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40020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经济学-边际成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绪论,概念:管理经济学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1)。传统经济学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管理(经营)决策问题。,一、对象 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吉尔帝恩(Joel Dean)发表了第一本管理经济学专著。,返回,现实中的经济体系(framework of an economy),企业firms,家庭households,政府government,消费者通过要素市场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同时获得收入。,企业通过要素市场向消费者购买生产要素,同时支付货

2、币,产生成本。,消费者使用收入在产品市场购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货币,形成消费支出。,企业通过产品市场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服务,同时获得收入;弥补成本,并获得利润。,消费者和企业都向政府纳税,同时获得政府的各种服务。,经济学、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简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什么?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What)企业面临选择 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2)分析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3)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三、管理经济学与微观

3、经济学的关系,联系:(1)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前者是应用科学,后者为理论经济学;,(2)管理经济学的经济原理与方法主要来自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是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区别:,(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研究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但现实的企业经营目标多是有条件的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2)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完 全信息”,但管理经济学的所研究的现实企业则通常是在一个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很不确定的混沌(chaos)状态

4、下进行的。经济学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作最优决策。一般来说,管理经济学帮助经理们保证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配置和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尤其是要为他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映提供思维框架。因此,要求管理经济学在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借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理论与分析方法,如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以便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2、举例,例1:甲用自己的钱10000元开商店(如果这笔钱借出去每年可得利息1000元)。乙则从银行借钱10000元开同样的商店,每年支付利息1000元。试计算甲、乙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甲:会计成本=0 机会成本=100

5、0元 乙:会计成本=1000元 机会成本=1000元从会计观点看,甲方案似乎比乙方案好。但从经济观点看,两方案机会成本相等,不分优劣。,例2:甲自己当经理管理工厂,不拿工资,但如果他在其他单位工作,每月可得工资1200元。乙聘请别人当经理来管理工厂,每月付工资1200元,试求甲、乙管理工厂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甲:会计成本=0 机会成本=1200元 乙:会计成本=1200元 机会成本=1200元 从会计角度看,甲的成本低,其方案似乎较优,但从经济观点看,两方案机会成本相同,不分优劣。,三、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准确地说,是其他用途中最好的

6、用途)时的价值(收入)。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本用途的资源配置较优。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用于其他用途,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故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指引人们把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四、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当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机会成本时,经济利润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没有利润,此种情况下的企业利润即为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指企业主如果把这笔投资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属于机会成本,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还存在正常利润,它包含在成本中,故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7、内含成本,会计利润,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收入,交易费用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为收集信息的费用,谈判费用等。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太多,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省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产生了。这时,企业代替了市场。但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存在内部交易费。当规模过大,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超过了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时,再扩大规模就不经济了。故,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等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时,企业的规模达到最优。,企业的基本特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产权清晰最根本一条,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

8、三、企业的目标,1、企业的短期目标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要统筹兼顾,其中利润是非常重要目标。,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因素,投资人 顾客 债权人 职工 政府 社会公众,、企业的长期目标,传统经济学把实现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长期目标,现代经济学家提出企业长期目标就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式中,t是第t年的预期利润;i是资金利息率。,该目标优点:,(1)促使管理人员坚持长期行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短期目标要服从长期目标。(2)促使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考虑收益的时间性。(3)促使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考虑经营的风险性。,边际分析方法,一

9、、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体现向前看的思想,1、边际分析法:就是利用边际值作为决策参考依据的一种方法。2、边际值:单位要素变化对总体影响的程度或大小。,3、管理中常用的边际值边际产量=总产量变化量/某投入要素变化量边际收入=总收入变化量/产量变化量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量/产量变化量边际利润=总利润变化量/产量变化量=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决策原则:当MRMC,即M0时,增产增利;当MR MC,即 M0时,减产增利;当MR=MC即M=0时,利润最大。其数学原理如下图所示。,TR,金额,TC,数量Q,O,max,Q0,二、边际分析法和最优化原理,1、适用于无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

10、的确定 所谓“无约束”是指要素投入量、产品产量、价格和广告费的支出等都是不受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化的规则是:边际利润O,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就应当扩大业务量 边际利润O,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就应当减少业务量 边际利润=O,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业务量为最优,此时利润最大,例题:某企业在某商场设立专柜,原每月出售20台产品,现拟增设导购员促销,预期增加人数和效果见下表,若产品每台售价1500元,导购员工资每月3000元,其他费用不考虑,问:设立几名导购员,销售效果最佳,从上表计算可以看出,当导购员为5人时,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即边际利润为0。因此,设立5名导购员,销售效果最佳。,2、

11、适用于有约束条件下,业务量怎样最优分配的问题,所谓“有约束”是指被分配的业务量是有限的、既定的。这类情况的最优规则是: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业务量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效益最大;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业务量所引起的边际成本都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成本最低;,这是因为如果在各种使用方向上,业务量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互不相等,人们就有可能在不增加总业务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边际效益低(边际成本高)的使用方向上的业务量、增加边际效益高(边际成本低)的使用方向上的业务量的办法,来增加总效益(减少总成本)。可见,只有当业务量的分配能使各种使用方向上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

12、均等时,业务量的分配才是最优的。这简称为等边际效益法则和等边际成本法则。,例:某企业的广告费预算为110万元,打算分别用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广告。经调查,这三种媒体的广告效果预计如下表所示。,假设每做一次广告,电视、电台和报纸的费用分别为30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问:应如何在不同媒体中分配广告预算,才能使总广告效果最优?,解:因广告费资源有限,故当各种媒体上的每1元广告费的边际效果均相等时,广告费的分配为最优。,各种媒体上每1元广告费的边际效果计算如下: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电视 0.133 0.10 0.073 电台 0.15 0.13 0.10 报纸 0.10 0.075 0.06,广

13、告费的分配应根据每1元广告费边际效果大小的顺序来进行,分配结果列表如下:,边际分析法的关键在于计算边际值。严格来讲,只要估计出企业的需求函数、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边际值是完全能够计算出来的。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学习边际分析法的主要目的不是计算边际值,而是掌握边际分析法的基本思路,这也正是学习边际分析法的重要意义。1、边际分析法体现了动态化的决策思想 2、边际分析法不仅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更侧重于问题的预防 3、边际分析法反映的是不断向管理的极限迈进的管理思想,3.边际分析法的意义,三、边际分析法扎根于数学之中,边际分析法容易与微分学结合起来,成为寻求最优解的十分方便的工具。管理经济学在进行决策时

14、,常常要求建立经济模型,要求使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决策就是对这样的函数关系寻找其最优解,即分析自变量的变化会怎样影响因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当因变量的值最大限度满足目标时自变量的值。对函数关系来说,函数的边际值就是因变量的的变化率。而在微分学中,因变量的变化率就是函数的一阶导数(如果函数包含两个以上的变量,则可以对每个变量求偏导)。,四、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判断一个方案对决策者是否有利,都要看由此引起的收入是否大于由此引起的成本,即看它是否能为决策者增加利润,也就是判断决策优劣的标准相同。它们都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其区

15、别仅仅在于边际分析法分析的是变量的微量(或单位)变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等的影响。,而增量分析法则分析的是某种决策对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等的影响,这里,“某种决策”可以是变量的大量变化(不是微量变化),也可以是非数量的变化(如提高产品质量或改进技术等)。边际分析法要用高等数学内容来解决问题,而增量分析法只用初等数学就可以解决决策问题。,生产理论,第一节、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概念(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用来描述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二、生产要素 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返回,三、生产函数的类型,

16、按投入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例能否改变分为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是指当产品产量发生变动时,其投入量不能立即随之变动的那一部分生产投入。如厂房、机器设备。变动投入是指当产量变动时,其投入量立即随之变动的那一部分生产投入。如原材料、燃料。按生产要素能否同时变动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注意,这里的短期和长期不是以时间长短为标志划分的,而是以所有生产要素能否同时调整为标志,只有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都在同时变动,即生产规模变化时,才属于长期,否则就属于短期。,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和道格拉斯(Paul H.D

17、ouglas)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了18881932年,美国的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得出了这一期间美国的生产函数,这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其公式为:Q=aKL1-其中:a为正常数,01 其一般形式可写成:Q=aKL若为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再表示为:Q=f(L,K,N,E)=f(L),有如下性质:,(1)其对数形式为线性函数 lgQ=lga+lgK+lgL 令lgQ=Q,lga=a,lgK=K,lgL=L则有:Q=a+K+L(2)每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取决于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这是与实际相符的。,(3

18、)它属于齐次生产函数在方程中L,K若都乘以入倍,则有HQ=a(入K)(入L)=入+aKL=入+QH=入+这样,从+的大小,可以很容易判定这个函数规模收益的类型。,第二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一、生产函数形式Q=f(L,K,N,E)=f(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f(L),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 of Labor):TPL=f(L)劳动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of Labor):APL=f(L)/L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MPL=df(L)/dL,总产量(Total Pro

19、duct),Labor Output a 0 0 b 1 4 c 2 10 d 3 13 e 4 15 f 5 16,生产的可行性区域,不可能性区域,产出,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Labor Marginal product a 0-b 1 4 c 2 6 d 3 3 e 4 2 f 5 1,产出,Labor,边际产出,Labor,注 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不仅与其本身的投入量有关,还取决于固定要素的投入量。一般情况下,固定要素的数量越多,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也越多,因而其生产率会更高,表现为边际产量更大。,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Labor

20、 Average product a 0-b 1 4.00 c 2 5.00 d 3 4.33 e 4 3.75 f 5 3.20,AP,MP,O,O,L1,L2,L3,L1,L2,L3,B,C,D,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表现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开始都趋于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对总产量曲线的解释,总产量从原点开始,在0到L1的范围内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在L1和L3之间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超过L3后,总产量开始下降。这可解释为:,起初,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低效率的固定要素(资本)太多了。当劳动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1

21、时,产量的增加要比劳动的增加快,即随着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得到改善,劳动的边际产量呈增加趋势。,当劳动的投入量超过L1,边际产量呈减少趋势。此时,增加的劳动仍能导致总产量的增加,但增加的量越来越小。当劳动的投入量增加到L3时,总产量达到最大。超过L3,劳动的数量变得过多,总产量下降。,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1、平均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是总产量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在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2、边际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如果边际产量为正,总产量是增加的;如果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

22、到最大值(D点)。边际产量在L1时为最大,它对应于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B。在拐点,总产量函数从按递增的速度增加改变为按递减的速度增加。,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因为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不管边际产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平均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呈下降趋势。二者的交点表现为总产量曲线上的C点。在C点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与C点与原点的连线重合。,当MPLAPL时,,当MPLAPL时,,当MPL=APL时,,0,0,=0,APL处于递增阶段,APL处于递减阶段,APL达到最大值,三、生产的三阶段,阶段1: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大点L2,投入要素L的

23、平均产量递增区间。代表从专业化获得净利的区间,企业将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加要素投入。阶段2:从平均产量最大点L2到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是投入要素的潜在最优选择区间。阶段3: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或总产量下降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拥挤效应挤掉了因增加投入要素而形成了产出量。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在该范围内经营。小结:从生产的三阶段理论,知道了投入要素的潜在最优选择区间。进一步,需要确定利润最大化时变动投入要素的最优数量。,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指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

24、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点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是数学定理,而是一条经验判断。,第三节、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一、生产函数形式 Q=f(L,K)二、等产量曲线,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研究在产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产品产量 劳动力投入量 资本投入量 100 3 8 100 4 6 100 6 4 100 8 3,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数量组合。等产量曲线给出了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可行性空间生产

25、特定的产量,可以使用不同的要素组合。等产量曲线与效用论中的无差异曲线非常相似。,等产量线的特点,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低,反之越高。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互不相交。等产量线凸向原点。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代表两种要素投入比例不变的所有组合方式。,等产量曲线类型,K,L,K,K,L,L,Q1,Q3,完全不能替代,完全替代,不完全替代,三、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必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如果以RTS代表边际技术替

26、代率,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RTSLK=(K/L)由此可见: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它就是等产量曲线上的切线斜率,具有递减规律从A到B点,产量不变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内容: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连续增加时,该种生产要素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成因: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逐渐下降的;同时,随着资本数量的逐渐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由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

27、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线必然凸向原点。,四、等成本线,等成本线(Isocost):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花费一定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数量组合的轨迹。成本方程:C=L+r KC成本,劳动价格,r资本价格,等 成 本 线,等成本线上点的含义,等成本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在企业的成本支出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购买量的一种组合。等成本线右上方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要素组合,均表示在现有成本支出下无法实现。等成本线左下方的任何一点表示的要素组合,在现有成本水平下能够实现,但用于购买要素的资金仍有盈余。,等成本线的变动,任何成本和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使等成本线发

28、生变动。关于这种变动的具体情况,参考对预算线的分析,五、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实现,图解法,在生产量线Q与等成本线AB的切点处实现了两种要素收入的最优组合,L,(2)公式法,多种投入要素时有:,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例 某车间男工和女工各占一半,男工和女工可互相替代。假定男工每增加一人可增加产量10件,女工增加一人可增加产量8件。男工工资为每人4元,女工工资每人2元。问男工女工组合比例是否最优,如果不是,应怎样变动?解:MP男=10件 P男=4元 MP男/P男=2.5件 MP女=8件,P女=2元,MP女/P女=4 所以,男工与女工的比例不是最优的,应增加女工,减少男工。,例:假设等产量曲线的方程为:

29、其中K为资本数量,L为劳力数量,假定K的价格为PK,L的价格为PL,求这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解:先求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六、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七、生产扩大路线【生产扩大路线】在投入要素价格不变、技术不变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最优组合比例发生变化的轨迹。,第四节、规模与收益的关系,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由Q=f(L,K)L+KQ一、规模收益变化的三种类型设aL+aK=bQ当ba时,属于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当b=a时,属于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30、当ba时,属于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两可变投入生产函数,规模报酬(Return to Scale),分析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随之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常以企业全部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化来表示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规模报酬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所引起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二、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原因,规模报酬递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规模报酬递减存在的主要原

31、因是: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内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厂商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厂商的成本上升的现象。,内在经济存在的原因,规模扩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使分工更精细;提高管理效率;对副产品加以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进行原材料采购和销售产品。,内在不经济的原因,生产规模过大,会引起:管理效率降低 要素价格和销售费用增加,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所属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厂商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外在不经济是指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厂商的成本上升的现象。,产生外在经济的

32、原因,引起外在经济的原因是: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人才等。,产生外在不经济的原因,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一个行业过大会使各个厂商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厂商为了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交通紧张,个别厂商要为此承担更高的代价。,关于范围经济,许多企业并不仅仅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同时进行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企业通常在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拥有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市场计划、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统一经营管理等(包括副产品)。,范围经济,如果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这些产

33、品成本更低,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就是范围不经济。家具生产等。,三、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由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KL知道,当L,K同时扩大入倍时,则产量为:Q=a(入K)(入L)=入+aKL=入+Q当+1时,入+入,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当+=1时,入+=入,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当+1时,入+入,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例:假定生产函数 判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类型。解:如果所有投入要素增加k倍,则 这里,n=1.41,说明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例:假定生产函数Q=10K+8L-0.2KL,判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类型。解:令K=10,L=20,Q=1010+820-0.21

34、020=220 令K=20,L=40,Q=1020+840-0.22040=360 投入要素增加1倍,产量增加不到1倍,所以,生产函数规模收益递减。,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创新、模仿、扩散等硬技术知识的进展,也包括组织和管理等软技术的进步。一、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K,L,Q期初,Q期末,二、技术进步的类型MPL/w=MPK/r,a)劳动节约型 b)资本节约型 c)中立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更具有现实意义,三、技术进步在产量增长中作用的测定 假设生产函数为 假定在这一期间,增加的全部产量为 Q则:,则:,例:企业生产函数为:在这期间,该企业资本投入增加10%,劳动

35、力增加15%,到期末总产量增加20%。(1)此期间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增长率是多少?(2)此期间,技术进步在全部产量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少?解:=20%-(0.410%+0.615%)=7%GA/GQ100%=7%/20%100%=35%,影响经济决策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成本:反映在会计记录中,又称会计成本。指生产经营者购买要素投入的实际支出,包括工资、原材料和燃料及动力、借贷利息、租金等。隐性成本:生产经营者使用的自有资源(自有资本、脑力、体力等)的价值。,成本理论 第一节、成本的性质与种类,返回,例:某一经营者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租赁了一个商店自己经营,而该经

36、营者若被某大公司雇用,一年可得年薪3万元(可知的显性成本)。到年终决算,该经营者一年的销售收入为12万元。解:从显性成本看,该经营者净赚2万元,但从隐性成本看,该经营者赔了1万元。,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增量成本是指执行一项管理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支出的费用,或者根据协议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它是非相关成本,不列入决策考虑因素。,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的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成本分析的难度,未曾预期的通货膨胀无法预见的技术变化和投入产出市场的动态性质经济成本与会计估算的巨大偏差,第二节、短期成本分

37、析,总固定成本 TFC=r K总可变成本 TVC=L(Q)=TVC(Q)总成本 TC=TFC+TVC平均固定成本 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 AVC=TVC/Q平均成本 AC=TC/Q=AFC+AVC边际成本 MC=dTC/dQ,一、总成本(total cost)TC固定成本(fixed cost)FC指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可变成本(varible cost)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VC,TC,TC=FC+VC,FC,二、平均成本(average cost)AC,三、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MC,停业原则:企业在收入刚好抵补它的可变成本或者损失正好等于固

38、定成本时,停业点就会出现。当价格低于该水平,致使收入无法抵补它的可变成本时,企业就会停业以使其损失最小化。E:收支相抵点H:停业点,B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供给曲线,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TFC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TVC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VC在A点前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在A 点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TC是一条与TVC形状完全相同的曲线,只是比TVC高TFC。这是因为TC=TFCTVC,TC由二者垂直相加而得到。,短期单位成本曲线的形状,AF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曲线。它表示AFC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AVC、AC和MC都呈U型,即它们

39、都表现出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先降后升的特征。,AC、AVC与MC曲线的关系,在C点,T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与C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相等,而在C点之前,连线的斜率大于切线的斜率;在C点之后,切线的斜率大于连线的斜率。表现在图上,AC和MC曲线在AC曲线的最低点C点相交(ACMC)。在C点之前,ACMC;在C点之后,ACMC。同理,MC一定通过AVC曲线的最低点B。,AC与AVC之间的距离等于AFC。由于AFC不断递减,所以AC与AVC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长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即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从而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没有固定成本,一切成本都可变成本。,第二节 长期成本分析

40、,一、长期总成本LTC,长期总成本曲线说明,如果企业能够选择最优企业规模(即可以自由选定自己所需要的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在各个产量水平上可能的最低的总成本是多少。,二、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平均成本,SAC,LAC,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U型曲线,最优规模SAC最低点与LAC最低点重合,LMC相交于LAC最低点,三、长期边际成本LMC,LAC曲线是各规模对应下的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的包络线,在LAC处于下降阶段,它与SAC左

41、相切;在LAC最低点,它与SAC最低点相切;在LAC处于上升阶段,它与SAC右相切。,五、成本函数推导举例,例:某企业的技术部门以估计出该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4 KL,Q为每月产量(万件),K为每月资本投入量(万台时),L为每月雇用的人工数(万工时)。假定工人每万工时的工资为8000元,资本每万台时的费用为2000元。1)求出它的短期总成本函数、短期平均成本函数和短期边际成本函数(假定短期内K固定等于10).2)求出它的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3)画出它的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规模经济(Economic

42、s of scale):随着一种产品、一个工厂、一家厂商的产量水平的提高,长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即规模收益递增状态。规模经济的来源与一种产品的产量相联系的规模经济;与一个工厂(多种产品)的总产量相联系的规模经济;与一家厂商(多工厂)经营的总产量相联系的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工厂层次:单个生产工厂的运输成本和工资的上升;厂商层次:经营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管理人员所遇到的协调和控制问题。,规模经济的整体效应 最低效率规模MES:达到最低单位成本的最小规模。,LAC,Q,最低效率规模,最高效率规模,(a),(b),(c),规模经济性与长期平均成本变化(a)当LAC曲线下降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经济规模

43、经济在相当大的规模范围内存在,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在很大一段区间内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种行业一般为自然垄断行业,如铁路业、公共事业等(主要是因为固定投入比较大)。(b)当LAC曲线上升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不经济 规模不经济在比较小的规模范围内存在,如自行车修理业。(规模较小的行业)。(c)当LAC曲线保持水平趋势时,就是规模经济不变的。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既不存在规模经济,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在很大的范围内是水平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U形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意味着: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前半阶段存在规模经济,而在其后半阶段则存在规模不经济。,(2)范围经济(Economies

44、of Scope)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个产品的成本小于不同企业单独生产每个产品的成本之和。范围经济的量度:SC=C(Q1)+C(Q2)-(C(Q1,Q2)/(C(Q1,Q2)例如:一家铁路运输公司既从事客运,又从事货运,会比两家只从事客运或只从事货运的铁路运输企业节省成本。航空公司既运送旅客也发送货物,汽车公司生产小汽车、卡车与摩托车高校兼顾教育与科研等都会带来范围经济 这些例子中的企业通常在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拥有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市场计划、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统一经营管理等。,还有一种联合生产的情况则是有些企业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而对之加以利用于

45、企业是有利的。冶炼厂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它们在电解主要金属产品时将得到大量的阳极泥,从中可以提炼出多种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等),这些贵金属是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1、范围经济是企业集团理论的基础。原因在于:生产过程相互联系(如种粮食和养猪)、需求互补(如机场内的商店和餐馆)、风险分散、企业内部激励2、范围经济既能由一家企业利用,也能有多家企业共享(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战略联盟)。3、最新研究表明,如果范围经济不是依托于“技术相关”(如采购、生产、管理)或“市场相关”(如营销),则多元化不能作为企业增长的可靠战略。,第四节、贡献分析法及其应用,贡献指的是一项决策能够为企业增加的利润。贡献是增量利润

46、,它等于由这项决策引起的增量收入减去由这项决策引起的增量成本。贡献分析法通过贡献的计算与比较,可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以被接受,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贡献分析法。,贡献(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贡献,决策有利;多方案中,贡献且最大为最优方案。产量决策中,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固定成本利润,不亏不盈时,利润为零。贡献固定成本,一、贡献分析法主要用于短期决策,例1:,某企业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2元,总固定成本为10000元,原价为3元。现有人愿按2.5元价格订货5000件。如不接受这笔订货,企业就无活可干。企业应否承接此订货?,解:如果接受定货,则接受定货后的利润为:利润=销售收入-(总变

47、动成本+总固定成本)=2.5X5000-(2X5000+10000)=-7500(元)接受定货后的贡献为:贡献=单位产品贡献X产量=(2.5-2)X 5000=2500(元),是否接受订货是自制还是外购发展何种新产品亏损的产品要不要停产或转产有限资源怎样最优使用向公司内还是向公司外购买根据单位有限资源能提供的贡献大小来决定,贡献分析法的应用,1.是否接受订货,例2:大陆仪器公司生产各类计算器,一直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最近一家大型百货商店愿意按每台8 元的价格向他购买20000台X1-9型的计算器。大陆公司现在每年生产X1-9型160 000台,如果这种型号的计算器再多生产20 000台

48、,就要减少生产更先进的X2-7型计算器5 000台。与这两个型号有关的成本、价格数据见下表。,解:如果接受订货:贡献=20 000 X 8-(1.65+2.32+1.03)-5000 X 14.40-(1.87+3.02+1.11)=18 000(元),大陆仪器公司想接受百货商店的这笔订货,但又太不愿意按8元的单价出售(因为正常情况下X1-9型计算器的批发价是12元)。可是,百货商店则坚持只能按8元单价购买。大陆仪器公司要不要接受这笔订货?有贡献就应接受这笔订货,因为它能为企业增加利润18000元,尽管其价格低于批发价。,有贡献就应接受这笔订货,因为它能为企业增加利润18000元,尽管其价格低

49、于批发价。,2、是自制还是外购,例3:假定通用电气公司制造NO.9零件20 000个,其成本数据如表:,如果外购,每个零件的价格为10元,可以节省固定间接费用20000元。同时,闲置的设备可以出租,租金收入35000元。通用电气公司应自制还是外购这种零件?,解:外购的增量成本=10 X20000=200000(元)自制的增量成本=20000+80000+40000+20000+35000=195000200 000 195 000,自制增量成本较低,应该自制。,例4:公司需要一种零件,过去一直依靠外购,购入单价500元,现该厂车间有剩余生产能力,经测算,自制每个零件单位成本如下:直接材料 18

50、0元 直接人工 120元 变动制造费用 120元 固定制造费用 130元 单位成本 550元,同时,自制还需增加专用机器一台固定成本16000,问:,(1)若产量为100件,采用自制还是外购?解:外购成本=500100=50000自制成本=420100+16000=58000 所以,采用外购方案。(2)在什么产量下采用自制,什么产量采用外购?解:两个方案的成本公式如下:外购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500Q 自制成本=16000+(180+120+120)Q 求成本平衡点:外购成本=自制成本 Q=200个 当需要量200个,采用自制方案 当需要量200个,采用外购方案,例5:公司原设计能力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