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之四时养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养生之四时养生.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传统养生之四时养生,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授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一节 四时养生概述,人生活在自然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告诫人们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环境,使机体与大自然谐调,以健康长寿。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视,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一、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故而顺应四
2、时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1.春季防病复发寒冬已过,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一派生机,人们养生也应适应春天的时光。其做法是:春捂秋凉、和日春游、春季调食、防病复发。2.夏季不贪凉,艳阳夏日,酷暑外蒸,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养生尤应注意:夏不贪凉、夏当静心、夏季防暑、夏调饮食。3.秋季谨慎起居秋季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人也应随之调养。做法是安神宁志、谨慎起居、饮食调节、秋季药补。4.冬季避寒就温冬季闭藏,阴盛阳衰,草木凋零,所以冬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潜藏。其做法是避寒就温、冬季进补、锻炼强身。,二、顺应生、长、化、收、藏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
3、冬主藏。所以养生应当注意:春天要养“生”,所谓养“生”就是在春天应当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去激发人体的生机,鼓动生命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五脏,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动。夏天要养“长”,所谓养“长”就是利用夏天天地的长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养心,通过心的气血运行功能区加强人体的生长功能。秋天要养“收”,所谓养“收”就是顺应秋天大自然的收势,来帮助人体的五脏尽快进入收养状态,让人体从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的状态。,冬季养“藏”,所谓养“藏”就是顺应冬天天时的藏伏趋势,调整人体的五脏,让人体各脏经过一年的辛苦后,逐渐进入休整状态,也就是相对的“冬眠”状态。
4、三、回避自然界的贼害之气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所谓“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有太过或不及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如“避风如避箭”,“盛署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凉不至冻、温不至燥”等等。因此要学会与自然相适宜,而不要与自然相背。,第二节:春季养生,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气候变化以风为特点。此时天气由寒转温,草木生发萌芽,万物复苏,人类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春季属于五行中的“木”,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是具有这样的特性,此时人体内以
5、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所以春季应特别注意养肝。所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人在这时候应特别关爱自己的身体,防治季节性疾病。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要防止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体生物钟的运转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好心态,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有利于肝脏的。一、预防季节性疾病又由于这时候的天气骤暖骤冷,变化很大,所以会使人患有皮炎、胃溃疡、流感、流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各种疾病,老年人最易复发偏头痛、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由此可见,在春天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
6、顺应季节的变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春季养生得法,将有益于全年的健康。,从立春开始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酷冷,但若过早脱下棉衣,就会减弱人体防御功能,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患高血压的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体弱的儿童遭受“倒春寒”,易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据医学史料记载,早春患胃肠溃疡病的人比平时多,病情易加重。因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故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仍须保持穿暖少脱之外,特别要注意
7、的是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的保暖。二、运动养生遵生八笺原文如下:“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太阳、三焦。坐功:宜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转身拗劲,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治病:风气积滞,颈痛、耳后痛、肩月需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具体方法为:在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运气调息,去除心中杂念,将呼吸调整得极其细长缓慢,然后盘腿而坐,将双手相迭压在腿上,向两侧转动上肢及头颈,同时两肩上耸,身体上提,各三、五次,将口中津液咽人丹田三次,可治:风气积滞,头痛,耳后及肩背疼痛、背痛、肘臂痛等各种杂病都可以治愈。三、饮食春季饮食宜甜少酸,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人肝,具收敛之
8、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同时,应少食刺激性及不好消化的食物。食补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如偏于气虚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土豆、鸡蛋、鸡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牛奶等。偏于气阴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索、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油菜、芹菜、菠菜、香椿头等,这对于因冬季过食膏梁厚味,近火重裘所致内热偏亢者,还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春季饮食的基本原则:多吃温阳性、生发性食物,如鸡肝、韭菜
9、、豆芽、香椿等;多吃甜味,食品,如水果、蜂蜜等。四、日常起居1、早餐前(或冼脸前)喝杯凉开水或温开水,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达到清洗肠胃之功效,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等。2、冷水洗脸,能锻炼耐寒能力,不但能预防感冒,还可辅助治疗慢性鼻炎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穴等,效果更好。3、按摩头皮,根据医学研究,午间脑部血流量比夜间少了五分之一,午睡3040分钟为宜,然后用手指按摩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或用梳子梳头按摩头皮,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和头昏现象。,4、喝红茶,一般来说,春天喝红茶,夏天喝绿茶。茶能提神解疲劳,防癌抗癌,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服药
10、者、患胃病及贫血者不宜饮茶。5、户外锻炼,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保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放风筝等等。通过户外活动,增加人体供氧量,提高抗病能力。6、睡前热水洗脚、按摩足部,脚底有许多经络穴位,能改善毛细血管功能。护脚能加强心脏活动,还可减少皮肤瘙痒,有助眠功效。洗过脚后,按摩脚心(涌泉穴),搓红发热为止。经常按摩脚心、脚指头,可达到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等功效。,五、养生四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养阳气、重养肝、防风温、勤锻炼”四原则。1.养阳气黄帝内经里明确
11、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2.重养肝中
12、医学认为,肝主春,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春天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3.防风温春天之所以强调要防风温,是因为此时是由寒转暖,温热毒即开始活动。如果平时身体虚弱,就会因受风热外邪而发生风温病(如
13、流感等)。,预防: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此外,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还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4.勤锻炼黄帝内经里还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古人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很值得现代人去认真执行。,第三节 夏季养生,夏季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我国民间还有“长夏”一说,这是指夏末初秋的一段时间。炎热的夏天是许多疾病的多发期,那么,我们如何在夏季科
14、学养生与防病呢?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根据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一、应时起居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一定要加午睡,时间不易过长。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二、合理调节饮食夏季一般人的食欲有所减低,通俗称谓“苦夏”,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夏
15、季应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或煎炸的食品。其中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充足,最好吃些含蛋白较高的食物,如鸡、鱼、蛋、奶及豆制品等。当然新鲜蔬菜、水果更是不可缺少的,如苦瓜、冬瓜、丝瓜、西瓜、苹果等。,但生吃时一定注意卫生。这些食物有清热祛暑、健脾益肺等功效,还可补充因过度消耗而致维生素缺乏。绿豆粥也应是每个家庭必备之品,它有清热祛暑解毒的功效,可长期食用。另外夏天因出汗多,身体失去大量的水和盐分,这样会导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的老年患者易形成血栓。因此应注意少量多次饮水,绝不能等到口渴时再喝。但也不要过多地喝冷饮或多食冰淇淋之类的食品。因为冷饮会刺激胃肠道粘膜,影响血液
16、循环,使胃肠蠕动减弱,甚至痉挛或影响食欲。,三、不宜久洗冷水澡老年人久洗冷水澡或在冷水中久泡,体温会骤然下降,容易受寒,使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四、应注意防暑夏季暑热湿盛,宜防暴晒,宜降室温,居室应尽量做到通风凉爽,早上开窗,十点前关闭,防止室外热气入侵。此外家中还应备些适当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仁丹、风油精等。五、日常养生一忌腹泻。其病因是暑热外蒸,贪凉饮冷太过,加之此时人体肠胃薄弱,或饮食不洁,可造成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二忌暑天感冒。又叫冒暑,即白天受暑,夜晚着凉,出现发热、头晕头痛、无汗、周身酸痛。治疗可选藿香正气软胶囊等。,第四节 秋季养生,秋天,从立秋
17、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一、起居早睡早起从中医角度讲,“早睡以
18、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能够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劲,地气清肃,使肺气收而气神敛。睡眠是人的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在秋季,人们应做到“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要像鸡一样的早寐早醒。一般以晚上九至十时就寝,早晨六时起床为宜。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秋季人们在午餐后,只须稍事休息即可,除老人和儿童外,不须安排午睡。,春捂秋冻 秋天的气温是逐渐下降的,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就需要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气候的变化。所以,穿衣服
19、也应该逐渐增加,以使身体慢慢适应冷空气的刺激,提高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假若一开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气接触少,适应能力就会减弱。尤其是少年儿童,喜动爱玩,又不善于生活自理,在还不是很冷的时候,就过早地穿上厚衣服,既不便于活动,稍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又不能经受冷风一吹,就会伤风着凉。,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者。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
20、中风等事件的发生。二、饮食养阴润肺为主饮食清润,补益“滋阴”饮食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补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志等作用。秋天干燥,老年人易伤津液。,因此,老年人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原则,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和动物肝脏,减辛增酸,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番茄和新鲜蔬菜以及蜂蜜、乳品等,以达改善脏腑、滋阴润肺和补虚祛燥之功效。应注意多饮温开水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因此,要树立预防
21、为主的思想。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三、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
22、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四、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
23、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
24、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五、忌乱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二忌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
25、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第五节 冬季养生,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垫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著眼于一个“藏”字。一、精神调养
26、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控制情志活动。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二、起居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著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著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皮肤汗孔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三、饮食调养 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例如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
27、保护阳气。由于冬季重于养“藏”,故冬季是进补最好的时机。进补的方法有两类:一是食补,一是药补,两者相较,“药补不如食补”。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需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有针对性,方能取效。,四、防病保健 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身体运动锻练,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练。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练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冬季养生八法一宜保暖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
28、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二宜健脚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三防犯病 寒冷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症状加剧。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四宜多饮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
29、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五宜调神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六宜通风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七宜粥养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八宜早睡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一天养生要点一天之中,最适宜养生的时间或养生的重点时间应该是:晨间、午间和晚间。有人将这“三间”称之为养生的“焦点时刻”。晨间:
30、起床前后保健要注意五点。1、早起我国古代养生学家都主张晨间应早起床。但现在人们夜间普遍睡得晚,不宜起得过早,一般以6时左右为宜。能在晚上10时以前就寝的中老年人,可以提前到5时左右起床。,2、缓起 早晨起床不宜过急,因为过快节奏会使安睡一宿的身体难以适应,影响身体内各重要器官和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正确的做法是早晨醒后,可继续躺一躺再起来,然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做好上班后应付繁重任务的身体和心理准备。3、吐故纳新 晨间第一件事应该吐故纳新,即先大、小便,开窗换气,同时,应该饮一杯白开水。4、室外活动至少半小时 这是晨间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早晨,应该到附近空气新鲜、洁净的地方去,如公园、林边、广场、河旁等处,呼吸新鲜空气,进一步地“吐故纳新”。同时进行适宜的健身活动。,5、用好早餐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得好一些,以满足上午繁重的工作或学习之需要。午间:突出一个“休”字。午饭后,不管多忙或时间怎样短,都应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有条件的最好能睡一会儿,哪怕打个盹也好。晚间:突出轻松愉快。晚间是一天中最闲暇的时间,也是全家人团聚的黄金时段。因此,过得轻松、愉快,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而富于情趣,而且也有里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