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6902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原因是什么)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如土地改革、币制改革,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改善民生和基础产业。,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与朝鲜战争有关),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但1950年代初期的台湾,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体1952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

2、32.2%,工业产值只占19.7%,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比高达56%,人均GDP仅仅196美元,(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大陆也是这样做的),优先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具体做法:1、土地改革建立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为主体的生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3、鼓励推广良种和化肥4、扶持农民团体5、限制农地向非农转移促进了农业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低价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典型的“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1-1990),背景: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

4、力。1959年,很多企业开工不足50%。另外,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带来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196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结构调整,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出现资本和技术外移趋势),基本政策方针:“以贸易带动农工,以农工促进贸易”具体做法:1、取消进口管制,实行自由贸易2、改革汇率制度,实行台币贬值(促进出口)(机理是什么?)3、推行出口退税4、建立出口加工区(高雄、台中、南梓)(方便加工贸易管理)5、制定投资奖励措施,吸引外资,基本模式,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

5、的三角贸易关系(目前大陆也类似)。,成就: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60年的32.3增至1973年的84.6。,出口加工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到1980年代末,台湾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1990年,台湾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0:38.4:57.6,人均GDP达到8325美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GDP增长率(%)1961 6.8 1962 7.9 1963 9.4 1

6、964 12.3 1965 11.0 1966 9.0 1967 10.6 1968 9.1 1969 9.0,1970 11.3 1971 12.9 1972 13.3 1973 12.8 1974 1.1 1975 4.3 1976 13.5 1977 10.2 1978 13.91979 8.5 1980 3.1 1981 5.7 1982 3.3 1983 7.9 1984 10.5 1985 5.08 1986 11.64 1987 11.2,(4)“均衡经济”发展时期(19912000),背景:1、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2、新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生产和生活方式3、

7、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4、前期工业化带来的后果与不足(污染、发展不平衡、研发能力弱、高科技产业滞后等)目前大陆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主要政策与做法,1、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发展高科技产业(确保研发投入占GDP的3%)2、建设科技产业园区 新竹工业园区、台南科技工业园区、台中科技工业园区、屏东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彰化“国家”花卉园区、宜兰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3、放宽农地限制,满足高科技产业用地需要,成效,经济中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仍达6.6%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1993年台湾年产笔记本电脑100万台,2007年台湾厂商产量达到1亿台,占全世界的9

8、1%)2000年,台湾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为1.98:29.01:68.93,人均GDP达到14721美元,开始由工业社会逐步进入商业社会,(五)“深耕台湾,布局全球”发展时期(20002008),背景:民进党执政,台湾进入政党轮替时期民进党及台独分子企图以全球战略的名义,疏离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关系,做法:1、实行“全球运筹发展计划”通过补贴和奖励,力图把台湾建成亚太地区台湾企业的研发总部和跨国公司的区域研发中心2、实行“重点建设计划”创意产业、营运总部、数字台湾、信息化建设等,成效:效果不佳20012007年,台湾GDP年均增长仅仅3.8%经济景气度低迷,(六)“振兴经济,和平发展”时期(2008

9、年以来),背景: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湾当局由“台独”转向“不统不独”金融危机,做法,1、“公平纳税,轻税简政”给低收入者补贴2、强化工业园区的管理 更新硬件、提升服务功能3、推动两岸经贸合作 开放金融合作 开放陆资来台4、强化产业合作,成效,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负增长,2010年实现高速增长(10.8%)2011年约4%2012年为1.3%2013年预计会回升,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15亿美元。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

10、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