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07731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5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第二节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第三节 托达罗模型,第一节、刘易斯:“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结构转变模型”,相关概念:“一元论”(Monism)关于世界本源认识的两种 哲学学说“二元论”(Dualism),唯心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精神“二元论”:世界的本源由 组成共同 物质,“二元经济”在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或 经济单元 这种经济的二元性具有:“互不联系”;“互无影响”;“两极分化”;“各自内部自我循环”等特征,J.H.波克(荷):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1953)殖民

2、地“飞地”经济“东印度”经济的二元结构(enclave);本土传统经济,W.A.刘易斯 不仅分析了 LDCs“二元经济”各自的特质,还提出“二元结构”的经济转变为现代化意愿经济的条件/契机/路径(参见:W.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一、模型内容 刘易斯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推进工业化的 LDCs,普遍存在着一种”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即 在一国经济中同时存在“资本主义部门”(即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也包括现代化的大农场等现代部门)和“生存部门”(即以传统农业为代表,也包括传统手工制造业等传统部门)subsistent sector(生存部门:传统农业和手工业)capita

3、list sector(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场),即“传统农业部门”(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ector);“现代工业部门”(modern manufacture sector),“传统农业部门”:使用 土地(Ld)、劳动(Lr)等传统要素进行生产 其中,劳动力(Lr)相对于土地(Ld)大量过剩 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仅够糊口和维持生存,“现代工业部门”:除了使用 Ld 和 Lr,还使用资本(K)由于资本具有可再生产性 或 自我积累 性质,工业部门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以及较高收入水平 由于该部们能不断获得新资

4、本,因而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吸收劳动就业,由于 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不断获得新资本,不断扩大生产,形成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工业部门能以较低工资水平雇佣劳动力,从而使其得以在低工资/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 条件下实现规模扩张,图4.1(刘易斯模型),X轴劳动力数量Y轴劳动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曲线os农业部门平均收入水平ow工业部门工资水平N1R1,NxRx,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图解),假定工业部门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Lr)进行生产。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资本投入量,都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的大小由“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5、)决定。即 MPLrW;或 SLr=DLr该图表明,当资本投入为 K1 时,劳动的投入由曲线N1R1与W相交的点Q1决定。(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工资相等或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相等的点Q1决定。)此时,利润达到最大。其中:ON1Q1L1总产出;OWQL1总成本;WN1Q1利润,(续),如果将利润全部用于积累和再投资,资本存量 将由 K1 K2,劳动就业人数也由L1 L2,由此,利润、K积累和再投资将进一步增加,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续)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消失,劳动力对农业部门而言,也由“过剩”变为“稀缺”,农业劳动力的 边际产出和收入水

6、平 逐步提高,从而与制造业一致 而此时,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得以满足 届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由水平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思考题: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何在?,二、模型相关说明 第一,关于“劳动无限供给”的假设 刘易斯说,该假设并非适用于所有 LDCs,但却适合于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的人口相当稠密。,第二,关于 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的 决定 刘易斯指出,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是由本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决定,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并且,前者 往往高于 后者 30 左右)这是因为:1)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

7、;2)心理补偿费用,第三,关于 K 积累的作用/方式/手段(1)K 积累:作用/意义 刘易斯说,“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解释一个社会怎样由原来 S 和 I 不到国民收入的 4或 5,转变为自愿 S 和 I 增加到 12 或 15 的过程 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就是迅速的资本积累,(2)K 积累:途径/方式 1)收入分配 刘易斯认为,社会 S 多少 与 人均收入水平 高低无关,而与 社会的 收入分配格局 相关 在他看来,战后 LDCs 存在四种社会 阶层:工人 阶级 基本无 S;中产阶级 S 多半为“延期消费”;地主 阶级 S 往往用于 奢侈性消费;资本家 阶级 既有能

8、力进行 S,又愿意将 S 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刘氏认为,LDCs 储蓄(S)少,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资本主义部门”(即工业部门)太小、以及企业家阶级 人数 太少即如果资本主义部门较大,企业家人数 较多,国民收入中利润所占份额较大,社会的 S 和 I 就会较高 因此,收入分配 向 企业家阶级 倾斜,有利于提高 社会 S 和 I 水平,2)通货膨胀 刘易斯认为,银行信贷(即 纯货币供给量)增加是促使资本(K)形成的方式和来源之一即 制造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 K 形因为,通胀具有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具有提高企业家阶级利润,社会 储蓄 和 投资 的效应,刘易斯试图区分两种通胀的效应:1)战时:恶性

9、通胀 由于货币供给和资源大量从消费品部门抽走,消费品生产 物价 2)和平时期:温和通胀 将形成一种“资本积累 消费品生产 物价 通胀消失”的机制,data:据说,我国民国时期发行的货币(俗称大洋或“袁大头”)一个大洋能买45斤猪肉;16斤大米。当时,一个大学教授每月的薪水约为400600个大洋;一个中学老师的每月薪水为200多个大洋【习题:】假定食品及其支出由大米和猪肉支出构成,试计算和比较中国当今和那时的“恩格尔系数”,刘易斯指出:通胀的“K 积累效应”能否实现,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企业家阶级大小;多少利益归属于该阶级,第四,关于制造业部门扩张停止的原因 刘易斯认为,如果工业部门能在一个 较

10、低且不变的工资水平 不断获得劳动力供给,其利润和投资将不断增加,本部门的扩张就可持续进行,直至资本积累赶上甚至超过人口增长,进而劳动力由“丰富”变得“稀缺”,扩张才会停止 但刘易斯指出,任何因素只要导致工业部门实际工资水平提升/利润和资本积累下降,均有可能阻断工业部门的扩张,例如:第一,如果 K 积累快于人口增长 农业人口绝对 农业人均产量或收入 工业部门的工资【注:这里农业人均产量提高,不是因为生产技术进步,而是分享总产出的人数减少】,第二,制造业扩张 贸易条件变得 不利于工业部门【可能的解释:】1)制造业扩张 工业品价格下降,从而使贸易条件(PI/PA)变得不利于工业部门2)制造业规模扩张

11、 粮食需求和粮价 贸易条件(PI/PA)不利于工业部门,第三,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产出(收入)工业部门工资(W)第四,工人模仿资本家生活方式、工会要求提高 W 工业利润 和 积累 制造业扩张停止,(续)以上四种情形中,第二种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即“制造业扩张 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工业部门”刘易斯说,农业相对于工业,进步或停滞均对制造业的扩张不利(这在后来的“费拉模型”中被进一步阐释),鉴于此,刘易斯指出,工业发展需要农业也相应发展 这是工业化取决于农业进步的含义之一,也是工业革命总是与农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原因。除非农业生产同时增加,否则,工业部门 扩大生产增加将对本部门不利,第五,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

12、的工业部门 扩张(如前所述,)刘易斯指出:一国工业化将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从而引起工资上升,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不利 但开放经济条件下,有两种方式可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即 一 是经由向国内移民,以增加本国劳动力供给;二 是通过资本输出,减缓制造业对劳动力的过大需求,三、评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看来,刘易斯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理论/模型,是战后发展中国家“劳动剩余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主要贡献:】(1)理论:将现代制造业部门的扩张 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结合起来,在 理论上阐明了二元结构的转变契机(2)方法:较早采用模型方法分析和研究 战后 LDCs 工业化/现代化 或二元经济结构

13、的转变问题,【缺陷:】(1)在有关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强调工业部门的作用,对传统落后农业 如何进步或现代化问题少有研究和分析 在 刘易斯看来,农业似乎只具有“工具价值”(instrument value),即为工业部门提供廉价粮食和劳动力,从而使工业部门在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条件下实现快速扩张,而 LDCs 二元结构的消除只能仰工业部门的扩张,(2)模型暗含的三个假设与现实不符:(第一),模型假定 LDCs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 事实上,LDCs 城市失业相当严重,因此,模型降低了LDCs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以及“二元结构”转变的难度,(第二),模型假定,

1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 与 工业部门 就业机会的创造是 同步 的 事实上,LDCs 偏向资本密集产业 和 资本密集型技术 的发展 和使用,因此,尽管工业部门投资不断增加,但就业机会 并未没有同步增长,(第三),模型假定,LDCs 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样,当劳动力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工业部门工资可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可实现快速扩张 然而,由于 政府部门 和 MNCs 高薪示范效应,以及 工会 的作用,工业部门的工资往往高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水平,由此,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将减缓,(3)强调物质资本,轻视人力资本 刘易斯认为,任何国家在任何时侯都可能缺少任何等级的熟练工人(包括:瓦匠、

15、电工、或 焊接师、生物学家 和 管理人员等)与资本 和土地 一样,人力资本 可能是经济扩张时的一个难题,但它只是一个“准难题”真正的难题是 资本 和 自然资源 的短缺,,只要得到资本 和自然资源,也就可以得到熟练工人(参见: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84。),(4)模型认为,实施向资本家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可加快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和发展 显然,如果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公平负效应的增加,也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的,第五,模型假定,只有保持低工资水平长期不变,利润增长和工业部门的扩张才有保证,一旦工资水平上升/利润将减少/工业部门扩张可能停止

16、事实上,即使工资水平提高,利润也会增长,工业部门的扩张仍可继续进行,第二节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 Gustav Ranis(拉尼斯)和美国华裔人经济学家费景汉(John H.Fei)分别于1961、1964 年合作发表“一个经济发展理论”一文(载美国经济评论 1961(9:533565)和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故在学界称之为有关战后 LDCs 二元结构转变的“刘费拉模型”,费拉二人对刘易斯模型的丰富和发展可归纳如下:第一、提出若干重要概念 1.“多余劳动”(Redundant Labor Force)从生产中减少一部分劳动力,总产出不减少,这部

17、分劳动力称为“多余劳动力”(其 MPLr 0),2.“伪装失业”(Disguised Underemployment)伪装失业者包括两部分,即“多余劳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零但小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 MPLr=0;伪装失业者 0 MPLr“制度工资”,3.“不变制度工资”(Constant Institutional Wage)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或收入水平,它不是由市场力量而是由习惯、道德 等制度因素决定4.“总农业剩余”(Total Agricultural Surplus)TAS 农业总产出 农民总消费,5.“平均农业剩余”(Average Agricultural Surplus)

18、总农业剩余(TAS)AAS 撤出的农业劳动力人数,6.“短缺点”(Shortage Point)即 当 MPLr=0 的那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0 MPLr“制度工资”的劳动力开始转移,从而引起:粮食短缺,粮价 上涨,工业部门 工资提高;导致:工业利润减少,资本积累和扩张速度减缓,7.“商业化点”(Commercialization Point)即“刘易斯转折点”(“turning point”)当全部“伪装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稀缺”,其 MPLr 超过“制度工资”,此时,农业劳动力收入与工业部门一样,也由 MPLr 决定 传统农业成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

19、农业,(续)届时,工业部门如需要进一步获得劳动力供给,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 LDCs 结束了”劳动力剩余的经济特点,现代制造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从此迈向现代经济,图(谭p287),图(谭p287),图(谭p287),第二、人口增长 考虑到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1)如果人口增长超过劳动力转移速度,剩余劳动力可能增加(2)如果偏向 发展 KI 产业 和 使用 KI 技术,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创造可能赶不上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剩余劳动力也可能增加,图(谭p296)(见讲稿该章p5),由图可知:(1)“必要工业化”曲线(Ir)与“人口增长”曲线(P)密切相关。即人口增长越

20、快(曲线P越陡峭),工业化应当吸收的劳动力数量越多(曲线 Ir 也应当越陡峭)。(2)“实际工业化(Ia)”曲线的走向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和策略。即如果资本积累越快,并且较多采用劳动密集的技术,Ia曲线就越陡,反之,反是。(3)Ir 与 Ia 相交时的工业化的实际努力,称为工业化的“临界最小努力”。即 这时,当实际吸收与必需吸收的劳动力数量相等时,一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地过程便告结束,传统农业便成为现代农业,“二元经济”就被改造成现代经济。(4)如果人口增长越快、而实际的工业化努力保持不变(即P曲线越陡、Ia曲线保持不变),达到上述商业化转折点所需时间越长;反之,如果人口增长和必要的工

21、业化努力不变,而实际的工业化努力越大,达到转折点的时间越短。,第三,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区分为两个阶段即 阶段I:MPLr=0 的 Lr 转移;阶段II:0 MPLr“制度工资”的 Lr 转移,如果 粮食供给 工业部门需求,粮食价格,这样,不利于农业部门;如果 粮食供给 工业部门需求,粮食价格,这样,不利于工业部门。显然,实践中,要达到和实现这种平衡是极其 困难的。因此,费-拉主张制定相关政策,以尽可能满足“农业进步刚好满足工业需要”的这种理想平衡,第四,强调农业与工业平衡发展,但仍未摆脱农业“工具价值”的认识局限即 认为必须提高 农业生产率水平,但应以满足工业部门对粮食的需要为条件,“超

22、前”或“滞后”都将产生不利影响,第三节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背景:在刘费拉模型问世后的近20年时间里,LDCs 的经济实践并没有实现模型的设想。相反,在一些LDCs,由于城市和工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凋敝、萎缩,城乡差别扩大,两极分化加剧。在城市失业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仍大量涌入城市,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有所加强。上述种种问题使早期关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动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对新的情况作出新解释,成为发展经济学无法回避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陆续出现不同于早期模型的新模型。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Michael P.Todaro 的人口流动模型。,早、晚期模型特点比较:(1)关于

23、 城/乡失业 状况的认知和假定不同: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早期 城市:充分就业 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晚期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2)关于 迁移动机 的解释不同:早期:城乡 实际 收入差别 晚期:城乡 预期 收入差别,(3)对 就业概率 估计不同:早期 就业概率1(100)晚期 就业概率 1(100)即 早期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后,能立即在现代(制造业等)部门找到工作;晚期模型指出:在LDCs城市失业相当严重情况下,农民进城不可能立即就业。后者正是试图解释,在大量城市失业情况下,农村人口为何还大量涌入城市。,人口流动模型:(1)人口流动规模(M),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别(d)的 函数,即

24、 M=f(d),(f 0)(其中:M 人口迁移数量;d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别;f o 人口迁移数量 是 城乡 预期收入 差别的 增函数),(2)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别(d),取决于 就业概率()和 实际城乡收入差别(w-r),即 d=w r(假定 w-r 不变,越大,则 d 越大;假定 不变,w-r 越大,d 越大.)【Q:】你知道我国当前城乡实际收入差别是多少吗?,(3)就业概率(),取决于现代制造业 就业机会创造率()与 城市失业人数(SN)即 N=SN其中:就业机会创造率;S 城市劳动力总数;N 城市就业人数,(4)就业机会创造率(),取决于制造业的 产出增长率()和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即

25、,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总体思路:M=f(d)=f(w r)N=f(w)S N()N=f(w)SN,即 城乡实际 收入差别(wr);(1)迁移规模(M)取决于 就业概率()城市失业人数(sn)(2)就业概率()取决于 就业机会创造率(r)工业产出增长率()(3)就业机会创造率()取决于 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模型关于 城市失业 与 人口迁移 并存现象的解释:(1)LDCs 偏向 资本密集型 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就业机会创造 有限,城市失业加重 和 农村迁移人口难以就业;(2)人们在城市 逗留时间 越长,就业概率 越大(3)因此,城市失业 虽然严重,农村人口 仍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失业进一步加剧【注

26、意:】这里的“就业概率”,显然是 一个 时期 累加 的 就业概率,而不是某 特定时点的就业概率),我们用 表示某个特定时点的经验概率;用 p(t)表示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则有:第一个时期 找到工作的概率,就等于这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即 p(1)=(1)第二个时期 就业概率等于第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加上第一个时期未被雇佣的概率与第二个时期就业的概率之乘积,即 p(2)=(1)+1-(1)(2)第 t 个时期 就业概率 则为:p(t)=p(t-1)+1-p(t 1)(t),如果把等式右边都用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来表示,则有:这里,,可见,迁移者在城里逗留的时间越长,其就业 概率越大、预期收入 越高,托达

27、罗认为,城乡人口迁移规模是 城乡收入差别贴现净值的函数,即 M f V(0),f 0【若 V(0)0,迁移者愿意进城;若 V(0)0,迁移者不愿意进城。】,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型(见教科书武大版),(4)早晚其模型对迁移难度/阶段认知不同:早期:“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晚期:分为两 阶段:阶段 I 进入 城市“非正规部门”;阶段 II 进入“正规部门”(托达罗认为,“非正规部门”有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5)二元结构转变的思路及政策含义不同:早期模型:(1)劳动力的职业性转变,即农业劳动力逐步由农业和农村转移至城市制造业就业是工业化的一般经验规律和必然趋势,任何LDCs 均不例外(2)通过

28、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就能转变为现代经济,晚期模型:(1)城乡经济差别 导致城乡人口盲目流动,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和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水平,可减缓人口盲目流动(2)LDCs工业化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偏向,就业机会的创造 有限,导致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因此,与其大力发展城市工业致使 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不如投资于农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即 通过扶持和发展比较落后的经济单元,达到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 显然,晚期模型与早期模型寄希望于经由先进的城市制造业的发展以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完全不同,(6)早晚期模型的对象经济体不同早期模型适合于“人多地少”禀赋特征的大部分亚洲 国家;晚

29、期模型适合于“人少地多”禀赋特征的拉美和非洲国家(7)早晚期模型的经验基础不同早期模型基于 DCs工业化的一般经验;晚期模型基于 LDCs 工业化的实际经验,托达罗的理论贡献在LDCs城乡人口流动和二元结构转变的理论研究贡献,得到西方学界的充分肯定 美国经济学家 R.威利斯(R.Willis)说:没有人象 M.P.托达罗那样,对第三世界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入的并存现象作出如此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解释导致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改变(这些人原来只信奉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合理性,支持旨在促进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的政策)【R.A.Easterlin 主编: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变化(英文版),1980,pp 394-395.】,思考题,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并评价刘易斯和托达罗二元结构转变模型何谓“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用经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说明中国是否接近此拐点?试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民工荒”现象背后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