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0307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复习提问:1、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是:2、人口问题的影响:,人口数量大,净增多(基本特点);人口素质不高(基本特点);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人口问题给我国自然、社会、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问题:给教育、住房、交通、就业、医疗保健和社会福 利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口问题既是数量问题又是素质问题),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阅读上述材料,从下列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人口”、“人手”分别有什么涵义?说明了什么?2、“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和“人

2、口-教育=沉重的包袱”,这两种观点又说明了“人口”与“人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合理的人口标准应该是怎样的?,课本P61,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1、“人口”、“人手”分别有什么涵义?说明了什么?,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形象地说明了人是消费者,人手形象地说明了人是生产者。,2、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教育=沉重的包袱”,这两种观点又说明了“人口”与“人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合理的人口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前者是指如果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后者是指如果人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说明“人口”与“人手”是可以相

3、互转化的。,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0岁15岁60岁消费者 消费者、生产者 消费者,我国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的危害:,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我国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说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1)造成劳动不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带来老年人赡养问题,对社会保障造成巨大压力。,我国当前情况下的人口文化素质会给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人口

4、素质低,影响到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以致劳动生产率低,制约经济发展;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对所有政策的落实都会受到影响。,看图分析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特点?,我国高文化素质人口的比例较低,文盲率却很高。,四国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比较,据统计,目前全球成人文盲约为8.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而世界上每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基本不识字,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文盲总数却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于印度。,二、我国人口的素质问题,13亿人口的来临为什么会比预计的整整推迟了4年?,资料分析,我国的计

5、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995年中国内地第12亿个小公民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出生。直到10年后2005年1月6日,中国内地的第13亿个小公民才出生,他整整比预计的迟来了4年。”,13亿人口的来临为什么会比预计的整整推迟了4年?,资料分析,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社会原因),第一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中的地位:,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晚婚、晚育”

6、“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有利于我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2)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大和人口持续增长,人口素质不高,已经给资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根本对策)。,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和主要措施:,在控制人口数量问题上: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上:a、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b、努力做

7、好优生优育工作。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经济;b、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c、建立和完善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d、要提倡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1)对策: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2)主要措施:,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理解:,“晚婚、晚育”,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目的,基本要求,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实现我国PRED协调发展的关键,婚姻法规定,女年满20周岁、男年满22周岁可以结婚。女方年满23周岁、男方年满25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夫妇达到晚婚年龄后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知识园地,晚婚晚育,1.如果20岁结婚生孩子,100年有

8、几代人?25岁结婚生孩子,100年之内会有几代人?,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什么意义?,控制人口数量,看图回答,优生,通俗地讲可以把这两个字倒过来理解,即“生得优”。这里所说的优,就是指生育的子代要健康、聪明、漂亮,尽可能地降低“缺陷儿”的诞生。优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保健和教育。前者以促进小儿体格生长发育为主,如提供充足的营养、进行体格锻炼、防治疾病等。后者主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智力开发,培养良好品德等。总之,优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儿童成长为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优良的新一代。,知识园地,从材料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什么意义?,提高人口素质,材料分析,除此之外,说说计划生育对社会其他方面的积

9、极贡献,人民的预期寿命 婴儿死亡率贫困人口人均拥有病床位数,不断提高,越来越低,越来越少,不断增多,思考填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省了大量资金和资源。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思考:在解决人口问题上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在控制人口数量问题上:a、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树立计划生育的观念;b、自觉遵守有关人口问题的法律法规,依法敢于同破坏计划生育行为作斗争;c、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上:a、应该了解

10、我国的人口形势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人口知识、人口政策的积极宣传者;b、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扬尊老敬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作业,1.作业本:p18-19:1、22.课时:p26 2.3.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全部3.预习新课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应对资源危机,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一些人“租借”75岁以上老人、假扮孕妇,取得优先进场的机会。这些做法说明当事者()A、身体素质不好 B、思想道德素质不高C、文化程度一定很低 D、环保节约意识不强,课堂练习,B,赞同:中国人口要减少到35亿,现在就是发达国家了。理由

11、:,网络话题:人口减少中国就发达,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由于中国人口多,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了国家人均GDP的滞后和相对的贫穷。,反对:人口众多不是影响中国GD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理由:,发达国家的人口和资源天差地别,但人均GDP却相差不是很大。,日本和韩国人口密度最大,但却是最富裕的国家,蒙古的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仅一人,恰恰是最贫穷的国家。,09台州中考题:,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地区,为老龄化地区。右图反映了A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B我国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多数C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在提高D老龄化

12、是我国当前最大的问题,(第12题图),A,19(8分)请结合右图,回答问题。(1)右图呈现了我国的哪些人口问题?(2分)(2)上述人口问题对我国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右图中两条曲线形成的原因。(3分),19(1)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大;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2分),(2)生态失衡(或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增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交通拥挤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少(或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的发展等。(3分),(3)原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1分)人均寿命延长(或自然死亡率降低)。(1分)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10年宁波中考题(课时特训p22-5),看清楚,对号入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