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55471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1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宋明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宋明理学.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课 宋明理学,复习要求:1、了解汉代以来儒学面临危机的原因;2、熟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其途径;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4、熟悉宋明理学的评价;5、历史概念:三教合一、理学、心学、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一、理学兴起的原因,1、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2、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冲击;3、三教合一的思潮的出现;4、儒学家的不断努力和儒家的不完善,吸收和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程朱理学: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

2、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朱熹近思录致知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近思录致知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朱熹近思录为学陆九渊心学: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即性,性即理。王阳明心学: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

3、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程朱理学,1、主要内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而后物;天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包括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求理的途径:“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研究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的体验。,陆王心学,1、主要内容:“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无外物,心外无理”。2、求理途径:“致良知”(王阳明)和“发明本心”(陆九渊),二、理学的影响,1、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

4、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心外;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理在

5、心中。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 的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复良知。,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现实意义1、“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

6、育的公平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2、“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4、“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消极方面: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2、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束服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7、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的态度和仁爱的意识,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3、朱熹说:“.天得之(理)

8、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4、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5、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的关系是 A、本质一致 B、继承的关系 C、对立的关系 D、发展的关系,6、

9、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研究 B规格 C人格D格子,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10、,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性、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3)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哪些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不少于3个),(1)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思想不能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因而三种思想互相渗透,三教合一。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指理学在社会伦理道德思

11、想方面,即三纲五常,以此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3)发奋立志、社会责任、注重气节等。,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

12、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1)“仁政”。(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4)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