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2647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课件(生产和成本).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学院:李快满2009年9月,西方经济学教案,2,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 厂商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大利润化原则支配着厂商的行为,利润取决于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在生产领域,厂商用最小成本生产最大的产量;在市场竞争领域,厂商为生产的产量索取最大的价格。,3,(1)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称作生产理论;(2)从价值即货币形态角度分析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成本要素的变动情况,称作成本理论。,4,第一节 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公式“生产”是指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劳务如理发、警察

2、、音乐会等等。而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共同协作、生产出产品的过程。,5,生产过程可分解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投入即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资本等,产出即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的数量。生产函数就是用来表示投入和产出或生产要素和产量之间关系的概念。,6,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某种组合的生产要素同最大可能的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作为反映投入产出技术关系的概念,生产函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生产过程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转换的过程,他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7,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K 式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

3、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分别为技术参数、劳动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资本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假定+=1,和可以非常方便地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当然+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8,三、短期生产函数 在短期内,西方经济学根据时间因素对供给和生产的影响,将生产要素分为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因为资本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固定要素指资本,可变要素如劳动、原材料和燃料等等。由于资本数量是固定不变,所以短期内产量是劳动要素投入的函数,并随后者的变动而变动。,9,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TP)是在资本投入量既定条件下由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总和,公式为

4、:TP=(L)。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公式为:AP=TP/Q。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公式为:MP=TP/L。,10,收益递减规律,生产的三个阶段,11,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即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12,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这是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有

5、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收入递减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其前提条件的,技术进步不能取消收益递减规律,但能抵消该规律产生的负面效应。,13,14,3.生产的三阶段(根据TP、AP、MP曲线的形状),第一阶段为收益递增阶段(0-L2)第二阶段为收益递减阶段(L2-L3)第三阶段是负收益阶段(大于L3),15,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可以说明厂商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假如厂商不考虑单位成本,而希望得到最大的产量,那么劳动的投入量为L3最合适,因为这时总产量最大。假如厂商考虑单位成本,不要求最大产量,那么劳动投入量为L2最合适,因为这时平均产量最大。但无论如何厂商不会将生产扩大到第三个阶段上。,16,四、长

6、期生产函数 长期是指时间足够使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任意改变,不仅资本的数量可以随意增减,而且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长期生产函数可以记作:Q=(L,K)。资本数量的变动,实际上就是生产规模的变动。对厂商来说,长期生产函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产量最大和成本最低。,17,规模报酬不变,指各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和产量增加的比例相同。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超过了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长的比例小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

7、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18,第二节 成本函数 成本是指以货币支出来衡量的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一定产量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这里假定要素的价格不变,成本函数记作:C=(Q),C=(Q,P),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的供求决定的。这里假定要素的价格不变,成本函数记作:C=(Q)。,19,一、经济学上的生产成本与利润 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显明成本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它是指厂商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各项支

8、出费用,由于这些成本在账目上一目了然,所以成为显明成本。隐含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会计成本账目上表现出来,所以叫隐含成本。,20,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既然不一样,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也就与会计利润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成本,既包括显明成本,也包括隐含成本。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利润,从会计学上的利润中减去隐含成本才是经济学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21,二、短期成本函数 在短期内,由于生产要素分为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因此成本也相应地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22,1.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

9、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一般包括厂房和资本设备的折旧费、地租、利息等。可变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雇佣工人的工资等。当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也为零,产量越多,产量越多,可变成本也越多。总成本指厂商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总成本之和。,23,2.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量需要支出的成本。由于总成本TC分为固定总成本和可变总成本,平均总成本也可分解为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24,25,三、长期成本函数 在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一切成本项目都是可变的。这样,长期成本只有三个成

10、本概念: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26,1.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是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它是长期总成本除以产量的商:LAC(Q)=LTC(Q)/Q,27,企业A所在的行业可能是一个由很多经营规模很小的企业所组成的,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企业C所在的行业则是由少数经营规模巨大的企业所组成的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企业B所在的行业则是由经营规模经常变动的许多企业所组成,竞争和垄断程度在前两者之间。,28,2.长期总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各种产量水平上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函数的公式为:LTC=(Q)。长期边际成本记作LMC,长期

11、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由长期总成本曲线得出,因为:LMC=LTC/Q,它正是LTC曲线的斜率。,29,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以最小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它又叫做生产者的均衡,因为实现了要素的最优组合,因为实现了要素的最优组合,也就达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再改变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30,一、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生产力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和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很相似,所以它又被称作“生产的无差异曲线”。,31,第一,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可以为负,也可以为正。把两条脊线围成

12、的区域叫生产的“经济区域”,第二,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其形状凸向原点。经济含义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为了保持总产量不变,另一种要素投入量必然减少。,第三,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第四,同一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否则与定义矛盾。,32,等产量曲线这一概念是建立的依据是:生产者对他们可以使用的劳动力、土地、原料和机器等投入的组合,具有一种相对无限的选择,并且所有这些投入的任何一个都很容易相互代替。很显然,这个概念并不是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一种纯粹的思辨的结果。,33,

13、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的各种组合的轨迹。,34,等成本线斜率的经济含义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许多等成本线;其中距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线代表的成本水平越高。如果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等成本线会发生不同角度的旋转。,35,在图形上,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之点。无论是产量既定,还是成本既定,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E,都是生产者的均衡点。在该点上,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正好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三、生产要素最优组合,36,第四节 厂商的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厂

14、商从事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来自于厂商销售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收益与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厂商要比较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如何生产问题。,37,一、收益的概念 收益是指生产者销售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收益是厂商生产并销售一定数量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额,或全部的销售收入。平均收益是厂商相互受每单位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平均货币收入,也就是总收益与总销售量之比。边际收益是指厂商增加销售一单位商品和劳务而获得的货币收入。从厂商的收益概念可以看出,收益取决于两个因素:价格P和产量Q。,38,二、利润最大化假说 厂商

15、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对19世纪资本主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制度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新提出的理论与利润最大化假说相违背。如经理型厂商理论将经理效用函数纳入企业的目标函数中,用多目标取代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矛盾,可以解释用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说解释不了的企业行为。,39,三、利润最大化原则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总是要比较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决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这方面,厂商的行为要受两个规律和原则的制约。,40,原则一是损失最小化原则。在短期内,如果某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或等于他的平均可变成本,他将完全不会从事生产。原则二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假定厂商值得进行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要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将不改变产量水平,因为这时的产量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