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3738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5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源与环境2012版,第三讲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引言一个引例:对比地球和火星,火星是一个温室星球,相对于火星而言地球的温室效应非常轻微,但我们之所以为地球的资源环境问题忧虑是因为“人”。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资源的利用与消费者。人口变化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脱离人口谈可持续发展是无意义的。,一、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人们对于人口问题的关心,本质上是对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关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与发展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具体体现就是人口经济学。无论是西方经济学体系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都在人口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探讨。1、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人口学派悲观派马尔萨

2、斯(Thomas Malthus)为最大代表,主张资源和财富的增长为呈代数增长,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因而资源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应控制人口(必要时以战争和饥荒为手段),节约资源,停滞社会发展。,一、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乐观派以凯恩斯(John M Keynes)为主要代表,主张:人口多能提供一个必要的消费需求,并引致生产上的优化规模经济,能降低生产成本,并能为达到更高的产量而提供充实充裕的和低廉的劳动力。在最近的10-20年,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占统治地位西方官方权威观点1983年美国官方背景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课题组发表研究报告人口增长与经

3、济发展政策问题,总的结论是:缓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一、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2、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口思想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剩余价值理论的结论之一。主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是资本家得以对工人劳动进行剥削的必要保证和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的增长应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一样有计划实施。计划生育3、中国的人口思想马寅初的人口论: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学者。,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条件分析,1、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的人口规模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的数量规模,必须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容量、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

4、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当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人口规模太大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口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是必要的,但长期的负增长也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增长速度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但是,这种适应首先是在人口的总规模与环境容量保持协调的前提下的适应。老龄化问:根据我国的国情估计我国合理的人口规模(环境容量)应为?答案后面揭示。,我国人口的变化预测(预期寿命71岁),建国以来生育率变化,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条件分析,3、可持续发展要求良好的人口素质只有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高效利用原有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

5、口的过度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扩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4、可持续发展要求优化的人口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防止人口老龄化,实现年龄结构的均衡化;防止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适当调整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需要。我国男女比例失调问题,2000年男女比例结构,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条件分析,5、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合理分布是指人口的空间结构应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匹配,或者说应与最适度的人口容量相适应,从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人口的分布一般应与生产力的分布相适应,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应与经济发展水平

6、相适应,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的人口消费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只能根据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人民应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新世纪。美国消费模式与中国消费模式的比较,我国的人口密度(2001年),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人有自然属性: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人有社会属性:人通过其社会活动能动地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两重性、多层面的特点。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7、据计算,人在一生中要从外界环境吸收32吨空气、54吨水、324吨食物,同时要向环境排出数量大致相等的废物。人作为生物物种,呼吸所需的氧气完全由绿色植物提供,所需食物100%来自自然生态系统,其中2%靠水体提供,98%靠土地提供。,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环境的人口容量。环境容量是由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方式决定的,并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又有其相对的确定性。一定的人口增长不能超过一定的环境人口容量。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 环境容量的方程式:C=B/EC为土地面积对人口的承载力,即环境容量。B为土地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住

8、所、衣着、食物尤其是粮食的能力,即生物潜力。E为环境阻力,即各种限制生物潜力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阿利氏规律:任何物种都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并各有其最适当的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有限制性影响。此规律也适用于人类。人类经过不断的努力,可以增长一定的环境容量,但从长远来看,环境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因为地球空间是有限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到底有多大?揭示答案(6-10亿)1957年,孙本文就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中国最适宜人口数量是8亿;1980年,田雪原等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度人口数量,提出100年后人口应在6.57.0亿之间;

9、(后续),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到底有多大?(续前)胡保生等用多目标决策的方法,得出中国100年后人口总数应以保持在710亿为好;宋健等也从食品、淡水资源角度估算了100年后中国适度人口数量,若按发达国家的平均用水标准,中国人口总数应控制在6.36.5亿之间。总之,从中国人口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出发,我们应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环境人口容量,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一个长远战略目标,对此我们不能有稍许的松懈。关于取消或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2、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

10、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环境不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古代)第二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的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现代)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自觉行动。(未来)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人类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的人群将很难做到。,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一个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定科学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既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也同样需要一定比例的中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更多数量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基本职工队伍。(回应前述关于高等教育扩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3、人口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年龄结构对环

11、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年龄结构类型对资源的需求,以及形成的消费结构不同,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年人通常比青年人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小),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人口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的人口产业结构类型对资源的需求不同,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不同,对环境的压力不同;另一方而也表现为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失调,会对环境造成更大地冲击 瑞士的产业结构特征4、人口迁移流动与环境的关系相关概念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未满1年的移民就是通常所说的流动人口人口流动:指流动人口的运动过程或状态。短期性。人口迁移:通常指由政府部门所组织的从原居住地搬迁到新的居住点的运动过程。长期性、

12、永久性特点。,三、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人口迁移流动的积极意义或作用人口迁移流动是市场调节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的具体方式,在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社会生产率,缩小地区差异都有积极意义。移民城市深圳人口迁移流动的环境影响人口迁移流动改变了人口的区域分布,使得迁入(或流入)地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加重该地区环境功能的压力。旅游型人口流动的空间也不断延伸,旅游人口流动规模也日益增大,但由于开发过度和忽视环境保护,旅游区的环境景观正逐渐遭到破坏,尤其表现在自然景观旅游区。,移民城市深圳,深圳,结语,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优化调整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的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通过扩大职业教育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