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0133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译,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三节 古文今译,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对古文献的注释,古代称“训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训诂二字,可以合起来讲,也可分开来讲。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训是解说,诂是古言。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早期注释侧重于词句的解释,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凡对古书注释均称训诂。文献注释,内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1、古文注音。为文中生难字、通假字等注音,帮助阅读理解。如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陆德明音义:“悠音由。辗本亦作展,哲善反。”又如汉

2、书高帝纪:“沛公西过高阳,郦食其为里监门。”颜师古注引服虔:“郦食其音历异基。”再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2、古文常见释义类型(释词、串讲、通释)。第一,释词。即解释字义、词义。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又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王逸章句:“皇,皇考也。览,睹也。揆,度也。余,我也。初,始也。”,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第二,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即整体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如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玄)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

3、顾眷我。”串讲中也附带释词,如以“事”释“贯”,以“顾眷”释“顾”。,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又如离骚:“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王逸章句:“言众人所以驼鹜惶遽者,追逐权贵求财利也,故非我心之所急务。众人急于财利,我独急于仁义也。”,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第三,通释。解通讲全章或全篇的大意。如诗经采薇卒章郑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赵岐孟子章句每章之后,均有“章指”,用以解释全章大意。,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通释有时为帮助读者理解文义,还有说明作者、介绍背景与写作过程等内容。如尚书金滕孔安国传:“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4、”诗经七月毛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王逸楚辞章句对离骚有370字的解说之辞,即从屈原生平、离骚作因、离骚题意、创作目的、创作特点及后人评价等多方面阐释。原文如下:,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王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袤,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第一节 注释的内

5、容及其源流,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馋言,迁屈原于江南,而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侫;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

6、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3、对古文语法的阐释。有阐释词法,有阐释句法。释词法如诗经麟之趾:“于嗟麟兮。”毛传:“于嗟,叹辞。”释句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如朱熹诗集传说明诗经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诗文修辞手段很多,诸如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等等,在注释中均常见到。,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而古诗文又普遍用典,诠释典故

7、也就成了注释中最常见的工作之一。有些大量用典诗文,注明典故则成了注释家的首要任务。如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李善注:“史记曰:荆轲之燕,与屠狗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5、对其他文化知识的阐释。古书注释对举凡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婚姻家族、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地理区划、教育科举、学术思想、宗教礼俗、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各种影响人们阅读理解的内容,往往加以解释。,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如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李善注:“班固汉书金日磾赞曰:夷狄亡

8、国,羁虏汉庭,七叶内侍,何其盛也。七叶,自武至平也。又张汤传赞曰: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远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馀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也。董巴舆服志曰:侍中中常侍,冠武弁,貂尾为饰。”引汉书分别释金、张之典。引舆服志,则在阐明服饰制度。,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又如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李善注:“沈约宋书曰:郡县为封国者,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去任便止。世祖孝建中,始改此制为下官。”是为释职官制度。,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再如曹植责躬诗:“於穆显考,时惟武皇。”李善注:“毛诗曰:於穆清庙。礼记曰:王立七庙,曰显考庙。”是

9、为释礼乐制度。,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6、古典文献注释的渊源及发展。我国古典文献注释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即有注释的萌芽,开始多散见于文献的正文之中,如: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释字、释音、通释大意均有。另如对儒家经典的阐

10、释发挥,有易传十篇、春秋三传等,也可看作一种广义的文献注释。,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先秦文献包括注释性文献,至汉代已难以读懂。汉代为先秦文献作注渐成风气,尤其儒学独尊之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日益繁盛,至汉末大儒郑玄更是融合今古文,遍注群经,如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魏晋南北朝文献注释仍以儒家经籍为主,如王弼周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等。道家著作注释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等。其他明注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都堪称经典。,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唐

11、人注释工作继续繁荣发展。如现在通行之史记三家注即: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通行之汉书为唐颜师古注本,通行之后汉书为唐李贤注本等。而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基本也为汉至唐代注疏。,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一)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二)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四)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五)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六)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七)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12、(八)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九)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十)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十一)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十二)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宋代注释多谈义理,注家以朱熹成就最大,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元明时期注释事业处于低潮,总体成就不突出。,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清代学术大盛,学者注释古籍数量大,质量也普遍较高。注疏之作难以计数,几乎每部典籍均有注释。重要者如阎若璩古文尚书

13、疏证、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玉润诗经原始、孙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王先谦汉书补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郝懿行尔雅义疏等。,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现代以来,古籍注释进入新的阶段,注释事业辉煌发展,名家明注数不胜数。,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1、关于注释的名类(传、注、说、故、训、解、笺、记、诠释、微、隐、章句、集解、义疏、音义、直解等)。古籍注释名类繁多,约有传、注、笺、疏、正义、集解、注疏、音义、章句、补注、集传、集释、序、解故(诂)、说义、传记、解、微、集注、义疏、讲疏、

14、索隐、直解、述、疏证、通释、举要、正读、译注、新注、纂义、今诂、通笺等数十种。不少名类大同小异,有些甚至名异实同。举其要者如下:,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一,传。意为转述,为阐明经义所用。传最早为孔子所作易传十篇,合称十翼。先秦又有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侧重于阐释经典的微言大义;左氏传则重在转述史实。也有依据经文逐字逐句解释者,如毛诗诂训传。,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二,注。为最通行之名称,西汉即有其名。东汉则较为普遍,如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郑玄则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以后则更为普遍。第三,说。即解释说明之意。汉志载有解易的五鹿

15、充宗略说,解诗有鲁说、韩说,解论语有齐说等。,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四,故。亦作诂,即以今言释古言。汉志有解诗之鲁故、韩故、齐后氏故等。第五,训。亦是解释之意,与诂连用,称训诂,或称诂训。毛亨毛诗诂训传为最早。第六,解。分析解说之意。韩非子有解老篇,为解释老子之名篇。三国吴韦昭有国语解。,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七,笺。表识之意,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自郑玄始,其注诗经在毛传基础上加以解说补充,表明为笺。笺的体例实际为后世疏、正义的源头。第八,记。与传、说作用相近。礼记便是七十子后学解释礼经之作。汉刘向有五行传记。第九,诠、释。诠、释或单言,或连用,均为解释之意。唐

16、宋翰有易诠,明冯时可有左氏释。,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微。汉志春秋类有左氏微、张氏微等。颜师古注:“微,谓释其微指。”后世又有发微、阐微、显微、明微、解微、探微等。第十一,隐。与微略同。晋郭象有论语隐,唐司马贞有史记索隐。,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二,章句。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解诂训大义,不为章句。”李贤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章句往往较传注为繁琐。汉人有尚书的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等,赵岐有孟子章句,王逸有楚辞章句。,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三,集解。集解种类有二,名同实异。一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一如何晏论语集解,聚集

17、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诸家解说。孔颖达在疏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体例。而后世集注、集传、集说、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四,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完整流传者只有皇侃论语义疏。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疏义、义记、义章、章疏、讲疏等别称。南北朝义疏开唐疏之先河。,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五,疏、正义。疏与正义同义,都不仅训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注释作注。如孔颖达周礼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第二节 注

18、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六,音义。为辨音释义。陆德明经典释文14篇,分别为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以注音为主,兼有训释字义。第十七,直解。为全用白话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如元许衡有大学直解、中庸直解等。,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下举毛诗正义之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笺云:曷,何也。君子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何时当来至哉!思之甚。曷音寒末反。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凿墙而栖曰塒。笺云:鸡之将栖,日则夕矣,羊牛从下牧地而来。言畜产出入,尚使有期节,至於行役者,乃反不也。栖音西。时如字,本亦作“塒”,音同,尔雅同,玉篇时理反,凿墙以栖鸡。凿,在各反。畜,许又反。君子于役,

19、如之何勿思!笺云: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疏传“凿墙而栖曰塒”。正义曰:释宫文也。又云:“鸡栖於杙为桀。”李巡曰:“别鸡所栖之名。寒乡凿墙,为鸡作栖曰塒。”正文夹注中有毛传、郑笺和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列于最后。陆德明音义内容和孔颖达疏均以“”标识。,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2、有关注释的术语(音某、反切、读若、读为、如字、之言、曰、谓、言、貌、犹、某,某也等)。第一,音某。为传统注音的一种方法,即用一个较易认的字来标注读音相同的某字,叫做直音法。如:诗经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陆德明音义:“汙音乌。”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张守节正义:“栎音药。

20、逮音代。”,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二,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此法注音即反切法。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如: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陆德明音义:“筐,起狂反。”“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陆德明音义:“崔,徂回反。嵬,五回反。虺,呼回反。”楚辞离骚:“鸣玉鸾之啾啾。”清蒋骥注:“啾,即由切。”,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三,读若、读如。一般也用来注音。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郑玄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补注:“霾,

21、读若埋。”读若(读如)也可表假借,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四,读为、读曰。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如:诗经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即畔是本字,泮是假借字。礼记曲礼:“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玄注:“此衡谓与心平。绥,读曰妥。妥之谓下于心。”,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五,如字。此术语涉及多音字问题。一字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如: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畜狗,驯守。”陆德明音义:“畜,许六反,又许又反。驯守,上音巡,下如字。”,第二

22、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六,之言,之为言。用来释字,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同音,或音近,或是双声叠韵。此种称为声训或音训。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七,曰、为、谓之。常用来解释名物制度,并常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相当于现代汉语“叫做”。被解释之辞总是置于后面。如: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

23、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王逸章句:“十二亩为畹,或曰田之长为畹也。”“二百四十步为亩。”“五十亩为畦。”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八,谓。谓与谓之不同,用“谓”时,被释词置于前面。相当于现代汉语“指的是”。如: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谓怀王也。”“谓”有时用来串讲句意,与下述“言”同,如: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

24、溥兮。”郑玄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九,言。常用来串讲词语、句意或通释大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如: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晋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可以塞洪水也。”庄子逍遥游第一:王先谦注:“言消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解释表某种状态或某种性质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李善注:“懔懔,畏惧貌。眇眇,高远貌

25、。怀霜临云,言高洁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一,犹。通常解释同义或近义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等于说”。如: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洪兴祖补注:“掩涕,犹抆泪也。”,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十二,某,某;某,某也。为最常见之注释格式,以判断句形式直释其义。各种情况均可以这种格式注解。如:周礼天官冢宰:“唯王建国。”郑玄注:“建,立也。”后汉书刘玄列传:“遂攻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李贤注:“竟陵,属江夏郡,故城在今郢州长寿县南。安陆,县,属江夏郡,今安州县也。”,第三节 古文今译,1、古文今译的源流及历史变化。古代注释家在对古文献作注时,往往采用了今译的办法,

26、把古代语文译成当代语文。如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中,即有接近今译性质的注释:,第三节 古文今译,周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毛传:“兴也。鸠,鸤鸠,秸鞠也,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司马迁著史记,采用许多古文献,如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司马迁在采用这些文献之时,往往将其改变为汉代通行文词,也就是将先秦古文译成汉代语言。如史记周本纪引用诗经大雅生民描述后稷即是:,第三节 古文今译,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27、,第三节 古文今译,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第三节 古文今译,显然,周本纪比生民要通俗平易得多。史记在引用尚书之时,采取多种方法使之通俗易懂,如以平易的同义词代替艰深文词,增字以补足句意,减字而不损原意等等。司马迁对历史文献的处理方法,为古文今译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节 古文今译,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在分析章句、串讲大意之时,也有采用今译的方

28、式,如九歌国殇:原文:操吴戈兮被犀甲。章句:戈,戟也。甲,铠也。言国殇始从军之时,手持吴戈,身被犀铠而行也。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原文:车错毂兮短兵接。章句:错,交也。短兵,刀剑也。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击也。,第三节 古文今译,原文:旌蔽日兮敌若云。章句:言兵士竟路趣敌,旌旗蔽天,敌多人众,来若云也。原文:矢交坠兮士争先。章句:坠,堕也。言两军相射,流矢交堕,壮夫奋怒,争先在前也。坠一作队。,第三节 古文今译,孔颖达五经正义也有今译形式;朱熹诗集传也有类似形式。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也采用类似司马迁的处理古代文献的方式,使文词明白好懂。,第三节 古文今译,而汉末魏晋

29、至唐宋许多从事佛经翻译的高僧也积累了诸多的翻译经验。如东晋道安在摩诃钵罗密经抄序中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要求不失厥义以深达佛旨。“五失本”为佛经翻译中有五种情况要改变梵文原文的表达方式,以符号中土习惯。,第三节 古文今译,宋代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活跃,印刷业繁荣,俗文学地位逐渐提高,文白夹杂的白话小说迅速发展。这时已经出现全用白话释译经书的所谓“直解”、“直讲”,已与现代之今译很接近。但总体而言,现代以前,古典文献的今译远远不能与注释相比,其受重视程度还非常不够。,第三节 古文今译,现代以来,语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白话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典文献的翻译工作也

30、就逐步蓬勃起来。今天,许多重要的古文献都有现代翻译本(白话本),为普通读者阅读了解古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三节 古文今译,2、古文今译的标准(信、达、及其关系)。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之“译例言”中对外文翻译提出了三条标准:,第三节 古文今译,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了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

31、”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第三节 古文今译,严复“信、达、雅”三标准乃就外文翻译而言,且其“雅”即古雅、雅懿。严复译文有桐城派风格,显得过于典奥,因此受到梁启超等人批评。但信、达、雅的标准确是文献翻译的基本标准,只是我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可有不同。,第三节 古文今译,信,当即真实,忠实于原文,即孔子于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要准确理解原文,不可任意发挥,更不可有意曲解。译文违背“信”,即不是真正的翻译,而是改写。达,即通达,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畅、明白,文从字顺,符合现代语言习惯,无晦涩难懂之感

32、。雅,即典雅优美,有文采。雅必须以信、达为基础,不信、不达,徒具所谓优雅的外表,是以文害意,丝毫不足取的。,第三节 古文今译,3、古文今译的方法(直译与意译)。基本可分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即按照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对应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等方面,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直译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方法,能尽量保持原文特点。一般而言,能直译之处尽量直译,尽可能做到原文字句落实。,第三节 古文今译,但古今语言在词语、句法结构等方面差异有时很大,完全直译难以合乎现代语言习惯,因此,为做到今人能够明白易懂,往往还需要意译。意译即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对原文结构和词语作适当的调整

33、,使译文更适合现代阅读习惯与理解模式。只是不可随意调整变动,随心所欲的变化同样不是翻译,而是改写。,第三节 古文今译,4、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具备较深厚的学养。隋沙门彦琮撰辩证论,有译才“八备”之说,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等均可借鉴。从事翻译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学风严谨,熟悉古今语言,了解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做好翻译。,第三节 古文今译,第二,用功要勤。翻译能力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要大量阅读、反复阅读文献,钻研文献内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字斟句酌,力求稳妥。,第三节 古文今译,第三,细致处理翻译中的问题。要尽可能

34、直译,不能对译之处,也要慎重选择适当对应之现代语词,不贸然定夺,更不可马虎了事。,第三节 古文今译,第四,适当掌握翻译规律。如对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含人名、地名、官名、时间及古今意义、用法基本一致之词,一般只需直录,不必变化。遵循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规律,将原文单音词置换为双音词。要熟悉古代汉语的一些表达习惯、特殊句式的对应翻译法。翻译完毕后,还要对照原文仔细推敲,修改润饰,以力求尽善尽美。,思考题,1、古文注释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2、古文注释有哪些名称术语,其各自含义如何?3、古文今译有哪些基本要求?,练习题,分别摘出先秦两汉子书和史书中的一段文字(长短各约150字),试予以翻译(直译

35、为主,意译为辅):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庄子齐物论),练习题,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史记六国年表序),参考文献,1、朱熹著: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郭在贻著:训诂丛稿训诂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