使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而幼儿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目标。另外,教师应当组织儿童走向社区,拓展儿童社会交往的空间,增强儿童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促使学前儿童融入社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灵

12、活加以运用,使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以语言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讲解讨论法,讲解法,教师运用讲解法时要注意:讲解要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和多样性。,讨论法,教师运用讨论法时要注意:讨论内容是儿童熟悉的或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讨论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讨论结束要进行总结。,指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增强其好的行为,消除其不好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教育方法。,强化评价法,正强化,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立刻给予其所需要的强化物,则被

13、强化人再次出现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负强化,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表现出正确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为了避免厌恶刺激,被强化人会加强实施正确行为的几率。,强化法的使用要点,明确强化行为,例如:教师夸奖幼儿:“明明真棒!”其效果就不如“明明帮老师拿玩具,真棒!”后一种夸奖更能使儿童明白老师倡导的行为是什么。,选择适当的强化刺激物,正强化物:糖果、饮料;外出游玩、看电视、做游戏;赞扬、拥抱、鼓励等。负强化物:言语警告、自由受限以及各种强烈的感觉刺激或心理惩罚。,情景体验法,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社会情境中,儿童通过模仿、表演、参观、交流等活动,体验社会行为的方法。,情境体

14、验法寓教育目标于教育情境中,使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能更好地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丰富儿童的道德思维,强化儿童的社会情感,增强其是非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角色扮演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注意要点,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并且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儿童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的。要给儿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的权力,而不能由老师硬性安排。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

15、者因害羞而不愿意扮演的儿童进行鼓励和启发。,移情训练法,移情就是教师或家长通过讲故事等方法,让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及活动的教育方法。,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使儿童在理解的情境中产生移情。移情训练中应该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让儿童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在移情训练中,儿童移情的对象应不断延伸扩充。促使儿童在移情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在情感同情和共鸣上以外,还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注意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了解学前儿童

16、社会性发展存在的个体差异,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状况,观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而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群体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以及学前儿童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从而为教师制定具体的班级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依据。,完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通过实施几种不同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之前与之后效果,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性水平的评估,对比分析,从而鉴别哪一种教育方案使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提升最快。,提高幼儿园与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诊断、反馈和改善是评价的三大主要功能。通过评价,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发现现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对不当之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17、与教育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以及个人差异,合理地制定和调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能够满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目的性原则,首先,全面性原则是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对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进行评价,不仅关心认知结果,也要涉及社会、情感、行为和能力发展;其次,在收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关信息时,也应当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全面性原则,首先,要选择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其次,要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再次,评价

18、者不能凭借个人感情主观臆断,应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评价。,客观性原则,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时,要注意儿童的社会发展性水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只注意儿童在某个时间点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观察、评价。,发展性原则,定量评价是综合各种信息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定性评价是用非量化手段评价结果或者制定评价标准。评价者必须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对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做出科学、准确、客观、全面的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教师应该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即不仅依据评价标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

19、判断,还需要认真地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较之以前的进步。,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有利于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有利于了解当前实施的社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活动目标的评价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活动目标是否分解合理,活动目标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活动目标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活动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可检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活动内容的评价应考虑活动内容是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是否是学前儿童必需的,是否符合学前儿童认知水平,是否为学前儿童所接受,是否

20、每个儿童都能够得到发展。,活动准备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是否充分、是否适用、是否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教育环境是否安全、是否能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教师对于社会教育活动的知识结构准备是否到位;学前儿童有关本次活动的思想准备是否充分。,活动过程的评价教育过程是否面向全体学前儿童,是否注意到学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否有机会让学前儿童自主观察、体验、表达和操作,学前儿童是否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学前儿童的自主意愿是否得到教师的尊重,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生动、灵活等。,活动结果的评价应当考虑本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前儿童是否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否出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社会性行为,学前儿童是否对活

21、动有期待和探究的欲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谈话法,谈话法可以比较直接地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可以直接对学前儿童提出问题,了解儿童存在的问题,儿童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谈话话题应围绕着谈话目的进行;谈话的时机应恰当;谈话结束时,要妥善保管好记录、录音等,并进行整理、分析。,观察法,观察法直接、便捷,使用范围广泛,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分类,时间取样观察法观察到的行为容易量化,便于统计分析,且便于大样本地收集学前儿童的评价信息,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常用的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所得到的信息较为全面,能够包括行为的发生、变化、结果等,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事件。行为核查观察法实施方便,针对性强。,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和内容,制作问卷并向调查对象发放,以广泛搜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问卷调查法多以向家长发放问卷,以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式存在。,问卷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