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ppt(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循环系统概述心脏血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淋巴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循环的意义定义: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淋巴回流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新陈代谢:运输代谢原料、代谢产物;体液调节:运输激素或其它体液因素;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防卫功能等。人体死亡的标志:心跳呼吸停止 脑死亡,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心,血管,(动力器官)(泵),大中小微动脉(送血液到全身)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微小中大静脉(送血液回心脏),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淋巴导管(右淋巴导
2、管、胸导管),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部分动脉A:是导血离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静脉V:是导血回心的血管,淋巴系统,淋巴管道: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功能:在机体中起运输物质的作用,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心,动脉,静脉,淋巴管道,细胞,毛细血管,组织液,二、体循环与肺循环,肺循环,左心室,右心房,主动脉及其 各级分支,腔静脉及其 各级属支 心冠状窦,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营养物质 O2,代谢产物 CO2,左心房,右心室,肺静脉,肺动脉干及 其各级分支,体循环,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
3、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心脏外形:,近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心尖,心底,一尖、一底,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条沟,两面,胸肋面,膈面,三缘,右缘,左缘,下缘,四沟,后室间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心尖切迹,房间沟,冠状沟:为心房和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标志。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标志。房间沟:为左右心房分界标志,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定,二、心脏的结构(一)基本结构(二)心壁的组织结构(三)心脏特
4、殊传导系统,膈面,心底,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上腔静脉,(一)基本结构,房室瓣,左心房到左心室,右心房到右心室,心室到动脉之间,半月瓣,心 腔,1、右心房:,右心耳,冠状窦口,右房室口,三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一出口:,右房室口,2、右心室:,右房室口,入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三尖瓣,出口:,肺动脉口(有肺动脉瓣),肺动脉口,3、左心房:,左心房,肺静脉口,左心耳,4个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1个出口:,左房室口,左房室口,4、左心室:,左房室口,入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二
5、尖瓣,都是横纹肌,心 肌,(二)心壁的组织结构1.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续。突入心腔形成瓣膜。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2.心肌层:厚,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分为心房肌和心室肌,二者互不连续。3.心外膜:心包膜的脏层。由一层浆膜构成,覆盖于心肌层表面。,心包膜的脏层,壁层,后壁(心脏已摘除),心外膜模式图,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皆走行于心外膜的深面。,(三)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有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功能:引起心脏自动节律兴奋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分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处)比心肌纤维粗而短、闰盘 发达;传导冲动至心肌使其收缩,蒲肯野纤维,普通心肌纤维,(四)、心包概念:包在心脏和大血
6、管根部外面的纤维浆膜囊。功能:润滑、减少摩擦,防止心脏过度扩张。,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定,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属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一)兴奋性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Rp)和动作电位(Ap)及其形成机制(1)Rp及其形成机制-90mv-K+的平衡电位,产生的原理:同骨骼肌细胞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高,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过程0期,复极过程1,2,3,4期与骨骼肌
7、细胞Ap相比:,动作电位的特点时程长复极化过程复杂,出现平台期动作电位的升降支不对称,去极化过程0期,-90+30mV,1-2ms,Na+内流,动作电位的时相和形成机制,复极化过程1期,+300 mV,10 ms,主要成分是K外流,复极化过程2期 平台期,0 mV,100-150 ms,Ca+内流和K+外流平衡,复极化过程3期,0-90 mV,100-150 ms,Ca 2+通道关闭,K+外流。,复极化过程4期,稳定于静息电位,(重新建立膜内外离子浓度差),Na+-K+泵(3 Na+出,2 K+进),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不发生强直收缩原因: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意义: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收
8、缩舒张交替进行),ERP:有效不应期ARP:绝对不应期RRP:相对不应期SNP:超常期,不应期的生理意义,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持续的时间=收缩期+舒张早期保证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人工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兴奋,期前收缩:也称早搏,期前兴奋,期前收缩,代偿间隙: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之,(二)自动节律性自律性:无外来刺激,心肌细胞自动节律性兴奋。起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氏纤维)。,1、窦房结细胞的Ap及其形成机制,0期去极化时间较长,幅度较小没有期、期期不稳定,有自动去极化现象,窦房结:正常起搏点 窦性心律房室交界、房室束、浦氏
9、纤维:潜在起搏点 异位节律。,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窦房结成为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抢先占领: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超速驱动压抑:潜在起博点的被动兴奋频率超过它们本身自动兴奋的频率,其压抑程度与两起搏点自律性差异呈平行关系,(三)传导性 是指心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指传导兴奋的能力。,衡量传导性高低的指标:AP沿细胞膜传导的速度。(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传导途径,窦房结,心房肌细胞,房室交界(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网,心室肌,优势传导通路,兴奋在心脏中传导时间,窦房结,心 房,房室交界*,心 室,0.06s,0.06s,0.1s,意义:,保证心房、心
10、室收缩的协调性,有利于心脏充盈、射血。,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四)收缩性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由于心脏具有特殊传导途径和细胞间闰盘联系,使整个心房(或心室)构成功能合胞体,呈现出同步收缩。心房或心室同时收缩,力量大,有利于射血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对细胞外液Ca 2+有依赖性:终池Ca2+贮存少。血钙浓度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原理:,心肌细胞间的兴奋传导:,“局部电流刺激”,“闰盘”-心房或心室成为功能合胞体。,“全或无式收缩”,电生理特性 特点 意义,自律性,保证心脏舒缩交替进行,利于心室充盈,保证房室收缩协调、心室同步收缩,利于心脏射血,保证
11、心脏以窦性节律活动,各部高低不一(窦房结最高),兴奋性,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传导性,各部传导速度不一,收缩性,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定,心脏活动呈周期性表现 心电周期:兴奋的产生及兴奋向整个心脏的扩布;心动周期:兴奋触发的心肌舒缩,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实现泵血过程;心音周期:伴随瓣膜的启闭,出现心音。,心动周期:指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占的时间。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心缩期:心室的收缩期心舒期:心室的舒张期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的时间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四、心动周期,(一)
12、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计算:心动周期=60/心率;如果心率为75次/min;60/75=0.8s(秒),(二).心脏泵血过程1.心房收缩期心动周期的起点(.1s):心房收缩心房向心室射血,2.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心室肌收缩室内压 房内压房室瓣关,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心室密闭腔心室容积不变 压力急剧,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室内压升高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尚未开放 心室等容收缩,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房室瓣,房室瓣,动脉瓣,动脉瓣,2).快速射血期,室内压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开射血入主动脉(70%),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3).
13、减慢射血期,室内压略动脉压,心室肌收缩减弱射血速度,3.心室舒张期与充盈1).等容舒张期心室肌舒张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 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 心室密闭腔心室容积不变、压力急剧,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2).快速充盈期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心房血被“抽吸”入室 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由心房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3).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梯度心室充盈速度减慢,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缩期,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充盈期,房缩期,等容舒张期,动脉瓣开放,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房室瓣关闭,主动脉压力,心室压力,心动周期中左心室,主动脉,左心房的压力变化,心房压力,心肌的收缩与舒张 室内压变化 血液单
14、向流动 压力梯度,瓣膜配合,机制:,瓣膜配合,心室-动脉压力梯度:射血,心房-心室压力梯度:充盈,(三)心音:由心脏瓣膜启闭、心肌收缩而产生的声音,由于心室收缩时,血流急速冲击房室瓣而折返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 由于房室瓣关闭,瓣膜叶片与腱索紧张等引起的振动血液自心室射出撞击主动脉壁和肺动脉壁引起的振动,第二心音:它是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使主动脉和肺动脉壁根部以及心室内壁振动而产生,如将探测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任意两点,原则上约可测出心电的电位变化,此两点即构成一个导联。,(四)心电图心电活动由体表描记所得的电位变化曲线,P波:两心房去极过程的电位及时间变化P-R段:反
15、映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电位和时间变化,因其传导缓慢,电位变化微弱,表现为等电位线。,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T波:反映心室晚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改变。U波:一般认为是心肌传导纤维的复极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比较,心脏活动呈周期性表现 心电周期:兴奋的产生及兴奋向整个心脏的扩布;心动周期:兴奋触发的心肌舒缩,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实现泵血过程;心音周期:伴随瓣膜的启闭,出现心音。,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可以分别通过心脏的电活动周期(心电图)和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来划分
16、:心动周期是心电图中的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也是二尖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心音的关系,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定,五、心泵功能的评定(一)心泵功能评定指标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6080ml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6080ml/145ml=5565%,2.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心率 每博输出量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输出量,搏出量,心 率,前负荷(回心血量),后负荷(主动脉压),
17、心 缩力,神经因素,体液因素,(二)心泵功能的调节,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每搏输出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前负荷(回心血量+余血量)(2)心肌收缩能力(3)后负荷(主动脉压),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可以用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大小来表示。,(1)前负荷的影响(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静脉回流量+收缩末期容积(余血量)。,或指 心室肌的初长度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心房内压力,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心肌收缩力随心肌初长增加而增大的调节机制,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肌纤维的初长横桥与细肌丝联结数目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18、,特点:调节范围小(心肌初长度2.252.30um)。意义: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Starling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意义:平衡心输出量和回心血量,(2)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概念:心肌通过改变其收缩的强度和速度的调节方式称等长自身调节。,机制:肌肉的收缩能力是指肌肉内部功能状况。通过增加活化横桥的数目和增加钙释放。,心肌收缩能力搏出量心肌收缩能力搏出量。,图4-12 心室功能曲线,受Ach、NA及神经调节,如运动时:肾上腺素激活心肌细胞膜受体Ca2+内流肌浆网Ca2+释放活化横桥数目心肌收缩力,体育锻炼横桥ATP酶活性心肌
19、收缩力,(3)后负荷的影响,后负荷指心室收缩射血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射血时遇到的阻力,即大动脉血压。,概念:动脉血压(后负荷)改变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机制: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时间缩短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在80170mmHg范围波动时,心输出量无明显变化,动脉血压,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心室内剩余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异长调节,心室等容收缩期,等长调节,搏出量,搏出量,搏出量,2.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75-180次/min心输出量180次/min充盈量过少心输出量40次/min充盈量上升有限心输出量,因此,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
20、,心肌收缩性,前负荷,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每搏出量,每分输出量,血压,充盈时程静脉血回流速剩余量,心率,神经体液调节,小结:,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和心率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前负荷(回心血量和残留血量决定),异长自身调节。大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等容收缩期、射血期长短和射血速度。心肌收缩力:受Ach、NA及神经调节,主要影响心肌纤维张力、收缩和舒张的速度。心率:40-180次/分钟。,第三节 血管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也是对称的血管分布与机能相适应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在容易受牵拉或挤压的地方以及经常变换形
21、状的器官处,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弓,第三节 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一)动脉大中小微动脉(送血液到全身),1.中动脉(肌性动脉)1)内膜:单层扁平上皮2)中膜:主要由环形平滑肌组成3)外膜:结缔组织,营养血管,功能:调节分配到身体各器官的血流量,中动脉(肌性动脉),中动脉模式图,2 大动脉(弹性动脉)结构特点:中膜厚,以弹性纤维为主 三层分界不清功能:大动脉能张缩,维持血流的连续性,大动脉光镜像,3 小动脉(肌性动脉、外周阻力血管),中膜为3-9层平滑肌,小动脉模式图,4 微动脉(外周阻力血管)中膜:1
22、-2层平滑肌功能:小、微动脉调节器管和组织的血流量,并产生 外周阻力,维持正常血压,微动脉光镜像,升主动脉,降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胸主动脉,腹动脉,左髂总动脉,(二)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仅一层内皮细胞。结构:管径细、管壁薄、分布广功能:进行物质交换,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膜内皮细胞相互连接处存在细微裂隙,(三)静脉1、微静脉:紧接毛细血管的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功能:仍能进行物质交换,2、小、中、大静脉(和相应动脉比)(1)数量多、管粗、壁薄、不规则(2)三层分界不明显(中膜薄、外膜厚)(3)有静脉瓣功能:将身体各部位的血流回流至心脏(靠管内压力差
23、),小静脉模式图,小动脉()和小静脉()光镜像,中静脉模式图,中静脉和中动脉(局部)光镜像,大静脉模式图,静脉瓣模式图,静脉瓣,浅静脉皮下静脉,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伴行静脉,四肢部位多为两支。,体循环静脉,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雪静脉血,下腔静脉系: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静脉血,心静脉系:收集心脏静脉血,第三节 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及正常值血压:血管内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主动脉血压:(用肱动脉血压代表),特点:周期性变化,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
24、0 mmHg)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 mmHg),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3040 mmHg)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 脉压,(100 mmHg),收缩压的形成,舒张压的形成,(二)动脉血压的形成(1).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2).心室射血是能量来源:提供血液流动的势能和动能。主A血量 血压,(3)外周阻力是充分条件:主要指小、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与动脉血压成正比 心室射血(有外周阻力)1/3血流向外周,2/3血留在主A血量 血压(4).大动脉弹性贮器的缓冲作用 缓冲收缩压维持收缩压,形成机制 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
25、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条件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大动脉的弹性:(5)循环血量:少时,,(1)每搏输出量:增加 心缩期:血量 收缩压 血管容积心舒期:血量 舒张压 血管容积,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血流速度,舒张期存留血量略,舒张压略,脉压,(2)心率:增加心缩主A残
26、 血量 收缩压期 留血 血管容积 心舒 主A残 血量 舒张期 留血 血管容积 压,(3)外周阻力:增加心缩期流 血量 收缩压向外周血 血管容积心舒期流向 血量 舒张压外周血 血管容积,血管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舒张期管壁回缩力,血液对管壁张力,血流快、存留少,收缩压,舒张压,脉压,(4)大动脉的弹性:降低,(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压,动脉血压影响因素,生理变异(1)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Sp升高比Dp升高更明显)(2)吸气呼气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射血量Bp(3)活动安静;站位卧位 右臂左臂(1.
27、33kPa or 10mmHg)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高原平原;男性女性,(四)脉搏,脉搏?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在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 和心率是一致的,所以 运动实践中常用测定脉 搏来代替心率的测定。记录方式:次/分,运动有素的运动员安静时脉搏比一般的人慢。优秀运动员在运动中,脉搏频率可高达200次/分钟,在安静时,脉搏却可少到35次/分钟。测定脉搏的方法有:1、动脉测定法 2、听心率法,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常用的有桡动脉,其次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第三节 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
28、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三、静脉血压与血流静脉血压:指静脉内血液对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心脏收缩力量:正比关系,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促进肢体静脉血回心3.呼吸运动吸气:静脉回心血量,肌缩挤压VV血回流+V瓣膜的防倒流。例如:长期站立+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精神紧张虚脱。,4 体位:直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例: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头部回流下肢
29、回流),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体循环平均压,心缩力(心泵),骨骼肌收缩(肌泵),呼吸运动(呼吸泵),体位:卧立,(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卧,(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第三节 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四、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一)微循环:微A与微V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构成与通路:微A 毛细血管网微V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关闭 代谢产物聚集、低氧 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毛
30、细血管开放 物质交换 代谢产物被清除 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物质交换: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二)组织液生成及回流组织液: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动脉端:+10 mmHg(滤过)静脉端:-8 mmHg(重吸收,90%)组织静水压:组织液因受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压力,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1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2)交感舒血管神经(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1心脏的神经
31、支配(1)心交感神经,A.起源、递质,心率,房室传导,收缩力,B.作用与机制a.心率加快窦房结细胞Ca+内流4期自动去极速自律性,b.传导加速房室交界细胞:0期Ca+内流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传导速度c.心缩力增强心肌细胞Ca+内流 心肌细胞肌质网Ca+释放 心肌收缩力,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乙酰胆碱,心内神经节,心肌,作用:a.心率,b.传导,c.心缩力,(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乙酰胆碱,(2).心迷走神经,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T1T5 迷走神经背核 侧角神经元 疑核 分布 窦房结、窦房结 房室交界、束支、房室交界 房室肌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1
32、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全部胸髓和12腰髓,乙酰胆碱,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受体(收缩,占优),2(舒张),(2)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中枢 皮质运动区 副交感核、S23外侧核链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外生殖器血管 递质 ACh ACh受体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特点 防御性反应的一部分 调节局部血流量,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一、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心血管中枢 是指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1.脊髓:初级,2.延髓:基本
33、中枢,缩血管区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舒血管区(-)缩血管区N元的活动 心抑制区 心迷走中枢传入N接替站孤束核,孤束核,缩血管区(C1区)(延髓的头端腹外侧),(-),舒血管区(A1区)(延髓的尾端腹外侧),(-),(+),心抑制区(疑核、背核),(+),血管,心脏,交感缩血管f,心交感,迷走神经,心血管交感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举例: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警觉、肌紧张、搏斗姿势心率、心搏骨骼肌血供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及骨骼肌血管舒张,一、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
34、).感受器部位:颈A窦和主A弓适宜刺激:血液对血管壁 机械性牵张(动脉血压),(2).传入纤维颈A窦压力感受器舌咽N主A窦压力感受器迷走N(减压N),舌咽N,迷走N,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窦N,延 髓 孤 束 核,BP,颈A窦、主A弓感受器(+),舌咽N,主A N,迷走N,心迷走N(+)心交感N(-)缩血管N(-),BP,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心率搏出量血管舒张,3.减压反射过程,(5)应用高而硬的衣领、过紧拥抱,晕厥,压迫颈动脉窦,治疗心动过速,(4).意义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快速调节BP变化,维持BP的相对稳定,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 房
35、、室及血管壁上 适宜刺激:1、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2、化学物质 生理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3.颈A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主A体,颈A体,颈A体、主A体(+),PO2,H,PCO2,呼吸中枢,呼吸深、快,反射,生理意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BP,反射过程,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双重调节 缩血管物质 舒血管物质,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原(肝),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I,近球细胞 肾素,转化酶,肾血流量,失血BP下降,血管紧张素酶,动脉血压下降,水分重吸收血压下降,缩血管,升血压(
36、+)醛固酮分泌,作用,血管紧张素II作用 1)直接微A收缩 2)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3)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血压,4)促进醛固酮分泌,保钠保水,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强心剂),受体,受体,心输出量血管舒张,血管收缩,NE(缩血管剂),受体,血管收缩,BP,去甲肾上腺素:心脏作用:不及肾上腺素血管:升压药,3.升压素(VP),作用:促进泌尿系统对水的重吸收,(二)、局部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第五节 淋巴系统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管:是起始于组织间隙,最后注入静脉的管道 淋巴结: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抗体及滤过淋巴液脾:,(一)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淋
37、巴管,淋巴干:9条,淋巴导管,右淋巴导管,胸导管,淋巴管的功能:回收一部分组织液,胸导管:为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道右淋巴导管:短而粗,(二)淋巴结数目:众多形态:圆形或豆形位置:多集中分布四肢近端、颈部等处。作用:产生淋巴细胞等以及滤过淋巴液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三)脾大小:长13cm;宽8cm;重145g。形态:暗红色、质软脆、长卵圆形。位置: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左9-11肋间。作用: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储铁、免疫答应。,二、淋巴液的生成 一部分留在组织中的组织液回到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三、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能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血液中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
38、的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到重要作在组织液的生成和重吸收平衡中起到一定作用。,第六节 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一、儿童和青少年心脏功能特点心率快于成人心输出量低于成人二、血压低于成人,一、冠脉循环,(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主干走行于心脏的表面,小分支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毛细血管网分布极为丰富。毛细血管数和心肌纤维数的比例为1:1,物质交换迅速。,第七节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血流量大。在安静状态下,每百克心肌每分钟6080ml。中等体重的人,总的冠脉血流量为225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心肌的活动。,2、摄氧率高,耗氧量大,(一)脑循环的特点 脑血流量大、耗氧量多 脑的血流量变化小 许多物质不易进入脑组织(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三、脑循环,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结构基础: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生理意义: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