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43144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人口流动.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人口流动,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第二节 拉尼斯-费模式第三节 托达罗模式,深圳为什么会从小渔港变为大都市?,1981年的深圳,现在的深圳,省际迁移(1990-2000),发展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出发,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的比例下降,从而工业部门比例上升的过程。因此,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劳动力由低级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的过程,这一转移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此,发展经济学家建立了人口流动模型。,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50年代中期创立的。这个模型的提出很快引起了发

2、展经济学家的兴趣和争论。之后,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以农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作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作为代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无限劳动供给(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即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3、,是具有完全弹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中缺乏资本投入,而人口增长迅速,因而农业中剩余劳动规模巨大。这样,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导致农业人均收入水平也很低,一般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刘易斯指出,正是这样生存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限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当然不会低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因为工业劳动生产率总是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工资水平也不可能比农业部门高很多,因为只要收入差别过大,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就会大大超过工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结果,由于劳动市场供过于求,工资水平就必定下降。,无限劳动供给(前提条件),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农业人口若不受限制,就会向城市流动

4、。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而且劳动生产率低下,因而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扩张生产,就可以按现行工资水平雇佣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刘易斯还认为,无限的劳动供给还应包括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或称为非正规部门 informal sector)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者是指一些临时工、小商贩等非正规性活动。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妇女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处于无业状态,她们也构成了无限劳动供给的后备军。但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劳动供给数量相对说来较小,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的流动,刘易斯模型中关于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工业部门在生产中获得的利

5、润被假定全部用于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增加使每个工人的装备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于是,资本家将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但是,由于农村中存在大量的非生产性的剩余劳动,因此,虽然劳动力增加了,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仍然不会提高。结果,生产扩张给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资本家利润又转化为投资,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这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的流动,受利润引诱,资本家将继续增雇工人来扩大生产规模。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引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农村中剩余劳动规模巨大,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工业工资水平

6、仍将保持不变。结果资本家利润更大。这些利润又转化为投资,使资本积累继续增加,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增雇工人,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剩余劳动的流动,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部门要想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以与农业部门相竞争,这时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就不是无限丰富了,而是像资本一样变为相对稀缺了。农业部门像工业部门一样现代化了,二元经济(dual-economy)也就变为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从此进入工业化。,图5-1 农业剩余劳动

7、转移与工业增长,农业剩余劳动转移与工业增长,横轴L代表劳动力供给的数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WS代表完全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K代表资本存量。最开始的时候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是D1(K1),D1FL1O是城市工业部门的总产品,WD1F是资本家的利润,并全部用于再投资,K1扩大为K2,城市工业部门就可以按照不变的工资水平雇用到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一直到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完毕为止。S点代表农业部门的商业化点,所有部门的就业由统一的工资水平所决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从以上劳动力转移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刘易斯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在这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

8、用没有单独作为一个因素。但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资本积累包含了技术进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按照刘易斯的观点,当剩余劳动消失时,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以与农业部门相竞争。在图中,假设一个国家的剩余劳动总量为OLn,超过OLn劳动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如虚线SS所示。,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如图1中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所示。在这个阶段中,资本是稀缺的,

9、劳动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当资本赶上劳动供给时,经济就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学就不再适用了,我们就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在这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即是说,他们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再不变,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利润额不一定总是增加”。刘易斯认为,当今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第一阶段。,刘易斯模型的意义,这个模型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这比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为发展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结构主义思路。刘易斯模

10、型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型所说的农业部门也就是农村部门,所说的工业部门也就是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作是同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同步进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分析就可以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刘易斯模型的意义,刘易斯模型把工业化、资本积累与人口流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典型的反映了第一个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因而引起了发展经济学家广泛的兴趣和重视。早期发展经济学著作与教科书无一不把刘易斯模型作为发展经济学中心理论之一。,刘易斯模型的缺陷,资本劳动比例始终不变与现实不符。实际情况是随着工业部门的发展,

11、资本家会倾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结果是产量和利润都大大增加,而就业却没有增加,甚至可能减少了。农村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0或接近0问题。假设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一个农户有5个劳动力还是10个劳动力,总产量不会有区别。如果有10个劳动力,那么可以认为其中5个是剩余劳动力。但每个人干的活肯定比只有5个劳动力时少得多,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付出再多的劳动努力,总产量也不会增加。这时要使抽走5个人,剩下的5个人就必须比10个人的时候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总产量不变。因此,剩余劳动力并不是以人为单位的。,重工轻农农业的萎缩,农业中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他们获得的平均收入,按照Lewis的模

12、型,这部分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于工业工资,因此,这部分劳动力会转移到现代部门工作。但是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如果农业部门维持落后状态农业总产出的减少提供给工业的粮食也相应减少粮食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也跟着上涨利润下降工业扩张就会减速甚至可能停止。,城市也存在大量失业,Lewis模型假定农村存在失业,城市不存在失业。该假定隐含这样一个假定,即任何一个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都将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即使短期有失业,也会由于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导致现代部门工资下降,阻止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入。调查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大量的公开失业,而在农村,并不存在普遍的剩余劳动,农村的剩余劳动更多的是

13、季节性和地区性的。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只能由工业部门吸收,这可能会对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产生不利影响。Lewis没有估计到两部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失业问题,更没意识到城市现代部门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创造着大量城市失业。,工业部门工资趋于上升(曲线上升),Lewis认为,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城市工资水平上升,就会有更过的劳动力到城市找工作,结果城市的工资水平会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重新回到原来的工资水平。但是,事实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工资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上涨。这可能是最低工资法、政府干预或工会活动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生存部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发展

14、中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进行得并不顺畅,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停留在二元经济状态中。现代工业部门不能像模型所描述那样顺利扩张即使工业部门有所扩张,也无力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第二节 拉尼斯-费模式,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合作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一个比刘易斯模型更为复杂的模型,史称拉尼斯费模型或费拉尼斯模型。这模型是直接从刘易斯模型中发展而来的,但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地揭示出来了,从而使的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拉尼斯-费模式的基本内容,拉尼斯和费景汉像刘易斯一样,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着数

15、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前,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被假定不变,并且始终等于平均产品。拉尼斯费景汉把不变的平均收入水平叫做不变制度工资,因为在由农业剩余劳动存在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是由制度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在这些假定下,拉尼斯和费景汉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化分三个阶段来分析。,O,X,B,A G D I P,F C K,H,R,u,J,E,H,Q,(b)农业部门,NSA,I,II,III,VUO,MPPL,G D I P,U,Z,Y,农业人口流动,短缺点,商业化点,第一个阶段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拉尼斯和费景汉把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农业

16、劳动力称为多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引起农产品总产量的减少和粮食的短缺,因为这一阶段的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产品总量不减少,工业部门工资水平就不提高,从而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2中的水平供给曲线 SB部分所示。这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是一致的。,在第二个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用拉尼斯和费景汉的话说,小于不变制度工资。当这部分劳动生产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时,农业总产出就会下降。此时,农产品和粮食短缺就发生了。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也必然相应提高。所以,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上升的,如图

17、2种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定义为伪装的失业者。根据这一定义,第一、第二阶段的农业劳动力都为伪装的失业者。当这些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时,劳动力转移就入了第三阶段。在第三个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失了,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再也不是由制度决定,而是由市场原则决定,既有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由于农业的工资水平上升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必须上升的更高,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第三个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上升得更陡,如C点之后的部分所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两部门平衡增长,图5-4 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P96当农业生产率持续

18、增加时,商业化点逐渐向左移动,而短缺点逐渐向右移动,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短缺点与商业化点重合起来,第二个阶段消失,这个重合点被称为转折点。,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两部门平衡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加使农业剩余和边际生产率都增加,从而使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相应地发生变动。一方面,在商业化点之前,平均农业剩余曲线向上移动使得工业劳动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因为农业剩余的增加降低了粮食价格,以致降低了按工业产品计算的工业工资。另一方面,在商业化点之后,农业边际生产率曲线的向上移动使得工业劳动供给曲线上升,因为在商业化点之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随边际生产率上升而上升,工业部门想要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工业生产,就必

19、须支付比原来更高的工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两部门平衡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停滞的农业中,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的。但是,仅有农业生产率增长是不够的,要使劳动力转移不至于受到阻碍,还必须使农业生产率增长与工业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性,即两个部门必须平衡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两部门平衡增长,如何保证两组向右移动的曲线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相交?平衡增长原则:两个部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必须使得两个部门长期地保持增长刺激,即每个部门的贸易条件都不能恶化,就需要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若前者大于后者,农业

20、贸易条件就会恶化,因为粮食供给相对过剩,这就伤害了农业部门。若前者小于后者,工业贸易条件就会恶化,因为粮食供给变得相对短缺,这就损害了工业部门。,拉尼斯-费模式的意义,农业对经济发展不仅为工业部门的扩张输送所需的廉价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需的农业剩余。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工业扩张所必须的粮食就没有来源,农业劳动的流出就要受到阻碍。有些技术进步只需要增加劳动而不需要增加资本,或只需要少量资本,这种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进步在农业中是常见的。拉尼斯-费模式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看成是工业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论证了创新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由于存在技术进步,要素比例可能会变化,故在资本积累

21、过程中有出现不利于劳动转移和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拉尼斯-费模式的缺陷,假定农业部门存在着剩余劳动,而城市则充分就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假定在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磬尽之前,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一直保持不动。假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二两阶段的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变。,第三节 托达罗模式,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中,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决定被认为唯一地取决于城市实际收入差异。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高于乡村农业部门一般工资水平,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去谋求新的职业。这个观点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一个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任何以愿意迁移到城市去的劳动者都可以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立即

22、找到一个工作。因此,迁移不必担心因失业而遭到损失。当然,短期失业是可能存在的,但这会降低工资,从而减慢人口流入城市的规模与速度,使得城市劳动供给下降到与劳动需求相适应,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托达罗模式,但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来严重,而与此同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并没放慢,反而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一事实使得建立在充分就业假定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显然丧失了它的有效性。托达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它的人口流动模型的。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失业状况。这正是托达罗模型不同于刘易斯-拉尼

23、斯-费模型的差别所在。托达罗指出,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民也不会简单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他还必须考虑城市就业状况。,托达罗模式,假设在未来某一个时期,一个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可获得的实际收入400元,而如果他迁入城市在现代工业部门工作就可获得800元。按照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假定,这个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将会选择迁入城市。但是,在托达罗看来,在失业存在的情况下,潜在的迁移决不只是考虑两种工作的实际收入差异,还必须考虑在一定时期里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高报酬工作的就业机会或就业概率的大小。因此,在他做出迁移决策时,这个劳动者必须在一定时期内遭受失业风险和获得

24、高收入之间进行权衡。,托达罗模式,如果这一时期城市失业率很高,他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或概率很低,假若只有40%,那么,虽然这时城乡实际收入相差400元,但这个农民做出迁移到城市的决策就是不明智的,或如托达罗所说是无理性的。因为他只能获得320元(80040%)的城市预期收入,而他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可达400元。但是,如果这一时期的城市失业率较低,他获得的工作概率达到80%,那么,城市与其收入就是640元(80080%),比农业收入400元高240元,于是,这个农民迁移到城市去碰碰运气就是合理的。就业概率在迁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托达罗断言,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率高的情况下如果不引入就业概

25、率这个变量,要想解释持续的和常常是加速的人口流动现象,简直是不可能的。,托达罗模式,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 0其中,M=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市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托达罗模式,按照托达罗观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式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就业概率。假若城市不存在失业,迁移者迁入城市就可以找到工作,就业概率就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迁移的动机就决定于实际收入差异,这就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假定一致了。

26、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就业概率与前一个因素成正比,与后一个因素成反比。,(就业概率),托达罗模式,由于绝大多数迁移者是15-24岁的青少年,因此,事实上,迁移者往往要等好几年时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一个正式工作。这样,为了更加接近现实,人口流动行为模型应该建立在跨时期基础上。设V(0)表示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U,Yr分别表示t个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代表贴现率,即反映迁移者时间偏好程度。如果迁移者更加偏好现在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那么,r就较高;相

27、反,如果迁移者不是那么强烈的偏好现在,那么,r就比较低。,p(t)与前面所说的是不同的,但有联系。以上所说的是指一个迁移者作为现有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在某一个特定时期被现代部门作为随机挑选而雇佣的概率,而p(t)表示t个时期一个迁移者累加的就业概率,即第一个时期被雇佣的概率,加上第二个时期被雇佣的概率,等等。从贴现值公式中可知,假设实际收入不变,那么,一个迁移者在城市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一个正规部门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从而,它的与其收入也越高。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一些青少年虽然知道进城市后不会很快在正规部门找到工作,但仍然愿意流入城市甘当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因为他们预计在城市里待长一点时间会

28、找到工作的,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城市预期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乡-城人口流动,尽快地把一个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实现工业化。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如何组织乡-城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第一,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托达罗认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必然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因为在托达罗模型中,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因此,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劳动就业增长

29、速度呈下降趋势。第二,即使城市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需求扩张保持同步,通过扩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就业概率与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成正比关系。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将引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人口数目远大于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数目。,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第三,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托达罗指出,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工资水平远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垄断这些外在力量决定。这些有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平均收入,一般要高2-3倍,有的国家甚至高达4倍以上。这样高的收入差异无疑

30、是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因此,托达罗认为,要降低城市失业率,就必须消除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法,限制工会的权力等,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城乡实际收入差异,但是,托达罗也认为,由于政治原因,减少城市工资水平并非易事。,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只有这样,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刺激就会下降,从而城市就业压力就会减轻。托达罗模型的进步之处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

31、量的失业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是上升的就业概率与预期的使用强调农业部门的发展,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可想象的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城市闲置找工作与抽彩票等同不符合现实忽视城市非正规部门,缺乏现实性,案例:拉美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突出现象。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却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并最终危害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拉美国家是过度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32、,因而也被称为“拉美陷阱”。,拉美城市化速度过快,超过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速度。拉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据统计,欧洲的城市人口由总人口的40%增长到64%经历了50年的时间,而拉美国家仅用了30年的时间。比较这期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发达国家的人均GNP从835美元上升到2920美元,增加了3倍多;拉美国家的人均GNP从465美元升至775美元,增长不到一倍。在相同的城市化水平下,拉美国家的人均GNP远远落后,甚至仅为发达国家的1/51/4。这表明拉美的城市化进程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比值应该在1.42.5之间。

33、1999年,拉美这一比值达到2.50,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48),拉美国家的城市化一开始就先于本国的工业化,其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更是远远超过本国工业化,并且超过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这5个属于半工业经济类型的国家,工业吸收了经济自立人口的13%,可是在其后的20年里,这个比例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同期,城市化的进程却一跃再跃。二战前,城市化的比率和工业化的比率大致相等,都在10%15%左右;但到1960年,工业化的比率仍维持在10%15%,而城镇人口的比例却增至30%50%,远远超过了工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而城市工业无力承担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贫富悬殊,人口贫困向城市转移,城市被贫民窟包围;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社会失序,政局动荡;资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典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首先,失业问题严重。其次,城市贫困加剧,贫富差距悬殊。第三,面对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经济增长乏力的拉美国家无力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由此导致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