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37457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治热点与人情(修改版).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治热点&人情,张 帆市 残 联2015年6月,张 帆市 残 联2015年6月,法治热点&人情,法治热点,中国人情,人情与法治,一、法治中国的新航标,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

2、”,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治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二)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3、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三)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二、法治兴衰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党和法治的关系讲清楚、讲透彻了。历史和现实表明,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确保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解方向前进。,-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一)党和法治的关系为何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党和

4、法治的关系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无法无天的状态,就是不太重视法制的作用,使党的领导也受到严重冲击,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挫折。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二)“党大还是法大?”,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决策不讲程序,办事不依法依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大还是法大”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逻辑上讲,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两者不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否则就会落入话语陷阱。在党和法之间不能搞简单的比较。,三、固国安邦之磐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

5、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和“宪政”是一回事吗?,“宪政”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否定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模式的概括,是西方法学理论对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西方宣扬的所谓“宪政”,是特指西方的法治发展模式,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四、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两手齐抓。,(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

7、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位于长江之滨的江苏张家港,是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张家港还是首批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早在20年前,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享誉全国。长期的文明浸润,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张家港人的法治精神。,(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张家港的实践生动地说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必然会自觉尊法守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8、,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可见,守法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三)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2013年11月21日,江苏扬州出租车司机程斌发现路边有人因车祸受伤昏迷,立即将其火速送往医院。一路上,他连闯7个红灯,为伤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人们交口称赞他的义举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会不会因为闯红灯被处罚。交警部门表

9、示。按照现行道路安全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有医院病历等证明材料,因救助危难病人造成的超速、闯红灯等行为可免于处罚,这让人们松了一口气。不让好人吃亏,体现了法律对助人为乐善举的保障与鼓励。,(三)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谚语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体现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无论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应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要求,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法“。,返回主题,一、人为什么要讲人情?,人有情,方合乎天道。有情,而后有理,而后

10、有典章法度。世上,过得了法,过得了理,过不了人情的,比比皆是。心上,对得起人,对得起事,对不起自己的,比比皆是。这就是“人”,所以要讲“情”。,二、什么叫人情?,人情是个人、人群乃至民族的心智惯性。人情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血缘、环境、教 育、经历的影响,逐渐形成的相对固化的思维、观念和表达的模式。,三、学术权威们在汉语词典中概括出四个解释:,1、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2、交情,情面;3、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4、礼物。,四、人情关系,中国人讲人情,继而就凭关系。一个成熟的人,其背后一定有各种各样有用的关系,而那一张关系网的大小、高下,几乎就决定了他是不是一个有能耐的人。中国人讲人情是好,礼仪

11、之邦,有情有义,但如今人情已经基因突变,变成了关系。人情是无私的、免费的,到了关系这一层已经成了一种赤裸裸的交易了。,人情与法制,(一)人情对法制的积极作用,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固。儒家认为法律过于死板,过于严酷,必须以“人情”来调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一)人情对法制的积极作用,“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在这个意义上,人情教化其实与法异曲同工。人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已在遵守着法律,但却知道如何遵照自已的“良心”遵循“人情”去安身立命、去惩恶扬善,凭自己的感性去做理性的事。情法的结合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合情违法的尴尬。,(二)人情对法制的消极作用,对于人情的过于看重,导致了一系列“法外施恩”、“法外施刑”的发生,前者虽有损法律的权威,但还不足以造成司法黑暗,后者则令人不寒而栗。,(三)如何做好人情而不违法呢?,懂法,守法,(三)如何做好人情而不违法呢?,“情法并立,互为轻重,既不以法伤情,又不以情淹法;并重情法,共同为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