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32569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1,金 融 学,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13)2,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十三讲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13)3,第十三讲 目录,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13)4,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13)5,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13)6,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利率(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

2、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r0;或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见图:,(13)7,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利率(货币供给无弹性的情形),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见图:,(13)8,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390-392 自学,(13)9,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392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定

3、的集中计划体制环境和高速度发展的经济扩张决策趋向,形成国有企业行为的投资饥渴(hunger for investment)和软预算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特征。科尔尼就是通过这样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解释经济非均衡,当然也包括货币非均衡。,(13)10,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投资饥渴的主要表现是:(1)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一个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2)在投资需求上,不存在饱和问题;(3)微观主体追求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种强烈的投资饥渴源于扩张冲动,有一轮比一轮更强烈的现象;(4)取得投资者对投资的

4、使用效益责任不明,项目超概算、建设延期大量的后遗症等是常见的现象。,(13)11,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393 自学,(13)12,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如何衡量货币是多了还是少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可以作为衡量货币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重要信号,即当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或商品价格水平偏高时,表明货币供给多余于货币需求,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或商品价格水平偏低时,表明货币供给少于货币需求。但如果进一步思考,问题也许还不这么简单。总之,衡量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需综合考察。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

5、存在,很容易陷入片面性。,(13)13,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13)14,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场总供给AS,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13)1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D=C+I+G+X。D为总需求。政府支出G可分解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国际交流因素略去,此处考虑封闭的经济体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13)

6、1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三种情形:1、货币供给与总需求适应2、货币供给不足,总需求不足2、货币供给过多,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13)1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1.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13)1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2.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

7、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3.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13)1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13)20,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

8、,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目标。,(13)21,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2.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的关系见图:,(13)22,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13)23,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13)24,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

9、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1.在总供给给定时,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就价格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升降则是使失衡的供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市场机制:价格下跌,会刺激市场需求;价格上扬,则会抑制市场需求。2.在典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市场供求失衡并不能直接由价格表现出来,但价格趋升、趋降的压力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13)2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1.“面纱论”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

10、、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的变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他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的投资。,(13)2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2.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联系潜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也不同:,(13)2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

11、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13)2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A 和 B 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13)2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1.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2.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而危

12、机后的萧条阶段,往往却是伴随着加剧萧条的紧缩过程。这样的情况论证了宏观政策的必要性。,(13)30,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3.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对控制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政策调控的作用仍是有限的。,(13)31,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必须辨清流量与存量,P399。流量(flow)市场供给是不间断的流。存量(stock)流是不断的。但是在一定时点上,则是余额,是存量。,(13)32,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13)33,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

13、通货膨胀的“平衡”观,1.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2.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的不平衡。,(13)34,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1.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均衡这类在西方经济学常见的用语,但问题是客观的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树是“三平”理论。2.所谓“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13)35,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14、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3.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13)36,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4.信贷收支平衡,在当时的理解是:作为存贷“差额”的现金发行不会出现过多的矛盾。今天来看,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13)37,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5.物资供求平衡,在“三平”中被论断为“基础”。不过,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

15、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但作理论分析,这一平衡既应包括当时视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其实,在就是在那时的实践中,生产资料供求的失衡也有其价格反映。,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的要求下理解“三平”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13)39,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1.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少。于是也就会有偏好供给偏多或偏好需求偏多的选择。当然还有偏多、偏少的

16、程度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等种种估价的标准。因而只要具体深入,则相当难于把握。,(13)40,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2.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如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13)41,第十六章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3.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1998年,已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也一目了然。4.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一双对立统一的范畴,不应简单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