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2888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认为“史诗”,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一代诗圣,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早期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一、作者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二、时代背景,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

3、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杜甫草堂,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n,俄 顷,厦,sh,qng,xin,sng,丧 乱,见 此屋,ho,jun,chng,b,w,chng,qn,o,三、生字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

4、转沉塘坳。,(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纷纷下坠,散落),(挂),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译文,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

5、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动词,做),(

6、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跑进竹林),(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拄着拐杖,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

7、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8、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qn,被子),(睡相不好),(被里),(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由何”,如何),(到天亮),(停),(阴沉灰暗),(渐近),(泛指整个屋子),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

9、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第三节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全部庇护),(所有的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同”现”,出现),(小屋),(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宽敞的大屋),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

10、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或:广厦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11、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破屋漏雨,四、课文赏析,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群童抢茅无奈痛心长夜沾湿忧思痛苦,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自己,理想,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5、小结,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

12、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思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

13、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卢光政,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14、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卖炭翁,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

15、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选自其中。,走进作者,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命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

16、夺之。”,写作背景,鬓 辗 辙骑 敕 叱 将 系,ch,bn,j,ch,j,zh,nin,jing,字词积累,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砍伐。,柴,城南

17、之山。,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得到。,使人怜悯。,希望。,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天亮。,同“碾”,压。,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困倦,疲乏。,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马的人。,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拿,说,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调转,喝斥,指牵向宫中。,不是实指,

18、形容很多。,赶着走,语助词。,舍不得。,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通“值”,指价格。,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的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钱被降低,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文意:,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

19、车炭,有一千多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精读课文 细节感知,新乐府,“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文体介绍,讽喻诗,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首诗想要讽刺谁?,解题:,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原作题

20、下有小序“苦宫市也”,重点解读,什么是“宫市”呢?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烧炭运炭抢炭,卖炭翁,宫使,文章是怎样描写卖炭翁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动作描写,运炭

21、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自主探究: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

22、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语言品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3、“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