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94879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析化学(第五版)复习提纲,绪论,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发展概述(过去、现在与未来),A good ending is whats we are looking forwards to.,第一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1.1 概述(分析试样的制备、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与偏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定义及位数确定、数字修约规则、运算规则)1.4 滴定分析法概述(特点和主要方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计算、滴定度),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概述(定量分析过程)分析试样的采集 试样的

2、制备破碎、过筛、混合、缩分Q kd 2 试样的分解,3.1 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之间的关系、平均值的标准偏差)3.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3.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t 分布曲线、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F、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4 误差的传递3.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小结:,3.1 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之间的关系、平均值的标准偏差)3.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3.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t 分布曲线、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F、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4 误差的传递3.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可见,随机误差超过 3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只占0.3%,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多次重复测定的一组数据中出现了个别数据的误差的绝对值大于3,则这些测定值可以省略(),随机误差出现的区间(以 为单位)u=1u=2 u=3,3.1 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之间的关系、平均值的标准偏差)3.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3.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t 分布曲线、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

4、著性检验(F、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4 误差的传递3.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3.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3.1 t 分布曲线(影响因素;置信度P;显著性水平a),3.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3.4 显著性检验(F检验;t检验)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两组平均值的比较,3.5 异常值的取舍(、格鲁布斯法、Q检验法),3.1 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之间的关系、平均值的标准偏差)3.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3.3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t 分布曲线、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F

5、、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4 误差的传递3.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3.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减小测量误差减小随机误差消除系统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5.1 概述(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滴定反应常数;活度常数与浓度常数)5.2 分布分数的计算(一元酸溶液、二元酸、三元酸)5.3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酸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5.5 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指数)5.6 酸碱指示剂(原理;变色范围;

6、用量;离子强度的影响)5.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用强碱滴定强酸;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判别式)5.8 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小结:,与酸的总浓度无关,只与溶液的pH有关;一元酸 二元酸 右下角的数字代表型体中所含H+的数;酸为几元酸,分子上各项即为几项相乘的结果;酸为几元酸,H+的最高次幂即为几,分母为H+的降幂排列。,一元酸,二元酸,离解常数对分布分数图的影响,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5.1 概述(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滴定反应常数;活度常数与浓度常数)5.2 分布分数的计算

7、(一元酸溶液、二元酸、三元酸)5.3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酸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5.5 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指数)5.6 酸碱指示剂(原理;变色范围;用量;离子强度的影响)5.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用强碱滴定强酸;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判别式)5.8 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5.3.2 pH的计算,酸碱溶液的几种类型,一元弱酸(碱)HB 多元弱酸(碱)H2B,H3B两性物质 HA-类两性物质 A-+HB混合酸碱:强+弱.弱+弱共轭酸

8、碱:HB+B-,判断条件,确定用近似式或最简式,先用最简式计算,再看是否合理,一元弱酸pH计算公式总结:,精确式,简化式2(最简式),简化式3,简化式1,Kac10Kw,Kac10Kw,Kac10Kw,5.两性物质溶液,6.缓冲溶液pH计算 HA H+A-,精确式,若溶液呈酸性,则,简化1,若溶液呈碱性,则,简化2,若酸及共轭碱的浓度足够大,即 CaOH-H+,Cb H+-OH-,则,最简式,缓冲容量,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5.1 概述(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滴定反应常数;活度常数与浓度常数)5.2 分布分数的计算(一元酸溶液、二元酸、三元酸)5.3 质子条

9、件与pH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酸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5.5 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指数)5.6 酸碱指示剂(原理;变色范围;用量;离子强度的影响)5.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用强碱滴定强酸;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判别式)5.8 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6.2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稳定常数定义、各级络合物分布分数、平均配位数)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各级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10、6.4 金属离子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常用的指示剂及适用范围、封闭及僵化现象)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等当点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单一离子、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常用的络合掩蔽法无机、有机)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水解效应,辅助络合效应,酸效应,混合络合效应,共存离子效应,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6.2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稳定常数定义、各级络合物分布分数、平均配位数)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各级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

11、缓冲溶液)6.4 金属离子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常用的指示剂及适用范围、封闭及僵化现象)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等当点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单一离子、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常用的络合掩蔽法无机、有机)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6.4 金属离子指示剂(metal ion indicator)pMep=lgKMIn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6.5.1 络合滴定曲线(理想状态下;有酸效应存在时),滴定突跃下限:,pM=3.0+pcsp(M),化学计量点:,滴定突跃上限:

12、,pM=lgKMY-3.0,2)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6.5.2 终点误差,6.5.3 准确滴定判别式,6.5.4 分别滴定判别式,pM=0.2,Et0.3%,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6.2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稳定常数定义、各级络合物分布分数、平均配位数)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各级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缓冲溶液)6.4 金属离子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常用的指示剂及适用范围、封闭及僵化现象)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等当点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单一离子、分

13、别滴定的酸度控制)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常用的络合掩蔽法无机、有机)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6.6.l 单一离子络合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最高酸度:,cM=2l0-2mol.L-1,pM为0.2,Et为0.1%,2.最低酸度:,最佳酸度,KMY在pHa pHb之间达到最大,且不随pH变化。但此时,,仍与pH有关,但通常可以找到一点满足:,对应的pH为最佳pH。,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6.2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稳定常数定义、各级络合物分布分数、平均配位数)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各级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金属

14、离子缓冲溶液)6.4 金属离子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常用的指示剂及适用范围、封闭及僵化现象)6.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等当点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单一离子、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常用的络合掩蔽法无机、有机)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7.1 氧化还原平衡(重要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Nernst-Peters公式、条件电势、氧化还原的方向、次序和程度、平衡常数、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催化与诱导反应)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指示剂作用原理及变

15、色范围、滴定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滴定等当点的计算、不对称电对滴定曲线的特点、结果的计算、终点的误差)7.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7.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7.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方向、次序和程度)方向:浓度、酸度、沉淀、络合次序:根据电位差程度:平衡常数K,7.1.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E0.35V(n1=n2=1)E0.18V(n1=n2=2)7.1.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物质本性、浓度、T、催化剂7.1.6 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7.1.2 条件电势(Conditional Potential),第七章

16、 氧化还原滴定法,7.1 氧化还原平衡(重要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Nernst-Peters公式、条件电势、氧化还原的方向、次序和程度、平衡常数、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催化与诱导反应)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指示剂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滴定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滴定等当点的计算、不对称电对滴定曲线的特点、结果的计算、终点的误差)7.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7.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7.2.1 氧化还原指示剂(分类、变色范围)7.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一、对称可逆的氧化还原滴定反应(n1=n2=1;n1n

17、2),滴定突跃:,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二、对称不可逆的氧化还原滴定反应 机理复杂,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偏差较大,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7.1 氧化还原平衡(重要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Nernst-Peters公式、条件电势、氧化还原的方向、次序和程度、平衡常数、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催化与诱导反应)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指示剂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滴定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滴定等当点的计算、不对称电对滴定曲线的特点、结果的计算、终点的误差)7.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7.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8.1 沉淀滴定法(银量法滴定曲线

18、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杨司法、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8.2 滴定分析小结9.1 重量分析法概述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形成的过程(沉淀的形成过程)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共沉淀、继沉淀、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9.5 沉淀条件的选择(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均匀沉淀法)9.6 有机沉淀剂9.7 重量分析的换算因数,第八九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0.1 了解分子对光的吸收与溶液颜色的关系.吸收曲线定性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的基础朗伯-比尔定律:A=bc=-lgT 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定量计算。灵敏度的表示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和计算;10.2了解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10.3 显色反应及条件的确定:显色剂用量、酸度、时间、温度、干扰及消除。10.4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准确度适宜的测量范围。10.5 应用:单一组分测定示例、多组分测定;络合物组成的测定、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光度滴定。,第十章 小 结,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8.1 概述(分离富集的目的及常用的方法)8.2 液-液萃取分离法(萃取过程的本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萃取百分率、少量多次萃取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