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92769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搜集材料是语文学习过程常常用到的一种基本技能。首先要确定你想要研究的主题,围绕着这个这个主题、或到图书馆,或实地考察、采访或上网,搜集你所需要的资料。,怎样来搜集资料,图书馆查找资料,北京中学生实地考察神龙架,采访,上网,一、明确主题,确定任务;二、根据情况,决定渠道;三、捕捉信息,获取资料;四、筛选信息,分类整理;五、综合信息,阐述结果;六、文字课件,交流互补。,搜集步骤,走进春节,简介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2、高潮。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是“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节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春节起源,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为“元旦”和“正旦”。,春节胜景,年兽,“年”兽的传说之一,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

3、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

4、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

5、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兽的传说之二,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

6、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

7、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春节的不同名称,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8、”。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饺子,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年夜饭,吃年夜饭,年糕,红烧鱼,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

9、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春节各地的食俗,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

10、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除夕家宴菜肴特色,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

11、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倒福字,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

12、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倒“福”字的传说,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除夕守岁俗称大年。此时家人团聚,吃团年饭,团坐待旦(守岁),小辈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初一祭祖祭祖一般在初一子时,须燃开门鞭炮避邪。初二拜年人们互相恭贺新年,媳妇们带着丈夫

13、、儿女回娘家,吃元宝汤,也就是现在的馄饨。初三老鼠娶亲为不骚扰老鼠们办喜事,这一天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传统习俗,初四迎神接神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初五破五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可以破除了,垃圾可以倒了,刀剪可以动了,稀饭可以吃了,祭祖的供品也要撤了。照例还要吃饺子,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初八顺星众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十五看花灯,吃元宵。闹完元宵,春节就算过完了。,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

14、,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春节诗词,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起源,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春联典故,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春联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