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1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第15章.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和关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一、高技术产业群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现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40年代之后,以微电子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
2、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是现代科学革命和现代技术革命的合称,又称“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二、新的社会思潮,随着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第三次浪潮”冲击着世界各个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第三次浪潮“大趋势”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把社会划分为互有联系的三个不同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主要指的是工业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贝尔认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土地是资源;农场和种植园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地
3、主和军人是社会的统治人物;财产和军事力量是阶级基础;继承和武力夺取是取得权力的途径。在工业社会里,机器是资源;公司、企业是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行使权力的手段是对政治施加间接的影响;政治组织、专门技术成为权力的阶级基础;继承和教育是取得权力的途径。在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资源;大学、研究机构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社会的统治人物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通过技术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平衡来体现权力;取得权力的阶级基础是专门技术和政治组织;人们通过教育、动员等途径来取得权力。,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美国白领工人的人数已经史无前例地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专业技术人员阶级正在上升为新社会的
4、统治阶级,理论知识已经处于中心地位,成为革新与决策的资源,美国的今天就是工业国家的明天,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未来。,第三次浪潮,托夫勒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新时期,他名之为“第三次浪潮文明”。,阿尔温托夫勒,根据托夫勒的分期,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的文明,第一次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是“农业革命”,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第二次发生在二百多年前,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破坏了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严重 阿尔温托夫勒,社会上一切都趋向商品化,还带来了通货膨胀、失业、帝国主义战争等弊端。因此,第二次浪潮已处于
5、“严重危机中”,现在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或“知识革命”。,“大趋势”论,内容简介:1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美国的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了蓝领工人,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2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30年前,技术的引进到社会上来是强迫性的。当某种技术引到社会上来时,人类自然地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3从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各国必须互相依赖的世界协作生产将成为世界经济结合的流行方式,4从短期向长期的变化趋势。全世界都在批评美国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眼前利益.现在有许多迹象显示美国管理人员又开始转变态度。5
6、从集权向分权发展的趋势。美国的非集中化正改变着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美国的文化也在非集中化;美国本身就是多样化。6从组织机构的帮助向自助的变化趋势。我们逐渐在减少对组织机构的依赖,转向信赖和依靠自己。7从代议制民主制向共享(共同参与)。共享民主制正在美国的地方政治中引起革命性变化,同时在向改变中央政府的方向发展。代议制民主的衰退也意味着传统的政党制的结束。,8从等级制度到网络组织的变化趋势自助,交换信息、改变社会,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环境。9从北向南发展变化的趋势。一方面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仍然在失业,另一方面洛矶山脚下某城的石油工人每周挣1000多美元。另一方面北方失去了成千上万个工作职位,而南部报纸招
7、聘栏不够用,大量空缺职位急需要人到那里去工作。10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选择的转变。从60年代到80年代,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单一的大众社会已经分成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具有多种多样的情趣和价值观念。,三、两类社会形态的划分,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上可以把社会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社会演变的方向,是社会系统在整体上朝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更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结构组织复杂性更高的形态发展,其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富庶、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这将是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的统一体。,第二
8、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增长点,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与前途。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二、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概念,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1976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在信息经济概论中进一步把信息经济分为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深化了信息经济理论。1985年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1986年英国学者福莱
9、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1997年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委员会在知识社会中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广泛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利用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迈向知识社会。1998年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为“知识促进发展”,对如何采集、传播和运用知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论述。,广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 应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活动。狭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和智
10、力的投入为主,对经济增长起第一位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三、全球化问题,全球化:发源于西方,20世纪60-70年代才出现“全球的”(global)、“全球性”等用语,到80年代中期才正式形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广义: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1450-1815年,是全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年至今,是加强时期。,狭义: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
11、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扩展至全球的范围。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脱离国家作用的纯自然过程。事实上,全球化的推进,既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社会化的客观产物,也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的结果。,我国互联网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2005年网民达到1.2亿。,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它对人类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代后进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现代化,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密切联系。一、现
12、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是英国-德国-美国。1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模式源于英国,在美国发挥到了极致。一般认为,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依赖庞大、多变的股票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
13、德国模式:也叫“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模式追求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西欧的多数国家,与德国模式相近。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中国模式: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现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生产要素构成的变
14、化:从以土地、劳动力、资金为要素转向以知识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它最主要的资源(智力资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源。第三,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知识劳动者越来越成为主要劳动力。第四,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的龙头。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主持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评价指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15、。,世界竞争力年鉴,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距。,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世界银行:“以知识促发展”战略:第一,知识鼓励创新,知识需要创新来开拓发展知识,但创新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又不能很好的控制。第二,创新反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创新在旧知识
16、的基础上反对旧知识,创新的行动是建立新知识的开始,其结果则不一定是建立新知识。第三,在“创新工程”中,人文知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四节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中叶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二、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教兴国战略的内
17、涵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三、国家创新系统(NIS),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涉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网络系统。NIS建设成为面向知识经济社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历史性任务。1.内涵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是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和美国的纳尔逊(Nelson)首先提出的。之后,丹麦的伦德瓦尔(Lundv
18、all)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的具体观点图示如下。,OECD的说明(定义):NIS是一组独特的机构的网络,它们分别地和联合地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提供关于形成和执行关于创新的政策的框架,是创造、储存和转移知识、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的系统。另一种定义(考虑到“产学官”内核):NIS也就是通过国家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制度创新(政府主体)和知识创新(学术界,即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主体)为内核的互动和整合,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开放式网络系统。,NIS建设,也就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促进整个创新系统中不同部分、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促进不同
19、创新行为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基础设施,成为社会发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壁垒(知识壁垒,绿色壁垒)和增进国家竞争力的引擎。,2.战略目标: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为了加速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我国制定了具有国情的创新体系。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功能表),框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战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进工业信息化。,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产过程必须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信息业(也要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服务业,其中生态农业是核心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应用现代科技、利用信息革命成果,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并以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