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9750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国彦兵版-温州大学.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温州大学商学院 国彦兵,2011-2012学年第2学期,新浪博客:新浪微博:http:/话:,本课程的安排,教材:国彦兵编著国际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出版,课时:54,周学时: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期末70%,平时30%,第一章 绪 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本书的体系安排,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商品交换货币往来生产要素流动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理论、政策)(理论、政策)(理论、政策),家政学、微观、宏观经济学到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2、,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的延伸,国际经济学,微观国际经济学,宏观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政策,要素移动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与开放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学特点,民族国家的存在,需要运用不同于国内经济学的另一套理论来解释,国际经济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财政政策,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分割的市场,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演变古典贸易理论模型,重商主义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是欧洲资本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严格来说,重商主义不能算是一个经济学学派,流行于1517世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理论考察,可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基本思想,世界的资源

3、是有限的,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外贸易是财富增值的源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由于自然的禀赋或者后天的人为因素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成本绝对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而在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不利的条件,每个国家都应当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到自己绝对有利的产品的生产上去,放弃自己具有不利条件的产品的生产,实行国际分工,然后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彼此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各国都是有利的,这就是其著名的绝对利益原理,绝对利益原理的说明,两国两商品模型,分工前,分工后英国用200单位的布交换美国120单位的小麦,大卫

4、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两种商品(即模型);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即劳动价值论,且劳动都是同质的;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保护政策和其它人为限制;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在两国内部则可以自由流动;生产成本不变,即不存在规模受益的递增、递减;不考虑运输成本;进出口价值相等,即国际收支是平衡的;生产和交换都是完全竞争的;等等。这些假设条件也适用于绝对利益原理,比较利益原理,两个国家相比较,一个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这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这两种商品生产的落后程度是不同的,则两国同样可以进行国际分工,由较落后的国家专门生产落后

5、程度比较小的商品,先进国家专门生产领先程度比较大的商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那么两国都会从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比较利益的基本原理。,比较利益原理的说明,分工前分工后,比较利益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与绝对利益原理相比,比较利益原理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被称为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获得比较高的评价。,李嘉图在论述两个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化交换时,其交换比例是英国的100人年劳动的产品与葡萄牙80人年劳动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显然和他一贯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了,因为根据劳动价值论必须等量劳动相交换 具体两国之间进行交换是的交换比例到底是如何确定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

6、却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是英国另外一个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所提出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相互需求原理,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英国国内交换比率是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率是10:20所以国际交换比率就必须在10:15和10:20之间10:15是交换下限,10:20是交换上限,相互需求方程式,假设开始交换比例是10码毛呢17码麻布 如果在这一交换比例下,英国对德国麻布的需求是17000码,而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量正好是10000码,因为:10000170001017 那么这一交换比例就可以确定下来,成为两之间国稳定的交换比例,这就是相互需求方程式。,如果两国之间的相互需求状况发生了变化,那么这

7、一交换比例也就不稳定了,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由于某种原因,英国对德国麻布的需求量减少了,由17000码减少到13600码,而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没发生变化,还是10000码,这时1017的交换比例就不能使原来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继续平衡了,因为:10000136001017,当然,如果在英国减少对麻布的需求的同时,德国也减少了对英国毛呢的需求,比如说从10000码减少到8000码,则由于:8000136001017 那么1017的比例还可以继续维持,但是由于德国对麻布的需求并没有同时减少,问题就出现了。由于英国只需求13600码麻布,按照1017的比例,它就只乐意相德国提供8000码的毛呢,

8、而德国在得到这8000码毛呢后并没有满足需要,这样,德国就对英国产生了2000码毛呢的单方面的额外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额外需求,德国就不得不出一个更高的价格,比如按1018的比例用麻布向英国购买毛呢,在这一新的交换比例下,由于毛呢的价格上涨了,德国国内对毛呢的需求可能会下降,比如从10000码下降到9000码,而由于麻布的价格下跌了,英国可能就会购买更多的麻布,比如需求量从13600码上升到16200码。这样,新的交换比例就可以使相互需求方程式成立了:9000162001018,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做如下表述:在两国两商品模型中,如果运费忽略不计,则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程度就

9、确定了这两种商品在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例,同时在这一交换比例下每一国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从而实现贸易收支的平衡。随着两国需求状况的不断变化,这一交换比例也会不断变化,但它总会处于两国国内生产费用比例所确定的范围之内。,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利益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相差的幅度的大小,如前例英国与德国的贸易中,毛呢与麻布在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分别是1015和1020,那么两国之间每进行10码毛呢的交换就会产生5码麻布的贸易利益。至于这5码麻布如何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就取决于这两种商品的实际的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了,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比较利益,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下

10、述三个表达式决定:,可以得出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式为:,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以-(ay/ax)为斜率,以ayLA为截距的直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表示机会成本,甲国X商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而乙国Y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BB曲线斜率的倒数)比较小,如果两国要进行国际分工的话,甲国就应当专业化地生产X商品而乙国专业化地生产Y商品,然后再彼此进行贸易。,国际均衡价格,我们设甲国封闭条件下国内XY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为,乙国国内两商品的相对价格为,这种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就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X商品的机会成本,也等于Y和X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打破封闭,实行自由贸易,则甲国将

11、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而乙国则出口Y 商品进口X商品。那么开展贸易后,两国之间将以什么样的交换比率来进行交换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国家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来进行分析,所谓过剩供给曲线就是指在各种可能的相对价格下,一国只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国内生产与国内浪费之间的差额,亦即满足国内消费之后的剩余数量或者出口量,在两国两商品模型下,这一曲线即为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国际均衡价格,O XA A X,Y,A,YA,P2,C2,C1,P1,EA,开放条件下A国封闭时的价格AA正好等于国际价格PA时,其消费均衡点在EA,但生产均衡点可以在AA上的任意一点,当国际价格不等于国内封闭价格,即其机会成

12、本时,其生产要素会全部流向价格提高的生产部门,形成完全国际分工,A国剩余供给曲线,P=Px/Py,-XA O axL-XA Xp-Xc,PA,在国际价格PA等于A国国内价格时,A国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任意点生产,可以全部生产Y,这时X的剩余供给就是-XA,可以全部生产X,这时的剩余就是axL-XA,因此此价格下,A国的剩余供给就是-XA至axL-XA之间,当国际价格低于其国内价格时,A国产生X的负的剩余供给,高于其国内价格时产生正的剩余供给,剩余供给数量取决于两者价格差,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B国的剩余需求曲线,P=Px/Py,P=Px/Py,PB,A国剩余供给曲线,B国剩余需求曲线,PW,O X

13、剩余供给需求,-(bxLB-XB)O XB Xc-Xp,B国剩余需求曲线和国际均衡价格,两国剩余供给和剩余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两国之间均衡的交换价格PW,这一国际均衡价格肯定处于两国国内价格PB与PA之间,贸易利益,贸易利益可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来直观衡量,也可以从资源配置角度来判定,在A国,生产一个Y的劳动为1/ay,开放后放弃一个Y可以生产X数量为(1/ay)ax,然后用生产出来的X可以从B国交换到Y的数量为(ax/ay)PW。由于PWPA,所以(ax/ay)PW(ax/ay)PA=1,这意味着放弃1个Y的生产可以交换来多于1个的Y产品,国际贸易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福利水平,第三章 国际贸易标

14、准理论,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均衡 贸易利益分析 提供曲线,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就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或者指利用一定资源取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机会成本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产品产量的增长不断递增的,这就意味着在不断地增加某一种产品的产量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需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会越来越多,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曲线就不再是一条直线了,而是变成了一条从原点向外凸出的曲线,没有贸易时的国内生产均衡点在C,机会成本用切线M的斜率表示,T 的斜率代表对外贸易的交换比例,M的斜率小于T的斜率,说明国内

15、生产X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交换价格,该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利益,应当专业化地生产X,表现为生产均衡点自C向D移动。,随着专业化生产的进行,X的机会成本会逐渐提高,到D点机会成本和国际交换比例相等,专业化生产就会停止下来,形成新的生产均衡点。如果进一步增加X的产量是不合算的。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完全国际分工的状态,这和世界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是相吻合的,供给需求曲线模型 说明一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国际分工,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第二、在同一个图中,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越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

16、高。第三、同一图中的无差异曲线两两平行、互不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均衡,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均衡,从分工与交换中获得的贸易利益,C为国内生产与消费均衡点,福利水平由I1表示,交换比例为P。国际贸易条件为T,则生产均衡点由C转移到D,贸易后的社会福利水平为I3,通过C点作一条平行于T的直线T,I1上升到I2是纯粹由贸易带来的,I2上升到I3纯粹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供求曲线与贸易利益,嗜好与贸易利益,AA为甲、乙两国共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贸易前甲国偏好于Y,在C点实现均衡,相对价格由Pa表示,福利水平为I1;乙国则偏好于X在D点实现均衡,相对价格由Pb,福利水

17、平为U1。开展贸易甲国就会出口X进口Y,其生产均衡点也会沿AA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而乙国正好相反,最终同时在E点均衡。甲国的消费在C点实现均衡福利水平I2;而乙国在D点实现消费均衡,福利水平U2。,提供曲线,提供曲线是表示一国为了进口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必须支付的出口商品数量的曲线,我们既可以把提供曲线看成是供给曲线也可以看成是需求曲线。如果看成是供给曲线,它就表示了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即相对价格下,本国原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如果看成是需求曲线,它表示了本国在不同的价格下的进口数量。所以提供曲线实际上就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的有机统一,两国的提供曲线OA和OB相交于E点,这就是两国贸易的均衡

18、点,通过E点的射线OT的斜率就是两国进行贸易时的贸易条件,开始时贸易条件为OT,乙国乐意进口X1,乐意支付的出口为Y1,而甲国乐意进口的的数量为Y2,乐意出口的数量为X2。由于甲乐意进口的数量大于乙国乐意出口的数量,Y的价格上升,X的价格下降。甲国的贸易条件恶化,OT的斜率会变小,当与OT曲线重合时,进出口数量彼此相等了,贸易条件就会稳定下来。,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里昂惕夫之谜,从要素禀赋角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最初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所以又叫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模型。后来萨缪尔森等人进行了发展,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H-O模型有两

19、个特点:一是引入了第二种生产要素,从而出现机会成本递增问题,不会产生完全分工,二是要素禀赋差异更具有有解释力,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假设条件,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每种商品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则不能流动,国际贸易中的一切人为限制都不存在,不考虑运输费用,假定只有商品贸易,且贸易是平衡的,即出口恰好能够支付进口,同时假设所以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可以无限可分,并且两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两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递减的变化,两国需求偏好相同,不考虑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H-O模型的推导,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价

20、格的国际差异,价格的国际差异来源于成本的国际差异,各国不同的成本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生产要素不同的供给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H-O模型的结论,各国都是大量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希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在前面假定的条件下,贸易直接的后果是各地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只要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阻碍,一切商品在各地区一定会要有相同的价格,国际贸易会趋向于(至少是部分地)消除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即消除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等的国际差异,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拥有的要素绝对量无关

21、,K,KA,KB,O LA LB L,EA,EB,pA,pB,要素禀赋状况可以用资本劳动比p来表示,图中pApB,说明A国资本丰富,B国劳动丰富,要素禀赋应该用人均资本来表示,但统计困难,常用经验观察数据,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如果X商品的资本劳动比kX=KX/LX,大于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商品,Y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商品的资本劳动比取决于其技术系数,现实中固定技术系统的生产函数很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其要素密集度,所以我们在共同要素价格条件下分析要素密集度问题,产品要素密集度可以借助等产量线来

22、说明,K,L,KX,KX,KY,KY,A,A,B,B,w/r,W/r,X、Y两种产品的生产均衡点均由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决定,对于任意给定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等成本线)X的资本劳动比都大于Y商品,所以X是资本密集型商品,Y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L,K,EA,EB,XA,YA,XB,YB,EA和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点,其用所有要素生产X或者Y的最大产量由通过这两点的等产量曲线表示,根据其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可以大致画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O B A X,Y,B,A,可以看出,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23、造成的。,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更偏向于X商品,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X商品的供应能力高于B国,而B国Y商品供应能力高于A国,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应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应能力较强,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将决定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供给差异又是要素禀赋造成的,所以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来源于要素禀赋差异,通过均衡点的价格线为两国均衡价格,由于PAPB,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具有相同的消费偏好,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将决定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

24、供给差异又是要素禀赋造成的,所以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来源于要素禀赋差异,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将决定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供给差异又是要素禀赋造成的,所以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来源于要素禀赋差异,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将决定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供给差异又是要素禀赋造成的,所以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来源于要素禀赋差异,H-O定理,P=PX/PY,0 X的过剩供给或过剩需求,A国过剩供给曲线,B国过冬需求曲线,PB,PA,PW,开放后A国出口X进口Y,B国出口Y进口X,两国贸易价格由他们之间的相互需求决定,两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开放后A国面临比国内价格更高的国际价

25、格,生产均衡点会移到QA,生产后通过贸易在C点实现消费均衡,B国正好相反,贸易前两国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偿还起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这就是H-O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假设:一个国家以两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生产两种商品(如小麦和布);这两种商品各自都不是另一种商品的投入品;竞争普遍存在;要素供给既定;两要素被充分利用;无论有否贸易,一种商品(小麦)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而另一种商品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两种要素在部门间(而不是国家间)可流动;以及开放贸易提高了小麦的价格。,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

26、理: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土地)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收益,无论两种要素供应者倾向于消费哪种商品,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国内各部门的要素报酬应该是相等的,其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X相对价格上升,X部门要素报酬上升,生产要素从Y部门流向X部门,X为资本密集型,Y为劳动密集型,资本需求增加劳动供给增加,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降,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关于无论要素供应者倾向于消费哪种商品都不会改变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的事实的结论看上去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矛盾。如果工人把他们的收

27、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布,则可能由于自由贸易降低了布的价格而获益,但通过罗纳德琼斯的论证,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结论不仅是正确的并且应当进一步发展:开放的贸易必然使两种要素中的一种能够用于购买更多的两种商品,而使另一种要素购买两种商品的能力下降。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推理来说明,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竞争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必然等于其边际成本,在上述两商品模型中,小麦和布的价格和劳动与土地的边际成本相等的关系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P小麦=小麦的边际成本=ar+bw P布=布的边际成本=cr+dw 上式中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同一单位来衡量,其中,r为土地的地租,w为工人的工资,a、b、c和d为实物投入产

28、出比率,这些比率可以是不变的也可以随r和w的变化而变化。假设小麦的价格上升10,而布的价格不变。,小麦价格的上升会使小麦生产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即r提高。当布的价格不变而r上升时,w即工人工资必然会下降,而如果布的价格下降,在r上升时w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这就使得工人在购买布时会更困难,更不用说价格已经上升的小麦了。劳动的价格w由于小麦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土地的价格r则会随小麦价格的上升而产生更大幅度的上升。当小麦价格上升10而布的价格不变时,地租的上升将超过10,而工资则下降,即使布的价格有所下降,工资也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使工人的收入绝对下降。这就证明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定

29、理,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和劳动),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和两个国家(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竞争在所有市场存在;各种要素供给是固定的,在国家间不存在要素移动;无论有无贸易,各种要素在各国都充分被利用;不存在运输成本与信息成本;政府对自由贸易不设置任何关税或其他壁垒;在国家间,对任一产业来说,把要素投入与商品产业联系起来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如果要素投入增加10,产出也正好增加10);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种要素价格比率下,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在任何要素价格比例下,它仍将如此);以及无论有无贸易,两国家都将生产两种商品。,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上述沉长的假设

30、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要素需求如何,两国中工人将得到同样的工资,单位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入。此定理是萨缪尔森在H-O模型的基础上得出的,又称H-O-S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实际上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H-O-S定理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我们介绍一下运用埃奇沃斯鲍利方框图的证明方法,等产量曲线,把图(b)图以原点为园心,让整个图形按逆时针的方向旋转180,然后再把它与(a)图合并在一起就得到了埃奇沃斯鲍利方框图,埃奇沃斯鲍利方框图,把两个国家的方框图叠加在一起就可以证明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定理证明,里

31、昂惕夫之谜,根据HO模型的结论,一个国家应当是生产并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含量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大量使用本国含量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因素丰富而劳动因素稀缺的国家,所以它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里昂惕夫对此进行了验证,1947年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每100万元产品的要素投入量,里昂惕夫和鲍德温的验证,对谜的解释:人力资本学说,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比别的国家要高,如果将美国的劳动与其它国家的劳动等量齐观,用同一计量标准来进行统计计算是不恰当的,而应当把美国的劳动换算成其它国家的劳动后再进行计算。里昂惕夫认

32、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倍,如果将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不是资本含量丰裕的国家,而变成一个劳动要素含量丰裕资本要素希缺的国家了,这样,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对谜的解释:自然资源学说,这一学说认为,HO模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只考虑了劳动与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这是不完全的,在实践中,有的商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很可能要使用大量的自然自源,属于自然自源密集型的商品。当把自然资源的因素考虑进来之后,“里昂惕夫之谜”就变得很好解释了。,对谜的解释:关税保护学说,美国是运用高关税的手段限制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以对国内的生产进行保护,维持就业水平,

33、这就使的美国进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降低;同时美国还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设置了障碍以力图保持其技术优势,而高技术产品基本上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商品,这又会使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降低。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里昂惕夫之谜”。,对谜的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学说,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程度和要素价格不同,它们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投入的要素比例也就不同。这样同一商品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就表现为不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如在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在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则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对于这种情形西方经济学家就称为“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左图为正常情况,右图在不同的

34、要素价格比例下XY两种商品表现为不同的要素密集度,属于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假设A国资本要素比较丰富,劳动要素比较缺乏,处于T1的水平上;B国资本要素缺乏而劳动要素丰富,处于T2的水平上。对于A国来讲X就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就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对于B国来讲X就是资本密集型商品,Y就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果两个国家开展贸易,则贸易结构无非就有两种形式,、A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符合“里昂惕夫之谜”。B国出口Y商品,进口X商品符合HO模型。这时两国出口的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A国出口Y商品,进口X商品符合HO模型。B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符合“里昂惕夫之谜”。这时两国出口的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35、。,美国就属于A国的情况,资本丰富而劳动缺乏,当美国的贸易模型处于上述第一种形态时,“里昂惕夫之谜”就形成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曾经指出,要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首先要弄清楚里昂惕夫和俄林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否是同一个概念,他认为俄林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考虑了价格后的要素丰裕程度,而里昂惕夫使用这一概念时却指的是单纯的生产资料的技术比例,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认为美国可能特别偏好于消费资本密集型商品,所以导致它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第五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3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需求偏好理论 多国多商品贸易模型,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可分为内在规模经济与外在规模经济两种形式,内在规模经济指的是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与企业收益的增加,外在规模经济指的是由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的个别企业带来的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当然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的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过大反而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引起企业平均成本的上升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也就是会形成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状况,如果两个国家的资源赋予程度完全相同,要素价格比例和生产技术水平也一样,同时两国人民的需求偏好也没有差别,那么

37、,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两个国家之间就不可能存在贸易,因为这时他们的成本和价格比例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两个国家国内的市场大小不同,其中一个国家由于国内市场广阔,其厂商就可以不断增加产品产量,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使其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这样这个国家就会在这些产品上具有了比较利益,其产品出口就会具有竞争能力,两个国家之间就会有贸易发生,国实现了规模经济,其产品的成本就大大低于乙国,也就是说甲国在实现规模经济的产品上具有了比较利益,它就可以出口这种商品以换取乙国的其它商品,假设两个国家的资源赋予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所以两国的厂商就具有完全相同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生

38、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就不是从原点向外凸出了,而是凹向原点的,设两国各方面情况相同,拥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封闭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均衡以及国内相对价格也相同,A不是个稳定的均衡点,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偏离这一点会发现专业化生产某一产品,机会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有利可图,打破封闭,必然会实现完全的国际分工,按照BB的相对价格进行贸易,在E点实现消费均衡,达到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两国生产哪种产品是没有区别的,这种分工格局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双方协商、甚至是偶然因素导致的,学习曲线,根据心理学原理,动物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练习次数的增加或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成果将不断进步,而学习

39、曲线就是表示这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由于每次产量的倍增都会使产品的劳动成本下降到原来的80,所以这种学习曲线又被称为80曲线,E1表示先驱国、E2表示后进国的学习曲线。E2处于E1的下方,说明在同样的产量即同样的生产经验下,后进国的成本要比先驱国低,开始时E1国产量在A点,E2国的产量在B点,后进国成本明显先驱国,在此基础上,两国都增加一个同样的产量,先驱国的生产均衡点移动到C点,而后进国则移动到D点,此时,两国的单位产品的成本相等,,但先驱国的产量大于后进国。由于先驱国的产量大,所以它要实现产量的倍增就比后进国困难得多,而只要它不能和后进国保持同样的速度增加产量,它的生产成

40、本就会高于后进国,它在这种产品生产上的比较利益就会丧失,产业内贸易概述,根据传统贸易理论,资源赋予是贸易的根本原因,各国都是专业化地生产某些商品,用以交换自己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过高的商品,国际贸易的格局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品的相互贸易,但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却得到了迅速发展,什么是产业内贸易呢?人们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生产中有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就可以称为同类商品,而一个国家同时进出口这种同类商品的现象就叫作产业内贸易。对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性质、特点、原因、影响等等问题进行的研究就叫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一,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

41、间进行。第二,大部分国际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中包括相同产品之间的相互贸易。第三,战后时期国际贸易的扩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与收入分配效应。,当代国际贸易的个特点,所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产业内贸易进行深入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据此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格鲁贝尔把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三个条件: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的区位不同;制造的时间不同,格鲁贝尔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宗原材料贸易,服务贸易,转口贸易和再出口、再进口贸易,跨国企业的避税贸易,由于季节变化或自然灾害引起的产业内贸易,这些可以用HO模型进行说明,

42、在其中加入运费、规模经济、价值增值、政府行为和时间等因素,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收入分配的产业内贸易模式,需求偏好的产业内贸易模式,技术差距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垄断竞争与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垄断竞争市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产品差异,各个厂商生产的都是同类而不同质的产品,消费者总是希望可以选择的产品越多越好,而生产者也是希望能够提供尽量多的有特色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凭借产品的与众不同而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假设甲国资本要素丰富,X商品是资本密集型;乙国劳动要素丰富,Y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果X、Y商品都是

43、同质的,根据H-O理论甲国出口X进口Y,乙国出口Y进口X,这就是产业间的贸易,如果X、Y为差异产品,甲国仍然是X商品的净出口国,同时会进口某些种类的X商品,同时它会是Y商品的净进口国,但也出出口某些种类的Y商品。乙国相反。,甲乙各自对X、Y商品的净出口反映了基于比较利益的产业内贸易,甲国会出口某些各类的X进口某些各类的Y和乙国进口某些各类的Y出口某些种类的X则是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模型,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厂商数目、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P曲线表示厂商数目和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C曲线表示一定产出水平时厂商数目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P和C相交于E,每个厂商的价格和成本都是PE

44、,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这时均衡的厂商的数目为NE,贸易后C曲线与P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厂商的数目增加,商品价格与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维农把产品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成熟、标准化,偏好相似原理,各国的需求结构的状况决定了其贸易的格局,一般来讲,各国开发出的新产品,都是针对本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的,都是首先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然后才向国外出口的,而在出口时,首先就要选择那些与本国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这有助于其迅速打开市场。所以,需求结构(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彼此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大,一国的需求结构取决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两个国家的人

45、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也就越近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彼此开展贸易,代表性需求,同一类商品也是可以分成不同的档次的,两个国家即使对同一类商品有需求,但如果它们的人均收入不同,它们所需求的档次也会存在着差异,而一个国家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平均档次就叫这个国家的代表性需求,第六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贸易变动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发展主义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哈罗德命题,命题一:如果国的经济增长率大于国,国就具有贸易入超的倾向,命题二:如果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中每人平均生产量(亦称生产率)的增长率超过该国国民收入增长率,国就具有出超的倾向,命题三:如果国工资增加率小于每人平均

46、生产量的增加率,国就有出超的倾向。工资除以每人平均生产量(生产率)的得数称为效率工资,如果效率工资低,就会产生出超的倾向,国代表本国,国代表世界经济,哈罗德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假定,进口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M=f(Y),并且假设进口的增长速度等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即M/M=Y/Y,也就是进口的收入弹性e=(M/M)/(Y/Y)=1。这样,当国的经济增长率大于国即(Y/Y)(Y/Y)时,就有(M/M)(M/M),而国的进口就是国的出口,也就是有(M/M)(X/X),即国有入超的倾向。,关于第二个命题,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也就是其出口行业,该行业人均生产量即生产率增长就代表了其出口的增长,当这一增长率

47、大于该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时,就有(X/X)(Y/Y),而由于该国进口收入弹性为1,即国民收入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相等,则有(X/X)(M/M),也就是说国有出超的倾向,在第三个命题中,如果国的效率工资比国低,无非有这样三种可能:第一,该国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出口更加容易,出口量扩大;第二,原来不能出口的商品由于成本的降低也可以出口了;第三,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降低,国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国外商品的竞争力不断降低,进口自然会减少,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出超的倾向,约翰逊的一般方程式,T1=(n1+n2-1)(rP2-rP1)+R2-R1,T1为国出口、进口比率T1随时间的变化率,R1

48、、R2分别为两国的国民收入Y1、Y2的增长率,1、2分别为两国的进口收入弹性,n1和n2为两国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这一方程式表明:一国在一段时间内贸易收支的变动情况取决于本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国民收入、贸易条件、进口的收入弹性、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等四个变量的变动情况。当一国出现经济增长之后,上述四个变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收支的变动,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是与该家庭的总收入成反比变动的,后来人们用统计资料进一步地证明了,恩格尔定律不仅适用于食物支出,而且适用于作为维持生活所必须的衣服、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开支,恩格尔定律不仅适用于家庭,对于一个国

49、家来讲也基本上如此,我们可以用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来加以说明,式中i为第i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又称为恩格尔系数,Di/Di为对第i种商品的需求变动率,Y/Y为收入的变动率。随收入的增长,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变动会有三种情况,第一,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这时该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就为单位弹性,即=1,第二,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的增长速度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即其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这种商品在经济学中通常被称为大宗商品,第三,对某种商品购买的增加速度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即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经济学家把这类商品称为奢侈品,与恩格尔效应,由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所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

50、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需求的影响不会太大,从而其价格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而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当各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之后,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较快,过快的需求增长会导致奢侈价格的提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向有利于制成品生产国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就会向耐用消费品转移,从而带来制成品生产和出口部门的繁荣,而随着出口的增加,这些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提高,该部门生产要素需求也会增加,报酬自然会跟着提高。而食品原材料等生产和出口部门将出现相反的情形。,示范效应与国际贸易,人们的消费水平除了受到自身收入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