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2693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基本内容,第一节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论第二节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第三节 国内外信息经济测度概况第四节 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本章的知识点,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的研究的主要成果。波拉特对信息经济的研究的主要成果。波拉特与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信息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信息经济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内容和特征。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奠基者,弗里兹马克卢普。1958年开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研究,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

2、与分配一书中,马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马克卢普一生出版了20多部著作。19801983年他出版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Knowledge:Its Creation,Distribution,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知识与知识生产(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知识的分支(The Branches of Learning);信息与人力资本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Human Capital)。1986年他的继承者根

3、据他晚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美国的知识产业,19601980(The Knowledg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1960-1980,1986)。,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1.1 知识与经济马克卢普开展知识产业研究的逻辑过程如下:产业组织研究剖析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分析抑制竞争的因素(专利制度)专利价值及其与研究和发展投入的关系教育与教育相关的其他生产知识的基础性活动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知识产业研究,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研究逻辑过程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讨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

4、为中心的宏观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性为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的结果。,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马克卢普的分析逻辑是:首先,知识有三个贮存场所。经过研究与开发获得的技术规范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特殊的物质或机器内,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劳动者身上;无形的传播媒介中,如专利。其次,与这三方面贮存场所相对应的资本也就获得了三种具体形式。具体的或物质的有形资本;人力资本;非物质、非人力的无形资本。最后,无形资本一旦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知识的分类,知识存在三种形式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在专利形

5、式下被一定的生产者占有而形成有限的技术垄断,或者公共财货形式被个人或集团使用,资本的三种形式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形式非物质和非人力资本形式,五个层次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不需要的知识,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1.2 知识产业“知识产业”一词最早由马克卢普(1962)提出。他认为,知识产业是或者为自身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消费而生产知识,或从事信息服务和生产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如厂商、机构、组织或部门,甚至可能是个人或家庭。信息产品指以生产、传播或接收知识为主要目的(或功能)的有形产品,如记录纸、报纸、期刊、图书、唱片、磁带、办公用品和信息设备;信息设备指以生产

6、、传播和接收知识为目的(或功能),或以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机械、器具、装置和设施。,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知识生产者是那些创造新信息的创造者,他们“虽然利用来自于他人的丰富的信息贮存,并在其中增加许多自身的创造天才和想象力,但是,他们能够发现某个已经接受的事物与其信息交流获得的事物之间的仅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或信息。,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知识产业层次教育研究与开发(R&D)通讯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分支测度表,知识产业分支 价值(百万美元)构成比例(%)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教育 60,194 44.1 12.6

7、 研究与开发 10,990 8.1 2.3 通讯媒介 38,369 28.1 8.0 信息设备 8,922 6.5 1.9 信息服务 17,961 13.2 3.8,知识生产总量 136,436 100.0 28.5,资料来源:马克卢普(1962),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收入来源测度表,知识产业收入来源 价值(百万美元)百 分 比,政府 37,968 27.8 企业 42,198 30.9 消 费 者 56,270 41.3 总计 136,436 100.0,资料来源:马克卢普(1962),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9541958年美国知识职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8、%),知识职业分支 收入的平均增长率,教育 13.95研究与发展 18.38通讯媒介 6.33信息设备 22.16信息服务 7.96,资料来源:马克卢普(1962),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测度体系 现有统计体系和可得数据的不完备性(相对于信息经济测度而言),使马克卢普不得不做这样一项繁琐的工作,即将知识产业逐个从统计体系中挑选出来,然而逐个进行测算和平衡。这种工作思路决定了他需要使用最终需求法测度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过程。具体公式为:GNPCGI(XM)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或个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马克卢普经常对该项增加某些估算值;G代表政府采购,即政府对最终产品和

9、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或者说,代表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XM)表示出口净额。X代表出口额,即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M代表进口额,即从国外购进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结论第一,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8.5%,其中,知识生产的44.1%来源于教育部门。第二,在19471958年期间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识产业按10.6%的综合增长率扩展,即知识生产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第三,1958年美国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已占总就业人数的31.6%。如果将

10、所有已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内,该数值则达到42.8%。马克卢普据此认为,美国知识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它们正以较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和扩大。,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1.3 知识职业教师科学家出版商计算机工程师证券经纪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1.4 评论马克卢普的著作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肯尼思鲍尔丁:“知识产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能量,足以将传统的经济学炸飞到九霄云外”。批评:大学教育能否划到“知识产业”?“知识”概念范畴具有模糊性。,第二节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977年,美国商业部出版

11、了九卷本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作者是马克波拉特。Marc UPorat,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9 vols.(Washington,DC:U.S.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S.,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波拉特方法的要点:,首先对“信息活动”给出一个合理、具有经济意义且可以定量化的定义。信息活动所耗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本和信息劳动。以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出售为判定标准,将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划分为两部分: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

12、一般方法,最终需求法和增殖法。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用该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和信息机器设备的折旧之和。信息职业分类。创立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类法。,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2.1 波拉特测度体系波拉特认为,信息经济理论目标之一是探讨信息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处理和流通所创造的财富在美国国民财富中占有多大的比重,从而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步骤由三步组成:首先,明确基本概念,为理论分析的量化奠定基础;其次,从市场角度,按信息市场的供给关系,或信息市场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分析信息经济结构;最后,按市场与非市场性质区分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从而建立起可操作的测度体系。,第

13、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基本概念:信息就是组织化的、可传递的数据。信息活动是指与消耗在生产、处理和分配信息商品及服务过程中所有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在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处理与分配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中都包含有信息活动。实际的信息经济测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活动定义,要比上述狭义定义要广泛得多,前者不仅包括用于处理、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全部人力、机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与这些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或设备,如以信息活动为目的电话、印刷机械、管理人员、程序员等。,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资本是对与信息生产与服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和设备的投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本被用于满足厂

14、商或个人对信息的需求,如打字机、计算器、复印机、终端设备、电子计算机、电话或传真机,甚至微波天线、卫星接收装置等。办公室、教学楼等建筑物的基本作用,在于为从事信息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环境(或信息环境),因而被称为“信息建筑物”,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信息资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外,各种社会机构或组织还消耗大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它们或者构成社会信息活动的一部分,或者做为信息消耗品计入信息投资额。,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3、信息劳动者波拉特将社会劳动者分为三大类:信息劳动者、非信息劳动者和复合劳动者。他认为,为满足个人、厂商与政府对信息的需要,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信息为中心的职业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

15、。,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类体系。其识别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形态转换的相关度而确定的。,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称为“一级信息部门(PIS,primary information sector)”。,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一级信息部门构成的市场称为一级信息市场,它构成信息市场的主体。在一级信息市场中,厂商企业组织市场的信息的生产和传递技术,并按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其交换价格。在一级信息部门之外,政府部

16、门内部及企业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而且,在所谓纯粹的非信息厂商企业内部,一般也存在着某些基本的信息服务的“准企业”部门,这些信息产品和服务基本上不会在信息市场上交易。仅为满足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的信息生产和服务的部门,称为“二级信息部门(SIS,secondary information sector)”。,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服务的大部分是在非信息产业内部生产和消费。准信息部门(quasi-firm)一般指非信息部门内部执行计划、财务管理、通信、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和文秘等活动的部门。,第八章 信息

17、经济测度与理论,民间信息部门 政府部门 民间非信息部门 政府部、局 信息活动部分非信息活动部分,一级信息部门,二级信息部门,非信息部门,民间事务管理部门=准信息产业,政府的官僚机构,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1.一级信息部门测度(1)最终需求法 主要用来测度独立的商品化信息部门的产值。具体公式为:GNPCGI(XM)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或个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马克卢普经常对该项增加某些估算值;G代表政府采购,即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或者说,代表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XM)表示出口

18、净额。X代表出口额,即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M代表进口额,即从国外购进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2)增值法,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在一级信息部门的建立过程中,需要针对三种情况区别处理:第一,象计算机、电讯这样的产业可以直接从制造业中划分出来;第二,象金融业和不动产业,需要另加考察或进行相当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三,象医疗、卫生、运输、检测等部门,则需要做具体的调查来确定信息生产与服务的份额。在后两类情况下,需要具体产业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从中确定该产业一级信息部门的比重或产值。,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波拉特以金融(保险)业、内科医生事务所、不动产业和建筑业四个产业为例做了具体

19、讨论。银行业的产出物就是利息和服务费用的总和,其中,大约81%属于信息服务产出,19%相当于资本成本;保险业成本的83%来自于其信息活动,仅有17%是资本核算的维持费用;股票和商品经纪人收入的76%来自其信息活动,24%来自经纪人的盘货资本的评估;医疗业中唯一属于一级信息部门的是内科医生事务所,医疗业50.85%属于信息活动;不动产业约38%属于信息活动;建筑业约15%属于一级信息部门。,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2.二级信息部门测度波拉特通过测度那些直接支持二级信息部门运行所消耗的各种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推算出这些部门中不直接接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的“准市场”价值。二级信息部门的增加值由以下

20、两个可测度的投入量构成:第一,在非信息产业内就业的信息劳动者的收入(W*);第二,非信息产业内购买的信息资本折旧(D*);二级信息部门增加值=W*+D*。,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波拉特将社会劳动者划分为三大类型,即信息劳动者,非信息劳动者和复合劳动者。为满足个人、厂商或政府对信息的需求,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信息为中心职业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有5类信息劳动者,即:知识生产与发明者,知识分配者,市场调查与管理人员,信息处理工作者,信息机械操作者。,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3.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方法,行模型:各产业的产出,通过横行分配

21、给其他产业和最终需要者。列模型:各产业的投入,由中间部门和附加价值构成。,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产业规模分析,若引入技术系数,令,就有,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直接消耗系数(阵):,反映了各产业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短期内是固定的。,反映了各产业间完全(直接+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反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程度。带动度和带动度系数:反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程度。,完全消耗系数(阵):,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2.2 主要测度结论第一,利用最终需求法计算,196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1.9%来源于一级信息部门,二级信息部门对最终需

22、求的销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利用增值法计算,196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1%来源于一级信息部门,二级信息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21.1%,即1967年美国GNP的46%是由信息活动(包括市场和非市场)创造的。其中,在一级部门创造的25.1%的增加值中,大约10%来自政府部门,90%来源于民间企业部门。第二,1967年,美国每1美元物品的17%,即17美分为信息产品或服务;美国家庭购买的服务中,约36%属于信息服务,64%属于非信息服务。美国每1美元投资的18%左右用于信息机械设备或信息建筑物上。,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三,1967年,美国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5

23、%,但信息劳动者总收入占就业者总收入的53.52%。信息部门就业人员收入比非信息部门就业人员收入平均高38%。第四,为获得1美元的产出,现今比以往需要支付更多的信息活动成本。1938年1美元的信息投入可获得11美元的产出,二战期间是1:4(即1美元投入,4美元产出),1963年为1:3,而1974年下降为1:2.78。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活动才能获得与以往相同的经济效用。第五,美国经济活动可划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业)。,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GNP=795388,21.9%3.4%74.6%,2

24、5.1%21.1%53.8%,PIS SIS 非信息部门,生产者 中间消费者 最终需求,附加价值,美国信息经济的结构(1967年),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业,服务行业,工业,农业,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9.2.3 波拉特理论评价概念,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知识产业分支 马克卢普估算值 波拉特一级信息部门估算,教育 60,194 21232 研究与开发 10,990 9330 通讯媒介 38,369 18994 信息设备 8,922 8732 信息服务 17,961 15567,知识生产总量 136,436 718

25、55占GNP的比重 29%16%,方法,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测度体系,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最主要贡献丹尼尔贝尔教授的评价:波拉特所用的方法论是出色,使用增殖法和投入产出表及投入分析法;波拉特的设想是出色的,第一次提出了经济的两大领域。一个是包含有物质和能源的转换领域,另一个是包含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的信息转换的领域。第一次把产业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把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提出了第二信息部门这一新的观点。波拉特利用投入产出技术按增殖法,对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做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分别计算了两类信息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第

26、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三节 国内外信息经济测度概况,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国外信息经济测度概况国内信息经济测度概况,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波拉特研究报告发表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日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对本国或本地区信息经济规模测度的研究。1986年,中国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经济分析联合研究组,应用波拉特方法对1982年中国信息经济发展规模进行了首次测度,同年6月提交中国信息经济初步分析研究报告。,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该项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主要部委1982年统计年报,财政部1982年决算,国家统

27、计局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测算数据,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等资料。该项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1)做出信息职业详细分类。1984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共列出14大类668种行业。从中识别出8大类140种信息行业,信息行业占所有668种行业的20%。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共列出8大类301种职业。据此,作出信息职业详细分类,共分5大类120种信息职业。信息职业占所有301种职业的40%。(2)识别并归纳出一级信息部门,测度其产值(表)和劳动人数。,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3)采用排异法推算二级信息部门就业人数:二级信息部门就业人数信息部门人数一级

28、信息部门就业人数(4)利用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估算出二级信息部门的人均收入和人均固定资产折旧额。(5)二级信息部门增加值二级信息部门就业人数(人均工资 人均固定资产折旧额)。,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GNP=劳动者收入(职工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净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其他=净产值+折旧 二级信息部门增加值=二级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二级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二级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6)实际测算。在信息行业和信息职业分类基础上测度认为,1982年中国信息部门产值为698795亿元(人民币),占GN

29、P比重为1416%,取15%。其中,一级信息部门产值为455亿元,占GNP比重约9%;二级信息部门产值为234340亿元,占GNP比重为57%;1982年中国信息劳动者为4,574万,占总劳动人的8.77%。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与根据统计年鉴测算的四大部门就业人数及结构比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第四节 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考察一下,信息经济研究是一个既面向信息生产传输系统又面向物质生产流通系统中各类信息活动的领域。目的是从宏观上分析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在其中的地位和比例。在实证分析研究中,信息经济的概

30、念具有统计特性(葛伟民),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可以将国民经济中的各部门、各行业按产业性质加以划分,此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是同义的。实际上,信息经济的内涵远非如此。比如,微观意义上,信息产品经济就是构成信息经济的重要部分。所谓信息经济,马费成给出:信息经济是一种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有关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转换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分配和利用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经济的核心是商品化的信息和服务,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它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信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将成为主要因素;信息技术是信息经

31、济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信息经济的管理决策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利用;特殊属性;信息经济是跨国界的。,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国外学者汤姆.斯托尼尔概述的后工业经济特征:后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服务经济;劳动力以信息工作者为主体;后工业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特点是信息的流动;后工业经济是制度经济而不是自由经济,以政府、大公司、工会为三大经济结构;是跨国界的;无论个人、公共部门都是富裕的;后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变化的速度加快。,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比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议题是:经济是如何从一个主导模式变化和发

32、展到另一个主导模式的。从以农业和其它活动为主导发展到工业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现在又到了“后工业”模式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内部孕育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又一次质的飞跃。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得以阐明:1)生产力模型的比较生产力的三要素为: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模型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漫长的农业经济之后,到18世纪左右,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能源的作用。英国工业革命,把它转变为动力,并把物质与能源结合起来,制造了诸如机床、火车、轮船等本身具有动力的“活工具”,从而工业经济的生产力模型就表现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二次世界大

33、战以后,信息是资源已取得共识,而且人们把信息资源同能源、物质资源结合起来,创造了更为先进的新一代生产工具智能型生产工具,或称为“聪明工具”,其典型代表是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专家系统、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等。这样信息经济的生产力模型就可描述为:,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2)内容上的比较工业经济是以物质、能源生产为主要内容,是一个物质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实践表明,这种一味追求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给经济带来了暂时的繁荣,但同时也加剧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矛盾,物质资源匮乏,能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已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则是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

34、和信息资源,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信息含量和高附加值,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程度,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是一个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3)存在空间、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比较工业经济创造物质财富的增值空间是以某一国家或某经济区域为主体的,而信息经济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各种立体空间,渗透并改造着整个空间领域,乃至覆盖全球或宇宙空间。信息经济中,企业则是围绕着信息来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要获取信息技术手段,在市场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实的市场需求,在

35、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及需要多少,而且能使潜在的需求明朗化,这就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密切跟踪市场,并创造新的市场,能够迅速灵活地跟上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动,实行“零库存管理”和“赶趟生产(Just-in)”。“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的顺序“掌握市场信息确定商品概念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4)体系结构方面的比较工业经济是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时代。以英国的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在生产中利用材料和能源这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形成以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部门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国民经济

36、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经济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时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了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开发利用阶段,从而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导的信息经济体系。信息资源则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安全性基石。信息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将高达60-80以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理论发展信息经济的理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日本的赤松要提出的理论“产业结构前倾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产品循环论美国MIT的Vernon提出实证研究日本的发展战略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什么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的预期效益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第八章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