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2341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皮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病毒性皮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病毒性皮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病毒性皮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病毒性皮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皮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皮肤.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毒性皮肤病的护理,病毒性皮肤病的护理,病毒性皮肤是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黏膜病变。病毒可直接侵犯皮肤皮肤损害,少数可由病毒的抗原性作用引起皮肤变态反应性发疹。引起皮肤疾病常见病毒为DNA病毒,少数为RNA病毒。可将病毒性皮肤病大致分为三型:新生物型:多由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引起,皮损以疣壮增殖为主,如寻常疣、扁平疣等 疱疹型:多由疱疹病毒与痘病毒引起,皮损以水疱为主,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等。红斑发疹型:多由RNA病毒引起,皮损以红斑为主,此型传染性较大,如麻疹、风疹等。,一、单纯疱疹,是因感染人类单纯疱疹(HSV)引起的,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的群集性疱疹。分为型和型:型感染腰以上部位,如

2、颜面部,型主要感染腰以下的部位,如外生殖器。本病容易复发。单纯疱疹病毒疫苗,可预防病毒感染和复发,目前尚在研制当中,还未用于临床。,二、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水疱呈向心性分布为特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疱液、口腔分泌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一般冬春季发病率较高,秋季也有发生,没有夏季流行的报道。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较多,面部、四肢较少,且皮疹分批出现。1、儿童一般发病轻微,皮疹较少,全身症状轻。2、成人发病多较重,皮疹多,全身症状重,多有高热、病程亦较长。3、孕妇在妊娠4个月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导致先天畸形和自身生命危险。,

3、三、疣,疣为乳头多瘤病毒感染,属于DNA病毒。分为三组,即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和空泡病毒。其中乳头瘤病毒临床上产生表皮新生物,即疣状损害,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疣主要由直接接触传染。,四、传染性软疣,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子”,是由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所引起。系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共用搓澡巾间接传染。多见于儿童及中青年女性。疣呈半球形、光滑丘疹,顶部有脐窝。挤疣会有疼痛及出血,但却是治疗本病既简单及有效的方法。,五、带状疱疹的护理,概述: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 一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以

4、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病 因,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痛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复发。,病 理,带状疱疹主要的病变见于神经及皮肤。神经损坏系在一个或数个邻接的背根神经或脑神经中由严重的炎症性浸润开始,扩展至相应的感觉性脊神经或

5、脑神经,炎症导致受犯神经节神经细胞的破坏。本病中受累的升级节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或用猴肾细胞培养已证明含有核内嗜伊红包涵体。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有轻重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变性的改变可以由受累的神经节沿感觉神经扩展到皮肤。,诊断要点,本病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

6、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2、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朵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在耳道或鼓膜有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综合征。,(3)带状疱疹后神级痛,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

7、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带状疱疹后神级痛。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称为pHN.,(4)其他:,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治疗,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 热。1、内用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级痛,缩短病程。通常在发疹后48至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

8、疗。阿昔洛片每次800mg,每日5次口服;或伐昔洛每次1000mg,每日3次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250mg,每次3次口服。疗程均为7天。,(2)止痛,可酌情选用卡马西平0.1每日3次,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每日3次,左旋四氢帕马丁(罗通定)30至60mg每日3次,曲马多50mg每日3次等。同时可应用营养神级的药物,如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1、B2。,(3)糖皮质激素,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病程,但对于PHN无肯定的预防作用。主要应用于病程7天以内、无其他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可口服泼尼松30至40mg每天,治疗7至10天。,2、外用药物治疗,

9、(1)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薄荷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比5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2)眼部处理,如何并眼部损害需请眼科医生协同处理。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滴眼液,局部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3、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半导体激光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水疱干涸或结痂、,主要护理问题,1、舒适的改变 与病毒侵犯神经导致神经疼痛有关。2、感染的危险 与疱疹破溃糜烂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 疾病本身所致。4、知识缺乏 缺乏该疾病知识的了解5、焦虑 与患者对疱疹的

10、恐惧、担心预 后有关。,护理目标,1、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2、疱疹破溃糜烂处于干燥结痂,体温恢复正常,血液检查正常3、皮肤无水疱、皮疹或创面已结痂。4、患者对疱疹病毒相关知识有所了解。5、患者焦虑程度减轻。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措施】,舒适的改变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及诱发因素。2、给患者心里安慰。3、和患者多交流转移注意力4、教会患者放松治疗,减轻不适。5、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感染的危险,1、评估潜在的感染的部位,患者的症状、体征、创面的清洁度,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2、评估患者机体免疫力及营养状况。3、医护人员操作前后应洗手。4、换药室注意清洁。5、保持皮肤清洁干

11、燥,避免损伤,且勿搔抓6、给予患者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免疫力。7、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皮肤完整性受损,1、评估皮肤受损的程度,红斑、水疱变化情况,有无新皮损。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3、穿软棉制衣服。4、勿搔抓、撕破皮损、5、遵医嘱给予内服、外用药物、光疗等,促进皮损恢复。,知识缺乏,1、评估患者的文化及疾病相关知识水平2、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3、讲解各种检查、治疗注意事项。4、讲解各种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5、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保护皮肤的方法。,焦 虑,1、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2、安慰开导患者,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3、以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12、、指导放松休息转移注意力,减轻不适5、遵医嘱给予抗焦虑药物,并观察其疗效。,健康宣教,1、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2、预防和控制上呼吸道感染。3、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4、由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全身不适,低热及食欲不振等的症状,因此要劝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避免用抓搔,以免继发感染,加重病情。5、患者应卧床休息,为防止压破水疱,可取健侧卧。床单被褥要保持清洁,内衣应勤换,并应柔软,以防摩擦而使疼痛加剧。6、可继续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止痛剂.7、保持创面干燥,让痂壳自行脱落。8、一周后复诊。,前沿进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短则1至2年,长则超过10年,如无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一般病史均长达3至5年。现在由于对病因认识的进展及神经阻滞较好的治疗效果,采取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和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很好的效果,治疗有效率达80%以上。神经阻滞有痛点阻滞、椎旁阻滞及骶管阻滞等。,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